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嶽飛絕不是「民族英雄」

2020-12-08 騰訊網

導語

專題《嶽飛不是「民族英雄」》刊出後,引發了不少爭議和討論,反對意見甚多;近日,某門戶網站亦刊出針鋒相對之專題,認為嶽飛確確實實是一位「民族英雄」。本期專題,擬回應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反對意見。

一、反對意見一:沒「民族」概念不代表「民族」不存在

因上期專題稱「古人無『民族』意識,何來『民族英雄』?」,故刊出後最常見的反對意見是舉反例,譬如:「假如去檢索『人類』這個詞,也會是19世紀之後『才開始出現井噴之勢』,難道就能說明19世紀前的古人就不屬於『人類』了麼?」「人類出現前沒有「太陽」概念,難道那以前就沒有太陽了?」但這些反例,實屬邏輯混亂。

1、反對者舉例說:古代沒有「人類」概念,難道古人就不屬於「人類」了嗎?

編輯上一期專題已經詳述,中國古代沒有「民族」概念。我們現在習以為常屢屢使用的「民族」概念,是以梁啓超為代表的晚清知識分子通過日本間接自西方引進。其引進的動機,是欲以「民族主義救中國」,一如梁啓超所言:「今日吾中國最急者……民族建國問題而已」,而要「民族建國」,就必須通過新的歷史教育,在國民心中植下「民族主義」意識:「嗚呼,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換言之,在梁氏看來,晚清中國,並非「民族國家」,國人亦缺乏「民族意識」,故須以「史界革命」喚起。

嶽飛「民族英雄」的擁躉們也承認「『民族』的概念確實近代以來才進入中國」,但他們還有這樣一種意見:

「這個理由看似有理,卻事實上混淆了概念和概念的內涵。概念可以後起,但之前的事物只要滿足概念內涵,我們就可以說它屬於此概念。我們可以在現代歷史學中找到大量的例子: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部落聯盟首領』,但當時顯然沒有『部落聯盟首領』這個概念本身;古代郡縣制下形成了『官僚體制』,但『官僚體制』也不是古代概念……可以說,歷史學中學術化語言描述和分析所使用的,都不是古代就有的概念,怎麼到了嶽飛的『民族英雄』這裡就出了問題呢?執此論者的證據稱『(民族一詞)在19世紀文獻中極少使用,……到1900年後才開始出現井噴之勢』,這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假如去檢索『人類』這個詞,也會是19世紀之後『才開始出現井噴之勢』,難道就能說明19世紀前的古人就不屬於『人類』了麼?」「該文章顛倒是非,牽強附會,毫無邏輯,若按該文邏輯,人類出現前沒有「太陽」概念,難道那以前就沒有太陽了?」

清末「史界革命」發起者梁啓超。梁氏之目的乃是向國人灌輸民族意識,以求「民族主義救中國」

2、但這些反例都舉得不當,混淆了「主觀認同」和「客觀存在」的區別

這種反駁看似有理,其實大謬。「太陽」之概念,類似「石頭」、「空氣」、「水」,乃是實體的自然存在,是自然科學概念。「民族英雄」則是社會科學概念。一個人能不能被命名為「民族英雄」,最基本的前提是此人有沒有「民族意識」,換言之,即此人做某事時,是否有意識地將自己歸屬為某一「民族」,且意識到自己之行事能使自己所從屬的「民族」獲益。如果一個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屬於哪個民族,或者根本不知道「民族」為何物,其決定採取某種行為,當然不可能「以民族利益為重」;既無「以民族利益為重」之意識,又怎麼可能是「民族英雄」呢?也就是說:「太陽」是一種「客觀存在」,不管有無「太陽」的概念,它始終都在那裡;「民族英雄」是一種「主觀認同」,某人若不知「民族」概念為何物,若不認同自己屬於某一「民族」,他自然也就不可能成為「民族英雄」。

再說某網專題舉例的另外三個概念:「部落聯盟首領」、「官僚體制」、「人類」。該專題認為:古代沒有這些概念,但一點不妨礙有事物「屬於此概念」。這三個概念與「太陽」不同,都是社會科學概念。那麼,可不可以說,這種反駁就有道理了呢?

