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子湖畔埋葬著三位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們分別是明代的于謙,清朝的抗清英雄張蒼水,以及宋朝的民族英雄嶽飛,他們三個人的大名在中國歷史上都如雷貫耳。無論對於老人還是孩子,甚至是那些未曾在中國生活過的海外華人,他們都對這樣的民族英雄,還有著一種飽滿的熱情和至高無上的崇敬,他們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今的民族英雄,正像我們民族精神的標杆和豐碑,他們永遠的屹立在後世人的內心深處,今天我們要了解的就是在北宋和南宋這樣重文輕武的歷史背景下,一位著名的武將嶽飛他竭盡一生的精力,希望能夠將北方的金國打敗,救回被俘虜的宋徽宗和宋欽宗,可是他畢生的心血都沒有得到皇帝的認可,最終也沒有獲得成功。有人認為這是嶽飛過於執拗,也有人認為是當代皇帝不作為。今天我們就從歷史背景和王朝局勢上來分析嶽飛究竟為何會難成大事。
一,出身經歷不凡俗
1、英年早逝
嶽飛出生於1103年,去世於1142年,每一個人都為嶽飛這年輕的生命感到嘆息,他英年早逝,在最為身強力壯能夠大幹一番的時候,卻遭到了滅頂之災,這樣的人生境遇讓我們感到十分的可悲。我們就從嶽飛的人生經歷當中進行綜合概括,來了解嶽飛一生的起起伏伏。
他出生於河南省的湯陰縣,在南宋時期,他是國家的護國柱石,著名軍事將領,作為抗擊金國的一把手他多次帶領著自己的嶽家軍和北方的金國軍隊浴血奮戰,有人將他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具文藝書生和詩人氣質的軍事家,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也非常了不起,他的一首滿江紅更是成為了我們後世傳頌的經典。
2、投身軍旅
嶽飛在20歲的時候就開始參加軍隊在1128年,他已經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戰鬥,從1128年到1141年的13年間,嶽飛經歷了上百次和英國人作戰的戰鬥經歷,在這13年中嶽飛流血負傷,忠心耿耿,他積累了非常豐厚的戰鬥經驗,在金國人向南進攻攻打江南地區的時候,嶽飛率領著自己的部隊,以萬夫不當之勇抗擊金國的主力部隊,不僅僅收復了建康地區,而且在1134年他收復了襄陽地區,在1136年,嶽飛又帶領著自己手下最為精銳的部隊,向北去對金國人的退路進行攔截,他先後收復了河南的洛陽和鄭州,又在潁昌地區將金國人打得大敗,不得不說這是宋朝建國以來取得的最大的軍事成就。
二,無奈之下班師回朝
1、秦檜的罪惡
但並不是每一件事都做得順心順意,嶽飛內心的真實想法就是通過自己的軍事技能來報效祖國,帶領著自己手下戰無不勝的嶽家軍和金國人進行決戰,將金國消滅救回被俘虜的皇帝,但是宋高宗趙構和當時的宰相秦檜,他們兩個人達成一致,希望能夠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北方和南方的爭端,他們這樣做的目的首先在於他們不放心嶽飛的軍事能力,雖然眼下嶽飛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可是他們懷疑嶽飛不能夠在今後永葆常新的勝利,他們不願意冒風險,選擇了主張和解這樣的策略,他通過12道金牌將嶽飛從北方的軍事戰場調回南部的國都。
2.軍事計劃破滅
不得不說,這對嶽飛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此時的他已經制定了完備的軍事打擊方略,希望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借著自己一路風光奏凱歌的氣勢,對金國的軍隊進行更加有效的打擊,而且此時的金國人已經走投無路難以自保如果此時放棄,決定班師回朝,那之前所取得的戰果都將前功盡棄。可是另一方面嶽飛面對的是皇帝和宰相以及朝廷文武官員的壓力,他無法做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無奈之下嶽飛含著自己內心的憤怒,回到了自己的國都,誰人能夠想到,回到南宋以後,迎接他的並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冤屈和侮辱。
3、收到污衊和陷害
宋國和金國開始講和他們要通過談判來達成一致的協議,這是金國人最希望得到的結果,他們畏懼嶽飛他們難以想像,如果嶽飛繼續採取非常有力的攻擊態勢他們又是否能夠抵擋,在1142年嶽飛受到陷害,以莫須有的罪名和自己的部下與自己的兒子一同被推進了監獄,在當時這樣的政治決策使得朝廷上下遭到了強烈的批鬥,尤其是民間的百姓對於這樣的決策非常的不滿,他們擁護嶽飛,認為嶽飛是有功之臣這時候即使有人上書為嶽飛撐腰他也難以逃脫死亡的厄運。
三,宋高宗的愚蠢
1、徽欽二帝何去何從
在1141年,當時的金國已經沒有任何軍事上的實力來和南宋進行抗爭。在宋金議和的過程當中,宋高宗也瞅準機會,準備對嶽飛進行約束,他深刻的了解到嶽飛內心的志向是將北方的皇帝迎接回到南方,但是宋高宗十分無奈,如果北方曾經被俘虜的皇帝回到了南方的南宋王朝,那宋高宗又將何去何從,皇帝的寶座究竟又會歸誰呢?
有人說嶽飛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問題,他招致了皇帝的不滿,而且難逃殺身之禍,當然也有歷史學家為嶽飛撐腰,認為嶽飛是不願意揣摩皇帝的意圖,一個忠誠報效祖國的軍事將領,不可能會為了阿諛奉承去放棄自己的清明和理想,當時堅決主張抗擊金國軍隊的嶽飛和韓世忠,也受到了北方金國的離間,他們深刻地知道這兩位軍事將領對金國軍隊的威脅,金國的將軍親自給秦檜寫信告訴秦檜,如果嶽飛不能夠被殺掉,和談是不可能達成一致的。
四.含憤而終
在1141年的4月份,中興四將當中的三個人都已經被調離了軍事系統,他們去到了國都任職。從整個事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並不是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推向了死亡的深淵,而是整個國家上下的政治風氣使得嶽飛難逃一死。
首先小人當政,會所率領的小人集團對嶽飛非常不滿,他們希望保有自己手中的權利,不要繼續和金國作戰,他們彈劾嶽飛。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能夠擁有一個明辨是非的皇帝站出來為嶽飛說話,可能嶽飛就會避免被殺掉這樣的命運,恰恰宋高宗不願意和嶽飛這樣的軍事將領打交道,他也是一個以眼前利益為先的沒有長遠發展眼光和民族精神的皇帝,在這樣的皇朝家族背景下,嶽飛自然成為了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