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只是假想,中國人登月或在2035年

2020-11-22 河南100度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 「流浪地球」有戲嗎?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究竟有多少?

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登臺亮相,每人獲得由騰訊公益基金會提供的300萬元獎金。

當日,獲獎的河南籍科學家共有7位。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副院長魏勇,今年39歲,是當日首位登臺演講者。他長期研究的領域,是行星宜居性演化、行星大氣逃逸等方面,並提出「地磁場倒轉—大氣氧逃逸—生物大滅絕」因果關係鏈假說。

簡單理解,魏勇是研究地球與外太空的中國科學家,尤其對火星更為熟悉。今年7月,中國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魏勇即是其重要研究參與者之一。他的導師,是中國著名空間科學與行星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萬衛星。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登月?

我們的地球,究竟能不能去「流浪」?

這位年輕的河南籍科學家,是如何對火星感興趣的?

······

請看魏勇與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聊聊「火星那點事兒」。

……

大河財立方:您在下午演講時提到,大致是在10年前,您對火星的興趣,源自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有昏黃路燈照射······由此,您在今天成為了中國對「深空」探索的科研人員。火星上沒有水、沒有雪,那種場景為何會讓您聯想到火星呢?

  魏勇:的確,到目前為止,人類沒有拿到火星有水的實證。現實中的火星,沙塵暴非常厲害,一旦颳起一點沙塵,會蔓延整個星球。這比早年北京「下土」厲害多了。

10年前,我曾在辦公室思考一個問題:地球的磁場倒轉的時候,究竟什麼因素會誘發生物大滅絕?但上一次地磁發生倒轉是在78萬年前,沒留下什麼蛛絲馬跡。所以,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那晚已是零點,我把辦公室的燈關了,在黑暗中站在窗前看雪花飄落。馬路上昏黃路燈的照射下,雪花被大風吹襲,這讓我感覺很像火星上的場景。我突然頓悟,地磁場倒轉時,磁場大幅度減弱,不就是今天火星的樣子嗎?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

當時,國內科學界對火星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我就申請了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的博士後職位,拿到了三年合同。

拿到offer的時候,同事們都覺得我瘋了:你已經做了3年博士後,還要再做3年?而且,要換到國內沒人做的冷門方向!你將來去哪兒申請經費支持?

這個時候,我的研究生導師萬衛星堅定地支持了我的選擇。他是中國首個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的首席科學家。今年5月20號,在「天問一號」發射前不到兩個月,他走了,他留下了一句話: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

大河財立方:您打小有做科學家的夢想嗎?

  魏勇:(沉思),也算是有吧。

大河財立方:10年前,國內從事火星研究的科學家多嗎?萬衛星院士是國內第一代研究火星的科學家嗎?

  魏勇:當年對「深空」展開專項研究的科研人員非常少,研究地球的人最多。比如我的老師萬衛星,以及我,起初對火星的研究多是源於個人興趣,「捎帶手」花一部分個人精力去研究。

2006年,中國就啟動了對火星探測的論證,萬衛星院士就加入了這項國家設定的論證計劃。2009年,我開始對火星著迷,於是到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國外對火星研究是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的,比中國大概領先了50年。

大河財立方:今年7月,中國發射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您是否參與其中?

  魏勇:參與其中了。我是首席科學家萬衛星的助理。我主要的工作,是協助我的導師研究好中國火星探測設備,提交研究問題,以及找到研究路徑。

明年2月,「天問一號」探測器將抵達火星著陸;明年7月,它會將火星上的採集數據回傳。「天問一號」是全自動控制,不是人工後臺操作,因為火星向地球傳輸數據的間隔時間需要好幾分鐘。對「天問一號」發回地球的數據,我們會先做校準,判斷可靠後再進行大範圍研究。

大河財立方:中國太空人什麼時候有望登陸月球,什麼時候能登上火星?

  魏勇:中國太空人登上月球,至少要等到2035年之後,我們很期待五星紅旗插上月球表面。至於登上火星,沒有時間表。

大河財立方:去年火爆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您看了嗎,地球會不會有需要流浪那一天?

  魏勇:看了。這部影片是拍得不錯,藝術想像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還是以藝術想像為主,距離現實還是很遠的。地球逃離太陽系,沒那麼大的可能性,現實中沒有那麼巨大的能量能轉化為推地球出門遛彎的動力。

大河財立方:平日是否常回河南,會不會跟家裡親友、朋友聊聊外星球的事兒?

