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英文是research,是由re+search所構成,也就是反反覆覆尋找的意思。
「研究」一詞的中文解釋:對事物真相、性質、規律等進行無窮盡的積極探索,由不知變為知,由知少變為知多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認真提出問題,並以系統的方法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透過現象追究本質的過程,也是一個主動尋求問題的根本性原因與更高可靠性依據,為確定答案的更高可靠性和穩定性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某一主題的資訊收集、分析和解釋工作,從而獲得解決問題方案,是主動和系統的探索過程,是為了發現、解釋或校正事實、事件、現象、理論、產品、方法,或將它們通過努力應用到實踐中,研究方法通常採用科學的手段。
研究方向和形式五花八門,有組織的研究可以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百姓日常生活;個體研究則可以基於興趣愛好,擅長什麼研究什麼,沒有一定之規。但不管是官方研究,還是個人研究,首先需要選定研究主題,從而把研究框定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定義好問題現狀與研究成果所期待的目標;其次找出問題儘可能窮盡的影響要素,逐一進行剖析,讓研究更具系統性特徵。找出受什麼因素影響使事物變成現在的狀況或模樣,清晰描述研究結束後可能的狀態,這是研究過程的診斷環節。
在研究的過程中,如果你已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當然最好,但如果沒有明確的主題或是大腦中的概念還處於一種比較模糊的狀況時,也不要緊。這時可以採用頭腦風暴的模式進行創造性思考,首先將所有可能的與主題相關的詞彙一一列出,包括現象、疑問、知識點、要素、目的、過程等等,不用過多考慮是否現實、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於邏輯推理等,越多越好,越窮盡越棒,當無法列出更多時,問自己哪個最重要,也許那個最重要的內容自己就會躍然而出,它可能代表了疑難問題的所有內涵和外延,選擇其中最關注的加以發揮就可以了。
問題基本上包括三個方向,即「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辦?」,前二個是對概念和疑問進行定義和解釋,怎麼辦屬於方法論,強調實用價值的實現。
一個完整的研究應該包含從概念理論到方法工具論的方方面面,如果時間、研究要素受限過多,可以限定於某個問題或主題,只突出某個方面。
研究前期應是資料匯總階段,研究過程中所有的必要條件必須一一具備,儘可能不要缺漏,這樣一旦研究啟動,就能更好保證研究效率。如果研究主題過於繁雜,就必須進行主題拆分,對研究要素也需要必須的重組,使之一一對應起來。
不同的研究,就會形成不同的研究總結,其形式和內容各有不同,盡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要求。
概括起來,研究必須擁有以下內容:主題、前言、主體和結論四個部分。
研究報告的重中之重在於它的邏輯性反映,首先必須絕對無誤地反映客觀事實,一切描述、推斷、引述、實驗、結論都必須恪守實事求是的原則,保持認真如實的研究底線。文字、數字、公式應力求準確無誤,表述應儘量使用科學性用語,使用可衡量好理解的詞語,以免費解或歧義。文字組織要簡潔明了,通順流暢,儘量把研究成果用清晰的文字結構表現出來。
研究工作並非只是科學家或大學教授的專利,事實上,普通百姓在生活中、工作中也對研究工作時有體現,比如家中財務如何管理所涉及理財研究。日常兒童成長過程中,如何實施成長計劃,如何實現成長目標,家庭成員職業規劃,社會發展狀況,市場發展方向,都需要認真加以研究,以利於如何選擇,確定策略性方案。
再小的事情,經過研究和不經研究全憑直覺判斷和處理,是大大的不一樣的,研究過程中涉及感知能力、思考能力、情緒能力和行動能力,這是全面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狀況如何的最全面的檢驗,也是綜合素質的完整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