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剎那」一詞的來歷

2021-01-14 陽光語言矯正

梵語,印度的一種古老語言,這種語言有很多神奇的地方,特別是在小時間的單位上,比如漢語中我「剎那」就是音譯過來的,而且在音譯過來之前,這個詞是有具體量度的。

出處:

「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慄多。三十牟呼慄多為一晝夜。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有時等。三十晝夜為一月。總十二月為一年。於一年中分為三際。謂寒熱雨各有四月。十二月中六月減夜。以一年內夜總減六」——《阿毗達磨俱舍論》 第十二卷「須臾者。二十念名一瞬頃。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豫。二十羅豫名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摩訶僧祇律》第十七卷:「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仁王經》

根據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

120剎那 = 1坦剎那(tatksana)

60坦剎那 = 1 臘縛(lava)

30臘縛 = 1 牟呼慄多 (murhutar)

5牟呼慄多 = 1 時 (大時,kala)

6時 = 1 晝夜 (即1日)。

公制換算

1剎那 = 1/75 秒 = 13.33 毫秒。

1坦剎那 = 1.6 秒

1臘縛 = 96 秒

1牟呼慄多 = 48 分

1時 (大時) = 4 小時。

語言用來承載文化,不知道這些時間量詞是否佛家首創,或者佛家只是記錄,創造這些量詞旨在把最宏觀與微觀聯繫起來,同時也把宇宙時空與人類自身聯繫起來,是人類本身對宇宙時空進一步的探索與思考,在那種科學沒有發展起來的時代,這種思考的價值通過語言文字流傳下來,對人類社會後來的發展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

這些時間概念在梵語裡(古印度文明裡)應該是有具體的量度,只是也許未形成統一,或者在翻譯過程中出現誤差,當然,這和印度歷史也有關係,文字保存技術的落後讓當時的文字只是寫在樹葉上,而若不是佛教在春秋戰國時期傳入中國,再到後來玄奘取經,很可能大部分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甚至沒人知曉其存在,也許人們根本不會知道印度有佛家的存在,甚至不會知道,印度也有幾千年的文明歷史。

也許,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思考都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也許那些被淹沒的思考就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對時空的思考那樣偉大,也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未來也可能淹沒在宇宙時空裡……

但這些還未淹沒的都曾流過我們的思維,對宇宙尺度的時間來說,長短又有什麼分別呢,芳華易逝,剎那永恆!時間到底是什麼?

