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剛:轉換的藝術觀念

2021-01-13 齊魯晚報網

展覽名稱

青春與生命——朱剛藝術回顧展

展覽時間

2020年9月19日(周六)至10月18日(周日)

展覽地點

山東美術館二樓B1、B2、B3展廳

展覽內容

朱剛先生的油畫、素描、水彩等作品約150餘件,以及豐富的文獻、影像資料

主辦單位

山東師範大學 山東美術館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

協辦單位

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支持單位

去塵設計 北京悠悅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青島和力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濟南奧泰斯特藝術品展覽服務有限公司

9月19日上午9:30,由山東師範大學、山東美術館、山東省美術家協會主辦,山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協辦的「青春與生命——朱剛藝術回顧展」,將於山東美術館二樓開幕式大廳開幕。開幕式結束後,在山東美術館四樓會議室舉辦學術研討會。

展覽將展出朱剛先生的油畫、素描、水彩等作品共百餘件,並將展示豐富的文獻、影像資料。展覽為山東師範大學建校70周年系列活動組成部分。

此次展覽在山東美術館二樓B1、B2、B3展廳呈現,將持續至10月18日。

轉換的藝術觀念

文/朱剛

我們是吮吸著中國文化的乳汁成長起來的,儘管專業方向是西方油畫。中國文化流淌在血脈裡,永遠是外來營養的基礎與根底。中西文化的交融哺育,才使得藝術之樹茁壯常青。這是我的不惑之識。

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給予我堅實的專業技術功底和單向的藝術思維模式。它曾使我在油畫創作上得心應手,躊躇滿志,感覺自已擁有的是整個藝術世界。

《男青年朱剛》 朱剛 28×40cm 1981年

然而出國到了歐洲,才發現一切都不是那個樣子。西方藝術展示出根基於西方文化意識之上的現代觀念和現代樣式,與我們原有知識結構中的西方藝術有著很大的差別。我們原來對西方油畫的理解和把握大多是在知識和技術層面上的,而未從文化淵源和社會背景中思考過藝術發生、發展以及現狀的問題,我發現自己儲備的知識和能力不足以應付博大成熟的西方文化社會。我曾經在異國的土地上興奮、困惑,痛苦過,對西方現代藝術的認知以及西方傳統藝術向現代藝術的觀念轉換,亦經過艱苦的磨練與蛻變歷程。

來來去去的歐洲之行,使我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學習,在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的思維中前行,在中國美術與西方美術的交融中發展。現今在中國美術的本土上,反思西方古典和現代藝術對中國油畫的影響,進行用西方繪畫語言表達中國藝術家情感與文化底蘊的創作實踐,我感到充滿新的力量和自信。我認為,真正歷經了中西藝術觀念的轉換與創作的歷煉,才會有更上層樓的視閾廣闊和「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藝術頓悟。

《朱剛自畫像》 朱剛 1983年

到德國留學,最大困感是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語境和藝術世界。

對我來說,歐洲是油畫藝術的發源地,是心中企盼嚮往的聖殿。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強調精確的素描和微妙的明暗色調,注重形象造型呈現出雕塑般的簡煉和力度,追求宏大和諧的構圖形式和莊重穩定的風格,都是我在繪畫中追尋的理想模式。漫步於法國羅浮宮和奧塞博物館,站在大師面前,思緒萬千,我覺得繪畫所能達到的技巧在古典大師那兒已經都完成了,給畫「絕」了!我體會了西方繪畫以美的典型化理想表現客觀世界,在感性的表面形象下隱含著內在的藝術秩序,古典繪畫閃爍著歐洲過去時代的金子般光輝。

《太太》 朱剛 100×100cm 1983年

歐洲各博物館從古代到現代的幅幅精品,令人震驚,激動,讓人寢食不安。我是為它們來的,可正是它們,又改變了我的藝術觀念。我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我意識到必須改變觀念,研究現代藝術,理解西方現代藝術作品,換換角度或許會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德國,這個產生過丟勒、荷爾拜因等古典大師,亦出現過科林特、諾爾德、馬爾克以及恩斯特等現代藝術家,並以出現J.博伊於斯這樣對當代藝術產生國際影響的藝術大師而處於西方前衛藝術中心位置的國度,是否能使我豐富與完善藝術創作理念,選擇自己的表現方向,開拓視野,滿載而歸?我想,我的轉變是從德國的藝術教育開始的。

