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藥快來了,清華大學等團隊從蝙蝠中找到答案,發現病毒抑制劑

2020-11-22 騰訊網

近日,清華大學等團隊從蝙蝠百毒不侵中找到了答案,科學家們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抑制劑。能有效地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在人體細胞中的複製,而且抗病毒有效濃度遠遠低於細胞毒性濃度,展示出了良好的成藥性。

經歷過這場疫情,相信大家對蝙蝠並不陌生了。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大多數疫情都和蝙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蝙蝠是病毒的天然宿主。雖然蝙蝠可以攜帶多種致命病毒,但是這些病毒卻不會對蝙蝠造成明顯的症狀。蝙蝠體內總是保持了一定量的幹擾素。幹擾素是一個很關鍵的抗病毒蛋白,相當於動物本身具有全天候保護的防禦機制。

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有些國家防控措施不得當,造成了病毒在全球長驅直入,肆意妄為。目前全球抗疫仍然處於最艱難的階段。許許多多的國家確診病例依舊以一個極高的數字增長著。許多人因為疫情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許多家庭因為疫情支離破碎,許多國家因為病毒,更是刷新了自己的道德底線,展示出了自己丑陋的一面,與往日的紳士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科學家們紛紛緊急研發著疫苗,尋找著特效藥。然而這僅僅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還要經過各種試驗,經過各種動物實驗和人體臨床試驗,才能最終研發出特效藥。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也不會不存在。所以,特效藥的研發,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或許到那時,人類早已戰勝了病毒,恢復了往日的美好生活。

多麼希望,有一天早上醒來,看到手機上推送的新聞消息,世界上最後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康復出院,世界各國全部清零。人類已經戰勝了病毒。我們終於可以摘下口罩,自由地在大街上歡呼雀躍。這一天會來到的,也一定會來到。

現如今,疫情全球大暴發,全世界進入了緊急狀態。病毒是我們全人類的公敵,只要還有一例患者,我們都有被感染的風險。世界各國只有放下以前的恩怨,團結起來,互幫互助,共同迎接挑戰,我們才有希望戰勝病毒。