相關焦點

  • 從語言學角度看中文NLP、NLU難在哪裡
    本文結合語言學和 NLP 的幾個基本任務,從理論上對中文 NLP 的特點進行說明,同時展望 NLU 在中文自然語言交互上的一些方向。1.中文分詞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詞」這個概念,是從西方引入的,在 1898 年《馬氏文通》出版之前,傳統的語言學研究對象是「字」,而不是「詞」。
  • 哦我的老夥計,瞧這濃濃的翻譯腔,可真叫人「聲臨其境」| 語言學午餐
    觀眾紛紛表示:段譽的聲音一出來,立刻感受到了濃濃的「TVB風」。對於葉清的演繹,演員王剛老師這樣評價:從配音風格上劃分,我們通常稱歐美電影為「譯製腔」(這裡我們主要討論英語翻譯成漢語的情況),港劇為「TVB腔」,另外還有「韓劇腔」「臺灣腔」等等「腔」。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普通話,同樣是標準發音,為什麼會出現翻譯腔?
  • 「1分鐘學會粵語歌」岑寧兒-《剎那的烏託邦》-粵語中文音譯歌詞...
    「1分鐘學會粵語歌」岑寧兒-《剎那的烏託邦》-粵語中文音譯歌詞諧音發音 我坐單桑國) 又再歸於十月懷胎中的快樂 (有坐乖與塞語外臺總地fai羅) 城內越覺得迷茫 (sing奶語港大麥忙) 沿路越愛捉迷藏 (雲老語愛坐麥從) 但求剎那的烏託邦
  • cohesive「凝聚的,有結合力的」運用及其相關詞的差異
    要弄清楚stickness「黏性」這個詞,可以查看該詞的詞源:cohesive「凝聚力」最終源自拉丁語 haerere,意思是「 to stick「去粘貼」」。在英語中 haerere 的其他衍生詞還包括 adhere(字面意為「 to stick「去粘貼」」),相對的 adhesive(指的是那些能將物質粘在一起的物質),inhere(意為「屬於自然或習慣的一部分」),還有 hesitate (表示在採取行動之前保持在原處)。
  • 「UFO」的科學研究報告
    「UFO」是一個包含範圍極廣的概念有人認為,外星人想要從遙遠的宇宙另一端飛向地球,它們肯定需要一艘宇宙飛船,當我們在空中看見一些來歷不明的可疑飛行物時,它們都極有可能就是外星人的飛船,這些來歷不明的可疑飛行物就是「UFO」。不明飛行物「UFO」真的就是外星人的飛船嗎?
  • 「洋娃娃」的臺語怎麼說?
    其實答案在我腦中休地一聲就出現了,因為,這不就是阿母常掛在嘴上的「烏女玉」嗎?「烏女玉」是源於日語的臺語外來詞,語源為「お人形」(Oningyo),不過,以前也不知道「烏女玉」是外來語,當然更不用提及這三個字的語源從何而來了。正如將這外來語取其臺語諧音「烏女玉」般,從小聽著聽著,也只當這詞彙是符合這三個漢字的臺語既定詞彙。
  • 中文的「暴雨」與日語的「豪雨」是一回事嗎?
    受辭典的影響,中文的「暴雨」經常被翻譯為「豪雨」,但問題是,中文的「暴雨」和日語的「豪雨(ごうう)」真的是一回事嗎?
  • 汽車在日本為什麼稱作「自動車」?
    日語中的「自動車(じどうしゃ)」一詞來源於法語的「automobile」,原意為「自己會動的東西」。日語中也有「汽車(きしゃ)」一詞,但表示的卻是「火車」的意思。「自動車」在日語中是汽車的總稱,這個詞較為正式,單獨使用時多用於書面語。例如:自動車メーカー:汽車製造商,汽車生產商,汽車廠商,車企電気(でんき)自動車:電動汽車,英語縮寫為「EV」。
  • 從語言學到深度學習NLP,一文概述自然語言處理
    第二部分描述的是基於深度學習的 NLP,該論文首先描述了深度學習中的詞表徵,即從 one-hot 編碼、詞袋模型到詞嵌入和 word2vec 等,我們首先需要數字表徵詞彙才能進一步做自然語言處理。圖 1:NLP 的粗分類語言學是語言的科學,它包括代表聲音的音系學(Phonology)、代表構詞法的詞態學(Morphology)、代表語句結構的句法學(Syntax)、代表理解的語義句法學(Semantics syntax)和語用學(Pragmatics)。
  • 考拉閱讀CEO趙梓淳:如何利用AI、語言學做出國內首個中文分級閱讀...
    任易表示,考拉閱讀的中文分級閱讀標準(ER Framework )借鑑了國外的「詞、句」的分析思想,因而和其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於中文相較英文的「天生複雜性」,決定了考拉閱讀必須做得更加深入。▪  分詞:英文不需要分詞,僅需空格即可判定詞語的邊界,但漢字脫離不了分詞。如「量子自旋效應」這個詞,有人可以將其分為「量子」、「自旋」、「效應」三個詞,也有人認為這就是一個詞。但在英文中就無此類困擾。▪  句式結構:在句式結構上,英文要嚴謹得多,如主從句之間會有that、which、what等來界定。
  • 「震度」與「マグニチュード」的區別
