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印度的一種古老語言,這種語言有很多神奇的地方,特別是在小時間的單位上,比如漢語中我「剎那」就是音譯過來的,而且在音譯過來之前,這個詞是有具體量度的。
出處:
「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慄多。三十牟呼慄多為一晝夜。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有時等。三十晝夜為一月。總十二月為一年。於一年中分為三際。謂寒熱雨各有四月。十二月中六月減夜。以一年內夜總減六」——《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十二卷「須臾者。二十念名一瞬頃。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豫。二十羅豫名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摩訶僧祇律》第十七卷:「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仁王經》
根據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
120剎那 = 1坦剎那(tatksana)
60坦剎那 = 1 臘縛(lava)
30臘縛 = 1 牟呼慄多 (murhutar)
5牟呼慄多 = 1 時 (大時,kala)
6時 = 1 晝夜 (即1日)。
公制換算
1剎那 = 1/75 秒 = 13.33 毫秒。
1坦剎那 = 1.6 秒
1臘縛 = 96 秒
1牟呼慄多 = 48 分
1時 (大時) = 4 小時。
語言用來承載文化,不知道這些時間量詞是否佛家首創,或者佛家只是記錄,創造這些量詞旨在把最宏觀與微觀聯繫起來,同時也把宇宙時空與人類自身聯繫起來,是人類本身對宇宙時空進一步的探索與思考,在那種科學沒有發展起來的時代,這種思考的價值通過語言文字流傳下來,對人類社會後來的發展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
這些時間概念在梵語裡(古印度文明裡)應該是有具體的量度,只是也許未形成統一,或者在翻譯過程中出現誤差,當然,這和印度歷史也有關係,文字保存技術的落後讓當時的文字只是寫在樹葉上,而若不是佛教在春秋戰國時期傳入中國,再到後來玄奘取經,很可能大部分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甚至沒人知曉其存在,也許人們根本不會知道印度有佛家的存在,甚至不會知道,印度也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
也許,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思考都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也許那些被淹沒的思考就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對時空的思考那樣偉大,也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未來也可能淹沒在宇宙時空裡……
但這些還未淹沒的都曾流過我們的思維,對宇宙尺度的時間來說,長短又有什麼分別呢,芳華易逝,剎那永恆!時間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