相關焦點

  • 醫學家在蝙蝠基因中找到了「新冠病毒抑制劑」,特效藥指...
    目前到底有沒有新冠特效藥呢?先來看兩個有意思的問題:蝙蝠,為什麼身上能攜帶超過 170 多種兇險無比的病毒,卻能免受其害呢?人類能否可以從蝙蝠身上找到對付多種病毒的普適性思路?這項研究對蝙蝠細胞的兩萬多個基因挨個進行篩查後,發現一個共同的新宿主基因:MTHFD1。再接再厲,研究團隊最終發現宿主蛋白基因MTHFD1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Carolacton是一種天然產物,被作為抗生素候選分子用於抑制細菌的菌膜生成。
  • 清華等團隊從蝙蝠「百毒不侵」中找答案:發現新冠病毒抑制劑
    研究團隊最終發現宿主蛋白MTHFD1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他們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助力新冠病毒藥物研發,有力抗擊疫情,更為人類未來抗擊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譚旭研究員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清華大學等團隊研究發現抗新冠病毒潛在藥物分子
    記者 | 界面健康3月31日,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聯合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了一項名為Orthogonal genome-wide
  • 華理與武大團隊聯合發現強效抗新冠病毒候選...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並驗證了宿主細胞的二氫乳清酸脫氫酶(DHODH)抑制劑能夠通過抑制病毒複製和調節免疫兩種途徑發揮廣譜抗病毒藥效,發現了老藥來氟米特(Leflunomide)和特立氟胺(Teriflunomide)可滿足目前新冠肺炎臨床急需,同時,新設計的候選藥物S312和S416也有望開發成為抗RNA病毒的特效新藥,為將來冠狀病毒及其他急性RNA病毒的感染性疾病防控戰做好候選藥物的儲備
  • 清華醫學院饒子和院士團隊合作破譯抗新冠病毒關鍵藥靶三維結構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由清華大學醫學院饒子和院士領導,由清華大學醫學院婁智勇教授、閆利明博士和上海科技大學楊海濤教授、王權教授等組成的「清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在新冠病毒抗病毒藥物核心靶點主蛋白酶(Mpro)和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三維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為抗新冠病毒藥物研發提供了關鍵的結構生物學基礎
  • 為什麼絕大多數病毒沒有特效藥?
    簡單的回答是還沒有找到。抗微生物藥物在很大程度上靠運氣,當年的抗生素就是如此,有了運氣之後,沿著同樣的思路,就能遍地開花了。目前C型肝炎已經能夠治癒了,就是因為運氣好,找到了針對C型肝炎病毒有特效的藥物。假以時日,更多的抗病毒特效藥會被找到。
  • 病毒感染為啥難做特效藥?
    新型冠狀病毒的電鏡照片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仍然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可以治癒。是藥不行?還是沒找對方向?就醫時,醫生會依據血常規來判別導致感染的可能性,然後對症下藥。如果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或C反應蛋白值偏高,出現任一數值偏高,都可能是細菌感染。如果上述三項數值正常(或偏低),並伴有淋巴細胞值偏低,則提示可能是病毒感染。對抗細菌感染的主要藥物就是抗生素,臨床中常見的扁桃腺化膿、猩紅熱、細菌性支氣管肺炎、支原體肺炎等都需要強有力的抗生素治療才會有很好的療效。
  • 李蘭娟院士團隊找到的兩款藥究竟是什麼?解讀來了
    (原標題:李蘭娟院士團隊找到的兩款藥究竟是什麼?專家解讀來了)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 王卡拉 張兆慧)2月4日下午,針對新冠肺炎傳來好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阿比朵爾(國家藥監管理局審批名稱為阿比多爾
  • 高福院士團隊在新冠病毒對蝙蝠ACE2跨種識別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RBD可以結合大耳菊頭蝠ACE2(bACE2-Rm)並利用bACE2-Rm感染宿主細胞。研究團隊解析了新冠病毒RBD與bACE2-Rm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團隊首先通過流式細胞分析和表面等離子共振等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發現新冠病毒RBD結合bACE2-Rm,但親和力低於結合人ACE2(hACE2)。
  • 【中國青年報】「蝙蝠女俠」團隊找出SARS病毒源頭
    在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共處處長姚鐵男的印象裡,當時SARS病毒簡直是「來無影去無蹤」的存在。  它在2002年冬天悄然出現,在2003年春天爆發,「傳染性強、傳播快、死亡率高」。隨著感染者的流動,它蔓延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中國內地有24個省(區、市)報告了SARS病例。  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全球旅行建議,讓人們謹慎出行。
