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倪光南院士及部委央企專家:若微軟「斷供」,我們的「備胎」能...

2021-01-15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 | 北京報導

近日,微軟在其官網更新的Microsoft服務協議內容,引發了國內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根據該協議,如果微軟因為超出公司合理控制範圍的情況而導致公司無法履行或延遲履行其義務,微軟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或義務。

這意味著,如果因美國政府下達禁令而無法繼續服務中國市場,微軟並不需要承擔由此引發的任何後果。微軟隨後回應稱,這是個別社交媒體對微軟服務條款全球性更新的誤讀,系不符合事實的謠言,微軟為中國用戶提供服務的承諾堅定不移。

據記者了解,在其他國家市場,微軟的類似條款確實早已存在,而且不只微軟,蘋果等其他公司的服務協議中也有類似內容。但在如今的中美局勢下,美國公司「斷供」謠言背後的「最壞可能性」引發擔憂並不意外。

8月17日,美國對華為的禁令再次加碼,上升到最高級別,同時將華為在全球21個國家地區的38家子公司全部列入「實體清單」,此舉堵住了華為能夠獲得晶片的幾乎所有可能。此前,川普針對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和WeChat母公司騰訊的限制打壓政策,剛剛引發了全球震驚。

一切皆有可能。微軟「斷供」謠言背後是軟體國產化的艱難與希望。

就此事,《中國經濟周刊》獨家專訪了中國工程院倪光南院士、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顧炳中總工程師和中鋼國際貨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紅,談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的軟體國產化替代進展究竟如何?如果「萬一」出現,我們的「備胎」能頂上嗎?

倪光南:美國軟體「斷供」風險顯然存在,要有準備

微軟的一次「常規操作」引發憂慮,倪光南院士認為,這在目前的中美局勢下並不意外。倪院士分析,微軟肯定不希望失去中國市場,但面對禁令,微軟能不能扛得住?目前來看,還沒有美國公司有過這種先例。

「如果美國政府真的下達禁令,微軟對中國市場斷供或者局部斷供的風險,顯然是存在的。但是不是立刻就擴大到很大範圍,這取決於形勢的發展,華為等一些公司已經受到了影響,我們要有這個思想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有更多的人受到影響。」倪院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獨家專訪時表示。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目前我們國家作業系統和相關軟體的「去美國化」進展如何?關鍵部門的替代率怎麼樣?萬一真有極端情況出現,我們會不會陷入比較大的被動?

「從整體來講,我們的國產作業系統和相關軟硬體,尤其在政府部門和重要行業的進展還是不錯的,已經達到『可用』的水平,有些方面正向『好用』方面發展,國產替代基本能夠承擔起現有工作的要求。」倪光南說。

但倪院士也提醒:此次微軟斷供雖然是「謠言」,但我們必須加快執行重要領域和重要應用的替代計劃,雖然在這方面我們已經進行了多年的布局和努力,但對國產作業系統、國產軟體以及相關產業的支持還要強化,尤其是相關生態系統的培育,這目前還是我們最大的短板。

「微軟的作業系統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生態非常成熟,而我們國家的作業系統在技術上也已經是很成熟的了;而在辦公軟體上,差距就更小了,金山WPS等國產辦公軟體技術上替代微軟Office完全沒有問題。總體評價是『可用』還沒有到『好用』,主要就是在生態上的差距。」倪光南表示。

但在倪光南看來,追上生態上的差距並不是要走老路,再去花二三十年的時間,構建一個自己的生態。「我們國產作業系統和辦公軟體在桌面與移動的融合上,甚至比微軟做得都好。因為國內的移動生態發展很成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我們在桌面生態上的不足。大家要有信心,雖然我們後發,但我們可以相信,通過創新發展,我們會比較快地趕上去。」他說。

倪院士還表示:「再比如我們的鴻蒙系統,它不僅適用於移動網際網路,還能應用於物聯網,它是融合了更廣泛生態的作業系統,在這個意義上,它是有先進性,我們的國產作業系統是有機會從跟跑變為並跑,甚至某些方面實現領跑的,比如在5G方面,我們就做得不錯。」