這種反駁仍然大謬——在社會科學概念裡,也存在「主觀認同」與「客觀存在」的區別。(1)古代中國自中央到地方依賴大量官僚進行統治,今人把這種統治的運作模式稱作「官僚體制」。換言之,「官僚體制」是一種客觀存在,而非「主觀認同」。(2)三皇五帝曾先後統領過某些上古人類群體,今人據其特徵,將其命名為「部落」,而稱三皇五帝為「部落聯盟首領」。換言之,「部落聯盟首領」也是一種客觀存在,而非「主觀認同」。(3)「人類」這個概念要複雜很多,某些時候它被當作自然科學概念,某些時候又被當作社會科學概念,因為存在這種涵義的不確定性,「黑人不屬於人類」的觀念,曾長期盤踞西方,中國的晚清學者王闓運也講:「人者萬物之靈,其巧弊百出,中國以之一治一亂。彼夷狄人皆物也,通人氣則詐偽興矣」,王氏也不承認西方的「夷狄」是「人類」;甚至還有極少數人主觀上堅定認為自己是吸血鬼或者狼人,而非人類。在這裡,「主觀認同」、「客觀認同」與「客觀存在」混淆不堪,全視具體的前後語境而定。這種舉例的不當,恰恰反映出某些嶽飛「民族英雄」擁躉者們自身的邏輯混亂。

如果一定要舉一個恰如其分的例子的話,或許這個比較合適:我們講一個人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最基本的前提是此人對「馬克思主義」必須要有「主觀認同」;我們講一個人是「民族英雄」,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此人對「民族」必須要有「主觀認同」。嶽飛有沒有對「民族」的「主觀認同」呢?請看下一節。

二、反對意見二:「華夷之辨」就是「民族之別」

還有一種反對意見認為:「民族存在於中國古代的華夷之辨,華夏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係中。最多只能說古代沒有現代意義民族國家」——嶽飛主觀上認同自己屬於「華」,而金人屬於「夷」,「華夷之辯」既然就是「民族之別」,嶽飛當然是「民族英雄」。只是,這種觀點,也是錯的。

1、「華夷之辨」的評價標準是文明程度的高低,與「民族之別」的評價標準完全不同

「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是中國古代極為重要的一套「世界觀」。這套「世界觀」裡面有沒有「民族意識」存在?

答案是:絲毫沒有。「華夷之辨」實際上乃是「文明與野蠻之辨」。《尚書·孔氏傳》裡說:「冕服彩章曰華,大國曰夏」,唐代孔穎達解釋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裝之美,謂之華」;東漢的何休講:推行禮治,「夷狄也進至爵」,不行禮治,「中國也新夷狄」;唐代的韓愈講:「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宋的程頤講:「禮一失則為夷狄,再失則為禽獸。聖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極謹嚴,所以謹嚴者,華夷之辨尤切切也」;明代的何瑭講:「中夏夷狄之名,不藉其地與其類,惟其道而已矣。故春秋之法,中國而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入中國,則中國之,無客心焉」;明末的王夫之說:「吳、楚、浙、閩,漢以前夷也,而今為文教之藪;齊、晉、燕、趙、唐、隋,以前之中夏也,而今之椎鈍戾者,十九而抱禽心矣」……換言之,是否遵循「禮治」,是否接受先進文明(尤其是先進政治文明)的教化,是區分華、夷的終極標準,而「不藉其地與其類」——與其居住地和部落族群無關。

晚清與西方世界出現實質性碰撞,「華夷之辨」面臨新的挑戰,需要新的闡釋。其中以郭嵩燾的說法最具代表性:「三代以前,獨中國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遠之於中國而名曰『夷狄』。自漢以來,中國教化日益微滅,而政教風俗,歐洲各國乃獨擅其勝。其視中國,亦猶三代盛時之視夷狄也。」在郭氏看來,近代以來,歐洲各國的「政教風俗」,也就是文明程度,超越了中國,所以他們如「華」,而中國如「夷」。前引守舊派代表人物王闓運則批判郭嵩燾:「人者萬物之靈,其巧弊百出,中國以之一治一亂。彼夷狄人皆物也,通人氣則詐偽興矣,使臣(指郭)以目見而面諛之,殊非事實」,拒不承認西方「夷狄」是「人」。但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裡,關於「華夷之辨」的評判標準卻是高度一致的,即以「政教風俗」,也就是文明程度之高低為準繩。

