李海峰:建築不光是美學,也是空間的藝術

2021-01-13 人民資訊

2021年1月,在格物創意體設計位於北京的工作室中,第十五屆「金外灘」金獎獲得者—設計師李海峰(RafLee)正在為新的設計方案忙碌著,作為設計師,李海峰(RafLee)對於建築藝術與空間美學的統一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與想法。

一棟建築設計,他不是那種比較呆板,死氣沉沉的物件,而是一定要與其存在的空間和諧與統一,除了其自身的美感外,更重要的是要與周圍環境融匯一體,而不是喧賓奪主,就好比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理念之一的「借景」,不光是自身去創造景觀,而且還要與周圍環境形成新的景觀,這種景觀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匯一體,產生「海天一色」般的自然流暢感與美感,也就是建築本身的藝術設計要與其所在的空間達成一種美學上的完美統一。

近年來,李海峰(RafLee)獲得了很多在業內比較有影響力的國際大獎,如作品《na+》獲得了法國雙面神「GPDP AWARD」國際設計大獎銀獎,其本人也獲得了年度TOP100最具國際影響力知名設計師大獎以及第十五屆金外灘獎「最佳休閒娛樂空間獎」金獎等。

李海峰(RafLee)正如他創建格物創意體設計時所說的那樣:格物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要在設計相關建築以及在空間美學搭配上能夠做到「格物」,更是要在東方傳統哲學理念裡去尋找現代建築設計理念與方向。

