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閱讀《毛澤東選集》和相關書籍,對於網友們談到解放初我們的外交政策,查閱了相關史料,有了進一步了解,以本人個人理解分享給各位。
新中國即將建立,如何選擇我國的外交政策,毛主席在他的《論人民民主專政》曾經說到:
中國人不是倒向帝國主義一邊,就是倒向社會主義一邊,絕無例外。騎牆是不行的,第三條道路是沒有的。
很多讀者可能不太理解老一輩的良苦用心,和他們的格局。實際上是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深知新中國建立初百廢待興,需要各種經濟援助與合作,如果就玩出各種花樣進行封鎖、要挾。
在當時,也有第三方面的一些人士提出「向美、蘇兩面靠」,他們從商業利益出發,認為向兩面靠可以拉住西方國家,爭取經濟援助,緩解新中國恢復經濟的諸多困難。
究竟採取哪種外交政策?國際和國內都非常關注。而我黨在外交關係上畫了一條紅線必須「斷絕對國民黨支持」,雙方才可以發展外交關係,這一政策一直沿用到至今。有關國家也在為使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而作著各種各樣的嘗試,也包括腳踏兩條船。
毛主席在通盤考慮新中國的對外方針。如何對待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十分敏感而又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而毛主席不愧是國際關係處理高手,在研究國際關係過程中,針對美國戰後的對華政策和它的全球戰略,形成著名的三個理論:
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理論;「兩大陣營」的理論;「中間地帶」理論。
01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理論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美國記者傑克·貝爾登,在解放戰爭前,他就在中國進行觀察和分析,在1946年內戰全面爆發,傑克·貝爾登就分析戰爭發展的趨勢將會怎樣?當時在華的其他美國觀察家對蔣介石與中共打仗的結局大致有3種估計,傑克·貝爾登也認可這三種可能形成的結局:
少數美國和西方軍界人士認為,蔣介石不出一年就會擊敗共產黨的軍隊。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如果沒有外國勢力的幹涉和援助,國民黨不能那麼輕易打敗共產黨,雙方的戰爭將持續三十年甚至五十年。
絕大多數人認為,蔣介石即使不能完全消滅共產黨,也能把他們趕入山中,打通鐵路線,重新統一中國,誰也不能與誰爭雄。
當時的蔣介石和他的團隊更相信第一種結局,所以才迫不及待的發動內戰,但是傑克·貝爾登進入解放區之後,主人以上3種看法都是缺乏常識的見解。根本就不了解人民軍隊的力量,因為只看到蔣介石武器精良、人數眾多這佔優勢。沒有掌握極普通的中國人的心理。忽視了人心向背的力量。
貝爾登認為,中國內戰絕不會像美國觀察家分析的那樣發展,形勢將會變得有利於中國共產黨。
貝爾登的分析與毛主席的戰略判斷結果極其近似。
在中共七大,毛主席透過問題的表面發現事物的本質,對美國繁榮後面隱藏的危機作了大膽的預言。毛主席說:
美國資本主義從現在看是「向上」的, 歷史上也未曾見過生產在戰爭中的大發展,超過它戰前生產的兩倍。
1928年繁榮期間,美國的生產總值為600億美元,現在,有人說是2000億, 如果說過去600億是兩個指頭,那麼現在若為2000億就差不多是七個指頭。它的生產有這樣大的發展,所以說美國資本主義是向上的。
毛主席指出美國現在的繁榮,帶有特殊性,美國的經濟危機很快地就要到來了。為什麼這樣下結論呢?他的論據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0年功夫就發生了很大危機,那時美國總統吹牛說美國是有組織的資本主義,不會發生經濟危機。結果演講了之後,不到三周,危機就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發展到1500億到2000億。假如美國前線有1000萬士兵,2000萬生產武器的工人,他們回去後,生活崗位如何解決?美國共有1億3000萬人口,有6000萬工人,兩個人中間就有一個工人,這6000萬人口我看怎麼解決?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問題,美國的危機,是沒有辦法由資本主義本身來克服,必須由無產階級革命來進行克服。
