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能否走出藝術的伊甸園、哲學的象牙塔,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這是北京師範大學青年學者邱曄一直思索的問題。直到今年年初,她來到河南省修武縣,才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大山深處被廢棄的學校,經過設計師改造後成為五星級民宿「雲上院子」,人均消費3000元,遊客絡繹不絕;漫山遍野的冰菊,經過美學設計打造出一座冰菊小鎮,成千上萬的遊客蜂擁而至,原來按斤賣的冰菊如今按朵賣;破舊不堪的村部,經過美學設計後,成為網紅打卡地,村民主動集資建設,年輕人排隊舉行婚禮……
美學經濟在修武這片熱土上已經展開了極富勇氣和創新的實踐和探索。
一座小城的「美學」探索
一到修武縣境內,最多的就是網紅打卡地。
景區是美的。在充分挖掘縣域內5A級景區——雲臺山自然美景的基礎上,大膽通過美學設計,運用聲光電和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開發出雲溪夜遊、球幕影院等多個項目,舉辦雲臺山音樂節、美食街、汽車拉力賽、越野巡迴賽、電競大會等一系列節事活動,為老景區注入新創意、增加新亮點,老景區成為遊客盛讚的旅遊新地標。
民宿是美的。按照「石頭牆、石頭房」打造出「雲上院子」,讓遊客體驗到了「炊煙嫋嫋農家糧」的田園生活。雲上森兮、半山雲窯、雲武堂等51家精品民宿或古樸或現代,有顏值、有賣點,散落在鄉間村頭,吸引著遊客驅車上百公裡前來體驗。
道路是美的。修武縣以美學理念打造的「四好農村路」,別具一格,彩色路面、彩色邊坡、彩色村莊、彩色橋梁、彩色護欄,與路邊的野石、小建築相呼應,成為鄉村一道亮麗風景線,帶動沿線15個貧困村、10個美麗鄉村、6個黨建示範村和4個旅遊景點的發展。
就連農村的村部也是美的。修武縣在改造農村基層黨建陣地的過程中,精心設計了「人民至上,共產黨好」的品牌標誌,來增強辨識度和感召力。如今的宰灣村、大位村、秦廠黨群服務中心被網友稱為「網紅隊部」,引來一撥又一撥的省內外參觀者。
被「逼」出來的產業升級路徑
「這不是我們異想天開、譁眾取寵的拍腦袋之舉,而是在實際發展中摸索出來的」,河南省焦作市委常委、修武縣委書記郭鵬說,用美學經濟來助推修武的轉型,是形勢「逼」出來的。
修武位於太行山南麓,全縣人口僅27.4萬。但同時又是地道的千年古縣,武王伐紂時曾在此修兵練武,因此得名「修武」。
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修武明顯感覺到了轉型升級的壓力。縣裡農業基礎好,工業基礎差,大中專院校匱乏,環保壓力不斷增大。雖然有雲臺山這張旅遊名片支撐,但單一的門票經濟還不足以支撐和主導全縣的經濟轉型發展。
轉型升級的動力從哪裡來?修武一直在探索。
最初是從改造農村隊部得到的啟示。郭鵬發現,通過引入設計美學對外觀進行改變,能凝聚起年輕人的心,激發黨建陣地的活力。隨後,該縣在創建旅遊示範區的過程中發現,通過引進設計師增加設計感和體驗感,能大幅提升旅遊附加值。
2018年8月,修武正式提出了「用美學引領轉型發展」的概念,並初步確定了黨建美學、山水美學、景觀美學、文化美學、鄉村美學等八個類型。
一位位國內外知名美學專家來授課,在幹部群眾中掀起「頭腦風暴」;一批批清華、北大、同濟和美國哈佛大學的知名設計師和民間設計大師走進修武,一個個美學理念付諸實施,一個個美學項目落地,美學正在從一個哲學的分支蝶變為全產業覆蓋、全鏈條延伸的產業經濟主體。
「美學引領給我們帶來的是幾何級的增長。」修武縣委副書記、縣長魏松說。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修武縣的遊客接待量逆勢攀升,年接待遊客突破千萬大關,過夜遊客超過5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由35.16億元增加到43.51億元,全縣四分之一的貧困人口藉助旅遊實現脫貧。修武也躋身河南縣域經濟發展「第一方陣」。
「美學經濟」能否複製
修武的實踐和探索引起了學界的關注。11月29日,多名學者專家齊聚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就此展開了研討。
曾在河南工作過18年的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趙德潤認為,修武縣用美學經濟引領轉型升級的探索實踐,改變了自身的發展方式和經濟版圖,為基礎薄弱、創新能力不足的傳統農區找到了一條創新性發展的路子,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和示範性。
「修武的實踐和探索,為我們對美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和新的視野」,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說。中國社科院鄧純東研究員則認為,修武在實踐中鞏固原有的天然美、原始美,改造提升人文美、鄉村美,既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又實現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有益探索。
中國環境報社總編輯陳廷榔則表示,修武通過引入美學設計和美學經濟,盤活了自然的文化資源、歷史資源和旅遊資源,找到了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完成了生態價值到經濟價值的轉變,對其他具有生態資源的縣域發展具有借鑑意義。
而邱曄,一年來的多次考察,不斷豐富著她對美學經濟的理解和認識。擔任修武縣美學經濟總顧問的她,正在找尋著更多可複製推廣的縣域美學經濟發展經驗。
(記者 王勝昔 通訊員 王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