在倪院士看來,中美貿易摩擦和科技戰不符合兩國產業界、科技界的利益,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但如果美國真的實施貿易霸凌主義,中國企業是能夠扛過去的,也會激勵我們的自主創新,從根本上解決被人卡脖子問題的一個機遇。

「在貿易摩擦和科技戰的背景下,信創(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產業鏈包括晶片、系統軟體、中間件和應用軟體)產業核心技術儘快趕上去的要求更加緊迫。尤其是在當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信創國產化也是信息產業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短板儘快補齊,才能更好地應對當前的形勢。」倪院士說。

「有人舉過信息產業的例子,凡是過去市場買不到的東西,中國企業都做得不錯;那些太容易買到的東西,反而沒有發展起來。當然不一定全部是這個規律,但是也足夠告訴我們,不要怕人家卡我們脖子,今天可能難過,但努力之後一定能夠補齊短板。」倪院士表示。

在倪院士看來,雖然是危機,但也蘊含產業機會,這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帶給我們的機遇。以作業系統和晶片為基礎的中國信息技術體系,也需要一系列技術的支持,比如中間件、辦公軟體、資料庫軟體、虛擬化等一系列技術的支撐,這其中都有未來發展創新的巨大空間。

顧炳中:正視微軟「斷供」試探,警惕美方在意想外之處出手

「這是一個警示,必須為此做好準備,以防萬一,畢竟沒人可以預知未來。」微軟「斷供」中國雖然已被官方闢謠,但是,顧炳中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獨家專訪時表示,微軟是否會「斷供」不是最關鍵的問題,背後的其他可能性更加需要關注。

在顧炳中看來,微軟畢竟在中國市場投入很大,深耕了幾十年,肯定不想失去中國市場,但考慮到美國的極限施壓策略,如果美國政府有相關政策要求,商業公司也是沒有辦法的。

但他總體判斷,美國政府要求微軟全面斷供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如果微軟斷供,短期內將對我國信息系統運行造成嚴重影響,但並不致命,用這個手段無法達到美方企及的打壓目的,美方得不償失。

「我們政府部門和重要行業的內部網絡都是物理隔離的,斷供的影響可控。而相當多政府非密區域網,也是可以斷網運行的,這意味著有替換系統和軟體的時間。影響比較大可能主要是面向社會公眾的、與網際網路+相關的政務服務,以及使用微軟作業系統和辦公軟體比較多的中小企業。」顧炳中說。

顧炳中還特別強調,如果是幾年前,可能微軟斷供的影響會更大一些,而近幾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手機上操作了,人們對PC端的依賴大大降低了,這在很大範圍內對衝了斷供危機的影響程度。

「總體上說,雖然斷供的危害是極大的,但總體上風險可控,若應對得當,只是暫時危機;而從長遠看,將進一步促進國家信息化的自主可控。對微軟的斷並不十分可怕。」顧炳中表示。

顧炳中舉例說,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政府與網際網路等行業的重要業務系統,很大一部份己經實現了去Windows,國產伺服器作業系統和國產PC作業系統已堪大用。失去微軟是很大的麻煩,但淡不上是生死攸關。而且預計三到五年後,美國就很難卡死我們了。

再以Office辦公軟體為例,微軟斷供Office,影響完全可控,甚至某種程度是好事。國內有金山WPS等替代產品,都是在市場公平競爭的基礎上崛起的,技術上已經媲美微軟,過去只是使用習慣的問題處於劣勢。

顧炳中表示,至少自己已經許多年沒有使用過微軟的Windows伺服器作業系統,至少五年以上只使用WPS的Office辦公軟體,目前國產作業系統與辦公軟體,完全能夠滿足日常工作的需求。

但唯一要擔心的是美國出的招數不是「斷供」,而是「定時終止運行」,前者是指產品不能更新和繼續提供後續服務,但現有產品服務可以繼續使用;而後者簡單來說,就是電腦變成了磚頭,無法開機。