  魏勇:最近一次回家是去年了。今年受疫情影響,就沒能回去。

家裡人對我的工作內容了解很少,也沒什麼興趣問。因為我所研究的領域,目前沒有很實際的應用,是一種基礎性探索。現階段,我的研究側重是在火星上尋找有沒有生命跡象,但是目前還沒有找到。與朋友、同學們聊天兒,一旦講得過於專業,別人也不太能聽懂。與其聊我們對火星研究進行到哪個階段,還不如一起喝喝酒、嘮嘮家常來的痛快。

  附:魏勇在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演講全文  

大家好,科學無界,堅持探索,我們志在未來。

今年,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不平凡的一年。上半年,我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待在家裡,取得了抗疫鬥爭的偉大勝利。

今年7月,我們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就飛出了地球家園,目前正在前往火星的徵途中。再過幾個星期,嫦娥五號也將踏上徵程,要把月亮的土壤帶回地球家園,實現詩仙李白「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夢想。未來,在2035年之前,我們會多次探測月球、再次探測火星,還會發射一系列的飛船去探測木星、彗星、小行星等,一直到太陽系的邊界。甚至還有可能,中國太空人親手把五星紅旗插在月亮上。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代,成年人還在懷念嫦娥玉兔、牛郎織女曾經帶給我們的浪漫,而幼兒園的小朋友已經對太陽系的行星如數家珍。小朋友們終將長大,2035年的時候,他們可能在讀大學,讀研究生,他們夜晚回家的時候,看見星空,也許會想起2020年他們小時候的理想。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現在就應該告訴他們。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行星,研究行星?

2000年前,中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寫下長詩《天問》,開篇就問天地、日月、星辰的起源。

400年前,現代科學之父、歐洲人伽利略,把自製的望遠鏡對準了行星,開啟了行星研究的先河。

50年前,美國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下一個腳印,他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這一步,讓浪漫主義和科學精神交匯,誕生了一門新的學問,叫做行星科學。行星科學研究,就是藉助先進的望遠鏡、飛船、機器人等尖端科技手段,研究太陽系的行星、衛星、彗星、小行星等天體的基本特徵、起源和演化過程,主要目的就是要為屈原《天問》裡的那些終極問題找線索,找答案。

當前,全世界最頂尖大學都有以行星科學命名的院系。比如,哈佛、劍橋、耶魯、東京大學等。我們現在有「天問一號」,該系列後續就還有二號、三號、四號、五號。去年,國科大、北大、清華、港大、澳科大等30多所中國的頂尖大學,也成立了行星科學聯盟。

10年前,一個冬夜,下著大雪。我在辦公室思考一個問題:地球的磁場倒轉的時候,究竟什麼因素會誘發生物大滅絕。但是,上一次地磁倒轉發生在78萬年前,基本沒有留下什麼蛛絲馬跡,我百思不得其解。

快到零點了,按規定零點之前必須關燈離開辦公室,為了應付保安的巡查,我「照例」反鎖辦公室、關閉顯示器,假裝已經回家了。在黑暗中,我站在窗前看雪花飄落,突然頓悟,地磁場倒轉時磁場大幅度減弱,不就是今天火星的樣子嗎?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

當時,國內科研界對火星研究幾乎是空白,我就申請了德國馬普太陽系研究所的博士後職位,三年合同。拿到offer的時候,同事們都覺得我瘋了,已經做了3年博後了,還要再做3年?而且要換到國內沒人做的冷門方向?你將來去哪兒申請經費支持?這個時候,我的研究生導師堅定地支持了我的選擇。我的導師叫萬衛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的首席科學家。今年5月20號,他走了,留下了一句話: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

現在我站在這裡,心中充滿了感謝。除了家人、導師、同事,我要感謝十年前那位小保安。其實,他知道我在每天夜裡0點時都要關燈,假裝不在,卻沒有拆穿我、趕我走。我要真誠地感謝騰訊,設立這樣一個風格鮮明又格外豪橫的獎項,明確地面向未來,而不單單評價過去。

