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Cell | 果蠅神經系統調控mRNA選擇性切割和多聚腺苷化新機制

2021-01-15 網易

  責編 | 兮

  真核細胞前體mRNA需要經過複雜的加工過程才能成熟,進而行使其生物學功能。前體mRNA的加工過程包括:5』末端加帽,內含子與外顯子的剪接,以及3』末端加工。mRNA 3』末端的加工包括切割和多聚腺苷化兩個步驟 (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C/P):具有內切核酸酶活性的蛋白因子能夠識別前體mRNA 3』非翻譯區 (3』 untranslated region, 3』 UTR)中的多聚腺苷信號(poly(A) signal, PAS), 進而發生切割;隨後,多聚腺苷聚合酶(poly(A) polymerase, PAP)在切割位點後添加多聚腺苷尾 (poly(A) tail)。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前體mRNA 3』末端加工機器的核心蛋白因子多達20多種,他們與RNA聚合酶II形成複合體,該複合體可進一步劃分為4種亞複合體,包括:切割和多聚腺苷酸化特異性因子、切割刺激因子、切割因子Ⅰ和切割因子Ⅱ;以及其他因子包括 poly(A)聚合酶、poly(A)結合蛋白等。前體mRNA 3』末端的切割和多聚腺苷化兩個步驟協同進行,作為重要的轉錄後修飾手段對前體mRNA的成熟,細胞核輸出以及後續生物學功能的實現至關重要【1】。

  多聚腺苷信號(poly(A) signal, PAS)在前體mRNA中廣泛存在,選擇性切割和多聚腺苷化(alternative 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APA) 可產生具有不同長度3' UTR的mRNA異構體,還可以改變基因的編碼區。在過去的十幾年的研究中,我們已經了解到APA在細胞增殖,分化,腫瘤的發生等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組織中mRNA異構體 3' UTR的長度具有顯著性差異 (例如:神經組織中mRNA異構體傾向於具有較長的3' UTR,而卵巢、睪丸、骨骼、肌肉等組織中mRNA異構體具有相對較短的3' UTR);這一現象在果蠅,小鼠,以及人體中被廣泛發現,但調控該組織/細胞特異性APA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晰【2】。

  近日,來自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Eric Lai實驗室在Molecular Cell雜誌發表了文章Overlapping Activities of ELAV/Hu Family RNA Binding Proteins Specify the Extended Neuronal 3』 UTR Landscape in Drosophila, 該研究以果蠅神經系統為研究對象,發現了一類神經系統特異性RNA結合蛋白,ELAV/Hu家族蛋白,能夠調控果蠅神經系統中前體mRNA的選擇性切割和多聚腺苷化過程,作者提出了三種ELAV/Hu家族蛋白具有可以互相補充的調控組織特異性APA的活性。該研究首次確認了果蠅神經系統中調控APA的反式調節元件(trans-acting factors),並進一步闡釋了ELAV/Hu家族蛋白調控神經系統APA的分子機制。

  

  追溯到2012年,作者所在的Eric Lai實驗室在Cell Report上發表Global patterns of tissue-specific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in Drosophila首次系統地描述了果蠅中廣泛存在的組織特異性APA現象,提出神經系統中mRNA異構體具有較長的3『 UTR這一特徵【3】;隨後,利用該實驗室開發的mRNA 3』末端高通量測序技術,他們發現果蠅組織特異性APA現象在不同果蠅種系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4】,但分子機制未知。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是一類神經特異性表達的RNA結合蛋白,該家族包括Elav蛋白及其同源的Rbp9蛋白和Fne蛋白。Elav蛋白(embryonic lethal abnormal vision)特異性地表達於果蠅神經細胞中,長久以來被作為神經細胞marker而廣泛使用;Elav蛋白對於果蠅早期胚胎發育,神經系統發育具有重要作用。Elav基因突變果蠅死於早期胚胎發育時期。Rbp9蛋白和Fne蛋白同樣也在神經系統中特異性表達(Rbp9蛋白在卵巢中也有一定水平的表達),對於Rbp9蛋白和Fne蛋白功能的研究相對較少,因為其基因突變果蠅幾乎沒有明顯表型(某些Rbp9蛋白突變會造成雌性果蠅不育)。

