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夕,什麼因素讓新中國外交政策選擇一邊倒?實在是迫不得已

2021-01-13 春秋500

近期在閱讀《毛澤東選集》和相關書籍,對於網友們談到解放初我們的外交政策,查閱了相關史料,有了進一步了解,以本人個人理解分享給各位。

新中國即將建立,如何選擇我國的外交政策,毛主席在他的《論人民民主專政》曾經說到:

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牆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

很多讀者可能不太理解老一輩的良苦用心,和他們的格局。實際上是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深知新中國建立初百廢待興,需要各種經濟援助與合作,如果就玩出各種花樣進行封鎖、要挾。

在當時,也有第三方面的一些人士提出「向美、蘇兩面靠」,他們從商業利益出發,認為向兩面靠可以拉住西方國家,爭取經濟援助,緩解新中國恢復經濟的諸多困難。

究竟採取哪種外交政策?國際和國內都非常關注。而我黨在外交關係上畫了一條紅線必須「斷絕對國民黨支持」,雙方才可以發展外交關係,這一政策一直沿用到至今。有關國家也在為使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而作著各種各樣的嘗試,也包括腳踏兩條船。

毛主席在通盤考慮新中國的對外方針。如何對待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十分敏感而又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而毛主席不愧是國際關係處理高手,在研究國際關係過程中,針對美國戰後的對華政策和它的全球戰略,形成著名的三個理論:

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理論;「兩大陣營」的理論;「中間地帶」理論。

01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理論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美國記者傑克·貝爾登,在解放戰爭前,他就在中國進行觀察和分析,在1946年內戰全面爆發,傑克·貝爾登就分析戰爭發展的趨勢將會怎樣?當時在華的其他美國觀察家對蔣介石與中共打仗的結局大致有3種估計,傑克·貝爾登也認可這三種可能形成的結局:

少數美國和西方軍界人士認為,蔣介石不出一年就會擊敗共產黨的軍隊。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如果沒有外國勢力的幹涉和援助,國民黨不能那麼輕易打敗共產黨,雙方的戰爭將持續三十年甚至五十年。

絕大多數人認為,蔣介石即使不能完全消滅共產黨,也能把他們趕入山中,打通鐵路線,重新統一中國,誰也不能與誰爭雄。

當時的蔣介石和他的團隊更相信第一種結局,所以才迫不及待的發動內戰,但是傑克·貝爾登進入解放區之後,主人以上3種看法都是缺乏常識的見解。根本就不了解人民軍隊的力量,因為只看到蔣介石武器精良、人數眾多這佔優勢。沒有掌握極普通的中國人的心理。忽視了人心向背的力量。

貝爾登認為,中國內戰絕不會像美國觀察家分析的那樣發展,形勢將會變得有利於中國共產黨。

貝爾登的分析與毛主席的戰略判斷結果極其近似。

在中共七大,毛主席透過問題的表面發現事物的本質,對美國繁榮後面隱藏的危機作了大膽的預言。毛主席說:

美國資本主義從現在看是「向上」的, 歷史上也未曾見過生產在戰爭中的大發展,超過它戰前生產的兩倍。

1928年繁榮期間,美國的生產總值為600億美元,現在,有人說是2000億, 如果說過去600億是兩個指頭,那麼現在若為2000億就差不多是七個指頭。它的生產有這樣大的發展,所以說美國資本主義是向上的。

毛主席指出美國現在的繁榮,帶有特殊性,美國的經濟危機很快地就要到來了。為什麼這樣下結論呢?他的論據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0年功夫就發生了很大危機,那時美國總統吹牛說美國是有組織的資本主義,不會發生經濟危機。結果演講了之後,不到三周,危機就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發展到1500億到2000億。假如美國前線有1000萬士兵,2000萬生產武器的工人,他們回去後,生活崗位如何解決?美國共有1億3000萬人口,有6000萬工人,兩個人中間就有一個工人,這6000萬人口我看怎麼解決?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問題,美國的危機,是沒有辦法由資本主義本身來克服,必須由無產階級革命來進行克服。

毛主席得出結論:美國有繁榮和強大的一面,又有危機和衰落的一面。從此出發,在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的問題上,他們既有氣勢洶洶一面,又有虛弱和無能的另一面。

