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檢查點評分系統提高胃癌預後評估準確性

2021-01-10 澎湃新聞
免疫檢查點評分系統提高胃癌預後評估準確性

2020-12-31 1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梅斯醫學 MedSci梅斯

近年來,越來越多腫瘤學研究將重點放在抗腫瘤免疫反應上,其可能成為癌症的免疫治療的一大基本標誌。儘管目前在免疫治療方面已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有大量的患者無法從中受益,這可能與腫瘤的免疫抑制環境相關。

腫瘤細胞上表達的免疫檢查點在保護腫瘤細胞免受宿主免疫反應(尤其是局部免疫)的攻擊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腫瘤微環境可以幫助腫瘤逃避免疫識別,進而促進腫瘤的增殖、局部的發展以及全身性的擴散。

既往研究顯示,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ILs)狀態與預後營養指數(PNI)評分顯著相關,PNI評分是營養狀態和全身免疫能力的一項指標。PNI評分較高的患者相比於評分較低的患者在腫瘤組織中更有可能具有較強的淋巴細胞浸潤性。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較高的PNI評分是否會對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的患者有益。

ISSGC的預後價值

免疫檢查點是跨越不同癌症類型的極具價值的患者預後生物學標誌物。然而,免疫檢查點的多樣性使得僅基於單個免疫檢查點預測臨床結果的準確性堪憂。因此,需要一個模型來集成多個免疫檢查點。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LASSO方法(最小絕對收縮和選擇算子方法)建立了基於6種免疫抑制配體(NECTIN2、CEACAM1、HMGB1、SIGLEC6、CD44和CD155)的綜合免疫評分系統(ISSGC),以提高患者預後預測的準確性,並為胃癌(GC)的輔助化療提供其他的疾病治療策略。

PNI評分與ISSGC相關

結果顯示,ISSGC是GC患者的獨立預後因素和TNM分期的補充,可以提高患者預後預測的準確性。此外,其可以將預後較好的GC患者與預後營養指數較高的患者區分開來。此外,ISSGC還可以獨立於患者的TNM分期、MSI狀況和EBV狀況,為GC患者選擇有益的輔助化療策略。

總而言之,該研究結果提供了一種通過分析免疫檢查點的組合來研究局部免疫抑制的預後影響的方法。ISSGC與TNM分期的聯用能夠更好的提高預後的準確性。此外,ISSGC還輔助評估了化療的益處。

原始出處:

Wang, JB., Li, P., Liu, XL. et al. An immune checkpoint score system for prognostic evaluation and adjuvant chemotherapy selection in gastric cancer. Nat Commun 11, 6352 (11 December 2020).