「民族」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雖然複雜,其定義迄今至少已有上百種,但並無任何一種定義是以文明程度的高低來劃分不同的「民族」。可見「華夷之辨」與「民族之別」毫無關係。

清末名臣郭嵩燾。郭氏明白闡釋:夷夏之辨的標準是文明程度的高低,晚清時西方為夏,中國為夷。

2、包括嶽飛在內的南宋人視自己為「文明共同體」,而非「民族(種族)共同體」

具體到南宋人,他們直面金人入侵,集國讎家恨於一身,其「夷夏之辨」是否可能包含「民族之別」的涵義呢?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南宋人自稱「中國」、「中華」、「華夏」,而視金人為「夷狄」。如嶽飛的奏章裡常有「盡屠夷種」、「夷狄不可信」、「鞭撻四夷,尊強中國」、「廓清華夏」一類詞句。金人乃女真部落之崛起,將其框入近代「民族」概念之範疇,亦無不可。但包括嶽飛在內的南宋人自謂的「中國」、「中華」、「華夏」,卻只是一種文明共同體,而非「民族」或「種族」共同體。

以高倡向金人「復仇」而知名的南宋學者兼官僚陳亮為例。在給宋孝宗的上書中,陳亮如此定義「中國」:「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之所鍾也,人心之所會也,衣冠禮樂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豈天地之外夷狄邪氣之所可奸哉!」在陳亮的語境裡,中國乃是「衣冠禮樂之所萃」,即明指「中國」乃是一種文明共同體;「中國」是天地之正氣,「夷狄」則是天地外之邪氣。陳亮還說:「聖人於中國,夷狄混然無辨之中而致其辨,則所以立人道,扶皇極以待後世也」,如果「三綱既絕」,喪失了文明的先進性,「則人道遂為禽獸夷狄」——「中國」之人,也就成了「夷狄」之禽獸。顯然,在陳亮看來,「中國」與「夷狄」的區別,不在「民族」與「種族」,而在文明程度之高低。所以他又說: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陽,「以修中國之衣冠禮樂」——開始學習「中國」的文明之後,偏安一隅的江南政權就「非復天命人心之所系」——不再是「中國」了。

至於「中華」概念的涵義,不妨聽聽遼道宗的說法。道宗讓大臣為自己講解儒家經典,至《論語》「夷狄之有君」一句,大臣迅速讀過而不講解,道宗卻說:「上世獯鬻、獫狁,蕩無禮法,故謂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道宗以契丹之出身,而自視為「中華」,且以「禮法」、「文物」作為區分「夷」與「中華」的標準,可知「中華」在當時絕非「民族」或「種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南宋學者葉適在給皇帝的奏摺中也說:「中原者我之地,中華者我之名,報復仇恥者我之義」,葉適以「中華」為南宋人命名,但其涵義,同樣與「民族」毫無關係——《唐律疏議》裡講:「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換言之,包括嶽飛在內的南宋人所謂的「中國」、「中華」、「華夏」,乃是一種文明共同體,而非「民族(種族)共同體」;既無「民族認同」,嶽飛自然也不可能是什麼「民族英雄」。

三、建立在「文明認同」上的「華夷之辨」對今天頗具啟發

1、在當今世界,較之「民族認同」,「政治認同」、「文明認同」顯然更為重要

也許有讀者會問:如此不厭其煩地辨別嶽飛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有意義嗎?

意義當然有,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很有助於歷史觀的撥亂反正。自晚清「民族主義」傳入,近代中國經歷了從「傳統國家」向「民族國家」的轉型。當「民族」概念成為知識界的「常識」後,中國數千年古代史,也不可避免地被這一舶來概念及其相應理論框架所扭曲——清末民初一大群古代「民族英雄」橫空出世,即是最典型的扭曲之一。殊不知:作為一種長期獨立發展的文明,古代中國發展出的「華夷之辨」自成體系,是一套完全不同於西方「民族主義」的「世界觀」。

「華夷之辨」的區分標準是「禮治」、「衣冠」。「衣冠」無疑承載的是「先進文明」;論語說「為國以禮」,「禮治」則是當時最先進的「政治文明」。一個人無論他出身什麼部落,來自哪個種族,血緣如何,只要他皈依「禮治」,變更「衣冠」,即為「華夏」,反之,則為「夷狄」。這顯然和以種族、部落、血緣、膚色等為區分標準的近代「民族主義」有天壤之別。在這種「世界觀」支配下,儘管古代「中國」周邊長期存在著不同種族的部落政權,且與「中國」屢屢發生衝突,但「中國之人」始終保持著其「文化共同體」的面貌,而未曾蛻化為「民族共同體」;而且這種「文化共同體」,更多地是依賴「政體認同」(禮治)來維繫;所以陳亮才說:孝文帝改制,「修中國之衣冠禮樂」後,北魏亦是「中國」。