    日本地震多發,發生地震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見到以下兩個很相似的詞「震度しんど」「マグニチュード(震級)」這兩個詞有什麼區別?2011年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的「マグニチュード」為9.0,而「震度」最大的地方為7。這兩個數字有區別吧,這也說明了這兩個詞存在不同,即便是日本人有些人也會分不清,下面我們來說說他們的區別吧。
  • 解密古埃及「荷魯斯之眼」
    3月11日上映的好萊塢科幻《神戰:權力之眼》中的雙男主之一雖然是個凡人,為了拯救自己愛人的生命,與天空之神荷魯斯聯手抗擊了沙漠之神賽特,演繹了一段人界、神界和冥界穿梭來回的「王子復仇記」。是來源於自古埃及神話中最著名的一個故事—————「荷魯斯之眼」。
  • 「老婆」用日語怎麼說?
    喜歡刷日劇的同學,一定會注意到劇中常出現對他人稱呼自己妻子時使用的就是「妻(つま)」(羅馬音:tsuma )「家內(かない)」「うちの人(ひと)」「女房(にょうぼう)」。譯為「內人,妻子」。從日本的法律和常規上表示與自己有婚姻關係的女性就是「妻」(つま),因此丈夫對自己的配偶最常用的稱呼就是「妻」(つま)。
  • 富山課堂 | 「寒い」和「冷たい」區別在哪裡?
    「寒い」①今年の冬は寒い。今年冬天好冷。②年をとると毛が薄くなって頭が寒い。上了年紀,頭髮稀疏,頭覺得冷。「寒い」這個詞表示氣溫低,情緒上多消極,表示氣溫以外的溫度低時不能使用。此外,「寒い」所表示的氣溫多為適溫以下,暗示溫度低的不好狀態。還有「冷清,毛骨悚然」等的意思。 「冷たい」①北風が冷たくて、とてもつらい。
  • 佛系店貓躺在紙箱呼呼大睡,沒想到撕開包裝的剎那,它竟瞬間彈醒
    奶油色三花貓「妹妹」躺在紙箱呼呼大睡,絲毫不理會美味的肉泥就在頭頂上,正以為這是只不受誘惑的「佛系貓貓」,沒想到撕開包裝的剎那,三花貓瞬間彈醒,快狠準地對準肉泥狂舔。網友Phina到小吃店吃午餐,身為貓奴的她最愛店貓「妹妹」,也經常會帶著肉泥去拜訪,而見過世面的妹妹對於人類的膜拜絲毫不在乎,它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呼呼大睡,店內的紙箱就是VIP床位。這天Phina又帶著肉泥去找妹妹,但是喵星人完全不領情,吐著舌頭香香地沉睡,她把肉泥放在妹妹頭上輕輕晃啊晃,喊著「起床了,起床了」。
  • 日語裡「海老」與「蝦」有什麼區別?
    在日語裡,「海老」與「蝦」都讀作「えび」,指的都是甲殼類的蝦。那它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年底到了大餐好多,「打牙祭」的臺語怎麼說呢?
    「今仔來食好料,來拜咱的牙槽王。」家人這樣說。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聽到「拜牙槽王」(pài gê-ts-ng)時,一頭霧水,應該說這幾個音節分別拆開來都懂,「拜」、「牙槽」、「王」,但全部組合在一起時,就完全沒頭緒。我想有不少詞彙都是這樣,也不只限於臺語吧?
  • 開眼Eyepetizer x 梅賽德斯-奔馳|「不動聲色光影季」邀您在聲色...
    結合正在展出的開眼「光影之前」電影分鏡手稿展,以全新梅賽德斯-奔馳GLE轎跑SUV的設計元素為靈感,打造了充滿科技與美感的「聲色光影實驗廳」,通過經典作品分鏡還原、車窗放映、以CLS四門轎跑車為主角的「奪目入眼,先鋒之作」作品展映、以及車身3D互動裝置,為觀眾打造一個沉浸式的觀展空間。
  • 將科幻變成現實,谷歌百度用神經機器翻譯踐行人類的「巴別塔之夢」
    1954年,計算機科學家第一次公開發布了一款可以翻譯人類語言的機器。後來這被稱為喬治城-IBM實驗:一個能將句子從俄語翻譯成英語的「電子大腦」(electronic brain)。 當時,科學家相信,一旦通用翻譯器被開發出來,不僅可以讓美國在國家安全上領先蘇聯,還能消除語言障礙,從而促進世界和平。
  • 淺談趙元任的語言學研究
    在學期間,除了主修的數學哲學課程,還選修了物理、機械工程、語言學、音樂等多種課程。畢業後,先是在康奈爾大學任物理學講師,後又回國在清華教數學、哲學、歷史等。他早年的求學經歷,使他具有極為廣闊的學術背景,說他「融會古今、貫通中外、橫跨文理、精通音樂」(袁毓林《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和發展——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前言》),並非過譽之詞。趙元任先生的主要成就在語言學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