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院士吳奇應邀到上海有機所作「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
>在君謀樓報告廳舉行,講座特邀中科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吳奇作題為「從『何為基礎研究?』談起……」的報告,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機所所長唐勇主持此次講座,並為吳奇頒發了講座紀念證書。上海有機所的院士、領導班子、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研究生等300餘人到場聽講。
-
鄧子新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
鄧子新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講述「合成生物學驅動天然產物藥物創新的發展方向」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4月7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40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B323舉行。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2018年5月15日晚7點,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Ⅱ第71講在玉泉路校區禮堂舉行。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傅院士在這次講座中,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發展,並闡述了地理學與決策的關係。
-
都有為院士來渝說創新:培養創新人才要從幼兒園抓起
都有為院士這次來重慶,是參加由重慶市科協、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單位聯合主辦,重慶市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等聯合承辦的「第三屆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會」。大會上,都有為院士不僅受聘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首席科學家,還做了題為「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的主題報告。
-
【科學講座】劉倩:環境中的顆粒汙染物
2018年9月27日19點,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Ⅲ第160講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階一4教室開講。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劉倩老師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解了有關「環境中的顆粒汙染物」的知識。 劉老師從2016年《PNAS》中一篇關於「人腦中的磁鐵納米顆粒」的文章開篇。
-
科學發展如何引領人類世界觀的改變?深圳高級中學舉辦院士講座
12月2日,深圳高級中學舉辦「紫堡大講堂—院士專場」第二場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楊學明為眾多學子帶來了《追求科學卓越》的講座。而科學就是一項構建整個世界知識體系的系統性事業,是由可驗證的解釋、理論及預測所組成的知識寶庫,科學家就是「知識工作者」,做為人類知識寶庫添磚加瓦的工作,科學這個知識寶庫則推動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 科學是怎麼發展的?
-
黃秉維院士對綜合地理學及環境科學發展的貢獻
[4] 地理學是古老的學科,環境科學是新興的學科,兩者都各自形成了龐大的學科體系,但它們的基礎概念——環境及研究核心——人類與環境的關係是統一的,黃先生在50年代提出的地理學發展三個新方向,為我國地理學界開展環境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
馬志明院士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郝靜秋 通訊員 李詩睿 高春燕 攝影 宗琪琪)9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馬志明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以「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的數學」為主題,在主樓小禮堂為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2020級新生帶來開學第一課。這也是「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今年迎來的首場講座。
-
「中原科普講壇」樊會濤院士航空主題講座在鄭大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空空飛彈專家樊會濤教授受邀為師生們帶來「回顧航空百年,展望航空強國」的主題講座。鄭州大學和力學與安全工程學院有關負責人以及部分師生出席了線下活動。疫情期間,線上講座同時進行,包括河南理工大學、河南工業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鄭州航空管理學院,安陽師範學院,洛陽理工學院,許昌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等多家院校設置分會場,全省12所高校積極組織師生近3000餘人在線聆聽講座。
-
【科學講座】康樂:保護動物就是人類的自我保護
3月10日晚七點,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康樂院士在國科大玉泉路校區階一5教室舉行了以「生態文明與動物保護」為題的講座。講座由楊燁同學主持。為了讓大家了解何為生態文明,康院士介紹了19世紀以來生態學從無到有的一系列過程。這一過程反映了人類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
-
【院士論壇】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教授應邀為師生講學
李景虹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以富勒烯、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等重要科學成果的發現過程與師生們進行交流李景虹首先對石墨烯這一材料做了基本介紹,並闡述了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屬性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應用以及生物傳感在現實中的應用。他還介紹了鈉氣氛剝離石墨、高質量石墨烯及其薄膜的化學製備等內容,以「興趣愛好」「萬小時定律」等勉勵師生們在科研探索中要保持興趣、勤奮和堅持,著重啟發師生們如何開展科學研究、培養科學思維。
-
聽「大家」之聲,探神奇地球 地科院舉辦「走進地球科學」系列講座
本站訊(地球系統科學學院供稿)2020年11月17日至2021年1月8日,天津大學地科院首門本科專業課《地球概論》暨「走進地球科學」系列講座在衛津路校區成功舉辦。來自天津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科院地質與地理研究所等八所知名院校/所的6位中科院院士及7位國家「傑青」獲得者講述了多姿多彩的神奇地球。
-
全國科普日院士專家科普校園行...
它與GPS有何不同?9月21日,作為2020年全國科普日重要活動之一,由由市科協、市教委主辦,市老科協、市教育發展基金會舉辦的「2020年重慶市全國科普日院士專家科普校園行活動」啟動儀式在重慶市第十八中學校鐵山坪校區學術報告廳舉行。受邀來渝的中國老科協科學報告團專家成員董景新教授,以《中國北鬥—天上的指路神杖》為題,為800多名師生奉上了一場科技「大餐」。
-
潘建偉院士為2020級本科生作「科學與社會」研討課主題報告
潘建偉院士從牛頓力學與經典電動力學講起,科學的發展催生了歷次產業革命,人們在科學發展中探尋著宇宙起源和未來,不斷經歷著困境與創新。從伽利略、牛頓到普朗克與愛因斯坦,從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到資訊時代,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已經並將一直伴隨著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的發展。
-
重慶專訪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感受數學的美和力量
時隔兩年,徐宗本院士再次造訪重慶在校慶院士報告會上,徐宗本院士為廣大師生做了一場題為《AI與數學:融通共進的時代》的主題報告。徐院士認為,隨著機器的深度學習,人工智慧與數學的聯繫更加緊密,它們的交互作用,為我們現實生活,帶來許多新的改變和可能。
-
「納米大講堂」在線開講,趙宇亮院士談納米技術的發展
2020年4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主辦的「納米大講堂」系列講座在線開講。第一期講座由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院士帶來《創造機遇 應對挑戰——納米技術的發展之路》主題報告。
-
鼎新講座:世界著名古生物學家羅伯特·賴茲院士揭秘恐龍怎樣成為...
【吉林大學報記者 文武/文攝】6月3日下午,世界著名古生物學家羅伯特•賴茲院士在吉林大學中心校區鼎新大講堂作了題為「侏羅紀的恐龍胚胎化石」的講座,揭示了恐龍成為中生代陸地霸主的奧秘。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邴正,吉林大學科協主席、中國科學學院院士于吉紅、唐敖慶講座教授黃大一,校內相關單位負責人以及校內外師生70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
重慶專訪丨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感受數學的美和力量
時隔兩年,徐宗本院士再次造訪重慶,是受邀參加重慶郵電大學70周年校慶。在校慶院士報告會上,徐宗本院士為廣大師生做了一場題為《AI與數學:融通共進的時代》的主題報告。徐院士認為,隨著機器的深度學習,人工智慧與數學的聯繫更加緊密,它們的交互作用,為我們現實生活,帶來許多新的改變和可能。
-
陳大可院士做客「院·望」系列講座 講述《海洋與颱風的相互作用》
11月25日下午,海洋學院第二屆「院·望」系列講座第三場在線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作題為《海洋與颱風的相互作用》的學術講座,吸引了來自校內外的300位師生積極參加。
-
清華大學「科學之美」講壇首場報告開講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受邀作為講壇首期報告人,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理學院院長宮鵬出席講座並致辭。中科院卡弗裡理論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富春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翁徵宇教授以及清華大學物理系張廣銘教授擔任此次講座嘉賓。物理系系主任王亞愚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