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 | 果蠅神經系統調控mRNA選擇性切割

2020-10-27 BioArt

責編 | 兮


真核細胞前體mRNA需要經過複雜的加工過程才能成熟,進而行使其生物學功能。前體mRNA的加工過程包括:5』末端加帽,內含子與外顯子的剪接,以及3』末端加工。mRNA 3』末端的加工包括切割和多聚腺苷化兩個步驟 (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C/P):具有內切核酸酶活性的蛋白因子能夠識別前體mRNA 3』非翻譯區 (3』 untranslated region, 3』 UTR)中的多聚腺苷信號(poly(A) signal, PAS), 進而發生切割;隨後,多聚腺苷聚合酶(poly(A) polymerase, PAP)在切割位點後添加多聚腺苷尾 (poly(A) tail)。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前體mRNA 3』末端加工機器的核心蛋白因子多達20多種,他們與RNA聚合酶II形成複合體,該複合體可進一步劃分為4種亞複合體,包括:切割和多聚腺苷酸化特異性因子、切割刺激因子、切割因子Ⅰ和切割因子Ⅱ;以及其他因子包括 poly(A)聚合酶、poly(A)結合蛋白等。前體mRNA 3』末端的切割和多聚腺苷化兩個步驟協同進行,作為重要的轉錄後修飾手段對前體mRNA的成熟,細胞核輸出以及後續生物學功能的實現至關重要【1】


多聚腺苷信號(poly(A) signal, PAS)在前體mRNA中廣泛存在,選擇性切割和多聚腺苷化(alternative 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APA) 可產生具有不同長度3' UTR的mRNA異構體,還可以改變基因的編碼區。在過去的十幾年的研究中,我們已經了解到APA在細胞增殖,分化,腫瘤的發生等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組織中mRNA異構體 3' UTR的長度具有顯著性差異 (例如:神經組織中mRNA異構體傾向於具有較長的3' UTR,而卵巢、睪丸、骨骼、肌肉等組織中mRNA異構體具有相對較短的3' UTR);這一現象在果蠅,小鼠,以及人體中被廣泛發現,但調控該組織/細胞特異性APA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晰【2】


近日,來自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Eric Lai實驗室在Molecular Cell雜誌發表了文章Overlapping Activities of ELAV/Hu Family RNA Binding Proteins Specify the Extended Neuronal 3』 UTR Landscape in Drosophila, 該研究以果蠅神經系統為研究對象,發現了一類神經系統特異性RNA結合蛋白,ELAV/Hu家族蛋白,能夠調控果蠅神經系統中前體mRNA的選擇性切割和多聚腺苷化過程,作者提出了三種ELAV/Hu家族蛋白具有可以互相補充的調控組織特異性APA的活性。該研究首次確認了果蠅神經系統中調控APA的反式調節元件(trans-acting factors),並進一步闡釋了ELAV/Hu家族蛋白調控神經系統APA的分子機制。



追溯到2012年,作者所在的Eric Lai實驗室在Cell Report上發表Global patterns of tissue-specific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in Drosophila首次系統地描述了果蠅中廣泛存在的組織特異性APA現象,提出神經系統中mRNA異構體具有較長的3『 UTR這一特徵【3】;隨後,利用該實驗室開發的mRNA 3』末端高通量測序技術,他們發現果蠅組織特異性APA現象在不同果蠅種系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4】,但分子機制未知。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是一類神經特異性表達的RNA結合蛋白,該家族包括Elav蛋白及其同源的Rbp9蛋白和Fne蛋白。Elav蛋白(embryonic lethal abnormal vision)特異性地表達於果蠅神經細胞中,長久以來被作為神經細胞marker而廣泛使用;Elav蛋白對於果蠅早期胚胎發育,神經系統發育具有重要作用。Elav基因突變果蠅死於早期胚胎發育時期。Rbp9蛋白和Fne蛋白同樣也在神經系統中特異性表達(Rbp9蛋白在卵巢中也有一定水平的表達),對於Rbp9蛋白和Fne蛋白功能的研究相對較少,因為其基因突變果蠅幾乎沒有明顯表型(某些Rbp9蛋白突變會造成雌性果蠅不育)。


2012年,UC Berkeley Michael Levine實驗室報導了Elav蛋白調控果蠅胚胎組織特異性APA的初步結果,確認了果蠅胚胎中APA過程單獨依賴於Elav蛋白的表達【5】。作者實驗室對這一結論持懷疑態度,首先,作者發現Elav基因突變果蠅並非立即死於胚胎時期,而是能夠發育至第一幼蟲階段(1st stage larvae, L1)。通過收集Elav基因突變果蠅晚期胚胎並使其繼續發育至第一幼蟲階段,手動去除卵殼,能夠得到存活的Elav基因突變型第一階段幼蟲,並解剖出其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ural system, CNS)。RT-qPCR 驗證一些基因的APA,作者驚訝地發現,雖然Elav蛋白並不表達,但是選取的基因仍舊錶達3』 UTR較長的mRNA異構體,這與2012年Michael Levine實驗室的結論不相符。作者提出假設,在Elav突變的情況下,其他ELAV/Hu家族成員可能存在補償效應,繼續調控神經系統中APA以表達3』 UTR較長的mRNA異構體。