責編:張陽

相關焦點

  • 零次方設計 | 金輝地產 · 建築空間的解構主義美學
    從徐州當地河流以及當地工業環境中提取出設計靈感,同時結合建築景觀現代線條元素, 並將其貫穿於整個空間。運用現代主義的手法重組,解構空間,並結合當代藝術融入之中。由此表達一個老城通過更新與設計煥發新的生命力。呼應當代人們對美的認知及追求生活品質提升的態度。
  • 解讀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特徵,如果喜歡,不妨一看!
    1、我國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美學分析   1.1自然美   自然為人類提供著空氣、陽光、植被等環境藝術設計所必須的各類基礎元素,所以自然是城市環境藝術設計實踐以及審美的重要基礎,而自然美也是我國城市環境藝術設計的首要美學特徵。
  • 神經美學:藝術的秘密就在大腦
    相較而言,直接受神經學知識啟發而實現的藝術創作屈指可數。例如,1973年,美國神經學家裡昂·哈蒙(Leon Harmon)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談到了中央凹(foveal,大腦中負責處理顏色和空間解析度高的信息的部位)和副中央凹(parafoveal,大腦中負責處理黑白和空間解析度低的信息的部位)在信息處理上的差別。
  • 2018「對話藝術」品藝雅然美學空間馬玉國講述傳統書畫的那些事
    齊魯藝術網2018「對話藝術」沙龍周末開說  由齊魯藝術網主辦,濟南品藝雅然美學空間協辦的「對話藝術」沙龍本周日開說!本期活動邀請了濟南書法名家馬玉國先生,講述傳統書畫裡面的那些趣事。    本次活動也是齊魯藝術網舉辦2018年首期活動,活動全程免費,喜愛藝術的朋友們都可報名。    馬玉國,字暇庵,號曠逸齋主人,別號四退堂,德漢堂,祖籍山東濟南。1986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生物系,研究生學歷。
  • FOR天物空間驚豔亮相浦東 開啟藝術人文生活空間新旅程
    6月21日下午3點,「天物空間產品發布會暨上海首屆空間&藝術&生活美學對話沙龍」在天物空間隆重舉行。自此,這棟座落在楊高中路,南洋涇路上的亮眼建築,正式向魔都介紹了自己,並即將為都市快節奏生活的人們展開生活的另一面——仿佛一首伸展向上且內涵流光的靜態詩篇。
  • 生活美學:環境美學的新拓展
    卡爾松從環境的認知和功能美發展為建築和人工製品的功能之美,柏林特從參與的環境美發展為社會生活美,齋藤百合子從自然美發展為生活美的審美經驗以及人工製品的道德-審美判斷。環境美學拓展至生活美符合其自身發展規律,也是美學的新趨勢和新階段。
  • 「半透明」的媒介話語:透視麥可·沃爾夫的攝影藝術美學空間
    【關 鍵 詞】半透明;媒介話語;正面性;窗口效應;攝影;藝術空間2019年4月,攝影師麥可·沃爾夫(Michael Wolf)在長洲的家中辭世,這不禁使人回憶起他鏡頭下香港成排的高密度建築和充滿市井氣息的街巷生活,異國的都市風貌是他旅居生涯中夢幻般的記憶。
  • 墨爾本式極簡美學,光線賦予空間純粹的氣質
    Conrad Architects是墨爾本一家精品建築和室內設計公司,他們的設計結合了經典建築與現代美學的特點,致力於提供標誌性和永恆的獨特設計解決方案,以回應當代生活。Toorak Garden Residence是Conrad Architects在墨爾本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私宅設計作品,設計師從歐洲古典花園汲取靈感,希望通過簡單化的幾何解構和對稱設計,使建築,庭院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變得親密、和諧。入口採用溫暖而簡約的現代木門,雙層立面和落地玻璃設計。
  • 建築情感空間與色彩空間的同構關係淺析
    建築通過其特有的空間結構關係和藝術表現力傳遞建築的情感。建築空間情感化、人性化的塑造,使其充滿了特定的情感信息。這種特定建築情感的凝固和展示,是以具有可感性的富有特定思想內涵的符號結構而成的,即把抽象性的情感概念以抽象的符號或具象的形式,轉化為可被感知的符號或視覺語彙,以符號語彙來完成情感的傳遞。上海金茂大廈的造型,有意識地借鑑中國古塔的變化韻律,給人以中國古塔的定位聯想。
  • 回歸建築本質 亦城時代廣場演繹空間和靈感的交響曲
    建築是時代的鏡子,也是城市的映照,城市日新月異,建築也是千姿百態。城市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建築?尤其是在傳統與現代交鋒的當下,城市綜合體需要承載的是什麼?      建築應該具備一種打動人的力量,更是一個群體的共同理想。材料、空間、光線、位置、功能,建築、美感的交互下,建築空間的最終指向,是人,是使用者的內需和外延,更是使用者生活方式的外放表現。      古典與現代融合的建築,優雅與靈動共存的空間,在亦城時代廣場這個超大體量的綜合體中,孕育著經開區新經濟人群的共同理想。
  • 藝術中的美學直觀與美感享受——胡塞爾現象學美學
