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實現染色質接觸數據的定量比較和自動特徵提取

2020-12-05 科學網

新方法實現染色質接觸數據的定量比較和自動特徵提取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4:43:11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Juan M. Vaquerizas小組開發出染色質接觸數據定量比較和自動特徵提取的新方法。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0月1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CHESS(Comparison of Hi-C Experiments using Structural Similarity)技術,這是用於比較染色質接觸圖和自動差分特徵提取的算法。研究人員證明了CHESS對實驗變異性的魯棒性,並展示了其在(1)人和小鼠模型中同義區域的種間比較中的生物學應用;(2)種內鑑定Zelda敲除果蠅胚胎的構象變化;(3)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樣本中患者特異性異常染色質構象;(4)系統地識別高解析度Capture-C數據中的染色質接觸差異。

 

總之,CHESS是一種用於染色質接觸數據變化比較和分類的高效計算方法。

 

據介紹,染色質三維(3D)組織的動態變化與諸如轉錄、複製和發育等核心生物學過程有關。因此,對這些變化的全面鑑定和量化對於理解進化和調控機制至關重要。

 

附:英文原文

Title: CHESS enables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chromatin contact data and automatic feature extraction

Author: Silvia Galan, Nick Machnik, Kai Kruse, Noelia Daz, Marc A. Marti-Renom, Juan M. Vaquerizas

Issue&Volume: 2020-10-19

Abstract: Dynamic changes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organization of chromatin are associated with central b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transcription, re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ese changes is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of evolutionary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Here, we present Comparison of Hi-C Experiments using Structural Similarity (CHESS), an algorithm for the comparison of chromatin contact maps and automatic differential feature extraction. We demonstrate the robustness of CHESS to experimental variability and showcase its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on (1) interspecies comparisons of syntenic regions in human and mouse models; (2) intra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conformational changes in Zelda-depleted Drosophila embryos; (3) patient-specific aberrant chromatin conformation in a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sample; and (4) the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of chromatin contact differences in high-resolution Capture-C data. In summary, CHESS is a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comparis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hanges in chromatin contact data. CHESS is an algorithm that compares chromatin contact maps and identifies differential features. It can analyze interspecies syntenic regions and three-dimensional changes caused by genetic perturbation.

DOI: 10.1038/s41588-020-00712-y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0712-y