接下來,利用gain-of-function體系,作者在果蠅晚期胚胎細胞系(非神經細胞系)中過表達單獨的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發現每一種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都能夠獨立地調控APA,使細胞表達3』 UTR較長的mRNA異構體;通過mRNA 3『末端高通量測序技術發現,在非神經果蠅細胞系中過表達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會引起廣泛地APA調控使得細胞表達具有較長3』 UTR的mRNA異構體,其3』 UTR長度與果蠅神經細胞中檢測到的3』 UTR長度相符。這些結果從一個方面印證了Rbp9蛋白和Fne蛋白也具有和Elav蛋白相同的調控神經特異性APA的功能;在非神經細胞中過表達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會調控非神經細胞具有神經細胞相似的轉錄組特徵。


令人好奇的是,果蠅神經系統在正常生理情況下,Elav蛋白主要表達在細胞核中,但Rbp9蛋白和Fne蛋白主要表達在細胞質中,APA發生在轉錄後修飾階段,前體mRNA仍存在於細胞核中,所以Rbp9蛋白和Fne蛋白基本不可能轉移到細胞核中調控APA。通過對Elav突變的第一階段幼蟲中樞神經系統的染色結果分析,作者發現當Elav蛋白由於突變不表達時,通常位於細胞質中的Fne蛋白轉移進入了細胞核 (圖1左)。這一重要發現為Fne蛋白能夠補償Elav蛋白缺失,進而調控神經系統APA提供了關鍵性證據。但是為什麼在Elav蛋白突變時,Fne蛋白會轉移到細胞核內呢?作者驚奇地發現,在Elav突變的第一階段幼蟲中樞神經系統中,fne轉錄本發生了選擇性內含子/外顯子剪接,一個未被注釋的45 bp微小外顯子被包括在新的fne轉錄本中,而這個微小外顯子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是不被包括在fne轉錄本中的 (圖1右上)。該微小外顯子編碼15個胺基酸殘基,位於Fne蛋白結構中的J6-J7區域,而該區域恰好被報導參與調控蛋白定位與遷移。作者進一步驗證了在細胞水平,兩種Fne蛋白(包括與不包括這個微小外顯子編碼的15個胺基酸殘基)在細胞中的定位具有顯著差異:不包括該15個胺基酸的Fne蛋白嚴格地定位於細胞質中;而包括了15個胺基酸的Fne蛋白顯著性地定位於細胞核中 (圖1右下)。該實驗結果強有力地證明了當Elav蛋白突變後,fne轉錄本通過選擇性剪接編碼一個「新」的Fne蛋白,能夠轉移到細胞核中,代替Elav蛋白行使調控神經系統APA的功能。


圖1:Elav蛋白與Fne蛋白在野生型和Elav蛋白突變果蠅的第一幼蟲中樞神經系統的定位,以及Fne蛋白核轉移的分子機制。


利用loss-of-function體系,作者進一步研究了Elav蛋白與Fne蛋白雙突變果蠅,並發現該果蠅第一階段幼蟲中樞神經系統mRNA不再保有較長的3『 UTR。進一步證實了Fne對於Elav的補償效應。對於Rbp9,因其在果蠅第一階段幼蟲時期的表達量極低,作者猜測其並沒有過多地在該發育階段參與APA的調控。生物信息學研究表明,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偏好於結合3』 UTR中的U-rich區域,他們通過結合近端多聚腺苷信號(proximal PAS)下遊的U-rich區域,阻礙3』末端加工機器識別proximal PAS,進而指導RNA聚合酶II繼續轉錄生成較長的3『 UTR區域,最終識別遠端多聚腺苷信號(distal PAS), 使得神經系統中廣泛地表達具有較長3』 UTR的mRNA異構體。具有較長3』 UTR的mRNA異構體同時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對於保有神經可塑性,軸突樹突的神經活性具有重要的意義【6】


與此同時,更進一步的研究正在進行,關於使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系統性研究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在神經系統轉錄組中的結合位點;以及使用蛋白質組學的手段,探索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在不同細胞亞結構之間定位的變化所引起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差異。同時,將此研究結果延伸至哺乳動物細胞,探究哺乳動物中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對於神經系統APA的調控方式。


Eric Lai實驗室的博士後魏綠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博士後Seungjae Lee為並列第一作者,進行了生物信息學分析,博士後Binglong Zhang進行了果蠅解剖和染色工作。Sonali Majumdar,Brian Joseph,Piero Sanfilippo,Pedro Miura進行了一部分早期工作,Matthias Soller提供了轉基因果蠅,Eric Lai為共同通訊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0.09.007


製版人:琪醬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1. Elkon, R., Ugalde, A. P., & Agami, R. (2013). Alternative 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extent, regulation and function.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4(7), 496-506.