毛主席把與美蔣鬥爭的形勢概括為四句話:

人民民主勝利開闢了道路;敵人目前還有一定的力量,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所有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我們的首要的任務是壯大人民力量,分化敵人內部。此後,在延安幹部會議的演講中,毛主席再次重申這樣的觀點:美國帝國主義是外強中乾的,我們不害怕它的威脅,如果美國一定要支持蔣介石打內戰,那麼我們隨時奉陪。他還寫下了《關於目前國際形勢的幾點估計》的文件,在中央部分領導同志中傳閱。

1946年8月6日,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搭乘飛機來到延安。毛主席坐在一棵蘋果樹下的土臺上,會見了斯特朗。談關於如果美國使用原子炸彈轟炸蘇聯的問題時,毛主席就提出了: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標誌著毛主席當時不僅在意識形態上,而且在實際行動中與美國政府當局展開了全面鬥爭與對抗的時代。這是他針對美國的帝國主義政策而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政策,成為鼓舞人民敢於鬥爭、敢於勝利、敢於徹底革命的科學理論,在後來的實踐中被無數事實證明為顛撲不破的真理。

02「兩大陣營」的理論

把世界分為「帝國主義陣營和反帝國主義陣營」這兩個陣營,是毛主席1947年12月25日於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集的中共中央會議上首次提出來的。在題為《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毛主席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蔣介石和各國反動派所沒有設想的那麼強大,進行了辯證分析,並由此得出了「全世界反帝國主義陣營的力量超過了帝國主義陣營的力量」的結論。

毛主席的「兩大陣營」的劃分理論,為他觀察戰後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提供了分析問題的依據,也是中國共產黨執行「一邊倒」的政策、堅決倒向社會主義的一邊的標誌,同時也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03「中間地帶」理論

「中間地帶」理論與「兩大陣營」的劃分理論是聯繫在一起的。針對二戰後出現的「美蘇必戰」的論調,毛主席認為,在美蘇兩國之間的大量中小國家未被徵服之前,美國還無法進攻蘇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此提出了「中間地帶」的理論。毛主席指出:

美國和蘇聯中間隔那麼遠,中間還有歐洲、亞洲、非洲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大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

美國反動派連這些國家都沒有征服的時候,怎麼談得上進攻蘇聯。儘管美國在太平洋控制的範圍。美國利用各種藉口,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建立這些軍事基地,就是為了反對蘇聯。

實際上,首先受到美國侵略的並不是蘇聯,而是這些被建立軍事基地的國家。不久之後,這些國家將會醒悟過來,認識到誰是真正的壓迫者。美國反動派終歸有一天,也會發現自己是處在全世界人民的反對中。

毛主席認為,廣大中間地帶國家的人民鬥爭,對於世界形勢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而不是美蘇的力量起著關鍵作用。

美蘇之間是否會爆發戰爭,他們之間各自的意圖是無法左右,而取決於中間地帶的人民的革命鬥爭。當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過世界反動力量,美蘇之間必然達成某種妥協。他們之間的妥協,只能是全世界一切民主力量,與帝國主義鬥爭的結果。

毛主席提出對美三個理論短短一年,戰爭的形勢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民黨在大陸的政權行將垮臺,而中國共產黨人就要領導新中國了。

04此刻,他們面臨的一個問題,要不要與美國人建交?

從利益上而言,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從我黨的自身利益和中國的發展著想,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保持正常的國家關係,至少不發生全面對抗,對於鞏固人民政權,利用西方國家的外資進行經濟建設,等等,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在統一戰線內部的「第三方面」人士希望與美、蘇保持對等關係,原因之一也是看到了不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交惡的商業利益。在我黨內部,希望不與美國全面對抗,而與美國進行經濟交往的想法也是有的,後來毛主席在黨內高層會議上公開講「可以與美國做生意」。此時發生的在中美外交史上有著一定影響的「華德事件」的前前後後,也反映出中共在對美關係上一開始並不願與美交惡。

1948年1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瀋陽。此時,中共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外交機構採取了友善的態度。後來公開的美國外交文件披露當時的情形,也看到了我黨的善意:

「共產黨的意圖是承認我們,並允許我們作為美國官方機構行使職責的」

美國外交官司華德認為中共有求於美國,希望得到美國的承認和援助,這也代表了當時美國政府的主流想法。事件發生之際,美國對華政策已經由全力支持蔣介石打內戰變為儘快從中國「脫身」,這一政策雖然認定國民黨的失敗已經確定無疑,繼續對蔣介石提供援助,不是一種好的外交,並且中斷了對國民黨政府的軍事援助,撤回美國軍事顧問團。但是,不支持蔣介石政府並不等於不支持其他國民黨人領導的政府,更不等於轉而支持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在中國執政。這一時期美國政府基於國民黨的失敗已成定局的判斷,為了保留與國民黨後的中國進行交往的餘地,因而對中共採取了新的策略,有條件地承認中共領導的聯合政府成為其政策選向之一。

中共中央密切注意著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動。它認為,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已由單純地支持國民黨武裝反攻人民政府,轉變為兩面性的政策,即:

一方面,美國還在支持國民黨殘餘軍事力量,繼續與人民解放軍為敵;

另一方面,在革命陣營進行滲透,在革命內部組織反對派,竭力使革命就此停下來,以便於不損害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

因而,在人民解放軍解放瀋陽之前,東北局提出如何處置留在瀋陽不撤的美國等西方國家領事館應問題時,中共中央發出明確指示:

如果美、英、法等國不承認我們的政府,我們就不承認他們的領事。所以,非常有必要利用軍事管制,封鎖和孤立他們在瀋陽的外交機構,在一定範圍內限制他們自由活動的餘地。只要堅持這樣做,日子久了,他們自然會被迫撤走。

具有高度獨立自主精神的毛主席,把握住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對處理內政外交的大局。也就是新中國外交方針要確立什麼樣的基點。當時,毛主席和中共其他領導人在外交方面考慮比較多的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是得到國際上對新中國的承認;

其二是為恢復經濟取得外國的必要援助;

其三是保障新中國的安全。

警惕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新生人民政權的破壞,對確保政權的穩定壓倒了對向美國尋求經濟援助的渴望。

05總結

就這麼說吧,實際上毛主席等領導人是願意把意識形態擱在一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當時世界上兩大陣營的老大分別是蘇聯和美國。

這兩個國家對新中國的態度,直接影響其他國家對華外交的最終選擇。在兩個大國中,實現使美國承認由中共領導的新中國的目標異常困難,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的。

主要原因是意識形態的分歧,美國領導人是堅決反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和實踐的。它決不允許它的傳統盟友中國與它的競爭對手蘇聯成為意識形態的同盟者,它也不能允許它的傳統盟友中國的執政黨是向來不喜歡美國民主制度的中國共產黨。

所以,當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成為不可避免時,美國對華政策的重點轉向防止中共與蘇聯走到一起。它所採取的對中共較為緩和的策略目的也是在中共與蘇聯接近時給以牽制,但美國在那個時期時間又無法放棄國民黨,因此,觸及了我黨當時設定的外交底線。如果美國不能承認新中國,新中國要迅速取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必須依靠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毛主席在全會的總結報告中明確地說:

「中蘇關係是密切的兄弟關係,我們和蘇聯應該站在一條戰線上,是盟友」。

即使是這樣,也要區別對待同其他國家包括同美國等西方國家發展外交關係問題。堅持政治和經濟分開,可以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進行經濟合作。因此,在對外關係上還是留有很大的餘地。

後來,經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不懈努力,本可以再次緩和新中國與美國有關係,但由於美國內部的政治風向再次發生變化,美國和新中國最終還是失之交臂。

通過閱讀《毛澤東選集》,可以深刻理解偉人的思想,即毛澤東思想,這對於我們今天的讀者了解過去的歷史是非常有用的,在所以《選集》當中的文章中,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非常值得一讀!

全部四冊才56.7,適合於企業主、管理層和文史愛好者閱讀,趕緊下手吧!