《我的同學》 朱剛 100×130cm 1984年

我就讀於德國紐倫堡美術學院,攻讀「自由藝術」方向,導師是德國著名現代藝術家漢斯彼得呂特爾。在授業導師和同學們的影響下,我對傳統繪畫和現代藝術都有了真切的和愈發深刻的新認識。德國的藝術教育使我得到了全新的感受。令我感觸最深的有三點:

思維與製作的嚴謹。

我的導師在自己作品的構思、設計、製作中體現出來的理性精神讓人瞠目,他讓我理解了細緻與嚴謹的區別。他對世界有著自已獨特的表現視角,在作品中將效果做到極致。他將冰冷的瓷磚在人們眼中可能達到的視覺境象手繪出來,那種在平面中製造的空間幻覺真實得讓人難以置信。他的創作使我對於認真嚴謹的思維習慣和工作態度有了深刻的印象。眼見為實,由此更深刻的理解了德國的民族性格。

教學的輕鬆與民主。

紐倫堡美術學院的課堂教學主題明確,每次上課按籤名順序展示作業,同學發言,教授點評,師生平等,可相互爭執,具有輕鬆的民主氣氛。我覺得上課很愉快,能夠在非常好的氛圍中得到啟發,改變觀念,影響思維,從中得到極大的收穫。

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我所在班級的學期課程中,曾分別以「水」、「火」、「時間」、「轉變」、「灰」、「絕對」等為題目進行訓練,要求運用材料與形式表達自己的理念和觀點。當大家完成同一課題時,20個人表現出完全不相似的構想,創作出極有個性的作品,學生們努力展示自已獨特的風格,從不模仿別人,絕不壓抑自己。這種抽象訓練激發著人的創造力和對世界的感覺能力,豐富著人的智慧和激情,陶冶人觀察理解事物的本質意義,幽默輕鬆地表達主題。我在這種探索多種表現方式,探究事物本質規律可能性的訓練中,適應了這種學習方式,改變了思維方式,並發現自己的創意和思路在其中遊刃有餘。

《紅髮帶》 朱剛 45×55cm 1989年

德國教育改變了我的思維模式,影響了我對西方現代藝術的理解。德國在20世紀初是表現主義的誕生地:現在德國藝術家以各種新穎極端的手法表達對生存現實與思維的有效詮釋,依舊成為當代世界前衛藝術的中心。紐倫堡美術學院的現代藝術展示出一個全新的視野和天地。架上油畫寥寥無幾,五花八門的形式,各式各樣的材料,極端個性化的作品,準確機智地表現出藝術家對社會、世界、人類生存狀態及自然、環境諸問題的關注與感悟。

《有李子的靜物》 朱剛 60x73cm 1994年

作為畫家,我著眼的還是繪畫創作,思考的最多的還是題材、樣式以及風格問題。我對西方當代藝術家懷斯、弗洛伊德、克爾維爾,巴爾蒂斯等具有濃厚的興趣:我不斷研究德國當代藝術家博伊於斯,巴塞利茨、呂佩爾茲等人的作品:同時覺得奧地利畫家P.豪斯納的風格在影響著我的繪畫……

隨著對歐洲藝術現狀的了解,我梳理著自己的思路,尋找自己的感覺。我發現自己對西方當代極端的作品沒有親和感,這可能因為自己的文化經歷和藝術背景在起作用;我感到西方當代藝術能給予我啟示和思考,但替代不了我所追尋的東西;我想使自己的創作觀念與形式語言有根本的改變,但生就不成西方藝術的表現樣式。我感到羨慕的是德國藝術家從事創作的那種澄靜、平和、輕鬆的狀態,沒有急功近利,沒有焦躁不安,是對藝術本體的表達,是對藝術創作的尊重。而國內藝術家很少有這樣的環境與心態。

《花.系列之二》 朱剛 90x90cm 1998年

我在西方文化的浩瀚大洋中進行思索與比較,發現思維上支撐我的竟然是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觀念與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中華民族樸素哲學儒、道、佛「天人合一」的觀念反映在繪畫上就是認為人與自然、精神和物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立統一。所以藝術的最高層次不是站在客觀之外去把握它的特點規律,而是儘可能融入客體之內去理解、體會,使主、客體融合統一 、物我兩忘。因此,這就決定了中國畫歷來不以再現自然、悅人眼目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我認為藝術作品既不應滿足再現客觀世界,又不應滿足純粹的觀念世界,而應該表達出一個豐富的情感世界。

