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保護野生動物的有趣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孫維,今年全國兩會,她提交了關於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建議。
孫維建議,首先應擴大《野生動物保護法》適用的範圍,對野生動物實行全面保護。目前,我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所保護的野生動物主要限於珍稀、瀕危動物和「三有"動物,在實踐中主要依賴於國家主管部門發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相對於我國豐富的野生動物種類來說,列入名錄受到保護的野生動物僅是少部分,保護範圍遠不夠。對野生動物實行全面保護,有利於維護生物鏈完整及物種之間的平衡。」
孫維建議對人工飼養野生動物實行清單管理。對確實與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穩定的野生動物,經公眾推薦、專家評定,應出臺日錄,允許人工飼養,實行清單管理。不過,在清單中,要進-步細化利用類型,如科學研究類、觀賞科普類、中醫藥用類、毛皮肉品類等,針對每個利用類型作出相應的法律規定,以形成正確引導與有效約束。
大家都知道2020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突然襲擊,讓每一個人都為之捏一把冷汗。
從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到豬流感,禽流感等一系列的高度傳染病毒不斷發生,而且都是從野生動物身上直接感染給人體的。
2020年的疫情,讓我們更加意識到,愛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是至關重要的,與地球動物做朋友,才是杜絕彼此傷害的根本所在。下面讓我們看一下世界各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有趣故事
在部分亞洲國家相信將犀牛角研磨成粉服用有藥用功效,能治病。但是科學研究表示犀牛角成分與人類指甲成分相似,並沒有任何藥用功效。
犀牛角在世界黑市上賣65000美元左右一斤,因此他們砍犀牛角的過程會把犀牛角砍得很深,但砍後之後,這個犀牛幾乎就死了。
全世界80%的犀牛全部生活在南非,當地狩獵活動屢禁不止,政府想了很多辦法來保護犀牛,比如給犀牛角注射毒針,使其失去使用價值。
或者,由於犀牛角可再生於是南非政府開始定期的修剪犀牛角放入市場,同時開放犀牛角合理合法貿易,降低黑市交易價格的方式和減少盜獵行為。
生活在南美洲的巨骨舌魚被稱為魚類中的活化石,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巨骨舌魚最長的達到6米,巨骨舌魚看起來雖然很笨重,但它的攻擊力很大,特別是魚尾部的力量驚人,據說可以輕鬆地拍斷成年男性的助骨。
但是,它體型笨重,行動緩慢,而且一點危機意識都沒有。它有著非常大的好奇心,水面上面有任何動靜,它都要探出頭湊上去瞧一瞧,這時候漁民們會拿根木棍將它敲暈帶走,甚至有時候還會主動跳上漁民們的船上。
巨骨舌魚肉質鮮嫩,易於捕撈導致瀕臨滅絕,當地政府只好立法保護他們,規定每年只有一天,允許捕撈一米1.5米以上大魚。
猞猁為喜寒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即使在北緯30度以南,也是棲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帶,是分布得最北的一種貓科動物。
猞猁曾在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廣泛分布,大部分森林、灌叢和巖石地帶都有其蹤跡,由於人類活動,森林面積破碎化和縮小,城市化的逐漸加劇導致它們的棲息地越來越少,獵物也不如過去豐富。
棲息地和人類居住區的重疊導致它們有時不得不對人類飼養的牲畜下手,於是它們也常成為牧場主人們的犧牲品。食物缺乏,汽車和卡車導致的意外死亡。
政府為了保護瀕臨滅種的猞猁,嚴禁破壞他們的生活環境,建立自然生態保護區。
其實我們有很多動物,是要保護的,也有很多動物,甚至要減少它的數量,我們人類在維繫一種平衡,是人類一直在判斷哪些動物多了,哪些東西少了,哪些動物該讓他們繁衍,前段時間也有一個新聞很熱,說我們已經某種意義上改變了整個地球的地質上的周期,雖然我們人類來的時間並不長,相對於地球的誕生開始,但是人類對地球的改變挺瘋狂的,所以有的時候,人類真的要不斷地自省,要反思自己的行為,我們到底有沒有這個資格做萬物的衡量的尺度。
——陳銘
轉載聲明:
本文原文與圖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任何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的目的。 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