最後,我要感謝評委老師們,我知道有太多候選人比我優秀太多,但你們推著我往前走了一小步讓我站在這裡,告訴大家:中國需要行星科學,未來需要行星科學。謝謝大家!(記者 楊霄 實習生 董芳芳 孫海玉 文 實習生 劉鑫 視頻剪輯)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只是假想,中國人登月或在2035年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楊霄 實習生 董芳芳 孫海玉 「流浪地球」有戲嗎?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究竟有多少?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登臺亮相,由騰訊公益基金會每人獲得300萬元獎金。當日,獲獎的河南籍科學家共有7位。
  • 《流浪地球》中國人骨子裡的科幻
    這個問題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有一份這樣的世界毀滅的時間表:2050年,人類移民火星,2100人類進入外太空,新人種出現,2215年地球面臨毀滅,2600年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這是霍金在一次接受網站採訪時候所表達的,人類如果在未來的200年中能成功的向外太空擴張,那麼我們就能避免災難。
  • 流浪地球,揭示的是中國人的房子情結?
    過年的時候,大部分人的日常就是吃吃喝喝玩玩,偶爾還會看個電影當作調劑,而這個時候流浪地球就成為很多人的選擇。流浪地球中,帶著地球跑路,成了一個爭議點,對此有網友表示,老外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世界末日跑路還帶地球,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中國人在地球上有套房是多麼不容易。其實如果帶入自己想像一下,有人忽然有一天告訴你,你所在 的城市要遭受什麼災難了,要趕緊跑,你第一反應會是什麼?
  • 流浪地球-這次輪到中國人拯救世界
    許久未更新的公共號,2019年的第一篇,寫給《流浪地球》。《流浪的地球》將把這場競爭帶到一個全新的領域:可以說是太陽系之外。一個字:哇!」   也許世界人民都習慣了科幻片裡經歷滄桑的與拯救地球的,都是美式符號和美式英雄,一次次科幻災難都是發生在紐約、華盛頓,自由女神像也一次次的被毀掉,但是最終,拯救世界的都是西方英雄們,但是,這一次,輪到中國人拯救地球。
  • 《流浪地球》: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東方電影!
    《流浪地球》裡,拯救地球這件事,雖然有吳京爺倆衝到最前頭,但若非全人類整體發力,根本想都別想。全球各地一萬座行星發動機,全國人民不惜代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才讓地球於巨災之中能苟延殘喘,拖著殘軀去追尋詩和遠方。在中國人發育五千年的成年人思維裡,某個國家甚至某一個體,單獨就能解決星球級別的災難,這樣的意淫,想都別想。
  • 吳京被罵、《流浪地球》遭質疑:中國人難道就不能拯救地球?
    比如說《戰狼2》中,居然是中國人打敗了歐美人,而且怎麼也打不死,太假了。比如說《流浪地球》中,在各個國家都撤退的情況下,居然是中國人一直在堅持,而且拯救了世界,而不是美國,這個牛皮吹得太大了!這種病,在《戰狼2》上映後出現,在《流浪地球》上映後,再次復發。
  • 「第一次真正把中國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 ——電影《流浪地球...
    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故事的核心設定是,未來太陽即將毀滅,地球面臨生存危機,為尋得一線生機,科學家想到了把地球推出太陽系的「流浪地球」計劃。(片方供圖/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2月7日《南方周末》)「相比海洋文明,在東方文化裡,對故土和家園的感情更深,同時,地球在中國人心中象徵著人類全部的生活、文化和歷史。」2014年11月,經主管部門的「中美電影人才交流計劃」選派,郭帆和寧浩、陳思誠、肖央、路陽五位青年導演前往美國,觀摩學習好萊塢電影工業。到了好萊塢,郭帆就明白了此行的目的。
  • 俄計劃2025年前載人登月 2035年飛火星
    當地時間8月31日,俄羅斯航天署署長佩爾米諾夫宣布,俄制定出到2040年的太空探索計劃,包括2025年實現載人登月,此後在月球建永久基地,以及2035年之後載人飛往火星等。    按照這個計劃,俄羅斯準備在2025年前讓太空人進行登月之旅,然後於2027年至2032年間在月球建立永久考察基地。佩爾米諾夫說:「根據我們的估計,我們可以在2025年前準備就緒,實現登月載人飛行。」     一旦在月球設立基地,俄羅斯便可以利用月球作為遠徵火星的跳板,希望在2035年後開始載人火星之旅。
  • 帶地球去流浪!五千年過去了,中國人還是那個精氣神
    如果設定在3019年,也就是一千年以後,估計大家肯定會罵一句「關我屁事」,然後一點看的興趣都沒了。那個時候,科學家發現,太陽突然急劇老化,並急劇膨脹。一百年後,太陽將會膨脹到吞沒整個地球,三百年後,太陽將不復存在。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這是個很「中國」的選擇!
