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臂抵住面盆,右手張開五指,嫻熟地在裡面來回抓拌白面和水,不到一刻鐘,修大娘就用一隻手和出了一個大面球。「身體殘疾了,但志氣不能殘。雖然我只有一隻手,但扶貧政策就是我的另一隻手。」修大娘說。
修大娘名叫修英麗,今年61歲,曾是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義勒力特嘎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兒子患有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出生至今癱瘓在床。修英麗在20歲時被農機具鍘掉了左手,母子倆都成了殘疾人。可她生性要強,辦過糧米加工廠、上街賣過菜,但總是差點條件、資金和運氣,結果創業連連失敗,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2015年末,修大娘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烏蘭浩特市推出「菜單式扶貧」舉措,她家選擇了設施農業和易地扶貧搬遷。按照每口人1.5萬元的產業扶貧資金以及2萬元的易地扶貧搬遷資金,一家三口僅自費5000元就得到了一座溫室大棚和一處50平方米的住房。
2016年,義勒力特鎮依託緊鄰烏蘭浩特市區的區位優勢、路鐵空交織的交通優勢以及林茂水豐的生態優勢,開始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從那年起,嘎查主幹道兩側陸陸續續開起10多家農家樂,家家生意火爆。
不甘於現狀的修大娘把之前自家關停的糧米加工廠也改造成一家農家樂。「我們義勒力特嘎查現在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村,這兩年,農家樂的生意越來越好,今年我還僱了3個服務員。」單手和面的修大娘高興地說。
「現在,我家的產業主要是兩大塊,一個是大棚,另一個就是農家樂。大棚離房子很近,出門去棚裡幹完活,就可以去農家樂備菜備料迎接遊客,生產生活兩不誤。」修大娘說。
為了提高大棚的產值,修大娘家的大棚放棄了種黃瓜、柿子等蔬菜,改種60棵櫻桃,大娘說明年就能產果,大約能產600斤,每斤能賣120元左右,比種蔬菜收入能提高三倍多。她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過去大棚一年種兩茬蔬菜,淨賺2萬元,明年櫻桃豐收了,大棚收入預計能達到6萬元以上,農家樂一年純收入也能達15萬元以上。「扶貧政策落地,讓我這個一隻手的人脫了貧。以後,我要憑著這隻手致富奔小康,過上更好的日子。」她說。(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趙弘)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