2. Gruber, A.J., and Zavolan, M. (2019). Alternative 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Nat Reviews Genetics. 20, 599–614.

3. Smibert, P., Miura, P., Westholm, J.O., Shenker, S., May, G., Duff, M.O., Zhang, D., Eads, B.D., Carlson, J., Brown, J.B., et al. (2012). Global patterns of tissue-specific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in Drosophila.Cell Rep. 1, 277–289.

4. Sanfilippo, P., Wen, J., and Lai, E.C. (2017b). Landscape and evolution of tissue-specific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across Drosophila species. Genome Biol. 18, 229.

相關焦點

  • Mol Cell | 果蠅神經系統調控mRNA選擇性切割和多聚腺苷化新機制
    多聚腺苷信號(poly(A) signal, PAS)在前體mRNA中廣泛存在,選擇性切割和多聚腺苷化(alternative 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APA) 可產生具有不同長度3' UTR的mRNA異構體,還可以改變基因的編碼區。
  •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13:20:5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
  • 文獻解讀 | 小鼠睪丸信使RNA切割
    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一功能也涉及到pRNA引導下轉座子轉錄本的切割。考慮到iRNA和mrna之間的完美或近乎完美的鹼基配對是miWI有效切割的必要條件。我們首先尋找鹼基配對,在第2至21位的pRNA與mRNA之間的錯配不到3次(見下面針對pRNA的鹼基配對規則)。
  • Cell:首次繪製出果蠅全腦神經圖譜
    2017年7月16日/生物谷BIOON/---相比於人大腦中的幾十億個神經元,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大腦含有大約25萬個神經元。然而,利用當前可獲得的工具鑑定出產生簡單和複雜的行為(如行走、跳步和求偶)的神經元迴路在果蠅中是比較困難的。
  • 提高多巴胺誘發果蠅「同性戀」
    果蠅的求偶行為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括六個步驟:雄蠅轉向雌蠅,拍打,唱求偶歌,舔雌蠅尾端,試圖交尾和交尾成功。雖然求偶行為通常發生在異性之間,但某些基因的突變和異位表達可以誘發雄性果蠅間的求偶行為。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調質,它參與許多簡單行為和複雜行為的調控。多巴胺系統對性行為的調控在哺乳動物中已得到廣泛研究。一些研究曾表明,在果蠅中多巴胺系統可以調控求偶過程中雌蠅的接受性和雄蠅的求偶域值。
  • 上海生科院揭示SUMOylation維持果蠅精巢幹細胞穩態的新功能
    該項研究揭示了SUMOylation調控果蠅精巢幹細胞穩態維持的新功能。  SUMOylation作為一種類泛素化翻譯後修飾對組織的發育以及疾病的發生至關重要,但是其在成體幹細胞中的功能鮮有報導。在趙允指導下,博士研究生呂向東和潘晨宇等充分利用模式生物果蠅的遺傳學優勢發現SUMOylation自主性地(cell autonomously)調控成體果蠅精巢中Cyst stem cell (CySC)的乾性維持;降低CySC細胞中的SUMOylation水平將會導致其提前分化,進而減少CySC的數目。
  • Cell Reports:果蠅為什麼不挑食?
    果蠅,或者說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可能對某些人來說很討厭,但對科學家來說,它們是遺傳學的支柱,為基因如何在我們體內運作提供了答案。像果蠅一樣,人類也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食物資源。這些果蠅和我們都被稱為「營養通才」(nutritional generalists)。
  • 綜述:理解涉及黑腹果蠅P450的調控機制
    果蠅屬P450是被Cap 『n』 collar isoform C(CnCC)和Spineless(ss)所調控,它們是高等哺乳動物Nrf2和AhR的同源物。然而,包括果蠅在內的昆蟲中的支持這一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理解組成的和誘導的表達模式需要的關於控制昆蟲P450表達的信號途徑對於大多數昆蟲鑑定的P450仍然相當缺乏。
  • 揭示RNA m6A如何決定果蠅的性別