《兄弟》 朱剛 180x180cm 1999年

我曾經放棄有形,接觸抽象,搞過一段時間的純抽象藝術,但發現沒有根基。因我不喜歡刻意的裝飾。我感到離我心靈最近的還是有形的藝術。繪畫中最打動我的是生命力的表現,在作品中即是有形的東西。我和純抽象藝術不親。繪畫境界能夠像畢卡索—一把形抽象化,卻保留形的本質,這才能動人心扉,我將其稱為「繪畫感」。我不斷地在德加、勞特累克、高更、席勒、弗洛伊德等的繪畫中感受到這種具有生命力的表現。我在歐洲各大博物館中飽覽了大師名作,徜徉在各種現代藝術展示中,真實感受了西方傳統繪畫與現代藝術的時空脈絡,努力釐清創作觀念,懂得了藝術家的真正使命。我讚嘆,藝術發展了幾千年,永遠與人類同在,並永遠走在前面,影響著人類的精神與生活。

《懸》 朱剛 130×150cm 2002年

我不斷問自己,出國留學主要解決了藝術上的什麼問題?現在繪畫中的追尋是什麼?我自己回答自己:拋棄了以前繪畫的「像」,追求現在繪畫的「形」。我過去畫人物畫靜物執著於形象的被動描摹和特定空間的真實表現,在乎畫得像,直到精確無比,卻沒有賦予形象以主體意識,即借個人化的表現來彰顯更深層意義上的「藝術真實」,從而使之成為有意味的形式。我不想重複過去形的概念。西方文化在古希臘的人文思想中,人生的最終目標就是認識自然、徵服自然從而獲得人生的幸福。從這個心理基礎出發,西方自伽利略以來400多年中,自然科學走的是一條分析的道路。

《硃砂》 朱剛 70×120cm 2008年

我的畫仍然直面事物本身,但追求物我同化。我想在繪畫中強調自己對自然和生命的細微感覺,將其極端化,唯美化,以此彰顯獨特的審美視角,擴張繪畫的藝術張力。我追求繪畫形象的特殊個性,用誇張的造型,宏偉的體量,濃鬱的色彩,放大的局部,表達極個體化的感受並將其推向極致,

我追求寫實話語的抽象性空間,追求視覺的震撼力與感染力。作品以超出人們視覺經驗的語法和形式而引起觀者對形象內蘊的關注,從而具有釋讀可能和多義效果。我使自然物象擴張變形,追求強烈的視覺效果,表達出個人的主觀思想以及生命體驗。畫面上的每個物象都是自己對新問題的思考和個人情感的體味,都是心靈深處真誠的道白,是有意味的形式。我覺得自己在藝術的天地中馳騁,表達著想表現的東西,我感到創作的快樂與自由。

《冬瓜》 朱剛 50×60cm 2011年

我的繪畫仍然以具象語言為造型基本,在簡潔中追求豐富、力度,在精確中追求粗獷和繪畫感,更追求現代感的語言與衝擊力,在畫面物象中力求營造出一種極端個人化的超現實空間,使其富有現代情理和韻致。我相信在物象形的表現和空間的處理上具有自己的特點,亦相信在經歷了中西繪畫的觀念轉換和研究比較後,我將以更好的心態和素質,創作出好的作品,展示心中的理想和純粹的藝術世界。(原文載於《世界美術》2003年第三期)

未完成作品 朱剛 300×200cm 2015年

朱剛藝術簡歷

朱剛,男,1958年12月出生於青島。

1978年2月考入山東師範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

1982年畢業於山師大美術系並任教於該系。

1989年結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第四屆研修班。

1994年獲德國KAAD基金會藝術家獎學金,赴德國紐倫堡美術學院講學、深造,並攻讀碩士研究生。

1997年回國,繼續執教於山東師範大學,任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油畫教研室主任。

2006-200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高級研修班,做訪問學者,師從丁一林教授。