尤其值得今人思考的是:在今天,「民族主義」已越來越多地被生物學、人類學和歷史學證實為只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譬如,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歷史學教授施羅默·桑德在其著作《虛構的猶太民族》一書中揭示:大多數猶太人的故土遍布中東和東歐,這些分散的不同群體能形成一個猶太民族,進而成為一個猶太國家,只可能在一種新編纂的歷史下發生,而其背景則是整個歐洲的民族主義的崛起和發展。這種情形,與「中華民族」、「漢族」在近代受西方民族主義刺激,而在梁啓超等人發動的「史界革命」中誕生,何其相似乃爾。(編者註:該書有中譯版,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一讀,當可加深對本期專題的理解)不可否認,「民族主義」在近代曾有過相當積極的作用,許多被壓迫國家都曾高舉過「民族獨立」的旗幟。但時至今日,當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已被科學證明其基因與血緣並無多少區別,而彼此卻仍在為「民族的生存」而你死我活地流血衝突時,這種「想像的共同體」的負面作用,已越來越凸顯出來。這種時候,中國古代以「政治認同」、「文明認同」為區分標準的「華夷之辨」,便顯露出了它強大的啟發性——在當今世界,較之「民族認同」,「政治認同」、「文明認同」顯然更為重要。…[詳細]

結語

某些讀者聽不得「嶽飛不是民族英雄」八個字,實在是沒有必要。這個問題的澄清,本不關乎對嶽飛個人之評價,而只關乎歷史觀之糾正。惟有讓歷史回歸本來面目,今人才有可能從歷史中獲得真正有益的啟發。