  2012年,UC Berkeley Michael Levine實驗室報導了Elav蛋白調控果蠅胚胎組織特異性APA的初步結果,確認了果蠅胚胎中APA過程單獨依賴於Elav蛋白的表達【5】。作者實驗室對這一結論持懷疑態度,首先,作者發現Elav基因突變果蠅並非立即死於胚胎時期,而是能夠發育至第一幼蟲階段(1st stage larvae, L1)。通過收集Elav基因突變果蠅晚期胚胎並使其繼續發育至第一幼蟲階段,手動去除卵殼,能夠得到存活的Elav基因突變型第一階段幼蟲,並解剖出其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ural system, CNS)。RT-qPCR 驗證一些基因的APA,作者驚訝地發現,雖然Elav蛋白並不表達,但是選取的基因仍舊錶達3』 UTR較長的mRNA異構體,這與2012年Michael Levine實驗室的結論不相符。作者提出假設,在Elav突變的情況下,其他ELAV/Hu家族成員可能存在補償效應,繼續調控神經系統中APA以表達3』 UTR較長的mRNA異構體。

  接下來,利用gain-of-function體系,作者在果蠅晚期胚胎細胞系(非神經細胞系)中過表達單獨的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發現每一種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都能夠獨立地調控APA,使細胞表達3』 UTR較長的mRNA異構體;通過mRNA 3『末端高通量測序技術發現,在非神經果蠅細胞系中過表達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會引起廣泛地APA調控使得細胞表達具有較長3』 UTR的mRNA異構體,其3』 UTR長度與果蠅神經細胞中檢測到的3』 UTR長度相符。這些結果從一個方面印證了Rbp9蛋白和Fne蛋白也具有和Elav蛋白相同的調控神經特異性APA的功能;在非神經細胞中過表達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會調控非神經細胞具有神經細胞相似的轉錄組特徵。

  令人好奇的是,果蠅神經系統在正常生理情況下,Elav蛋白主要表達在細胞核中,但Rbp9蛋白和Fne蛋白主要表達在細胞質中,APA發生在轉錄後修飾階段,前體mRNA仍存在於細胞核中,所以Rbp9蛋白和Fne蛋白基本不可能轉移到細胞核中調控APA。通過對Elav突變的第一階段幼蟲中樞神經系統的染色結果分析,作者發現當Elav蛋白由於突變不表達時,通常位於細胞質中的Fne蛋白轉移進入了細胞核 (圖1左)。這一重要發現為Fne蛋白能夠補償Elav蛋白缺失,進而調控神經系統APA提供了關鍵性證據。但是為什麼在Elav蛋白突變時,Fne蛋白會轉移到細胞核內呢?作者驚奇地發現,在Elav突變的第一階段幼蟲中樞神經系統中,fne轉錄本發生了選擇性內含子/外顯子剪接,一個未被注釋的45 bp微小外顯子被包括在新的fne轉錄本中,而這個微小外顯子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是不被包括在fne轉錄本中的 (圖1右上)。該微小外顯子編碼15個胺基酸殘基,位於Fne蛋白結構中的J6-J7區域,而該區域恰好被報導參與調控蛋白定位與遷移。作者進一步驗證了在細胞水平,兩種Fne蛋白(包括與不包括這個微小外顯子編碼的15個胺基酸殘基)在細胞中的定位具有顯著差異:不包括該15個胺基酸的Fne蛋白嚴格地定位於細胞質中;而包括了15個胺基酸的Fne蛋白顯著性地定位於細胞核中 (圖1右下)。該實驗結果強有力地證明了當Elav蛋白突變後,fne轉錄本通過選擇性剪接編碼一個「新」的Fne蛋白,能夠轉移到細胞核中,代替Elav蛋白行使調控神經系統APA的功能。

  

  圖1:Elav蛋白與Fne蛋白在野生型和Elav蛋白突變果蠅的第一幼蟲中樞神經系統的定位,以及Fne蛋白核轉移的分子機制。

  利用loss-of-function體系,作者進一步研究了Elav蛋白與Fne蛋白雙突變果蠅,並發現該果蠅第一階段幼蟲中樞神經系統mRNA不再保有較長的3『 UTR。進一步證實了Fne對於Elav的補償效應。對於Rbp9,因其在果蠅第一階段幼蟲時期的表達量極低,作者猜測其並沒有過多地在該發育階段參與APA的調控。生物信息學研究表明,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偏好於結合3』 UTR中的U-rich區域,他們通過結合近端多聚腺苷信號(proximal PAS)下遊的U-rich區域,阻礙3』末端加工機器識別proximal PAS,進而指導RNA聚合酶II繼續轉錄生成較長的3『 UTR區域,最終識別遠端多聚腺苷信號(distal PAS), 使得神經系統中廣泛地表達具有較長3』 UTR的mRNA異構體。具有較長3』 UTR的mRNA異構體同時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對於保有神經可塑性,軸突樹突的神經活性具有重要的意義【6】。

