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歐洲人盜去了蠶種,為何還離不開中國造的絲綢

2020-12-05 世界一天世界

羅馬帝國徵服了地中海世界,而中國的絲綢卻徵服了羅馬帝國。公元前1世紀,中國的絲綢傳入羅馬後,便立刻受到羅馬人的青睞,就連克拉蘇軍團所使用的軍旗都是絲綢織物。愷撒在舉行凱旋式時,向羅馬人民首次展示了中國絲綢,引發了羅馬的絲綢熱潮,貴族男女爭穿綢衣。

眼看大筆財富東流,歐洲人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即獲取蠶種自己生產絲綢。據普羅柯比的《戰紀》(完成於 557 年)記載,「大約在同一個時候,幾位來自印度(居住區)的修士到達這裡,獲悉(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皇帝內心很渴望使羅馬人此後不再從波斯人手中購買絲綢,便前來拜見皇帝,許諾說他們可設法弄到絲綢,使羅馬人不再受制于波斯人或其他民族,被迫從他們那裡購買絲貨;他們自稱曾長期居住在一個有很多印度人、名叫賽林達(Serinda)的地區。在此期間他們完全弄懂了用何種方法可使羅馬國土上生產出絲綢。

查士丁尼皇帝細加追尋,問他們如何保證辦成此事。修士們告訴皇帝,產絲者是一種蟲子,天性教它們工作,不斷地促使它們產絲。從那個國家(賽林達)將活蟲帶來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很容易很迅捷地設法孵化出活蟲,因為一個絲蠶一次可產下無數蠶卵;蠶卵產出後很長時間,以廄糞覆蓋,使之孵化——廄糞產生足夠熱量,促成孵化。修士們做如是解釋後,皇帝向他們承諾,如果他們以行動證明其言不妄,必將酬以重賞。於是,修士們返回印度,將蠶卵帶回了拜佔庭。他們以上述方法培殖蠶卵,成功地孵化出蠶蟲,並以桑葉加以飼養。從此以後,養蠶制絲業在羅馬領土上建立起來。」

中國對絲綢製造工藝的壟斷從這時候起就結束了。但耐人尋味的是,中國絲綢在歐洲市場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歸根結底,拜佔庭在養蠶抽絲技術上有兩個方面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一是不懂得在化蛾前將蠶籽殺死,因此所抽出的生絲在長度和亮澤度上均無法與中國的生絲相比;二是不懂得怎樣製造優質絲綢所必需的花絲。此外,雖然地中海沿岸的氣候適宜於養桑業,桑種在那裡正常而茁壯地生長的,但中國的桑樹種植在平地和梯田上,而拜佔庭的桑樹種植地主要處於敘利亞和小亞細亞的臺地和丘陵地帶,按照桑樹的生長規律,樹種在春季播種後,經1年時間長成幼苗,需要15年時間才能長成桑樹。因此拜佔庭的生絲產量也遠遠不能滿足絲織業對生絲原料的龐大需求,生絲供應仍需要從中國(經波斯中介)進口。

