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徵服了地中海世界,而中國的絲綢卻徵服了羅馬帝國。公元前1世紀,中國的絲綢傳入羅馬後,便立刻受到羅馬人的青睞,就連克拉蘇軍團所使用的軍旗都是絲綢織物。愷撒在舉行凱旋式時,向羅馬人民首次展示了中國絲綢,引發了羅馬的絲綢熱潮,貴族男女爭穿綢衣。
眼看大筆財富東流,歐洲人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即獲取蠶種自己生產絲綢。據普羅柯比的《戰紀》(完成於 557 年)記載,「大約在同一個時候,幾位來自印度(居住區)的修士到達這裡,獲悉(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皇帝內心很渴望使羅馬人此後不再從波斯人手中購買絲綢,便前來拜見皇帝,許諾說他們可設法弄到絲綢,使羅馬人不再受制于波斯人或其他民族,被迫從他們那裡購買絲貨;他們自稱曾長期居住在一個有很多印度人、名叫賽林達(Serinda)的地區。在此期間他們完全弄懂了用何種方法可使羅馬國土上生產出絲綢。
查士丁尼皇帝細加追尋,問他們如何保證辦成此事。修士們告訴皇帝,產絲者是一種蟲子,天性教它們工作,不斷地促使它們產絲。從那個國家(賽林達)將活蟲帶來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很容易很迅捷地設法孵化出活蟲,因為一個絲蠶一次可產下無數蠶卵;蠶卵產出後很長時間,以廄糞覆蓋,使之孵化——廄糞產生足夠熱量,促成孵化。修士們做如是解釋後,皇帝向他們承諾,如果他們以行動證明其言不妄,必將酬以重賞。於是,修士們返回印度,將蠶卵帶回了拜佔庭。他們以上述方法培殖蠶卵,成功地孵化出蠶蟲,並以桑葉加以飼養。從此以後,養蠶制絲業在羅馬領土上建立起來。」
中國對絲綢製造工藝的壟斷從這時候起就結束了。但耐人尋味的是,中國絲綢在歐洲市場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歸根結底,拜佔庭在養蠶抽絲技術上有兩個方面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一是不懂得在化蛾前將蠶籽殺死,因此所抽出的生絲在長度和亮澤度上均無法與中國的生絲相比;二是不懂得怎樣製造優質絲綢所必需的花絲。此外,雖然地中海沿岸的氣候適宜於養桑業,桑種在那裡正常而茁壯地生長的,但中國的桑樹種植在平地和梯田上,而拜佔庭的桑樹種植地主要處於敘利亞和小亞細亞的臺地和丘陵地帶,按照桑樹的生長規律,樹種在春季播種後,經1年時間長成幼苗,需要15年時間才能長成桑樹。因此拜佔庭的生絲產量也遠遠不能滿足絲織業對生絲原料的龐大需求,生絲供應仍需要從中國(經波斯中介)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