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報業·魯中晨報淄博8月6日訊 「打點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種治療方式。然而,當你看著藥液一滴一滴輸入體內的同時,是否知道在這之前有多少工作者為了它的精確調配、按時送達、準確使用而默默奉獻。記者跟隨體驗者鄒方博走入靜脈用藥調配科,領略到了每瓶藥液在使用前所經歷的「奇妙」旅行。
8月5日清晨6:30,當大多數人們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市中心醫院靜脈用藥調配科就已經燈火通明,早班藥師完成淨化設備的開啟與消毒後,正在審核夜間的醫囑。
穿潔淨服、戴無菌帽、口罩、換鞋,戴無菌手套,進入工作間之前,必須從頭到腳裝備好,做好安全衛生防護。進入到工作空間,有點像置身於科幻電影中常見的場景:全身防護服的藥師們在太空艙一樣的密閉空間裡調配試劑,好像在研製某種「神秘」的生物製品。由於第一批治療用藥每天8:30前必須進病房,所以這裡的調配藥師必須每天早晨6:30點準時到崗,從醫囑審核、合理用藥幹預、安排輸液順序,到混合調配、成品輸液覆核、成品輸液包裝與發放......在嚴格的操作程序下,每天有四千袋輸液分時段調配完成後從這裡發往各個臨床科室,成為醫院住院患者治療的一條重要生命線。
有人認為,用藥調配科就是一個加藥的地方,工作簡單輕鬆,其實不然。在工作間的各個角落,一些細節讓記者感受到了嚴謹和規範:藥師在調配每袋輸液時反覆核對輸液與藥品,加藥完成後,還有專人負責檢查調配後藥品的殘留量。從配置、覆核、分科、記錄,每一步都細緻入微,緊張的空氣似乎都要凝固了......
「藥廠生產的各種靜脈用注射劑並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經過相應的調配。我們習慣的傳統輸液是臨床醫生開具藥方,由藥房藥師按處方調配藥品發放給病房的護士,由護理人員進行藥物的衝配混合。但是建立靜脈用藥調配科後,通過對靜脈用藥醫囑適宜性審核,可提升臨床科室的合理用藥水平,這些也是現代醫院藥學服務提升和轉變的重要內容,對保障患者靜脈用藥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義,對提升醫院綜合醫療服務水平有重要作用。」靜脈用藥調配科主任孫喜梅對記者說,為保證患者靜脈用藥安全,2012年中心醫院率先建立了靜脈用藥調配科,讓傳統輸液模式轉為在藥學專業人員專業審核下,根據醫師用藥醫囑,在無菌環境中對靜脈用藥物進行集中調配的新型模式,使其成為可供臨床直接使用的成品輸液,不僅保證了輸液質量和病人用藥安全,還加強了職業防護,把護士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臨床護理。
體驗者鄒方博是一名高考生,他今年高考志願前十位都填報了醫學類院校。他說:「以前的時候,總認為醫學是一門神秘的學科,神聖而高不可攀,8月5日通過親自戴無菌手套、配置藥物的操作,才看到了每一項工作的嚴謹和不簡單,靜脈用藥調配科的每一位叔叔阿姨都很辛苦,起早貪黑卻毫無怨言,還經常利用零散的時間,開展『書香磨勵青春』讀書會,組織與齊魯醫院『齊風韶韻』公眾號的號號聯動、『巴林特小組』活動等,通過不斷應用循證醫學進行工作改革,我從內心裡感到由衷的敬佩。」
淄博市人大代表、桓臺二中校長高大權在參觀體驗後表示,靜脈用藥調配科是一個幾乎不為人所知的科室,今天走進醫院通過親身體驗覺得跟原來想像的差別很大,才知道了社會上對醫院部分負面的影響是因為大家的不懂得造成的。靜配的運營,真正意義上解放了病房的護士,把護士還給病人,有更多的時間給病人人文關懷及有效的溝通,把護士的溫度傳遞給每一位患者朋友,真正做到了高效、溫度、質量。醫院舉行此次活動下決心發現問題,積極整改,提升服務質量,讓市民感受到了溫暖。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潘贊明 通訊員 劉灩 報導)
【來源:魯中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