相關焦點

  • 湖州蠶寶寶吐絲「一帶一路」 蠶種出口創匯破千萬元
    在湖州寶寶蠶業有限公司的蠶房內,工人們正在人工分揀雌雄蠶,這是優質蠶種篩選培育的關鍵一步。  「以前我們都自己養蠶,但是行情越來越差賺不到錢,我們現在都為這些企業工作。」蠶農陳大姐養蠶超過20年,如今,她從養蠶賣繭人「升級」成為了一名技術人員。
  • 2020年8月絲綢行業要聞
    「2020中國絲綢主題展」在上海開幕 8月24日,作為「2020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的重要內容, 「2020中國絲綢主題展」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3號館亮麗登場。
  • 中世紀歐洲是怎麼爆發的黑死病?死了多少人?最後帶去了什麼後果
    當黑色病爆發之後,蒙古人不得不放棄進攻,這救了歐洲一命。但接下來的黑死病,卻奪去了歐洲2500萬人的生命,也就是整個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當然,蒙古老鼠論純屬胡說八道,是歐洲人恨蒙古人,給他們編排的故事。
  • 誰說中世紀時期歐洲城市骯髒?同時期中國城市卻是雍容優雅的?
    相比之下,似乎歐洲中世紀城市表現得比較骯髒和落後? 一,歐洲中世紀城市人口較少,不一定是生產力低下的原因。 7世紀的唐代長安,11世紀的宋代汴梁人口均超過百萬。而同時期的倫敦,巴黎等人口多不超過10萬,這已經成為網絡上津津樂道的話題。 但我們要知道,在歐洲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早期,同樣存在人口百萬的大城市。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宗教裁判所審判女巫)除了恐怖的黑死病,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生活也也粗鄙不堪,和同時代的中國和阿拉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如當時的《禮儀書》居然規定:「痰不要吐到桌子上,也不要飛過桌子」。某宮廷規矩有這一條:「每一個人,無論是誰,白天黑夜,餐前餐後或就餐期間,都不能在走廊裡、居室內、樓梯上、石階上隨地大小便」。連金碧輝煌的宮廷都如此,當時的歐洲社會髒亂差可見一斑。
  • 「黑暗的中世紀」這種說法為何是不對的?
    這一時代並不包含拜佔庭文明和阿拉伯-穆斯林文化,但時人的目光卻受二者影響得到極大的拓寬。事實上,正是因為外交方面的接觸以及拉丁基督教會所要求的傳教使命感,中世紀的歐洲人開始形成全球視野。 當然,德意志人之中還廣泛傳播著不一樣的中世紀印象,其中包含了一種浪漫的、獻身於基督信仰的狂熱精神。
  • 中世紀歐洲人,窮得只能吃水煮豆子、黑麵包時,中國人在吃啥?
    像中國的唐宋原明時代正是歐洲黑暗的中世紀,那個時候的歐洲人只能吃水煮豆子與黑麵包度日,那文明優於世界的中國人在吃什麼呢?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說清楚,讓大家了解到中國有多美好。歐洲人的中世紀是一個終結時代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歐洲各個國家陷入了軍事紛爭的階段,從這以後到十世紀近五百年的時間裡面都是歐洲人最不願意提起的中世紀。在這個時代裡面,食物就真的只能是充飢的食物,根本談不上多麼美味可口。在很多打仗的地方,食物基本保障也沒有得到。
  • 歐洲經歷中世紀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被認為是中世紀的開端。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到來,被認為是中世紀的結束。歐洲人如此劃分,將上千年的歷史統稱於此。寫下《光榮與夢想》的威廉·曼徹斯特曾如此評價中世紀:「這是統一的基督教世界逐漸分裂為不同文明體的時代,這是一個現代歐洲就此誕生的時代。」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中世紀之前和之後都是輝煌的世紀,羅馬帝國和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說法隱含著兩段光明之間的黑暗世紀的意思。有人乾脆把中世紀叫做「黑暗的中世紀」。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中世紀前期,歐洲確實處於黑暗中。中世紀後期,隨著以城堡為標誌的封建秩序的建立和以城市為標誌的自由經濟的興起,歐洲開始走向光明,並孕育了現代文明。2.日耳曼人成為歐洲的主角從四世紀末開始,來自中亞的匈奴人把日耳曼人擠壓進羅馬帝國。
  • 中世紀,黑死病讓2500萬歐洲人喪命,為什麼沒在中國蔓延?
    文/仗劍走天涯 中世紀,黑死病讓2500萬歐洲人喪命,為什麼沒在中國蔓延? 新型冠狀病毒的危害,想必如今也有很多的人都已經深刻的認識到了。
  • 中世紀歐洲黑死病是如何爆發的?死了多少人?最後給世界什麼影響
    因為寫權力的遊戲這個作者和金庸一樣,不但熟讀歷史,還喜歡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穿插在他的作品中。而今天,咱們不談玫瑰戰爭,也不談英法恩怨,我們只談曾經令歐洲人談虎色變的黑死病。 當黑色病爆發之後,蒙古人不得不放棄進攻,這救了歐洲一命。 但接下來的黑死病,卻奪去了歐洲2500萬人的生命,也就是整個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