相關焦點

  • 基於納米孔測序開發同步檢測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新方法
    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的測序方法——nanoNOMe-seq。該方法可利用GpC甲基轉移酶外源性標記開放染色質,並通過納米孔測序檢測長鏈DNA上的CpG甲基化和染色質可及性狀態。通過分析GpC甲基化頻率得出的染色質可及性數據與ATAC-seq、DNase-seq結果基本一致。
  • 【科技前沿】李國紅/許雪青合作揭示靜息態基因的染色質結構特徵並...
    【科技前沿】李國紅/許雪青合作揭示靜息態基因的染色質結構特徵並提出預測基因轉錄潛能的新方法 2020-07-2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要作物染色質三維構象新特徵成功解析
    原標題:重要作物染色質三維構象新特徵成功解析   山東農業大學李平華課題組和香港中文大學鍾思林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團隊,日前在重要作物大基因組染色質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近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植物》發表了該項研究成果論文。
  • 新技術可全面檢測RNA與染色質相互作用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稱為「RADICL-seq」(RNA And DNA Interacting Complexes Ligated And sequence)的方法,可在整個基因組中全面檢測細胞核內RNA和基因組DNA(染色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 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技術
    >1.1簡介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是一種檢測在體內自然染色質環境下蛋白和DNA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的方法,比較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抗體所沉澱的DNA的PCR產物的量,或者比較根據靶序列設計的引物和遠離靶序列設計的引物的PCR產物的量。
  • 136 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資料和視頻
    136  染色質免疫沉澱技術資料和視頻
  • 新型StrataQuest定量分析方法:聊聊宿主-病原體之間的那些事兒
    探究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的特點是研究微生物與免疫學方向學科的重要方法。宿主細胞吞噬病原體後其表徵將會改變。利用實時PCR儀或者ELISA的技術,測量與基因編碼蛋白相關的行為是消除病原體還是免疫逃逸。多數研究都利用主要宿主細胞或者細胞系在體外實現。該方法得到的數據能夠說明RNA的表達或細胞培養中回收的蛋白質的量。
  • 就是這麼拽——染色質免疫共沉澱!
    在生理狀態下,把細胞內的DNA與蛋白質交聯在一起,通過超聲或酶處理將染色質切為小片段後,利用抗原抗體的特異性識別反應, 將與目的蛋白相結合的DNA片段沉澱下來,以富集存在組蛋白修飾或者轉錄調控的DNA片段,再通過多種下遊檢測技術(定量PCR、基因晶片、測序等)來檢測此富集片段的DNA序列。
  • 綜述科普|染色質調控區域的研究:對CHIP-seq和ATAC-seq發展的深入思考
    ScChIP-seq基於染色質功能的多樣性和每個群體特有的染色質特徵的鑑定來實現細胞群體的聚集,例如某些細胞中H3K27me3標記的丟失可能與化療耐藥有關。然而,由於單個細胞產生的數據過於稀少,需要數千個細胞才能獲得良好的聚類結果。
  • 調控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新因子篩選獲進展
    微米大小的細胞為了儲存遺傳信息,其遺傳物質在細胞核內被緊密地包裝和摺疊。研究發現基因組的結構是有序的,至少有三個逐級複雜的維度。其中,三維結構是染色質的高級結構,該結構由特殊的結構蛋白質所介導(比如Cohesin、CTCF等),這些結構蛋白將30納米的染色質纖維摺疊成具有「染色質環」的高級結構。
  • 超短DNA低甲基化區域和染色質3D結構的關係
    另外,儘管WGBS是單鹼基解析度,但是傳統的方法並不能從單鹼基解析度預測甲基化的功能。本研究通過開發新穎的計算方法,檢測出具有功能的單鹼基稀疏保守低甲基化CpG (scUMC) , 並整合染色質高級結構數據深入解析了其潛在的調控功能。 本研究發現,跟之前檢測出來的低甲基化CpG簇聚區域相比,絕大部分的單鹼基低甲基化CpG是隨機分布在每個樣本中。
  • 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
    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黃麴黴毒素起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臟,動物的中毒症狀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機能發生障礙及神經系統的紊亂為特徵。急性中毒症狀主要表現為食慾廢絕,運動失調,排洩停止,肝炎,黃疸,肝臟充血、出血、腫大、變性和壞死,並且伴有比較嚴重的血管和中樞神經的損傷,動物中毒後幾小時至幾天內發生死亡。
  • 研究觀測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與鄭州大學張鳳秋課題組合作,利用紅外光譜技術觀測並研究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染色質重塑是表觀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一般包括組蛋白共價修飾型或ATP(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依賴型兩種類型。
  • Cell:揭示染色質調節蛋白特異性組合調控染色質活性
    布洛德研究所表觀基因組計劃(Epigenomics Program)經理Charles Epstein解釋道,「我們知道很多不同的染色質調節物指導染色質結構和活性。」但是這些這些調節物如何操作的細節人們一直不清楚。根據2011年12月23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研究小組發現染色質調節蛋白的特異性組合控制比較重要的染色質活性,比如組蛋白修飾。
  • CUT&Tag技術用於棉花染色質H3Kme3修飾研究
    該案例將ChIP-seq和CUT&Tag做了對比,通過數據比較展示了CUT&Tag技術用於植物樣本的優勢。3)ChIP-seq實驗中,染色質從分離的細胞核中提取出來之後要進行超聲破碎,將DNA打斷成300-500bp的小片段,此過程耗時較長,在免疫共沉澱之後,如果不解交聯,DNA很難抽提出來;
  • 如何使用特徵提取技術降低數據集維度
    使用正則化當然有助於降低過度擬合的風險,但使用特徵提取技術也具備一定的優勢,例如:· 提高準確性· 降低過度擬合風險· 提高訓練速度· 提升數據可視化能力· 提高模型可解釋性特徵提取旨在通過在現有數據集中創建新特徵(並放棄原始特徵)來減少數據集中的特徵數量
  • 合肥研究院等觀測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黃青課題組與鄭州大學張鳳秋課題組合作,利用紅外光譜技術觀測並研究染色質重塑中DNA的B-Z構象轉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染色質重塑是表觀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一般包括組蛋白共價修飾型或ATP(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依賴型兩種類型。
  •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來源:生物探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1-28   今日/總瀏覽:4/3303
  • 調控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新因子篩選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微米大小的細胞為了儲存遺傳信息,其遺傳物質在細胞核內被緊密地包裝和摺疊。研究發現基因組的結構是有序的,至少有三個逐級複雜的維度。其中,三維結構是染色質的高級結構,該結構由特殊的結構蛋白質所介導(比如Cohesin、CTCF等),這些結構蛋白將30納米的染色質纖維摺疊成具有「染色質環」的高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