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士多了還是少了?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院士多了還是少了

  每年10月底至11月,是兩院院士增選的關鍵時期。今年是院士制度改革後首次進行院士增選,因此備受關注。

  院士制度是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和尊重創造的制度設計。總的來說,院士們為國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輿論對於院士制度的質疑和爭議,也從未停歇過。主要包括院士是否應該退休、院士的評選方法是否公正、是否存在腐敗等。此番院士制度改革,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弊端。除了人數較以往增多,按照新的規則,院士推薦渠道也較過去「收緊」,只有院士推薦和有關學術團體推薦兩種渠道。同時,院士增選增加了「終選全院投票」的環節。  

  是否可以擴大院士規模

  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的規定,增選院士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增選總名額不超過60名,合計兩院增選大約120人。而今年略有變化,據媒體報導,今年兩院增選院士合計不超14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不超過65人,中國工程院不超過75人。

  在我國,能達到院士這個學術水平的人還有不少,但受限於名額的束縛,一些不錯的候選人長期努力仍然無法入圍,只有扼腕長嘆。於是,該不該擴大院士規模就成為一個爭議話題。

  反對者說,你看國外的院士就很少,沒有必要搞那麼多。我覺得有必要回顧一下國外的院士名額設計及歷史。需要說明的是,嚴格意義上來講,國外許多國家沒有院士,而是將此類人士稱為fellow,我們翻譯為會員(港臺稱會士),這裡都通稱為「院士」,以便比較。

  首先是稀缺型的,最典型的就是法國。

  院士及院士制度起源於法國。法國於17世紀中葉最早建立院士制度,後該制度被其他國家紛紛仿效。各國相繼成立(國家級性質)科學院,聘選院士。在法蘭西學院過去300多年的歷史中,一共僅產生過709名院士。也就是說,法國平均每年才會產生兩名法蘭西院士。法蘭西學院始終保持了40名院士這一「神奇」的編制規模。名額如此稀貴,不難理解,為什麼雨果在連續申請4次後才被選中,而法國著名作家左拉則連續24次被法蘭西學院拒之門外。法國是稀缺的典型,但是,法國實際上把院士當成了「聖人」,而不僅僅是學術權威。只有40名院士當中有人去世時,才會遴選新院士來彌補這一空位。而且,新院士的選舉往往要在老院士去世後幾個月進行。法蘭西把這幾個月稱為「悼念期」,以表示對去世院士的尊重。

  與法國類似的還有英國與日本。據近年的媒體報導,英國皇家學會目前共有1527名院士。每年只能選出最多44名新院士(也有一種說法是40~60位)。日本學士院的「院士」一直採取的是相對較低的定額制。1879年最早的定員是40人,1956年調整為150人,保持至今。現在只有134位在任院士,空缺16人。

  美國就完全不同了。美國三大研究院每年都會增選新院士。目前,美國國家科學院每年最多可產生84名院士,這些院士須為美國公民。另外,還會選出最多21名外籍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每年新增65名院士、5個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每年增選院士人數不超過上年度院士總數的3%。目前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編制為1289名,包括513名院士和776名通訊院士。一般至少是3年進行一次院士補選。德國的科學院包括8個地方科學院、一個工程院和利奧波第那科學院。2008年,德國才有了自己的國家級科學院。達爾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等著名科學家等都是利奧波第那科學院的院士。院士名額也有一定限制。據媒體介紹,德國的科學院每年新接收大約50名院士,目前院士總人數約1500人。

  但是,院士名額的多少,不能簡單從數字看,而需要結合人口的數量和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數來判斷。比如,美國的人口不到中國的1/4,院士竟然有四五千人,是中國院士數量的3倍。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國情,而不是簡單照搬。

  到底應該有多少個院士?在院士制度設計上,這是一個大問題,無非有兩種思路:縮小名額與擴大名額。我個人更傾向於後者,即擴大院士規模:

  第一,我們更重視和在意院士這個頭銜,競爭激烈,往往扭曲了很多東西。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適當擴大規模,客觀上起到降低含金量與競爭激烈程度的作用,緩解扭曲與異化的力量。

  第二,我們人口基數龐大,科研人員也非常龐大,有這個基礎與需要。

精彩推薦:


 