  • 中世紀歐洲最大的世界地圖|埃布斯託夫地圖
    埃布斯託夫地圖是一幅大型彩色T-O地圖,它由30張羊皮紙組成,總面積為3.56米×3.58米,這也是現今所知中世紀歐洲最大的世界地圖而多數人認為是在1230-1250年之間。因為地圖上出現了德國北部的十一條小河,所以說繪製地點可能在此。這幅地圖所引用的最晚的資料,是吉法斯(Gervase of Tilbury)所寫的一部著作。此人於1165年生於英國,後來到德國教授教會法律,並且積極參與德國的政治事務,曾為德意志皇帝效勞過。
  • 歐洲中世紀《女子穿衣指南》
    ,後被羅馬人繼承。而且,除了套在身上的連衣裙外,她們還經常會佩戴一些項鍊來搭配衣服。也正是因為騎士精神,貴族女性逐漸對自己的婚姻看重,並希望能通過自己的魅力得到意中人。所以,如何將自己打扮得更加美麗和優雅,成為了中世紀貴婦生活中重要的內容。而那些凸顯女性纖細柔弱身姿、體現女性含蓄、優雅美感的服裝便開始盛行起來,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奇裝異服。
  • 歐洲一小國填海造陸面積比中國還大,原因讓人費解
    大家都知道,由於很多國家因為領土面積狹小,或者是自己的領土部分不適合人類居住,而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面積少之又少,因此都想方設法的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擴大領土面積,特別是沿海的一些國家,通過填海造陸的方式使得領土面積不斷增長,中國的填海造陸面積在世界上能夠排到世界第三名,這個是非常出乎意料的事情,但是有一個國家更填海造陸更加的驚人
  • 歐洲中世紀窮得叮噹響,為何不到百年時間,反超中國
    地理大發現是歐洲中世紀,應對危機中的一項選擇,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這也印證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地理大發現前的危機15世紀,歐洲各國迎來了農業生產停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的危機。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他們雖然建立了王國,對東羅馬的皇帝保留一份尊重,時常派人去君士坦丁堡討賞或是討冊封。而東羅馬也曾努力重整山河,在東邊與波斯帝國持續抗衡的同時,在西邊試圖將蠻族王國重新收入版圖,只是沒有獲得最後的成功,卻在7世紀遭受另一次意想不到的蠻族入侵。我者與他者:穆斯林興起與歐洲的誕生 這一輪入侵來自帝國的東南方,茫茫的阿拉伯大沙漠。
  • 奪走2500萬人生命,歐洲中世紀爆發鼠疫的原因是什麼?
    從1347至1353年,席捲整個歐洲的 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 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 發生在20世紀,堪稱人類史上最為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歐洲因戰爭而死去的總人數為其人口的5%
  • 越南的寶藏城市,受中國文化影響頗深,還藏著歐洲中世紀教堂
    說起我國周邊的國家,可旅遊的地方還真不少,越南在近幾年也吸引著無數的遊客前往。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個越南的旅遊城市,這個城市的景點不僅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而且還保留著歐洲中世紀的建築古蹟,可謂是多元文化的發展。這個地方就是越南的峴港,是越南中部的一個港口城市,同時也是越南的第四大城市。
  • 學問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中世紀以來歐洲思想變革中的「四書五經」
    一、中世紀末期,西方傳教士為了能夠了解中國文化,更方便在中國傳教,將「四書五經」引入歐洲,卻被近代啟蒙思想家所用,當成瓦解教會思想專制的武器中世紀末期的歐洲,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教會和世俗政權勾結,採取高壓的文化政策,試圖穩固已經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
  •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不過,儘管目前學術界還存在很多爭議,但根據1941年俄羅斯學者Boris Urlanis的出版物《 Wars and population》,我們還是可以得到一些有據可查的數字。(見下圖)首先,在討論中世紀人口具體數量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由其他學者繪製的趨勢圖(不討論具體數字):(藍色線條代表歐洲總人口,紅色為歐洲西部和中部人口,綠色為歐洲南部,橘色為歐洲東部)再結合一些歷史因素,我們不難發現中世紀人口變化主要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