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香港《經濟日報》刊文指出,由於軍工產業的質素涉及國家安全,故軍工產業對民企的開放,必須是締造雙贏。民營企業既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武器裝備建設極需的新鮮血液。不過,進入軍工產業的民企,必須技術和質量過關,「民參軍」不僅要有效提高武器裝備建設質量效益,也要帶動民企自身能力的提升。和訊網特摘編如下,以供學術界和理論界參考。
上星期,由解放軍總裝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工局和全國工商聯合辦的首屆「民營企業高科技成果展暨軍民融合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頓即引起市場高度關注。為甚麼呢?
三中全會敲定,引導民企「參軍」
因為這個展覽和論壇的舉行,意味著敏感的軍工行業將逐步向民間資本敞開。民企繼電力、石油、電訊、鐵路和銀行後,又成功打破國有資本壟斷,再次闖禁區了!
當然,這完全拜習李高層全面深化改革,加強促進民營經濟的基本國策所賜。早在去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已著手部署敏感的軍工也對民企開放。
「引導優勢民營企業、優質社會資源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推動軍工產業升級,為鑄造強軍和利器提供物質技術支撐。」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在三中全會所作關於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報告時,便毫不諱言軍工產業將逐步對民企開放,打破向來由軍企把持的壟斷地位。
經過僅逾半年的籌劃,軍工產業對民企開放終於付諸行動。這個展覽會是內地首次由軍方牽頭,組織民營企業參與部隊裝備建設,交流的一次盛會。
裝備部認可承辦商 民企逾1/3
為顯示中央軍委對軍工產業開放的支持,上周三(5月28日),在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張又俠的陪同下,兩個專職軍委副主席範長龍和許其亮,更聯䄃參觀展覽會。
熟悉情況人士指出,由於軍工產業的質素涉及國家安全,故軍工產業對民企的開放,必須是締造雙贏。民營企業既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主創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武器裝備建設極需的新鮮血液。不過,進入軍工產業的民企,必須技術和質量過關,「民參軍」不僅要有效提高武器裝備建設質量效益,也要帶動民企自身能力的提升。
以這次展覽會為例,在精挑細選下,共有100多家優質民企參展,既有大中型企業,也有小微型企業,參展產品涵蓋了網絡和通訊,制度與控制等十多個專業領域。
據悉,內地有不少民企確實擁有進入軍工產業的實力。截至2013年底,列入解放軍總裝備部裝備承制單位名錄和獲得國防科工局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的企業中,民企超過三分之一,部分優質民企還承擔了整機或主戰裝備科研生產任務。
為著鼓勵民企進入軍工產業,中央軍委正積極解決「民參軍」所面對的門坎問題,張又俠在軍民融合高層論壇上透露,努力為實現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首先要努力構建法規制度體系、切實解決各自為政、交叉重複等問題;其次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切實解決「民參軍」過程中市場準入門坎高、不透明等問題;第三是建立規範信息發布制度、切實解決「民參軍」過程中信息互不通暢、不及時的問題;第四是紮實推進裝備採購制度改革、切實解決行業壟斷難破除、競爭規則不完備的問題;第五是大力強化監督管理機制、切實解決對「民參軍」管不好、不會管的問題。
軍工向民企敞開 軍委推5招
基於中國軍工產業向來的敏感性和封閉性,故其對民企的逐步開放,肯定不能一蹴而至。其實,在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下,近年在鼓勵民企進入軍需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都做了不少工作,先後出臺了「關於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的若干意見」、「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實施意見」,目的就是為軍工產業對民企開放創造條件。
的確,隨著內地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過往不少由國有資本壟斷的行業,都相繼向民企開放。不過,相對於電力、電訊等行業,民企要想真正進入軍工產業,除了技術和資金必須過關外,保密工作更是需要跨越的核心障礙,民企要獲得軍工大單,這些問題就須積極面對了!
(責任編輯:李瑩 HN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