出品:騰訊今日話題歷史版

責編:諶旭彬

【更多新聞解讀,微信添加公眾帳號「今日話題」收聽】

相關焦點

  • 看南宋大大小小的戰爭,解析嶽飛為何最終難成大事!
    在西子湖畔埋葬著三位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們分別是明代的于謙,清朝的抗清英雄張蒼水,以及宋朝的民族英雄嶽飛,他們三個人的大名在中國歷史上都如雷貫耳。無論對於老人還是孩子,甚至是那些未曾在中國生活過的海外華人,他們都對這樣的民族英雄,還有著一種飽滿的熱情和至高無上的崇敬,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嶽飛的《滿江紅》被移出課本,被另一首同名作取代,這合理嗎?
    所有的英雄都應該被銘記,而作為英雄的他們也許會將心中的熱血化作文字,這些文字雖然有力量,卻鮮少能被放到教材裡,嶽飛便是其中的例外,但是近年來,嶽飛的《滿江紅》卻成為了教材書上的過去式,它被同名的詞所替代,這究竟合不合理呢?
  • 那首膾炙人口的《滿江紅》,究竟是不是嶽飛所寫
    長久以來,此詞都被認為是南宋名將嶽飛所寫。 但近代開始,認為該詞不是嶽飛原創的說法卻變得越來越多。網上甚至出現了所謂專家的論斷,判明這是後人託名嶽飛的偽作。那麼,這首千古流傳的名詞到底是不是嶽飛所寫?人們對它的爭議又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 陳庭威、唐國強主演,這部講民族英雄的歷史劇解禁了!
    屠洪剛的《精忠報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狼煙起,江山北望,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膾炙人口,激情慷慨,講述的是民族英雄嶽飛「精忠報國」的故事。這首歌曾經是電視劇《三少爺的劍》的片尾曲,然而,一部武俠片用《精忠報國》作片尾曲,總覺得有些奇怪;其實,這首《精忠報國》還是另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曲,講述和嶽飛命運很相似,一樣抵禦外敵侵略的另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叫鄭成功。而這首《精忠報國》便是歷史劇《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主題曲,而且更適合這部劇。
  • 嶽飛書法,非一般的霸氣!
    1103年3月24日,民族英雄嶽飛出生。嶽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嶽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詞作《滿江紅·怒髮衝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後人另輯有文集傳世。
  • 替換嶽飛《滿江紅》的做法與清代「文字獄」有什麼區別
    這句詩詞出現嶽飛《滿江紅.怒髮衝冠》現在嶽飛的《滿江紅》已經被秋瑾的《滿江紅》取代。語文書上再也看不到嶽飛的《滿江紅》了秋瑾與嶽飛的《滿江紅》要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都表達了報效祖國的情懷以及對侵略者的仇視。很多人猜測刪掉嶽飛《滿江紅》的原因。有人說是因為詩中提到的「胡努」「匈奴」。嶽飛因為抗擊匈奴而成為民族英雄。
  •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宋高宗對嶽飛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嶽飛劇照)嶽飛是忠臣,這不容置疑。靖康元年,23歲的嶽飛受母親激勵,胸懷民族大義,毅然參加了抗金鬥爭。建炎三年,26歲的的嶽飛在趙構流亡海上後,堅持在金軍背後作戰,創下了6戰6捷的奇蹟。建炎四年,27歲的嶽飛歷時半月鏖戰,斬殺金兵數千,收復建康,取得了抗金的首次大捷。紹興四年,32歲的嶽飛揮師北伐,收復襄陽6郡。
  • 將軍冒死救下嶽飛之子,嶽家感恩並立下祖訓:兩家人世代不得通婚
    、民族英雄,他一直同金兵作戰,率領嶽家軍與金兵交戰數百次,屢戰屢勝,令金兵聞風喪膽;他堅持抗金,彰顯民族精神,立過無數大功,但誰知最終卻被秦檜等奸臣冤枉,被打入大牢。  1142年,嶽飛、長子嶽雲以及他的部將慘遭殺害,嶽飛的家人也被流放,所以一直以來,嶽家和秦家都是世仇,嶽飛的後代傳承了千百年,從來沒有與秦家通過婚,這是嶽家鐵打不變的規定,不過除了秦家,還有一個家族,嶽家也是不與之通婚的
  • 好漢無好妻,懶漢娶花枝,嶽飛和李自成老婆為什麼都和人私奔了?
    在古代,站在歷史最高峰的英雄們經常面臨嶽飛、李自成等沒有好妻子的境遇。嶽飛先生。作為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年輕的嶽飛喜歡讀書,而且天生有神力,可以打開三百斤弓,八石強弩,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妻子叫劉氏,嶽飛16歲結婚,生了嶽雲、嶽雷。歷史記錄:「八年六月十三日丁卯,飛又奏:「臣始從陛下至北京(大名府),留妻劉氏侍臣老母。」
  • 嶽飛《滿江紅》移出課本,被一首近代同名作品取代,為何會這樣?
    ——魯迅《自題小像》 嶽飛將軍是咱們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當年他帶領宋軍北擊金國,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戰果。但正當他要一鼓作氣收復失地,將敵寇趕出華夏大地前夕,宋真宗趙構聽信秦檜讒言連發十二道金令將嶽飛召回,最終使其含冤而亡。收復江山的大好機會,隨著嶽飛的一聲長嘆就這樣付之一炬。