  • 「特效藥」來了,新冠病毒遇天敵,效果顯著!
    2月21日,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也帶來了一好消息,稱至今為止已有超過100名康復者獻出血漿,能為240個重病危重病人進行施救,並表示血漿治療整體效果不錯,首批11人接受了康復期血漿的治療,其中6位是有病毒,細菌的,使用血漿治療兩三天後病毒細菌就消失,情況立即有所好轉。
  • 從蝙蝠到穿山甲,病毒是如何來到人類世界的?
    「中間宿主」是病毒傳播不可或缺的一環。找到並隔絕中間宿主,才算真正隔離了傳染源。蝙蝠,自然界的「潘多拉魔盒」 | 圖蟲創意作者 | 徐斯佳 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院新冠肺炎疫情又讓蝙蝠刷了一波存在感。繼SARS、MERS、伊波拉疫情之後,多項研究表明,本次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又是蝙蝠。自然宿主是個啥?
  • 17年了,為什麼現在都沒有SARS特效藥?
    更重要的是細菌和病毒雖同屬於微生物,但有本質不同:一個是獨立代謝系統,一個是寄生代謝系統。細菌是有獨立細胞結構的微生物,不需要依賴其他宿主細胞,所以比較容易開發抗生素來針對細菌的整個細胞結構。而病毒是一種寄生於宿主細胞的微生物,沒有自己的細胞結構和代謝系統,只有自己複製的核酸和少量蛋白質。病毒寄生於人體細胞之中,藥物就很難在細胞中發揮作用,所以很難開發抗病毒藥。
  • 人類冠狀病毒的前世今生:從哪裡來 又要到哪裡去-病毒, ——快科技...
    這兩種病毒在人裡面是不會持續傳播的,傳幾代以後就不復存在了。SARS-CoV-2是什麼情況呢?石正麗教授在發現這個病毒不久以後,在中華菊頭蝠裡找到了一個和SARS-CoV-2有96%同源性的病毒。這種情況和SARS-CoV是非常相像的,袁國勇教授和王林發教授也在蝙蝠中找到和SARS-CoV有95%同源性的病毒。
  • 病毒源頭找到了?劍橋團隊給出答案,最原始新冠病毒主要在這兩國
    找到了病毒的源頭,就能夠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合適的方式控制住病毒,並且也能夠「對症下藥」,儘快研製出抵制病毒的疫苗。各個國家在防控疫情的同時也在積極的研究病毒的源頭。前不久,劍橋團隊給出了答案,或新冠病毒的源頭主要在這兩個國家!大圖模式在北京時間4月8日,英國和德國的研究者們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而這篇論文中提到了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可能是在美國和澳大利亞。
  • 蝙蝠簡直是行走的病毒庫,身上攜帶上百種病毒,人類卻找不到解藥
    在新冠肺炎初期因為傳染速度增加而被人們關注後,醫學專家開始對其對應的病毒進行來源查詢,最終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天然寄主是菊頭蝠,而中間寄主有可能又是果子狸。為什麼說「又」呢?因為2003年爆發的非典就是由人吃果子狸,然後讓非典病毒有機可乘。然而目前專家們依然無法直接從菊頭蝠身上提取出新冠狀病毒以研製特效疫苗,這是為什麼呢?
  • 【學術前沿】李洪林/徐可團隊發現靶向宿主DHODH的強效抗新冠病毒...
    DHODH靶點雖然具有開發成廣譜抗RNA病毒的潛力,但其抑制劑在體內廣譜抗病毒方面的應用可行性一直懸而未解。李洪林團隊和徐可團隊經過多年的深度合作,聯合攻關,在靶向宿主的廣譜抗病毒候選藥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德學者攜抑制劑來華測試 清華教授:他是世界權威
    Rolf Hilgenfeld,中文名「饒福」)1月22日攜帶兩種「最好」的抑制劑飛往中國,以測試它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作用。1月24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楊茂君告訴澎湃新聞,目前為止,中國應該沒有針對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抑制劑或候選藥物。針對SARS病毒的相關抑制劑也依然處於研究階段。
  • 華理武大攻關發現抗新冠病毒候選藥物,對比試驗體外抑制活性更強
    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並驗證了宿主細胞的二氫乳清酸脫氫酶(DHODH)抑制劑,能夠通過抑制病毒複製和調節免疫兩種途徑,發揮廣譜抗病毒藥效,發現老藥來氟米特(Leflunomide)和特立氟胺(Teriflunomide)可滿足目前新冠病毒肺炎臨床急需。
  • 謝曉亮:中和抗體有望成為新冠肺炎特效藥,可治療和短期預防
    而中和抗體由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是血漿療法中的關鍵成分。「酸來了,我們用鹼來中和;病毒來了,細胞用抗體來中和。」 因此,謝曉亮團隊的目標就是快速找到並製備高強度的中和抗體,作為藥物代替血漿進行注射。謝曉亮表示,新冠肺炎特效藥應當符合以下標準,即明顯降低輕中症轉入重症的患者比例、顯著減少患者肺部和其他組織的損傷、快速治癒輕症患者從而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