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民族畫院油畫院副院長,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油畫藝委會副主任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從現代到當代—西方現代藝術的「藝術客體」觀念轉化
    「藝術即觀念」的想法在觀念藝術(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中被具體化為一個藝術思潮,觀念藝術是作為對形式主義現代藝術以及格林伯格現代主義藝術理論的一種反撥而興起的。「觀念藝術」這個術語在藝術家哈瑞•福萊恩特(Henry Flynt)1961年的同名文章中最早出現過,也在激浪派的出版物中多次出現。然而,當庫索斯出現的時候,觀念藝術才具有了自己的系統的定義。
  • 美術研究|論繪畫創作的基礎,材質與藝術觀念互相促進的作用!
    正如瓦克爾曾經說過:「在一種藝術創作活動中,將永遠是物質材料,而且只是物質材料保存著藝術作品有別於人類創作的其他物質的珍貴信息。」[1]因此,繪畫材質具有創作基礎作用。正確地理解和掌握它,將有助於在藝術創作中獲得優秀的藝術作品。2.3.2 繪畫材質與藝術觀念互相促進的作用繪畫材質與觀念之間是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關係。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多年來,我們在中國戲曲表演藝術教學實踐中,把戲曲美學的獨特性和傳統美學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牢牢地確立,並寓於其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首先在確立了戲曲審美觀念的同時,能夠更加感悟和領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和表演要領,以利於在未來的戲曲表演藝術學習和創作實踐中打下堅實的基礎。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從這一點上看生物藝術有著來自科學和社會介入的雙重危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生物藝術被稱之為「政治」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方面是此類藝術往往沒有一個慣常的符合視覺藝術,或是觀念藝術的形態,其狀態往往是進程中的,而非一個藝術性的結論。更加接近實驗室和科學研究進程,當然在觀念上,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主要在於引發觀念和產生與人性的關聯。
  • 谷歌推出Art Transfer照片藝術風格轉換工具
    比如近日推出的一款名叫 Art Transfer 的工具,便可將網友們的照片轉換成特定藝術家的風格。該公司在一篇博客文章中稱:其並非在原始圖片上創建一個疊加圖層,也不是將藝術作品的圖片混雜糅合到一起。(圖自:Google Blog)據悉,Art Transfer 能夠以用戶選擇的特定藝術風格為靈感,對原始照片展開獨特的算法再創造。
  • 藝術評論家張海濤:人機合一的藝術媒介 | CCF-GAIR 2020
    而回歸到藝術,眾多藝術家也創作出了表現機器人是否具有意識的作品,也就是一種藝術媒介本體之外的觀念延展。張海濤表示:機器人藝術不只是演繹和轉換藝術本體的媒介,更應該藉機器人這個材料主體表達現實中藝術家切身的生存感受和對未來的預見、對歷史新的詮釋。
  • 這是滬港澳臺85位藝術家的「上海藝術時間」
    圖說:藝術家們刻畫了奮鬥在疫情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故事 官方圖本次展覽共徵集到林曦明、汪觀清、楊正新、張培礎、陳鶴良、何百明、朱剛、童雁汝南、陳成球、趙維富、楊大名、楊秀櫻、李振明等來自滬港澳臺的85位藝術家的106幅作品參展。此次藝術聯展參展藝術家及作品數遠超於往屆,比2019年多出了一倍。
  • 中國觀念對歐洲藝術的影響和中國思想在西方的滲透
    事實上,自從中國社會遭到衰落和蒙受欺辱的時代以來,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制度、思想、技術與藝術,在18世紀所掀起的強烈熱潮中被人遺忘了。西方以其迅速的發展而傲慢一時,意欲將全部功勞都歸於自己。大家將來有一天可能會對其發展,作出更具細微差異的判斷。
  • 中國電影觀念流變70年一瞥
    觀念決定現實。電影觀念是電影生產的源動力和發動機。電影發展史也是一種電影觀念變革的歷史。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電影觀念在美學、藝術、文化及產業等多個維度不斷演進,影響著電影行業整體的創作思維、批評視野、產業維度、工業系統。 大體而言,中國電影發展的70年,歷經國家電影暨宣傳、事業、工具、藝術與文化、娛樂、產業、工業、工業美學等觀念歷程。
  • 文學欣賞觀念的認知與理解
    指的是一種藝術上的認識活動,它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認識活動。一般情況下,讀者都可以從鑑賞文學過程來愉悅感情以及獲得藝術上的享受,並從這一過程中,獲得理性認知與感性認識相統一。建國30年以來,大部分文學領域的人都以「認識論」作為文學欣賞主流觀念。