  • 從《滿江紅》看嶽飛的壯志
    嶽飛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一首《滿江紅》說盡人生壯志未酬和缺憾。這首詞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能哼幾句,滿腔熱血,氣勢如虹。但有一點,北宋的邊疆並沒有到寧夏,自始至終未曾踏足賀蘭山,更不要說偏安一隅的南宋,且賀蘭山一帶屬西夏,後被蒙古攻破,並不屬於金的國土,金滅遼後,也沒有佔領賀蘭山。
  • 洪水來臨,嶽母慌忙抱小嶽飛躲到「缸」中,得救後感嘆:缸真結實
    而在宋朝時期,我們熟知的民族英雄嶽飛,還在襁褓中的時候,便經歷了一場洪水,當然小嶽飛並沒有在洪水中丟了小命,要不然就沒有嶽飛長大後的英勇事跡了。 面對洪水,小嶽飛是如何保住小命的呢,並不是因為他有神功護體,也不是因為他天生自帶主角光環,而是他有一個好媽媽,就是後來在嶽飛後背刺字的嶽母。
  • 嶽飛入獄後誓不屈服,堅稱自己無罪,獄卒吐露九個字令其無話可說
    「建炎南渡」以後,金軍並未停下南侵的步伐,就在南宋政權危急存亡之際,嶽飛及嶽家軍橫空出世,一舉洗刷南宋朝廷在對外戰爭中曾遭受過的恥辱,還收復了大片失地。正因如此,嶽飛也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
  • 中國古今最有經典的12首《滿江紅》:嶽飛排名第一,當代有人上榜
    南宋時期,嶽飛以《滿江紅》寫抗金,於是名聲大震。此後《滿江紅》就成為了中國第一愛國詞牌名,歷代以《滿江紅》寫愛國情懷的詞作數不勝數,而且名篇輩出。這些詞都以嶽飛的《滿江紅》為宗,形成了一個體系。本文就介紹一下從古到今的最出色的12首《滿江紅》。  1,嶽飛《滿江紅·怒髮衝冠》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
  • 宋高宗為何恨嶽飛入骨?嶽飛死後兩年,他的軍師揭開秘密
    1133年,宋高宗趙構在臨安召見了嶽飛,厚加賞賜,同時還親自書寫「精忠嶽飛」四個字,作為嶽家軍的旗幟。可見當時,宋高宗對嶽飛是多麼的信任!可是八年後,宋高宗卻下旨,將嶽飛賜死,嶽雲、張憲等人處死!那麼嶽飛在此期間,到底做了什麼事,讓宋高宗對其恨之入骨呢?
  • 靖江市首屆嶽飛文化節開幕
    人民網北京3月16日電 3月13日,靖江市首屆嶽飛文化節在馬橋鎮白衣堂嶽家軍主題園開幕,大型人文紀錄片《嶽飛》在現場舉行開機儀式,開幕式上靖江嶽飛文化研究會、嶽飛文化主題圖書館揭牌成立。人民日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餘繼軍,嶽飛後裔傑出代表:嶽宣義、嶽惠來、嶽久成,靖江市領導趙葉、尤紅、趙國慶、範敏、沈南松、史驥濤、季士發、邵春寧、龐餘亮等出席開幕活動。靖江市委書記趙葉在致辭中代表市委市政府歡迎各位來賓和嶽氏宗親。他在講話中提到,嶽飛精忠報國的精神,薪火相傳。幾百年來,靖江人民一直深愛著嶽飛,一直銘記著嶽飛,嶽飛一直活在靖江人民的精神世界當中。
  • 「三十功名塵與土」不是說視功名如塵土,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有人說嶽飛是把取得的功名看作是塵土,不屑一顧。但又有人說嶽飛如果不看重功名,又怎麼會說「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正如前面所說,要想準確理解這句的意思,就必須要準確揣摩出詩人當時的情感走向。 眾所周知,嶽飛是我國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嶽飛自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立下赫赫戰功。
  • 秋瑾的這首《滿江紅》,取代嶽飛《滿江紅》入選教科書,憑什麼?
    提起這首《  滿江紅  》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嶽飛。  嶽飛是我國著名的愛國將領,大英雄  。嶽飛從小力氣就非常大,十幾歲的時候就能夠拉動300多斤的弓,可以說是天生神力。嶽飛一生都在為了保家衛國,馳騁疆場,  嶽飛母親在嶽飛背後刺字"精忠報國"更是表達了中華民族愛國的精神。  在文學上嶽飛也有著很高的天賦,寫下了  《  滿江紅》《小重山》《五嶽祠盟記》  等詩詞,他詩詞和書法,在宋朝那個文人璀璨的年代,也值得一提。
  • 韓世忠:功勞與嶽飛平分秋色,為何能善終?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起"中興四將"這個稱號,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嶽飛和韓世忠,當世人並稱為韓嶽。同樣身處宋高宗的猜忌之下,同樣要面對奸相秦檜的翻雲覆雨,嶽飛在風波亭含冤而死,韓世忠最終卻得以全身而退、悠遊鄉間。此中差距是為何?
  • 嶽飛三札,千古英雄之人格寫照
    《嶽飛三札》——《續汝帖》刻四「南宋名臣書」隨軍轉運使薛弼伸頭看了一眼,見嶽飛是請立皇太子,大吃一驚,說:「身為大將,似不應幹預此事。」嶽飛說:「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    就是這張小楷,闖進了高宗皇帝心中最隱秘的區域,為四年後的風波獄埋下了伏筆。同樣大殺功臣的朱元璋卻有贊語:「純正不曲,書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