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好!
前兩天,我寫了一篇吃蛇羹的文章,讀者們的留言幾乎分為了南派和北派。南派主張蛇肉如何之鮮美,北派主張吃蛇簡直就是恐怖片,其中有一個讀者特別可愛,他說,小時候看《笑傲江湖》,令狐衝對師兄弟說,秋風起,三蛇肥,今晚我們去抓蛇吧?當時我就想,華山在北方,北方人不吃蛇啊。秋天進補,大家都喜歡吃什麼呢?我憂國憂民的想了半天,有以下幾個方案,臨近江河湖海的群眾吃螃蟹,如天津等地。東北和中原等地的群眾,吃新收穫的雜糧和果蔬。西北等地,就可以建設牛羊肉的天然冰箱。而西南,藏著媽媽做的家常臘肉,想起它,就想起了過年的味道。
影片《舌尖上的新年》中,就講述了四川盆地的一對老夫婦製作腊味,等待家人團聚和分享的故事。這是《舌尖上的中國》團隊製作的一期賀歲片,是我第一次看到在電影屏幕上出現的美食紀錄片,滋味並不亞於分享了一頓盛宴。趙明慧夫妻和打工在外地的子女,估計只有春節才可以聚在一起,所以他們早早就開始努力準備兒女們最青睞的臘肉。從兩人抓住奮力逃脫的小豬開始,這對老夫妻的家庭裡,就洋溢著春節將至的喜感氛圍。
把八角、桂皮、香葉和花椒,在大鐵鍋中進行烘焙,再和鹽巴一起研成粉末,均勻的塗抹在新鮮豬肉上。鄉間老媽媽不急不躁的開始醞釀臘肉的滋味,配菜們也在開始著手準備,想和臘肉一起打一場硬仗。估計田地裡的蒜苗青翠,罈子裡的蘿蔔乾等待現身,青椒和紅椒已經急不可耐的裝扮出場,農家的田園小院子,瀰漫著臘肉香味漸濃的歡樂氣息。
把醃製好的臘肉掛在房梁上,老兩口就開始了漫不經心,但實則全心全意的燻臘肉工程。橘子皮、果殼和氣味芬芳的樹木,都化作一縷青煙,冉冉升起,縈繞著懸掛在屋梁上的臘肉。爐子簡直就成了作法的道長,幻化出神燈一樣的青煙,讓臘肉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變身,成為比鮮食的豬肉更為緊實和醇厚的臘肉。農家的經濟條件並不是非常好,家裡幾乎沒有什麼現代化的設備,半房梁的臘肉,也是顯示著主人家的寬裕和對生活滿滿的誠意。
孩子們回來的日子越來越近,夫妻兩人決定先對自己的臘肉家庭作業,進行一個小小的測試。以便在孩子們回來的家宴上考個滿分。他們把懸掛了近一個多月的臘肉取下來,刮毛、清洗、切片和水煮,臘肉的脂肪,已經像玉石一樣半透明,等到下鍋炒制,就會有更為清透的玉制光彩。
夫妻倆人坐在火塘邊,默默的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果實,耐心等待著不久將至的兒女們。這時候的畫面,簡直就像一副油畫那樣濃墨重彩。夫婦二人的寂寞等候,對兒女們的牽掛,見了面,又幾乎無法用語言表達,大概是有孩子的人,都會感同身受吧。年輕的兒女們衝出家門,簡直是離開地球都能活的樣子。可身後的父母,無論你跑的有多遠,他們能夠多看你一眼,都會覺得心滿意足。
舌尖上的新年:秋風起,是蟹腳癢、三蛇肥,還是去吃腊味?進補到底吃什麼?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兒子從杭州帶回了醬鴨,又讓同事們從山西寄來了秋天新打下來的小米,四川臘肉和湖南臘肉正在打包,等待郵寄到我家,在餐桌上決一勝負,我們老兩口也是東吃一口,西吃一口。有人在身邊陪伴,富足的感覺油然而生,有你,就是最好的人生滋味。
我是退休的中學女教師,歡迎關注我,和我分享你的人生感悟。
同學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