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地熱能否成為石油人的新飯碗

2021-01-13 中國石油報

隨著近年霧霾現象不斷加劇,發展清潔的地熱能源成為必然選擇。據《支撐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地質調查報告(2015)》:京津冀地區每年可開發利用的地熱熱量折合標準煤3.43億噸(其中淺層每年可開採熱量折合標準煤9200萬噸;水熱型年可開發量折合標煤2.5億噸),相當於京津冀2014年燃煤消耗總量的94%,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8.18億噸。


「十三五」期間,我國地熱開發將按下「快進」鍵,新成立的國家級地熱研究中心已在部署新一輪攻關。


在近日舉行的第240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2016年中國地熱國際論壇上,記者了解到,經過多年的地熱資源開發探索,我國地熱直接利用連續多年位於世界首位,但目前我國在乾熱巖基礎研究方面與國外還是有差距。在「入地」鑽井領域走在全世界前列的石油人有現成的鑽井技術,未來進行地熱鑽井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



地熱井鑽井現場。(奚震 供圖)


如今,化石能源正經歷「寒冬」,全球各地的地熱開發卻一派熱火朝天。中國和冰島聯合成立中冰地熱技術研發中心,與冰島共同開發東非等地的地熱資源。2006年12月,中國石化新星公司與基地、綠色能源集團共同投資組建合資公司,就是中國石化綠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這是中冰合作開發地熱的一個典範。截至2015年年底,該公司已形成地熱供暖能力2290萬平方米。


此外,中國石化的一個金牌鑽井隊,在國內外油氣井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正努力把地熱鑽井培育成為自己的新飯碗。


與此同時,中國石油也沒有歇著。除大慶油田水務公司以外,華北油田也在很多年前就開始嘗試利用地熱井口發電。


2011年-2016年由史丹福大學歸來的李克文教授等連續五年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召開的中國國際地熱論壇,也一直在執著探索解決油田開展地熱開發面臨的技術和經濟等諸多問題。


相信有了國家的政策支持,在科研院所、油田等各方努力下,萬眾期待的油田地熱的春天已悄然來臨。中國的石油人們正在努力從地球深部開發更多清潔能源。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石油做燃料,清潔的地熱資源中也會有石油人的貢獻。在開發地熱方面,石油人大有可為~