原標題:《Nat Commun:免疫檢查點評分系統提高胃癌預後評估準確性》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乳腺癌預後看什麼?免疫系統要努力!
    01.乳腺癌預後,免疫細胞浸潤有意義?Key point:腫瘤患者免疫系統以及腫瘤微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其臨床預後有關。最近的研究評估了早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腫瘤間質淋巴細胞浸潤(sTILs)對於臨床預後的預測價值。
  • 基於NK細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
    腫瘤利用NK細胞抑制性受體進行免疫逃避就是這樣一種機制,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並已被證明是最有效和最受歡迎的治療靶點。這項正在進行的大量預處理隊列試驗顯示,41%的可評估患者(128人)病情穩定。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領域,從單一療法向聯合治療方法的轉變正在興起,這主要是因為這些受體中的一些同時在一些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細胞上大量表達,以及由於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性。Monalizumab正在與durvalumab、 cetuximab和ibrutinib聯合評估。
  • 胃癌篩查的中國經驗
    因此,降低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 胃癌篩查工作的重要性 胃癌的預後與診治時機密切相關,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而Ⅲ、Ⅳ期胃癌低於20%,因此,早期發現胃癌對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 腫瘤相關巨噬細胞的預後意義:過去、現在和未來
    2.1 巨噬細胞作為預後標誌物  在多種類型腫瘤(乳腺、膀胱、前列腺、頭頸部、膠質瘤、黑素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中,高密度的巨噬細胞往往提示不良的預後,這可以由巨噬細胞的促腫瘤功能來解釋。相反,在某些類型的癌症(如結腸直腸癌、胃癌)中,巨噬細胞的高浸潤性與較好的預後相關。
  • 論文模板丨這篇8分+基於免疫細胞特徵預後模型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是乳腺癌患者重要的預後生物標誌物。本文基於腫瘤免疫微環境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特徵,在訓練數據集中開發了風險評分預後模型,用於乳腺癌患者的風險分層和預後預測。在兩個測試數據集和TCGA數據集中也驗證了此風險評分預後模型的預後價值。在訓練和測試數據集中建立了列線圖,以驗證該模型的臨床用途。
  • NEJM:免疫治療只有T細胞免疫?巨噬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強勢踢館!
    那麼,什麼是免疫治療?簡單說,免疫治療並不直接作用於腫瘤本身,而是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抗擊腫瘤,這是與傳統腫瘤治療手段最大的不同。目前的PD-1/PD-L1抗體都是通過抑制T細胞表面的PD-1與腫瘤細胞表面的PD-L1/PD-L2結合,從而重新激活T細胞的腫瘤識別功能,對腫瘤細胞實施免疫捕獲。
  • 提高免疫治療的成功率,可能對擊敗癌症至關重要
    科學家最早在1990年代就將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與胃癌的發生聯繫起來。這些微生物中的一些會激活炎症反應並破壞粘液層,從而創造出支持腫瘤生長的環境; 一項大型研究顯示,梭桿菌存在於三分之一的腸癌患者中,並且這些細菌最常出現在結腸右側癌症中,梭桿菌陽性的右半結腸患者預後通常更差。
  • World J Gastroenterology:高爾基蛋白73:一種評估肝病患者肝硬化和預後的生物標誌物
    因此,臨床中仍然迫切需要用於評估肝硬化和肝癌風險以更高的診斷準確度和合理成本新穎血清生物標記物。因此,本項研究旨在具體評估GP73作為檢測肝硬化和HCC發生的潛在診斷生物標記物的效能。 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對632例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進行了GP73的ELISA定量測量,還計算了所有患者在相關時間點的天冬氨酸轉氨酶(AST)/血小板(PLT)比率指數(APRI)。
  • 胃癌患者究竟如何預防復發?這份指南請收藏|NK細胞|免疫療法|胃癌|...
    然而,腫瘤細胞通過淋巴和血液循環,形成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的機率仍然很高,規範的治療會有多學科團隊進行全面的分期和評估,以確定術前是否需要新輔助治療,圍手術期護理,及術後是否需要輔助化療和放療。不同的治療方案對於患者的預後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 洞察| 國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用藥進展
    圖 1 已上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銷售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用藥可提高腫瘤應答率    由於人類腫瘤具有高度異質性,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單藥僅在經典霍奇金淋巴瘤(2)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治療由於腫瘤逃逸機制可能會涉及多個免疫檢查點分子的異常表達,多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用治療腫瘤,用於獲得療效的增強。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相關藥物預計年內上市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鮑文娟)相比放化療、手術等「外部」手段清除,腫瘤免疫治療通過調動自身免疫系統功能消除腫瘤,是21世紀腫瘤治療的熱點方向。記者昨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獲悉,5月8日該院將開設華南地區首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諮詢門診,為一些晚期腫瘤提供新的「生命方案」,而國產、進口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藥物預計今年內可以上市。所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激活免疫細胞以達到抗癌目的。通俗地說,免疫細胞會產生抑制自身的蛋白小分子。
  • 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副作用的處置
    使用CTLA-4抗體和PD-1 / PD-L1阻斷抗體產生的副作用稱為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irAEs)。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會涉及皮膚,胃腸道,肝臟,內分泌和其他器官系統。可使用短效免疫抑制劑如糖皮質激素,TNF-α受體拮抗劑,麥考酚酸酯或其他藥物得到有效治療。本文針對CTLA-4和PD-1 / PD-L1檢查點抑制劑副作用做介紹,並就如何處理免疫相關性不良反應提供建議。
  • 免疫治療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生物標誌物之PD-L1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研發和審批的進步,確保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作為腫瘤治療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是一個例外,單獨使用,有效率高達80%以上)有沒有生物標誌物(Biomarker)能夠預測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
  • 從胃癌分型、臨床診斷及治療出發,看胃癌綜合診治的重要性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增胃癌病例數約40萬,死亡病例數約35萬,其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二位,死亡率排名第三位。由於早期胃癌症狀不典型,確診時多數已是進展期胃癌,預後差。隨著胃鏡檢查的普及以及環境衛生、飲食習慣的改善,近年來胃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 基於冠脈CTA的斑塊危險性評估
    在調整臨床因素後,沒有一個斑塊成分提高了模型的診斷準確性(非鈣化:P=0.99;部分鈣化:P=0.60;鈣化:P=0.10)。Hadamitzky等人在調查基於疑似CAD患者的斑塊組成對5年死亡率的預後影響時發現了類似的結果。根據Morise評分調整臨床風險後,只有鈣化斑塊的節段數顯著提高了模型的診斷準確性(非鈣化:P=0.083;部分鈣化:P=0.053,鈣化:P=0.041)。
  • 免疫治療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生物標誌物之HLA
    隨著腫瘤免疫治療時代的到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研發和審批的進步,確保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作為腫瘤治療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臨床研究顯示,單獨使用PD-1抑制劑,只有20-40%的病人會對免疫治療產生反應,醫生很難知道免疫療法是否對某個病人有效,如何篩選出這部分有應答的患者則是臨床所面臨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
  • 免疫治療:未來值得關注的四大趨勢
    本文總結了免疫治療未來發展值得關注的四個趨勢:1、免疫狀態和免疫評分(Immunoscore)進展顯著最新研究揭示了病人免疫狀態的對預後和預測的價值。在一系列大腸癌相關的研究中,科學家對處於腫瘤微環境中的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的數量、類型和位置進行了全面分析,結果發現免疫狀態——在這些研究中,免疫狀態被劃分進免疫評分(Immunoscore)——在確定臨床療效和長期治療成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合併症對接受PD-1抑制劑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後影響
    簡化合併症評分 (SCS,專為肺癌設計) 和查爾森合併症指數 (CCI) 是兩種最常用評估合併症和預測預後的評分系統。這些合併症指數曾被用作預後指標。評估合併症對生存期和免疫相關不良事件影響。用查爾森合併症指數(A)和簡化合併症評分(B)評估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共病分布。橫軸表示各評分系統的絕對分數,縱軸表示各評分系統的絕對分數的患者數量。
  • 淺談免疫檢測點抑制劑的預測性生物標記物
    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基礎的療法開創了腫瘤治療的新時代,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又數PD-1/PD-L1免疫療法。而發生在基因編碼去的非統一突變易導致異源蛋白的產生,成為免疫系統識別的新抗原,這類在腫瘤細胞中由腫瘤突變負荷導致的新抗原的累積稱之為腫瘤新抗原負荷(TNB)。高TMB/TNB的腫瘤更容易被人體免疫系統發現、識別和清除,從而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