    現象學美學是用現象學的方法解釋美學問題,以及為美學建立形象學基礎的一種美學思潮。現象學是20世紀西方的一種哲學思潮,其創始人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胡塞爾是猶太族後裔的德國哲學家,先後在德國哈雷、哥丁根和弗萊堡大學任教,1938年病逝於弗萊堡。
  • 美學×藝境|邀請您來品讀楚韻文化裡的空間故事
    項目從古韻美學中,提煉楚服、楚辭、漆器、荊條、鳳凰、舟船等古楚特色元素,取楚漆紅、玄墨黑、青銅鏽藍、足金色,將文化符號化形為燈具、家具、軟裝飾物、屏風等物品,無聲地回溯歷史時光,以情感連結空間與人文的關係,讓靈魂棲居於古典雅致的空間中。足金色的藝術裝置如靈動的流水,方圓之間,山水相逢,演繹著古典的韻味。
  • 中國傳統建築裝飾構件——「飛罩」的藝術魅力
    它們最大的特點是「隔而不斷」,對於柱梁兩側的兩個空間有所界劃,但絕大部分敞開,使兩個空間仍然彼此連通,只是對空間做虛擬式的界定,即感覺上已將室內分隔成了兩個部分。在形式上,罩是花牙子的一種發展,唐宋時建築風格為粗壯雄渾,雖然在室內設計上有次意匠也不會出現這類細緻的雕琢。在梁柱上作為減低淨空寬度的稱為落地罩,又稱地帳,相信也是取意於兩邊拉開來了的帷帳。簡單的做法就是兩邊安隔扇各一道,再在隔扇的頂上裝一條「橫披」,橫披與隔扇轉角的地方再裝上一些花牙子一類的裝飾,以打破方形門洞形狀的呆板。
  • 西班牙獨有的空間建築語言
    他的建築設計範圍廣泛,在設計美學和功能性之間進行有效的公共空間用途改造是當代建築的主要挑戰之一,很少有建築師能夠將當前的需求和品味與城市特色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他們深知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密切相關性,了解材料選取和建築工藝是創造可持續且有意義的空間最有力的工具。
  • 中國園林建築的美學價值:於有限之中欣賞到無限空間的虛無之美
    虛無之美是古建築具有的文化美學內涵,中國文化重視虛無之美,所謂「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  「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閒人。」《園冶?園說》曰:「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張宣題倪雲林畫《溪亭山色圖》云:「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蘇軾《涵虛亭》詩云:「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
  • 3層中空LOW-E玻璃、窗牆比超40%...帶你看港龍建築藝術表達
    美學的表達總是呈現於全方位的生活之中,它可以是清晨日暮的變換光影,它可以是周末午後的一場藝術展覽,當然,它也可以是多元的建築刻畫的城市天際與生活日常。
  • 美術研究|藝術符號學在李澤厚美學話語體系建構中的肯綮之功!
    【內容提要】李澤厚的美學理論與蘇珊·朗格的藝術符號學之間存在密切聯繫,這種聯繫從文獻資料來看始於20世紀60年代,但二人學術觀點的一致性與相通性在李澤厚50年代的美學思想中已有體現。藝術符號學構成了李澤厚美學思想顛覆俄蘇一元話語的直接動力,也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重新整合自己的學術理論,提出「情本體」與「積澱說」的重要原因所在。
  • 喜馬拉雅主播李海峰直播推薦蔡瀾新節目《好好吃飯 好好玩》
    日前,DISC社群聯合創始人李海峰為蔡瀾聯合喜馬拉雅推出的首檔音頻節目《蔡瀾:好好吃飯 好好玩》直播賣課,李海峰也是這檔節目的特約薦課官。  《蔡瀾:好好吃飯,好好玩》以一年四季為線索,串聯12個月的時令美食,超800分鐘的全球美食文化檔案,解讀各地菜品與習俗;超120道精選時令佳餚,用老饕視角品鑑當季美食;30份蔡瀾私房菜譜傳授美味易學的烹飪秘方,呵護你和家人的胃。
  • 美學能否走出藝術的伊甸園、哲學的象牙塔
    美學能否走出藝術的伊甸園、哲學的象牙塔,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這是北京師範大學青年學者邱曄一直思索的問題。直到今年年初,她來到河南省修武縣,才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修武縣以美學理念打造的「四好農村路」,別具一格,彩色路面、彩色邊坡、彩色村莊、彩色橋梁、彩色護欄,與路邊的野石、小建築相呼應,成為鄉村一道亮麗風景線,帶動沿線15個貧困村、10個美麗鄉村、6個黨建示範村和4個旅遊景點的發展。   就連農村的村部也是美的。修武縣在改造農村基層黨建陣地的過程中,精心設計了「人民至上,共產黨好」的品牌標誌,來增強辨識度和感召力。
  • 圓桌|在「光的空間」,聽藝術和哲學、攝影相遇
    比如,我們要做建築的時候,類似像鳥巢或者水立方,都是事先在模型裡都計算好再開始建造。這個就跟古典建築不一樣,古典建築不需要這麼複雜的一種計算。現在這種方式在其他的領域裡都有了廣泛的應用,在醫學、建築等領域裡都有,但是唯獨在藝術裡面用的比較少,那我們現在就是拿這種計算的方式做到傳統中認為不應該進入的領域裡面做一個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