平臺編輯丨 朱釗

相關焦點

  • 利用中原油田廢物油水井和深層鹽礦構造,開採鹽腔進行地熱發電
    來源:創業邦濮陽洪峰地熱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中低溫地熱資源開採和應用的民營企業,對改造廢棄井發電形成了系統的地下、地面技術方案,確定了利用停採油水井開採地熱的技術模式,形成了以鹽層溶腔地熱發電系統、蜂窩式發電技術,地熱有機工質發電系統為核心的洪峰地熱發電技術路線
  • 2020年中國地熱紀要
    5月28日 李四光倡導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50周年紀念大會地熱能行業首個大型在線會議——「李四光倡導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50周年紀念大會」暨首屆中國地熱前沿技術與應用在線研討會在騰訊會議室召開。近300人參加了這次大會。
  • 沙漠中崛起的石油綠洲——塔中油田
    上個世紀80年代,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把目光投向油氣資源豐富的塔裡木盆地,1989年4月10日,塔裡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在新疆庫爾勒市成立。隨後,中國各大油田的兩萬多人以及相應專業設備,移師西進塔裡木,在廣袤的戈壁沙漠中,打了一場高水平和高效益的油氣勘探開發大會戰。
  • 俄羅斯北極凍土油田:這裡的石油輸往中國
    中俄兩國14名記者組成的聯合採訪團日前在這一油田走訪3天,觀察俄石油工人如何掘進鑽井、提取樣本和監測設備,實地感知俄油氣工業的發展前景。  萬科爾油田位於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北部地區,現由俄羅斯石油公司下屬企業「俄石油-萬科爾」公司開採經營。
  • 事關16家油田的生產!中國石油再次「上新」了
    中國石油作為全球領先的石油企業自然也不例外,近幾年在數位化領域做出了諸多探索。 2017年,中國石油信息管理部和勘探與生產分公司,按照上遊業務信息化頂層設計,組織夢想雲研發與應用實施,分別於2018年、2019年面向行業發布了兩代產品。
  • 地熱發電:石油大佬們紛紛進軍的「明日之星」
    而美國的地熱發電廠利用地熱蒸汽和斷線層儲地下水的熱量進行發電,已經為山區的居民解決了20%的發電需求,這裡說的地下水處於高壓環境再加上火山附近的溫度,平均溫度達到150攝氏度左右。地下取能的特點也讓這種發電站被成為「地熱井」。地下水中的地熱其實大多數地熱發電廠喜歡利用蒸汽來採集地熱能。
  • 石油的一般性質研究與勝利油田基本情況
    我國主要油田的含硫量比中東地區石油的含硫量(高於2%)低得多,大慶油田石油含硫量不到1%,勝利油田石油含硫量也大多不超過1%。  2、石油的密度  石油的密度與溫度有關,我國規定20℃時,石油及液體石油產品的密度為標準密度。在溫差為20℃±5℃範圍內,油品密度隨溫度的變化可近似地看作直線關係,石油及石油產品中,膠質含量越高,其相對密度就越大。
  • 從中石化「雄縣模式」看中國「地熱」
    「資源雖然豐富,但國內地熱的開發卻嚴重不足,地熱在能源結構中所佔比例不足0.5%,這與地熱勘探開發運營的風險較高有一定關係。」劉金俠介紹道,因我國常規地熱資源以中低溫為主,埋深在200米至3000米,中低溫傳導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部沉積盆地,中低溫對流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所以地熱供暖成為當前最主要的利用方式。
  • 中國的油田還剩多少石油?國家權威數據發布了
    1、中國2019年發現了多少石油? 2019年,中國石油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創了6年來的最高峰,達到11.2億噸,其中,新增探明技術可採儲量1.6億噸。 2、哪家油田發現的石油最多? 2019 年,中國新增石油探明地質儲量超過1億噸的盆地有3個:鄂爾多斯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渤海灣盆地(含海域)。
  • 新疆發現瑪湖礫巖特大型油田是中國石油工業的重大突破
    在此過程中,克拉瑪依油田,始終以共和國石油長子的擔當,埋首於舉世公認開發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的礫巖中,在祖國建設最需要之時,持續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並以供給礫巖中特有的,航天和軍工領域必需的稀缺資源——環烷基原油,打破國外壟斷局面,守護著國防安全。
  • 地熱開發助力能源轉型