  • 觀念水墨:線論與亂書 | 石虎&王冬齡
    正如貢布裡希所說:「整個藝術發展史不是技術熟練程度的發展史,而是觀念和要求的變化史。」當代水墨反映出的,也是相對於傳統水墨來說觀念和要求的變化。與廣義的當代藝術不同,當代水墨中的觀念不僅是個人的問題,同時也包含對「水墨」本質的理解與反思。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個體,首先應回答有關「人」的問題,而自身的母語文化則為其提供了最為深刻、自然也是難以擺脫的文化心理結構和語言邏輯。
  • 世界歷史:紀念性藝術,雕刻雅典娜神像的雕塑家是誰?社會觀念
    百家原創作者:可北談歷史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有關紀念性藝術的歷史事件,大家一起來了解吧!公元前5世紀,希臘的紀念性藝術也幾乎完全是公共性的。建築師在保持傳紀念性藝術使格的同時滿足於局部的、細節上的美化和工藝的完善。
  • 【絕對藝術】當藝術與時代同步,科技化是必然趨勢嗎?
    從達 · 芬奇(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到馬塞爾 · 杜尚(Marcel Duchamp)等,他們都具有超前的觀念,將他們定義為藝術家,顯然太狹隘,將他們稱之為科學家、生物學家或發明家才更為恰當。到了西方近代,法國作家居斯塔夫 · 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也曾預言,「藝術越來越科技化,科技越來越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將於山頂重逢。」
  • 藝術遇見科技 四川音樂學院實驗藝術學院成果匯報展「出山」
    據了解,四川音樂學院於2019年12月成立了實驗藝術學院,旨在探索藝術內容、表現形式、工具材料的創新,推動藝術與科技的跨界融合,促進新知識的發現與形成以及科技進步新的可能性。通過一年多的建設,當前實驗藝術學院已基本實現了藝術與科技共生,並惠及大眾。這次開幕的匯報展便是學院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 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百年流變
    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學觀念,悲劇真正進入中國,前後不過百年時間。百年間,中國現代悲劇觀念便將西方源遠流長的悲劇傳統接受、演練了一遍。雖然其間頗多曲折與起伏,但終自成一格,形成了一個既區別於西方悲劇的「中國」文學觀念,同時,又區別於中國傳統悲情戲曲的「現代」文學觀念。
  • 繪畫本身的二維空間,是現實聯想與藝術聯想之間的基礎
    因此可以說,幻覺主義藝術即是藝術家增加線索、排除或刻意隱藏多義性的結果。它使得貢布裡希所謂「一致性檢驗」得以成功進行,即,觀者的視知覺掃視畫面,尋求互不衝突的、統一的線索,一旦這種期待得以證實,空間深度的幻覺就產生了(這是在瞬間完成的)。
  • 「展覽」紙藝術巡展:跨越材料價值邊界,循環「紙」的無限美好
    而恰恰是材料的原有使用價值,使藝術作品承載了更多的言說可能,藝術家在此基礎上,植入觀念,賦予其別樣的生命,展示了「紙」的無盡芳華。圖|展覽現場紙質材料的原有使用價值與新的視覺語言建構的疊加給觀眾以觀看的頓悟與覺醒。
  • 生態藝術學建構的理論路徑:從「美的藝術」到「生態的藝術」!
    米克將生態學作為解釋實在的模式,在借鑑生態學和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反思和批判了現代觀念論哲學框架中的藝術觀念,進而提出了有別於「美的藝術」的「生態的藝術」,即基於生態實在之真、與自然形式和過程一致的藝術,這就從根本上將人類及其藝術創造視為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初步化解了「藝術對自然」的二元對立,使得我們有可能從生態美學角度倡導一種生態藝術觀,從而為構建生態藝術學清理出一條理論路徑。
  • 李笑白作品:門飾藝術價值
    中國古典門飾藝術價值傳承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審美觀念、設計理念思潮,其深厚的哲理、質樸的品格、融於自然的鄉土環境,成為獨樹一幟的地方唯傳統建築文化。建築裝飾是依附於建築實體而存在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建築造型的發展和升華,其自然表現著中國傳統門飾藝術是抽象、幻想與具體的有機融合,承載了有久的中國傳統居住文化、禮制文化以及民俗觀念,是我國傳統的門第符合和重要的裝飾語言。這就是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技術造型、獨特的表現手法、傳達出強烈的民族傳統韻味:它更重要的是文化元素價值和思想觀念價值,還有古物考究價值,需要我們去認掘。
  • 山水雕刻藝術靈感來源於大自然
    山水雕刻藝術靈感來源於大自然———林永福山水雕刻藝術展現給人們的是大自然魅力與人類情感融合的藝術震撼力,藉助雕刻把藝術靈感、大自然、石材創作有機結合到一起,展現人類的文化底蘊,民俗情感。藉助大自然的靈感,將雕藝與畫理融為一體,展現雕刻藝人文化修養、藝術素質和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