    該論文發現並鑑定了RNA 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的新成員Xio,且該基因也是果蠅性別決定信號途徑新的組分。該論文發現並鑑定了RNA 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的新成員Xio,且該基因也是果蠅性別決定信號途徑新的組分。N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核生物mRNA上含量最豐富的化學修飾之一,影響剪接、穩定性、摺疊、出核、以及翻譯等一系列mRNA代謝過程。
  • MoY基因調控農作物果蠅性別決定
    MoY基因調控農作物果蠅性別決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30 15:45:05 義大利那不勒斯大學Giuseppe Saccone、瑞士蘇黎世大學Mark D.
  • Mol Cell:陳玲玲等發現一類新型長非編碼RNA
    9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
  • Mol Cell 14 篇∣2020年第4期導讀:病毒、細菌、DNA複製和轉錄等
    冠狀病毒突刺蛋白被宿主細胞蛋白酶激活,介導SARS-CoV-2進入宿主細胞,並具有一個S1/S2切割位點,該位點含有在其他密切相關的動物冠狀病毒中未發現的多個精氨酸殘基。然而,這個多元切割位點在SARS-CoV-2感染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 為什麼果蠅飛行離不開鈣 | 諾獎得主Michael Rosbash論文
    鈣是一種重要的信號物質,對多種細胞活動起到調控作用。有研究顯示,果蠅飛行能力的發育就離不開神經元中鈣的調節。這一過程是如何實現的?2017年2月14日《科學報告》發表了一篇名為A pupal transcriptomic screen identifies Ral as a target of store-operated calcium entry in Drosophila neurons的文章,指出鈣信號在蛹階段早期就通過調控神經元中的特定基因表達影響飛行能力的發育。
  • 趙章武團隊研究揭示miRNA let-7對果蠅生物節律的調控機制(圖文)
    該研究在果蠅中證實了miRNA let-7調控晝夜節律,並進一步揭示了其調控環路。  地球自轉和公轉引起自然環境的晝夜波動和季節變化,深刻地影響著地球生物的生命活動,使幾乎所有的生物體在生理和行為上都表現出晝夜節律。而晝夜節律作為最常見的一類生物節律,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 Cell Stem Cell :發現DNA酶促氧化修飾調控小鼠成體神經元的產生和...
    Tet酶催化的DNA氧化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功能已有一些報導,但其在神經系統中的功能還鮮為人知。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徐國良實驗室和美國Beckman研究所史豔紅實驗室以及新加坡臨床科學研究所丁春明實驗室合作研究發現,Tet1基因敲除雖然不影響小鼠的生長發育,但對成年小鼠海馬區成體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具有調控作用。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重建了果蠅的一系列神經元。果蠅大腦中的一些系統,比如負責探測和記憶氣味的系統——可能和人類共享「通用的準則」。 為闡明單個突觸的特徵,Bock和同事利用了和傳統光學顯微鏡相比能分辨更細微細節的電子顯微鏡。他們將果蠅大腦浸在含有重金屬的溶液中。這些重金屬同神經元的細胞膜和突觸的蛋白質捆綁在一起。Bock解釋說,這使得大腦看上去像一團麵條,並且外面是黑色的,裡面是白色的。
  • Cell—線粒體的功能如何影響整體行為?科學家揭示線粒體通過調控GABA水平進而影響果蠅的社交行為
    連結:https://www.cell.com/cell/pdf/S0092-8674(20)30221-X.pdf2019年十大研究進展名錄1.神經科學中醫藥治療交流群;45、神經科學免疫調節治療交流群;46、神經科學類器官和類腦研究交流群;47、神經科學語言研究交流群;48、神經科學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交流群;49、神經科學類神經元和類腦器件設計交流群;50、神經科學半人半機器人交流群;51、神經科學感染性疾病研究群;52、神經科學神經系統腫瘤研究群
  • Molecular Cell:科學家發現調控溶酶體膜蛋白降解新機制
    Emr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酵母細胞中調控溶酶體膜轉運蛋白壽命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對進一步了解溶酶體膜轉運蛋白的功能及調控具有重要意義。 溶酶體是細胞中負責消化和循環利用細胞內組分,儲存和釋放營養物質,調控細胞內PH穩定的重要細胞器。溶酶體由一層特殊的膜結構包圍,維持其整體性,膜內外營養物質通過膜上眾多轉運蛋白進行跨膜運輸。
  • 通過SOSI調控表面氧將燃燒催化劑轉化為選擇性脫氫催化劑
    對此,我們提出一種通過結構優化將燃燒催化劑轉化為選擇性氧化脫氫催化劑的策略。進一步提高丙烷的轉化率,當丙烷轉化~10%時,MnOx/CeO2-SOSI仍然具有~61.0%的丙烯選擇性。然而在丙烷轉化~10%時大多數釩催化劑丙烯選擇性都在5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