毛主席得出結論:美國有繁榮和強大的一面,又有危機和衰落的一面。從此出發,在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的問題上,他們既有氣勢洶洶一面,又有虛弱和無能的另一面。
毛主席把與美蔣鬥爭的形勢概括為四句話:
人民民主勝利開闢了道路;敵人目前還有一定的力量,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所有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我們的首要的任務是壯大人民力量,分化敵人內部。此後,在延安幹部會議的演講中,毛主席再次重申這樣的觀點:美國帝國主義是外強中乾的,我們不害怕它的威脅,如果美國一定要支持蔣介石打內戰,那麼我們隨時奉陪。他還寫下了《關於目前國際形勢的幾點估計》的文件,在中央部分領導同志中傳閱。
1946年8月6日,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搭乘飛機來到延安。毛主席坐在一棵蘋果樹下的土臺上,會見了斯特朗。談關於如果美國使用原子炸彈轟炸蘇聯的問題時,毛主席就提出了: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標誌著毛主席當時不僅在意識形態上,而且在實際行動中與美國政府當局展開了全面鬥爭與對抗的時代。這是他針對美國的帝國主義政策而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政策,成為鼓舞人民敢於鬥爭、敢於勝利、敢於徹底革命的科學理論,在後來的實踐中被無數事實證明為顛撲不破的真理。
02「兩大陣營」的理論
把世界分為「帝國主義陣營和反帝國主義陣營」這兩個陣營,是毛主席1947年12月25日於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集的中共中央會議上首次提出來的。在題為《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毛主席就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蔣介石和各國反動派所沒有設想的那麼強大,進行了辯證分析,並由此得出了「全世界反帝國主義陣營的力量超過了帝國主義陣營的力量」的結論。
毛主席的「兩大陣營」的劃分理論,為他觀察戰後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提供了分析問題的依據,也是中國共產黨執行「一邊倒」的政策、堅決倒向社會主義的一邊的標誌,同時也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03「中間地帶」理論
「中間地帶」理論與「兩大陣營」的劃分理論是聯繫在一起的。針對二戰後出現的「美蘇必戰」的論調,毛主席認為,在美蘇兩國之間的大量中小國家未被徵服之前,美國還無法進攻蘇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此提出了「中間地帶」的理論。毛主席指出:
美國和蘇聯中間隔那麼遠,中間還有歐洲、亞洲、非洲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大量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
美國反動派連這些國家都沒有征服的時候,怎麼談得上進攻蘇聯。儘管美國在太平洋控制的範圍。美國利用各種藉口,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建立這些軍事基地,就是為了反對蘇聯。
實際上,首先受到美國侵略的並不是蘇聯,而是這些被建立軍事基地的國家。不久之後,這些國家將會醒悟過來,認識到誰是真正的壓迫者。美國反動派終歸有一天,也會發現自己是處在全世界人民的反對中。
毛主席認為,廣大中間地帶國家的人民鬥爭,對於世界形勢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而不是美蘇的力量起著關鍵作用。
美蘇之間是否會爆發戰爭,他們之間各自的意圖是無法左右,而取決於中間地帶的人民的革命鬥爭。當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過世界反動力量,美蘇之間必然達成某種妥協。他們之間的妥協,只能是全世界一切民主力量,與帝國主義鬥爭的結果。
毛主席提出對美三個理論短短一年,戰爭的形勢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民黨在大陸的政權行將垮臺,而中國共產黨人就要領導新中國了。
04此刻,他們面臨的一個問題,要不要與美國人建交?