    2019年賀歲檔最火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流浪地球》。上映6天,總票房已經超過了20億,口碑炸裂,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之作。在這部科幻電影中,地球人帶著地球開展了一次充滿浪漫詩意的流浪冒險之旅。
  • 中國人2030年有望登月
    歐空局局長約翰·迪特裡希·沃爾納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作《歐空局關於月球國際合作的設想》的主旨報告(6月6日攝)。距離人類首次登月已經過去近50年,下一步人類應重返闊別多年的月球,還是出徵更為陌生的火星?
  • 日本野心藏不住了,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將在2035年登月
    現在日本正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即將在2035年進行登月,此後日本可能還會有大動作。美國很早就實現了登月計劃,看來這次日本的太空人也將在美國的幫助之下實現登月計劃了,每個國家都對太空充滿了無限的嚮往,日本藉助美國的力量實現自己的計劃也是無可厚非。據環球網報導,最近日本宇宙航空機構對外宣布了一項新計劃,那就是在2035年,日本在正式的登陸月球之後將會進行一系列的勘測計劃,並且計劃在月球上建立一個燃料工廠。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流浪地球》:流浪的人,流浪的心
    在《流浪地球》中,地球象徵著人類自身,即將爆炸的太陽是人類被毀壞的家園以及正面臨的危機。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地球的流浪之旅,展現了千千萬萬個像「我」一樣的人的命運。我拼命地趕路,名次已無關緊要,只是為了在這可怕的孤獨感殺死我之前儘早地擺脫它,而那想像中的彼岸似乎根本就不存在。」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蒼茫的天地中,只要你一人存在。你迫切地希望找到一個依靠,不管他是一個陌生人,還是一隻狗,甚至只是一隻匆匆飛過的小鳥,可是什麼都沒有!你找不到任何生命的氣息,只能無力地面對天地之間只有你一人的事實。孤獨、絕望、恐慌將使你無處可逃。
  • 流浪地球電影講述什麼故事?2019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的簡介
    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從目前傳出的口碑來看,無論是在科幻類型的突破,還是故事、特效、場面,《流浪地球》幾乎獲得了觀眾幾乎一邊倒的讚賞。作為國內少有的科幻題材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什麼故事呢?接下來,就介紹說一說2019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的簡介。
  • 《流浪地球》遭惡意差評:難道吳京就不配拯救地球嗎?
    圖 | 網絡01《流浪地球》火了,當前票房26億,豆瓣評分7.9,好於86%科幻片,好於88%災難片。作為中國人拍攝的第一部科幻片,《流浪地球》的火爆本該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豆瓣上卻出現了很多一星的惡意差評。
  • 中國人離登月有多遠(圖)
    三步走戰略的實施,中國人實現載人登月的夢想也將逐步實現  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登月,指揮官尼爾·阿姆斯特朗從舷梯的最低一級邁出穿著靴子的左腳,在月球上踩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腳印。中國人離登月還有多遠?  帶著這些好奇、懷著一樣悸動的心,記者近日走訪了探月工程的專家們。  中國人一定要到月球去  從「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到傳誦千古的《春江花月夜》,從春秋的「四分曆」到近代中國首部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對探索月球的奧秘有著矢志不渝的追求,21世紀探月已成為我國科學家的重大責任。
  • 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
    《流浪地球》了。然而,《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當然有著中國人的老傳統。最終的任務雖然是由中國人提出並實施完成,但是整個流浪地球計劃是全人類群策群力的結果。《流浪地球》的劇情裡,地球從太陽系出發,到抵達最近的恆星新家園,需要經過2500年的時間,整整100代人。
  • 3000噸級火箭缺失是登月最大障礙,中國人登上月球還需15年
    長徵5號只要2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距離載人登月還是有差距,因此登月只能寄託於長徵9號超大火箭。長徵9號已經在研發中,2019年3月,長徵9號一級發動機燃氣發射器-渦輪泵測試成功,研發成功後起飛質量將超過4000噸,可將140噸貨物送到近地軌道,比美國的土星五號還要強大。
  • 說一下北京文化投資的《流浪地球》
    文:星空君 編輯:小詩妹   1968年,在《智取威虎山》拍攝的時候,地球的另一面,庫布裡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上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