  與此同時,更進一步的研究正在進行,關於使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系統性研究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在神經系統轉錄組中的結合位點;以及使用蛋白質組學的手段,探索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在不同細胞亞結構之間定位的變化所引起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差異。同時,將此研究結果延伸至哺乳動物細胞,探究哺乳動物中ELAV/Hu家族RNA結合蛋白對於神經系統APA的調控方式。

  Eric Lai實驗室的博士後魏綠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博士後Seungjae Lee為並列第一作者,進行了生物信息學分析,博士後Binglong Zhang進行了果蠅解剖和染色工作。Sonali Majumdar,Brian Joseph,Piero Sanfilippo,Pedro Miura進行了一部分早期工作,Matthias Soller提供了轉基因果蠅,Eric Lai為共同通訊作者。

  

  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0.09.007

  製版人:嘉

  1. Elkon, R., Ugalde, A. P., & Agami, R. (2013). Alternative 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extent, regulation and function.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4(7), 496-506.

  2. Gruber, A.J., and Zavolan, M. (2019). Alternative 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Nat Reviews Genetics. 20, 599–614.

  3. Smibert, P., Miura, P., Westholm, J.O., Shenker, S., May, G., Duff, M.O., Zhang, D., Eads, B.D., Carlson, J., Brown, J.B., et al. (2012). Global patterns of tissue-specific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in Drosophila.Cell Rep. 1, 277–289.

  4. Sanfilippo, P., Wen, J., and Lai, E.C. (2017b). Landscape and evolution of tissue-specific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across Drosophila species.Genome Biol. 18, 229.

  5. Hilgers, V., Lemke, S.B., and Levine, M. (2012). ELAV mediates 3』 UTR extension in the Drosophila nervous system.Genes Dev. 26, 2259–2264.