    「地熱開發與石油公司油氣勘探開發原理相同、研究對象相同、工程相同、施工隊伍相同,為充分發揮石油公司的人力、物力、財力、科技力,也是為了拓展石油公司的業務範圍,而且地熱的應用價值不低於甚至優於石油天然氣,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和石油公司,抓緊將地熱開發劃歸為央企石油公司主營業務
  • 我國剛剛在塔裡木盆地發現一座2億噸級油田,石油管夠
    據新華社最新消息稱,塔裡木油田公司在塔裡木盆地發現了一處重大油氣資源。據了解,這座新發現的油田是一條區域級富含油氣的斷裂帶,石油資源量達2.28億噸,可日產原油624立方米,日產天然氣37.1萬立方米。重要的是,這座超大油田的發現將促使我國加快建設千萬噸級大油氣區。當然,這座超大油田的發現,還有更多戰略意義。首先,確保我國國內油氣資源不斷供。
  • 歐羅巴油氣將從Wressle油田首次開採石油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油田技術1月12日消息稱,歐羅巴石油天然氣公司宣布,修井機、相關服務和設備在2021年1月4日開始的一周內成功部署到英國北林肯郡的Wressle油田。    該項目仍將在2021年1月底前獲得第一桶石油。
  • 石油資源或將不再緊缺!我國塔裡木盆地發現2億噸級油田!
    中國石油戰略儲備一直以來,石油資源就是中國戰略儲備的核心物資,在與國際上石油資源接軌的同時,極力發掘我國本土蘊含的石油資源。要知道,中國是領土面積世界第三的大國,很多資源都是非常豐富的,尤其是我國幾大著名的盆地,石油資源也比較豐富!據新華社最新消息,最近在我國塔裡木盆地又發現了一處豐富的油氣資源!這座新油田處在一條區域級富含油氣的斷裂帶,石油資源量達2.28億噸,可日產原油624立方米,日產天然氣37.1萬立方米。
  • 熱點追蹤|「匆忙」關停地熱井,今冬河北數千萬平採暖怎麼辦?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河北省近期集中關閉取締違法違規地熱井之舉,在本報近期刊出《河北地熱開發怎麼了?》一文後,進一步引發各方關注。據河北省地熱專家估計,今年該省面臨關停的地熱井保守量達到1000眼,所涉及供暖面積高達5000—6000萬平方米,其中不乏供暖面積達到數百萬平方米的區域。
  • 石油永遠用不完?億噸「超級油田」一個接一個被發現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早晚有用完的一天,但是現如今情況卻有些讓人疑惑不解。全球石油儲量和產量竟然越來越高,以至於全球石油價格陷入低迷狀態,歐佩克不得不開會要求成員國減少石油產量。難道石油永遠用不完嗎?
  • 中國成功拿下世界第二大油田,380億石油儲量,遭到別國眼紅
    ,2017年進口了高達4.19億噸原油,總共花費了1600億美元約合1.03萬億元人民幣,因此我國必須找到大型油田,滿足我們石油的日常供給。卡沙甘大油田是哈薩克斯坦最大的油田,探明石油儲量達到了380億桶,天然氣儲量超過1萬億立方米,是大慶油田探明儲量65億噸的近6倍,號稱「世界第二大油田」,可以說是個黑色黃金庫。然而該油田雖然儲量豐富,開發難度卻非常大,自2000年被發現以來,卡沙甘油田經歷了16年的利益紛爭,成為了各國開發實力與資金的鬥場。
  • 走好石油人的「長徵路」
    楊海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那時了解到塔裡木油田石油會戰,想到自己是學習石油探勘的,這輩子一定要參加一次石油會戰,而包括老家河北在內的其他幾大油田石油會戰已經結束,趕上塔裡木這次中國陸上最大的石油會戰,自己一定不能錯過。 那時,從小在河北省盧龍縣長大的楊海軍,還不知道即將面對怎樣的油田前線環境。
  • 從俄語翻譯到石油機械院士
    雖已進入耄耋之年,顧心懌卻依舊樂此不疲,奮戰在石油裝備領域工程技術、研究設計第一線。顧心懌原先是名俄語翻譯,研究石油機械算是「半路出家」。1957年,顧心懌在華北石油鑽探大隊蘇聯鑽井隊擔任翻譯,參加華北第一口探井——華一井的鑽探工作。關鍵時期,蘇聯專家撤離,顧心懌毅然轉行鑽研鑽井技術。1964年1月,一場大規模石油勘探開發會戰在東營展開。
  • 地球新油田頻頻出現,150年後石油枯竭,可能是個大騙局!
    地球新油田頻頻出現,150年後石油枯竭,可能是個大騙局!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有多強,從經濟、軍事、政治等多領域都能直觀反映出,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資源的供應。地球對所有生物是非常友好的,源源不斷提供資源,這些資源帶來的作用顯而易見,尤其是石油,人類過度依賴石油,導致石油成為一種不可再生能源,它需要用到氫、碳等元素。自從進入現代社會,人類開採石油的速度更快了,石油枯竭成為一大正在解決的問題,依照目前地球上石油的消耗,它還能供應人類使用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