「雖然這種極端行為不太應該在現代社會發生,但誰又知道呢?為了防止萬一,我們還是應該要有Windows系統特定時間終止運行這種極端行為的應對措施。」顧炳中說。

顧炳中還強調,他個人更加擔心的是,微軟「斷供」只是煙幕彈,更擔憂的是對方不按常理、超出常理的極端行為。要警惕美方在意想之外處出手,那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麻煩。

在顧炳中看來,川普針對華為等中國公司步步緊逼的制裁措施,給我們的警示太大了。「不僅不賣給你晶片,還切斷你半導體的設計和加工製造能力,甚至包括工業控制軟體、設計軟體等這些基礎上的基礎。過去總是說狼來了,現在狼真的來了。」他說。

由此邏輯推斷,被稱為信息系統「靈魂」的作業系統雖然底層,但還不是最要命的,更要命的是開發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的平臺和工具,比如編譯器,我們目前所依賴的都是國外的。

「真正的攻擊也可能會發生在編譯器層面,因為它比作業系統更加底層,要警惕美方釜底抽薪。編譯器是軟體的加工工具,如果有一天,編譯器都用不了,所有程序不能更新,新程序也做不了。而現在這些平臺和工具基本就是被微軟、蘋果、谷歌所掌握,我們已經呼籲多年,現在看來要更加重視。」顧炳中說。不過,據顧炳中介紹,國內已經有公司開始關注編譯器問題,正在逐步加大投資力度。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我們必須堅信,沒有什麼是我們做不到的,只要我們足夠大的決心和足夠大的投入,一定能應對美方斷供危機。

李紅:我們受益於美國技術但也被綁架,扶持國產軟體不能溫室養花

「即使我們不較真微軟斷供是真是假,有多大可能性,即使沒有華為事件,我們對此的擔憂是一直存在的,因為劍一直在頭上懸著。只是現在美國政府的種種做法,把我們一直尋找的答案給亮開了而已。」中鋼國際貨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李紅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獨家採訪時表示。

李紅擁有20多年央企信息化實戰經驗和17年鋼鐵行業管理經驗。近年來,一直聚焦研究工業網際網路、數位化轉型和大數據應用等方面的問題。

在李紅看來,微軟在服務協議中添加免責條款,是對自己的保護。因為從商業上看,由於各國相關法律的差異,國外軟體商要在中國銷售軟體,使用許可證往往是「簡裝版」的,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因此,很難說我們購買的這種「簡裝許可證」能夠得到多少法律背書;

而從政治上看,即使微軟不斷供,之前已經有事實證明,微軟作為一個商業企業,自己也控制不了美國政府和軍方在自己的產品裡面安裝了多少後門,多少漏洞。

「不可否認,信息化浪潮是由美國主導的,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使用美國的軟體和技術讓我們獲益很多,但同時我們也被綁架了,這是我們沒有辦法迴避的現實。」李紅說,從企業角度來說,作為軟體的應用者和使用者,必須要兩手準備:作為商業企業,一方面必須要和國外打交道,該用還得用;但另一方面如果不讓你用,也要能不用。

「從技術上,我們早就開始進行軟體的國產化努力,而且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早已不像三十年前那樣只是一張白紙,毫無還手之力。如果真不能用了,一段時間內可能會處於低谷,但我們已經能夠扛得住。」李紅說。

2009年到2010年,李紅曾受國資委委派作為央企代表與微軟、Oracle等美國公司就軟體採購進行談判。

李紅回憶,當年他代表央企與微軟談判,一個使用帳戶要4000多元人民幣,一個企業採購額動輒就要好幾百萬,而金山等國內的同類產品只要幾百到1000多元人民幣,因此很多大企業就選擇了用金山,這完全是市場行為,因為微軟實在太貴了。

再比如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阿里、騰訊、百度、華為、京東很多場景早就不用國外軟體了,阿里巴巴在2013年就實現了去IOE(IBM小型機、Oracle資料庫和EMC存儲設備),基本實現了國產化。