  6. Garaulet, D.L., Zhang, B., Wei, L., Li, E., and Lai, E.C. (2020a). miRNAs and Neural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Specify the Virgin Behavioral State. Dev.Cell54, 410–423.e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Mol Cell | 果蠅神經系統調控mRNA選擇性切割
    mRNA 3』末端的加工包括切割和多聚腺苷化兩個步驟 (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C/P):具有內切核酸酶活性的蛋白因子能夠識別前體mRNA 3』非翻譯區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前體mRNA 3』末端加工機器的核心蛋白因子多達20多種,他們與RNA聚合酶II形成複合體,該複合體可進一步劃分為4種亞複合體,包括:切割和多聚腺苷酸化特異性因子、切割刺激因子、切割因子Ⅰ和切割因子Ⅱ;以及其他因子包括 poly(A)聚合酶、poly(A)結合蛋白等。
  • 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國生課題組發展了複雜烯烴的烯丙位碳氫鍵精準(包括高位點、高對映體選擇性)氰化反應,並與香港科技大學林振陽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相結合,揭示了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的新機制。10月24日,這項重要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
  • Cell:NF-kB 105蛋白泛素化激活新機制
    有時候p52與p50能夠相互結合形成同源複合體,但這種複合體由於缺少反式激活結構域而沒有轉錄調控活性。在未激活狀態下,NF-kB停留在胞漿中,並通過錨蛋白重複序列(ankyrin repeats)與IkB蛋白結合,保持抑制狀態。許多不同種的胞外刺激信號能夠促進IkB蛋白的降解,從而釋放NF-kB二聚體進入胞內開啟轉錄調控功能。
  •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13:20:5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
  • Mol Cell 14 篇∣2020年第4期導讀:病毒、細菌、DNA複製和轉錄等
    十一DNA甲基化和mRNA選擇性切割及聚腺苷酸化(APA)的失調在癌症中普遍存在,並已被作為獨立的過程進行研究,但是在基因啟動子之外的DNA甲基化的功能還不完全清楚。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Angela H.
  • Molecular Cell:科學家發現調控溶酶體膜蛋白降解新機制
    Emr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酵母細胞中調控溶酶體膜轉運蛋白壽命的分子機制,該研究成果對進一步了解溶酶體膜轉運蛋白的功能及調控具有重要意義。 溶酶體是細胞中負責消化和循環利用細胞內組分,儲存和釋放營養物質,調控細胞內PH穩定的重要細胞器。溶酶體由一層特殊的膜結構包圍,維持其整體性,膜內外營養物質通過膜上眾多轉運蛋白進行跨膜運輸。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
  •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報導B細胞活化起始調控新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2日電 7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團隊在《e生命》(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抗原結合引起的B細胞活化中B細胞受體胞外結構域的構象變化」(Conformational change within the extracellular
  • Cell Reports | 吳青峰團隊發現中心體蛋白調控大腦發育新機制
    ,需要神經前體細胞的正常增殖、分化、遷移和成熟,最後形成整個神經網絡【1,2】。Joubert綜合症是一種纖毛缺陷導致的罕見的嚴重的神經發育疾病,患者小腦和腦幹畸形或發育不全,出現共濟失調和平衡障礙,但是大腦皮層發育是否正常卻鮮有報導【4,5】。由於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和認知障礙,而大腦皮層是負責高級認知的功能區,因此中心體蛋白Talpid3是否影響了大腦皮層發育進而導致Joubert症候群有待深入研究。
  • 文獻解讀 | 小鼠睪丸信使RNA切割
    上述潛在的MIWI/piRNA切割mRNA片段的例子促使我們詢問這種情況在小鼠睪丸中有多常見。考慮到iRNA和mrna之間的完美或近乎完美的鹼基配對是miWI有效切割的必要條件。我們首先尋找鹼基配對,在第2至21位的pRNA與mRNA之間的錯配不到3次(見下面針對pRNA的鹼基配對規則)。
  • 細胞膜負電荷調控細胞黏附分子功能新機制
    免疫細胞的黏附及遷移是機體免疫與宿主防禦的關鍵環節,免疫細胞表面的整合素、內皮細胞表面的配體以及細胞所處微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對調控免疫細胞的黏附和遷移具有重要意義。MAdCAM-1 是整合素α4β7 的主要配體,在腸道和腸道相關淋巴組織,如派爾集合淋巴結(Peyer’s patches,PPs)和腸繫膜淋巴結(mesenteric lymph nodes,MLNs)等腸內皮細胞中特異性表達。通過與 MAdCAM-1 發生黏附,整合素α4β7 在活化前後可以分別介導免疫細胞在血管內皮表面的滾動和穩定黏附,調控免疫細胞募集到腸道,與腸道免疫密切相關。
  • 葛少中Angew:鉻催化單取代聯烯的選擇性二聚硼氫化反應
    在過渡金屬(如Pt,Cu和Co等)催化下,可以高選擇性的得到烯基或者烯丙基硼試劑。雖然在當量的有機硼試劑促進下,芳基聯烯也可以發生二聚硼氫化反應得到(E,Z)-1,5-二烯烴分子(圖1B)。但是,該硼試劑價格昂貴,並且反應時間久,底物普適性較差。
  • Protein & Cell | 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在線發表題為O-GlcNAc transferase regulates centriole behavior and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to promote ciliogenesis的論文,揭示了O-GlcNAc在纖毛穩態調控中的新機制
  • Plant Cell | 種子休眠調控新機制
    DOG1的表達受到發育進程和環境條件的調節,但目前尚不清楚哪種轉錄因子(TFs)與DOG1啟動子結合併且在胚胎成熟過程中驅動其表達。bZIP67,並揭示了其調控種子休眠的作用機制。該研究發現,bZIP67 也是DOG1表達的直接調控因子,作用於LEC1的下遊。bZIP67 的過表達會進一步誘導DOG1表達並導致休眠加深。進一步研究發現,bZIP67 在種子發育過程中通過與DOG1啟動子中的GBL順式元件(G box-like cis-elements)結合而誘導DOG1表達,引起休眠。
  • 中科院學者 Haematologica 發文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新機制
    這種精密的穩態維持是受到複雜的機制調控的,目前為止,HSC 休眠態與激活態的平衡調控機制尚不明確。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課題組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程輝 / 程濤課題組合作攻關,在造血幹細胞穩態調控領域研究取得新突破,最近在 Haematologica(血液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Loss of Nupr1 promotes engraftment by tuning the quiescence threshold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