相關焦點

  • 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與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國由於自身力量的衰落和中國的發展壯大,已難以繼續維持其不同中國交往的僵硬政策。因此,尼克森出任美國總統後,明智地作出了改善中美關係的表示。毛澤東及時地抓住這一契機,推動中美關係開始了正常化的進程。同美國關係的解凍,也為中國同受美國控制的西方國家之間改善關係創造了條件。  三是對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
  •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與英國戰後外交政策
    [42]湯因比在他主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中對世界大國間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及其對英國人的心理影響作了描述:「對於美英之間新的力量對比,雙方在心理上都是逐漸適應的,實際上這一過程到1952年還遠遠沒有完成。英國政府與公眾實在不願拱手讓出他們所繼承的國際地位。在1945 及1946 整整兩年中,英國人籌措維持地中海英帝國以及佔領德國所需的經費感到愈來愈困難。
  • 道義理想主義:中國外交的政治邏輯
    中國外交以「道義理想主義」為價值基礎,這是一種與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外交形成鮮明對照的外交思維,它旨在固守外交的價值取向,全力分辨敵友,經濟利益得失不是主要考量選項。四是外交轉型必要性凸顯。由於中國國家處境的變化,「後革命社會」塑形外交,政治脫敏成為新外交戰略思維形成的前提條件。政治脫敏成功,中國外交就會進入一個新天地;政治難以脫敏,由內政到外交方式都會循排斥性的政治思維展開。
  • 地區極性、現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
    其次,在對國家行為方式的判斷上,既有研究沒有釐清中國對中亞外交到底是追求權力最大化,還是要維持均勢;是進攻性政策,還是防禦性政策。第三,大部分既有研究在分析中國對中亞外交上缺少心理環境因素的分析,而心理環境因素是國家選擇對外行為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決策者根據他們的主觀意象進行決策,而這種意象是由決策者的認知過程決定的。最後是制度效應論。
  • 作為外交政策的軟平衡戰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對日戰略評析
    而另一方面,軟平衡是一種關於國家行動的外交政策理論,解釋了國家為何以及如何應對能力分配的變化,即軟平衡是一種戰略選擇理論,而不是一種體系結果理論。作為一種外交政策戰略,軟平衡的最終目標是通過限制新興大國並阻止其實現霸權目標來加強自身安全,並不會意圖建立軍事聯盟或進行軍備競賽。
  • 均勢外交——俄羅斯的外交策略
    一、均勢外交均勢,即勢力均衡,包含兩種形態。從客觀上看,它是指國家間在資源條件的限定和利益關係的導引下,相互作用、相互牽制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穩定的狀態。從主觀看,它則表現為某個國家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原則,是一種追求穩定的藝術和策略。
  • 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50名共和黨人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近期挑選了兩黨中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重要影響的各50個人做出介紹。以下為《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50名共和黨人》主要內容。………………………………………………………… 政治的關鍵是人的因素,在談到外交政策時尤其如此。
  • 中國外交詞語3.0版
    「習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美關係又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儘管三個世界劃分理論受到的贊成、反對爭議和討論非常多,但中國外交概念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排名,「三個世界」概念長期位居榜首。  新中國建立後,第一代政治家們還創造了諸多氣勢恢弘、影響深遠的外交詞彙,比如「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東風壓倒西風」等,這些詞彙不僅增加了中國人民的勇氣,也提振了亞非拉第三世界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信心。
  • 2013高考政治複習: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外交政策12個考點
    中國教育在線訊 高中政治學習需要總結歸納重要知識點才能更好學習政治學科,在掌握了每課重要知識點後才能為以後高考文綜複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面是2013高考政治複習重要知識點。  國際社會和我國的外交政策  1.國際關係決定因素。
  • 編譯 15 | 外交政策分析:具體行為體理論與國際關係理論根基
    論及個別學者的努力,Boynton關於人類施動者(human agents)因素在解釋外交政策情境(foreign policy situations)方面的長期研究值得關注。例如,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Boynton利用國會委員會聽證會的官方記錄,調查委員會成員如何理解當前的事件和政策。
  • 閻學通:「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