從利益上而言,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從我黨的自身利益和中國的發展著想,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保持正常的國家關係,至少不發生全面對抗,對於鞏固人民政權,利用西方國家的外資進行經濟建設,等等,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在統一戰線內部的「第三方面」人士希望與美、蘇保持對等關係,原因之一也是看到了不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交惡的商業利益。在我黨內部,希望不與美國全面對抗,而與美國進行經濟交往的想法也是有的,後來毛主席在黨內高層會議上公開講「可以與美國做生意」。此時發生的在中美外交史上有著一定影響的「華德事件」的前前後後,也反映出中共在對美關係上一開始並不願與美交惡。
1948年1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瀋陽。此時,中共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外交機構採取了友善的態度。後來公開的美國外交文件披露當時的情形,也看到了我黨的善意:
「共產黨的意圖是承認我們,並允許我們作為美國官方機構行使職責的」
美國外交官司華德認為中共有求於美國,希望得到美國的承認和援助,這也代表了當時美國政府的主流想法。事件發生之際,美國對華政策已經由全力支持蔣介石打內戰變為儘快從中國「脫身」,這一政策雖然認定國民黨的失敗已經確定無疑,繼續對蔣介石提供援助,不是一種好的外交,並且中斷了對國民黨政府的軍事援助,撤回美國軍事顧問團。但是,不支持蔣介石政府並不等於不支持其他國民黨人領導的政府,更不等於轉而支持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在中國執政。這一時期美國政府基於國民黨的失敗已成定局的判斷,為了保留與國民黨後的中國進行交往的餘地,因而對中共採取了新的策略,有條件地承認中共領導的聯合政府成為其政策選向之一。
中共中央密切注意著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動。它認為,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已由單純地支持國民黨武裝反攻人民政府,轉變為兩面性的政策,即:
一方面,美國還在支持國民黨殘餘軍事力量,繼續與人民解放軍為敵;
另一方面,在革命陣營進行滲透,在革命內部組織反對派,竭力使革命就此停下來,以便於不損害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
因而,在人民解放軍解放瀋陽之前,東北局提出如何處置留在瀋陽不撤的美國等西方國家領事館應問題時,中共中央發出明確指示:
如果美、英、法等國不承認我們的政府,我們就不承認他們的領事。所以,非常有必要利用軍事管制,封鎖和孤立他們在瀋陽的外交機構,在一定範圍內限制他們自由活動的餘地。只要堅持這樣做,日子久了,他們自然會被迫撤走。
具有高度獨立自主精神的毛主席,把握住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對處理內政外交的大局。也就是新中國外交方針要確立什麼樣的基點。當時,毛主席和中共其他領導人在外交方面考慮比較多的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是得到國際上對新中國的承認;
其二是為恢復經濟取得外國的必要援助;
其三是保障新中國的安全。
警惕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新生人民政權的破壞,對確保政權的穩定壓倒了對向美國尋求經濟援助的渴望。
05總結
就這麼說吧,實際上毛主席等領導人是願意把意識形態擱在一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當時世界上兩大陣營的老大分別是蘇聯和美國。
這兩個國家對新中國的態度,直接影響其他國家對華外交的最終選擇。在兩個大國中,實現使美國承認由中共領導的新中國的目標異常困難,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的。
主要原因是意識形態的分歧,美國領導人是堅決反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和實踐的。它決不允許它的傳統盟友中國與它的競爭對手蘇聯成為意識形態的同盟者,它也不能允許它的傳統盟友中國的執政黨是向來不喜歡美國民主制度的中國共產黨。
所以,當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成為不可避免時,美國對華政策的重點轉向防止中共與蘇聯走到一起。它所採取的對中共較為緩和的策略目的也是在中共與蘇聯接近時給以牽制,但美國在那個時期時間又無法放棄國民黨,因此,觸及了我黨當時設定的外交底線。如果美國不能承認新中國,新中國要迅速取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必須依靠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毛主席在全會的總結報告中明確地說:
「中蘇關係是密切的兄弟關係,我們和蘇聯應該站在一條戰線上,是盟友」。
即使是這樣,也要區別對待同其他國家包括同美國等西方國家發展外交關係問題。堅持政治和經濟分開,可以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進行經濟合作。因此,在對外關係上還是留有很大的餘地。
後來,經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不懈努力,本可以再次緩和新中國與美國有關係,但由於美國內部的政治風向再次發生變化,美國和新中國最終還是失之交臂。
通過閱讀《毛澤東選集》,可以深刻理解偉人的思想,即毛澤東思想,這對於我們今天的讀者了解過去的歷史是非常有用的,在所以《選集》當中的文章中,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非常值得一讀!
全部四冊才56.7,適合於企業主、管理層和文史愛好者閱讀,趕緊下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