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百年杏林
候選人物 陳國熙
「一個農民種田,可以通過農作物換錢;一個生意人做買賣,可以通過商品盈利。但作為一個醫生,他的天職是為挽救生命,解除病痛,堅決不能靠職業來賺錢。」——陳國熙
本報記者江方方採訪陳國熙老人
感動理由
百歲老人陳國熙的前半生,正值飽經戰亂的年代。這位莆田少年,一身才華,逢家世巨變,下定「懸壺濟世」之志,歷百年,始終未改。他的後半生,治鼠疫,植斷臂,實現手術臺零死亡率的奇蹟,一舉奠定福建省普外科的優勢地位。
陳家兩代都是一時人傑,其父陳乃元是同盟會會員,辛亥革命後曾代行福建省主席職務,可惜英年早逝,壯志難酬;陳國熙一生救人無數,育人無數,諸多省內外科名醫都是他帶出的學生。
昔日,「建安三神醫」之一的董奉,治人一病,就讓人植杏一株,杏林因此成為醫界代稱。「醫生堅決不能靠職業來賺錢。」陳老之語擲地有聲,晚年坐看雲捲雲舒,想必陳家窗外早已杏林春暖,霞光萬裡。
百歲老人陳國熙每天都要看英文雜誌
百歲「活化石」:愛讀英文原版小說
陳老今年虛歲已入百,11月9日這一天,與退休後的22年生活並無多大不同。上午在家人陪伴下散步1400步,下午原地踏步1400步,晚上時間則開始「補課」:閱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書籍,包括《傲慢與偏見》等世界名著等。讓不少年輕人汗顏的是,這些書籍,全是英文原版。
「頭一代北協和學生中,恐怕我是唯一一個仍在世的。」陳國熙還記得當年考上北平協和醫學院(現為北京協和醫科大學)時,一個英國的婦產科教授面試了他。
「他問我,抽菸嗎,有沒有抽菸?我說沒有。有沒有其他嗜好?我說我是大學的足球隊長,還愛唱歌。他繼續問讀什麼書,我答道喜歡狄更斯的作品。」陳國熙說,那時的醫學教育,除了專業技能,還講究通才教育,特別是人格塑造。因為手術刀下,就是一條人命,絲毫大意不得。
「能讀北協和,是我的幸運,也影響了我一生。」陳國熙拍了拍腦袋對記者說,「別人現在都叫我『活化石』,因為腦袋裡儲存了很多記憶。」
榮譽畢業生:放棄「留京名額」回鄉
滿目瘡痍的城市,拖著孱弱的身體乞討的人,蜷縮在街頭角落等待死神……陳國熙1915年出生在莆田,兒時的這一幕在他腦海中無法消散。
「11歲的表弟,還有我同父異母的哥哥都病死了。」陳國熙說,下定決心學醫卻是因為父親。陳父是近代民主革命家陳乃元,1928年曾代行福建省主席職務。陳國熙讀初三時,陳乃元患肺結核,最終沒有救過來。母親長嘆了一口氣:「如果家裡有個醫生就好了。」
為了這句話,1936年,陳國熙考入北平協和醫學院(現為北京協和醫科大學)。這位一口南方口音的少年,讓不少名師記憶猶新。在大四分專科實習前,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和一些外科教授都爭著「搶」他,希望他到自己科裡工作。
1941年,陳國熙以外科專業各學科總成績第一名畢業,獲美國紐約大學、北平協和醫學院頒發的「榮譽畢業生」和醫學博士學位。他有足夠的資歷留在北京,但當時日寇鐵蹄已踏遍大半個中國,「大城市不缺好醫生,家鄉卻盼著有個好大夫。」陳國熙決定回鄉,這一幹就是半個世紀。
陳國熙(左)與當年的地下黨員李萍合影
醫者仁心:靠一口罩深入鼠疫區
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莆田鼠疫霍亂橫行,當年這些病就意味著死亡。為了節省經費,陳國熙從上海購買濃縮鼠防疫苗,在莆田醫院進行嚴格無菌稀釋後,為農民一個個接種,試圖控制疫情,「最後接種疫苗的農民至少有幾十萬人。」
「當時全城人心惶惶,對鼠疫的恐懼,比後來的非典厲害多了。」要接種就要跟患者近距離接觸,要知道鼠疫可通過體表和呼吸道傳播,對醫生來說,死亡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當時醫療條件差,醫生護士經常戴著一個口罩,就進入疫區,忙起來一整天都顧不上換。
「那時真是在玩命啊。」陳老回憶起來,仍唏噓不已。那時他已經當了外科主任,後來又代理院長,每次接種他都必須帶隊。就靠著一線醫護的這種拼命精神,莆田的疫情被逐步控制。1949年後,因為在防疫和治療中表現突出,陳國熙被授予「鼠防功臣」稱號。
事實上,早在1949年前,陳國熙就跟中共地下黨取得聯繫。一個外科醫生,當時的社會名流,誰也沒想到,他為了掩護地下黨工作,竟將莆田城內祖屋作為秘密聯絡處,把各種藥品、布匹、鞋子、襪子、被子等緊缺物資送給閩中遊擊隊。
「有次地下黨行動前缺糧,我還和當地一名老師一起,利用我們的身份和名聲發動募捐。」陳國熙回憶,那次共募集到140擔(1擔=50公斤)大米,成功解決了地下黨口糧問題。
妙手回春:省內第一例接活斷臂
1956年,陳國熙調到福州合組醫院(現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上任就做了一例震驚全國的手術。
一名工人在做工時發生意外,整隻左臂被機器軋斷。能否斷臂再植,陳國熙心裡也沒底。當時福建從未有人做過這類手術,即便放眼國內,也只有上海的一名專家完成區區11例。
「沒想太多,只是知道,如果不接回來,工人的下半輩子就難過了。」陳老說,那臺9個小時的手術,大概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手術,從骨頭、肌腱,再接靜脈、動脈、神經、皮膚,他和助手們爭分奪秒。
奇蹟出現了。9個月後,工人的手指開始有了知覺,不但手活下來,而且手腕好了,還會運動了。
陳老一生,除了斷臂再植,其他的「第一」數不勝數,他開創了福建省肝、胰、腎手術先河;133例胃大部切除術治療慢性消化性潰瘍的外科手術設計在全國為先例,實現手術臺零死亡率的奇蹟。晚年,老人家從手術臺邊退下來,專心教書育人,他編寫的《動物手術學》《腹部外科形態學基礎》都是醫學院校的指定教材。
老人還向省人大建議,醫學院校畢業生必須在省市級大醫院工作三年後,再分配到縣市鄉鎮,以便打好全面基礎。這也成為福建省近年才實行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源流。
回望百年,老人說:「我很感恩,這是讓我活著的精神力量。因為感恩,所以快樂,而快樂也是今天我還能活著的重要原因。」
陳國熙教授是我國醫學界「國寶級」人物,是中西方文明交融的「傑作」。
——福建醫科大學陳元仲校長
陳國熙教授開創了福建省肝、胰、腎手術先河,是福建省普通外科奠基人。
——福建省肝病及器官移植技術學科帶頭人劉景豐教授
在我眼裡,恩師具有「五心」:有愛心,有責任心,有進取心,有耐心,很細心。不管對工作,還是對學生和病人,他都用心付出。祝福恩師健康長壽!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小兒外科主任李篤妙(海都記者 江方方/文 肖春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