    原標題:「崛起困境」與中國外交新特徵——訪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未來中國採取講道義的現實主義外交思想應是一個主流趨勢 人民論壇:近年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
  • 影響美外交政策的50名民主黨人(全文)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近期挑選了兩黨中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重要影響的各50個人做出介紹。以下為《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50名民主黨人》主要內容。本·羅德(Ben Rhodes)撰寫歐巴馬那些重要的外交政策演講——在柏林20萬人面前發表的競選演講、2009年在開羅發表的中東政策評論、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發表的「前進的新路徑(new way forward)」等——的人,是現年34歲的本·羅德,美國總統副國家安全顧問、外交政策演講主要撰稿人。
  • 羅斯福歐洲均勢外交|一場為維護利益的「門戶開放」政策
    向海外進行擴張是羅斯福政府的外交政策主要旋律,但是具體採取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擴張這是羅斯福面臨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事實上,美國無非也就是兩種選擇,在世界領土被列強瓜分使用盡的情況下,採取武力獲得殖民地,把殖民地作為美國的剩餘的產品傾銷市場以及原材料供應市場。
  • 人工智慧與外交:新議題、新工具、新挑戰
    摘要人工智慧在外交領域的討論進展相當緩慢,且沒有明確的分析重點。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索人工智慧和外交的關係:人工智慧作為外交中的一項議題、人工智慧作為外交的技術工具以及人工智慧對外交政策環境的影響。在2019年月丹麥外交使團年會期間接受採訪時,Casper Klynge大使說道:「當前科技公司已經從單純的商業利益者轉變成了事實上的外交政策參與者」。2018年,據俄羅斯《獨立報》報導,中國正在開發應用於外交領域的人工智慧系統樣機,用於信息分析工作。此外,美、德等多個國家也已經在外交領域中引入了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說全球範圍內,關於人工智慧在外交中扮演何種角色的討論越來越受到關注。
  • 揭秘新中國外交60年:自然災害時仍對外慷慨解囊
    然而,也給了中國逐步從冷戰中解脫出來的機會,中國開始尋找獨立的國際地位,獨立的外交路線  1959-1969年  中國外交在危機中前行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王瑤發自北京 關於上世紀60年代記憶的最好見證,或許是周恩來辦公室的檯曆,它記錄著新中國總理兼外長的工作日程。
  • 人民日報鐘聲:中國大周邊外交開新局
    習近平主席的外交足跡在南太平洋劃出一道優雅的弧線,中國智慧又一次照亮全球,中國聲音再一次鼓舞世界。   「作為肩負全球經濟增長使命的大國之一,中國充滿自信」,國際社會這樣評價中國。   二十國集團要樹立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意識,反對保護主義,加強宏觀政策協調,相互促進,合作共贏……實現世界經濟平衡增長,必須建設開放型經濟,中國樹立了榜樣。
  • 時政新觀察:中國主場外交進入「阿拉伯時間」
    時政新觀察:中國主場外交進入「阿拉伯時間」 2014-06-04 16:54:3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發 侯宇 攝   中新社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蔣濤)中國外交部長王毅4日在北京同索馬利亞、卡達、葉門、阿盟等阿方代表密集會見,中國主場外交已進入「阿拉伯時間」。  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將於5日在北京舉行,王毅將和阿盟成員國外長或代表、阿盟秘書長等約200人將出席此次會議。
  • 命運與共同涼熱——和平外交政策如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危機時刻,國際社會選擇緊緊站在一起。這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鮮明標識,不僅體現了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也彰顯了中國守護人類共同家園的博大情懷。  一 和平發展: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  「胞波感情重,江水溯源長。」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首次出訪就來到緬甸,與緬各界人士廣泛交流,深化兩國互利合作,共話千年胞波情誼。25個小時、12場活動,見證了中緬關係的「高光時刻」。
  • 《外交政策》:美國正在重蹈羅馬帝國的腐敗墮落
    文章來源:外交政策;作者:詹姆斯·特勞布;譯者:觀察者網黃鬱在《羅馬帝國衰亡史》這本書中,愛德華·吉本錄了公元前408年的羅馬,當時哥特人的軍隊正準備佔領這座城市。羅馬帝國的墮落不僅表現為民間普遍且怪誕的奢靡和浪費,而且表現為羅馬人對理性和科學信仰的整體性崩塌。
  • 安倍著急完成地球儀外交 欲在拉美阻擊中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俯瞰地球儀外交」25日再次粉墨登場,此次的表演地是拉美5國。拉美以往在日本的外交格局中不算重點,安倍為何此刻急於「進行戰略補漏」?「資源外交」、「為入常拉選票」和「牽制中國」是外界普遍猜測的意圖。不過,聯想到剛離開拉美的中國領導人,「在拉美阻擊中國」更為一些日本媒體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