相關焦點

  • 中國有1600多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
    這樣看來,屠呦呦教授的再次落選,到底是一種「長臉」,還是「打臉」呢?其實,我們更想說的是:中國有1600多位院士,卻只有一個屠呦呦!否則,院士在大眾心中的分量和地位將越來越不值錢,越來越被人看不起。因為,這個頭銜對社會價值的大眾評判標準差距太大。屠呦呦教授的論文數量及其稀少,因為她和她的團隊長期埋頭於各種理論研究和試驗,也許上萬次的實驗才能得出一個有效的結論,那論文數量自然不會多。像袁隆平和屠呦呦這樣的務實派科學家,他們那裡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投入論文的寫作過程呢?
  • 浙江:寧願少修一公裡高速公路 也要多引進一名院士專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溫州10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今天,浙江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鄭金平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新聞中心媒體見面會上,再次向參加本屆峰會的中外科學家伸出「橄欖枝」說:「浙江寧願少修一公裡高速公路,也要多引進一名
  • 多名汽車人入圍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名單
    引言 | 過去那些年真的是很難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是指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即便是教育改革後,當今能成為教授依然是了不得的事,如果能當院士那就是上天了。日前,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名單公布,汽車行業有多達三人入圍。
  • 緬懷王夢恕院士:中國高鐵有今天少不了他的貢獻—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李晨陽 9月20日,我國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離世,享年80歲。
  • 江西又多一位院士!江風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南昌大學江風益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這是南昌大學本土產生的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標誌著南昌大學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南昌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江風益教授,當選新晉中科院院士。恭喜!!江西又多了一位院士!
  • 中國、美國、德國及英國哪個國家的院士多?
    一,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於1994年6月設立,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據2019年3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857人,包括資深院士403人;另有外籍院士65人。已故院士213人、已故外籍院士17人。
  • 三位院士坦言:皮膚養護並不難,1事多做,2物少吃,皺紋自然少
    三位院士坦言:皮膚養護並不難,1事多做,2物少吃,皺紋自然少黎女士原本也是一位深受肌膚皺紋困擾的女性,但是在醫師的幫助下,僅用了2個月時間,就成功擺脫了皺紋困擾,重新恢復了往日的光澤肌膚。黎女士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解決肌膚老化的困擾,得益於以下3點的注意:1,日常飲食補充含有富硒液肽類營養物質不管是一些飽受肌膚皺紋困擾的女性,還是現在皮膚狀況還比較好的女性,每天堅持補富硒液肽充這種營養素,對於自身肌膚都可以取得不錯的呵護效用。其中含有的鰹魚彈性蛋白肽和膠原蛋白肽等成分,能夠很好彌補肌膚蛋白流失的缺陷,從源頭抑制肌膚老化和皺紋滋生的缺陷。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二、2019年遺憾落選中國院士關於顏寧教授的落選,產生的爭議似乎要遠遠大於屠呦呦先生。因為顏寧並不是沒有參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只是非常遺憾地落榜了。2019年一則「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負氣出走清華」的新聞消息刷遍了學術界的論壇,當然這樣譁眾取寵的新聞多半是存在誤導性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為顏寧教授感到不平。
  • 中國最強大腦地圖:兩院院士哪裡多?浙江排第二
    (總數) 在中國科學界中,兩院院士群體代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他們也是中國最值得敬佩的一群人。截止到2017年11月,共有1367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含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來自全球的116名科學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共有879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含香港和臺灣)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來自全球的66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兩院院士籍貫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 中國最強大腦地兩院院士哪裡多?浙江排第二
    2018-06-28 21:27 | 教育之弦微信公眾號1955-2017年中國兩院院士籍貫分布(總數)在中國科學界中,兩院院士群體代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最高水平,他們也是中國最值得敬佩的一群人。截止到2017年11月,共有1367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含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來自全球的116名科學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共有879名來自全國各地區(含香港和臺灣)的專家學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來自全球的66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當選為外籍院士。兩院院士籍貫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 什麼是院士?為什麼中國的院士都那麼厲害?
    那麼什麼是院士?為什麼中國的院士都那麼厲害呢?中國院士制度起源中國最早的院士產生於1948年,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過層層選拔,81人當選為第一屆中國院士,包含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著名學者。這次選舉中,除了中央研究機構以外,獲選人數最多的四所大學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目前科研領域多為男性,並稱女性科學家所佔比例還比較少,可見女科學家是一個特殊而又極其罕見的存在,以至於當顏寧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傳出後,網友們紛紛為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點讚。事實上,顏寧的成就並非前無古人,早在2007年,中科院研究員、材料科學家李愛珍就曾獲此殊榮。
  • 2019中科院院士:「國科大」強無敵,「清北科」上榜多!
    2019中科院院士已經不會再有變動了,其中「國科大」強無敵,「清北科」上榜多!中科院下屬的研究所上榜人數最多,而且遙遙領先於高校。其次,「清北科」上榜的人數也很多!北大、科大還是當之無愧的理科之王,清華大學此次也表現突出!
  • 由「王正敏造假」反思中國院士制度
    長江商報消息 ■ 楊玉聖院士制度兩大悖論截至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總數已達75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已達807人,除去117位外籍院士,兩院院士已多達1440人。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學術研究還是科技發明,我們都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們又擁有著全世界最龐大的院士集團。
  • 地球上的水是多了還是少了?
    那麼,現在地球上的水與過去相比是多了還是少了呢?利用來自地球原始海洋的古老礦物,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對38億年前的古老海水的氫、氧同位素組成進行了重建。結果表明,早期地球上的海洋體積要比現在多26%。這意味著經過數十億年後,地球上的四分之一水消失掉了。
  • 兩會獨家丨包信和院士:煤炭應儘量少用於燃燒發電、多實施高效轉化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認為,在未來能源體系中,煤炭應儘量少用於燃燒發電、多實施高效轉化。一方面,在技術成熟、成本降低的前提下,利用風、光和核等可再生能源替代煤電,逐步降低煤在發電中的比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願景和必然趨勢。另一方面,隨著新材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碳資源需求量隨之增加。在我國,煤炭正是最現實、最可靠的「碳源」選項。
  • 中科院院士林群:數學教育面臨「公式太多,思想太少」的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如今的數學教育面臨著『公式太多,思想太少』的難題,所以導致很多人都害怕數學。」12月22日,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中科科技培訓中心理事長林群在題為《數學的科普之道》的主題演講中這樣說道。
  • 中國科學家李愛珍: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堅守中國
    而對於這些科學家們來說,最高的榮譽就是被封為院士,這也是對自己學術研究的一種認可。而其中有一位美女院士,李愛珍女士,在中國幾次推薦院士評選,都沒有成功。可是在2007年,李愛珍女士卻被評為了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但儘管如此,她的心裡還是裝著國家,並為之奮鬥一生。
  • 湖大院士進周南上課,跟同學們聊啥?還是學習這件小事
    (周南中學400餘名師生聽陳政清上課) 大院士給孩子們說了啥?大家聽得這麼津津有味。 院士是什麼?「院士在中國,原來稱為學部委員,就是在某一領域內的資深專家。」陳政清先從院士是什麼談起,「院士選拔不容易。
  • 中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到底需要多少艘?
    (原標題:有的任務等船,有的船等任務—— 我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