「網際網路企業之所以能夠率先打破了外國企業的壟斷,實現了替代,這也是商業問題,也是成本問題,因為國外軟體根本用不起。三十年前,我們也想像不到會有鴻蒙,這已經說明了進步,雖然和國外差距還很大,但已經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了。」李紅說。

「中國有中國的方式,也有自己的制度優勢。比如過去的兩彈一星,現在的北鬥,政府牽頭,資金支持,聯合整個產業,集團攻關,我相信一定能成功的。比如,北鬥當年如果選擇和歐洲合作的路徑而不是走自主創新之路,現在也不一定能達到如今的水平。」李紅說。

在李紅看來,國家對軟體產業的扶持要成功,就要讓企業真正有實力,溫室養不出鮮花。李紅以目前非常受關注的工業網際網路舉例。「如果按照過去的思維,我們好像基本上沒有出路了,因為所有的架構、所有專利都是國外的,我們沒有機會了。但其實,如果我們換一個新的思路,換個賽道,結果就會不同。」他說

李紅認為,工業網際網路不只是一張網,它實際上是一種新的技術模式和商業模式,甚至將打造新的工業生產模式和產業模式,這體現在Sass(軟體即服務)、Iass(基礎設施即服務)、Pass(平臺即服務)上,都是全新的軟體領域。

「工業網際網路+工業APP是我們換道超車的新機會。如果我們能夠從應用角度顛覆成功了,那就不需要繼續在美國或者德國的平臺上去開發,並由此帶動整個軟體產業鏈的變革,而實際上,這種趨勢已經開始出現了。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的技術,中國不比國外差,這些技術正在顛覆原來的軟體架構,新的範式將會帶來新的變化。」李紅表示。

編輯: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相關焦點

  • 中國院士說出真相
    微軟準備斷供中國?9日,有媒體報導,微軟公司在其官網更新了服務協議,表示如因不可抗力導致微軟無法履行其義務,微軟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或義務。這被人們認為內容實為暗示斷供還不補償。對於這一事件,微軟回應表示,「近日某些個別社交媒體對微軟服務條款全球性更新的謠言,不符合事實。我們為中國用戶提供服務的承諾堅定不移」。如此看來,微軟本次更新協議只是「例行公事」。不過,出於居安思危的角度來思考,假如微軟真的「斷供」,我們該怎麼辦?
  • 倪光南院士:匯聚優秀人才,湖南的計算產業正在高速發展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倪光南倪光南院士說:湖南的計算產業正在高速發展匯聚了優秀的企業和人才溫馨提示接下來將會更更多的院士和專家發來寄語終極預告若您想現場零距離聆聽多位頂級專家、學者共話計算產業!
  • 中國晶片之父倪光南院士
    中國晶片之父倪光南院士,曾被很多人嘲笑。倪光南院士曾經為了製造中國的晶片,放棄了國外高薪的待遇,毅然決然回到祖國的懷抱。當時倪光南院士大力提議做自己的晶片,但是卻遭到了拒絕。孤軍奮戰的倪光南院士無能為力,還被很多人嘲笑。
  • 微軟闢謠斷供,但如果真有那天,誰能頂上
    最近網上關於「微軟更新條款,2020年10月1日之後,可以斷供中國而完全規避掉涉及的任何責任。」的消息在網上傳開,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人開始擔心如果微軟斷供中國,整個社會可能都會陷入停滯,畢竟微軟旗下的Windows作業系統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大電腦端作業系統,無數公司、學校、企事業單位甚至連存取款機都在使用Windows系統。
  • 倪光南院士:中興事件不能僥倖 必有頭部核心技術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結構和算法專家倪光南點評稱,對於中興事件絕對不能存在僥倖心理,我們要堅決發展自己的頭部核心技術。倪院士指出,中興事件暴露出的一個問題是,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就要依靠人家今天能過了,不能保證明天沒有這個問題。我們的背景就是自己的核心技術只能靠自己,很少有機會人家會把核心技術轉讓給你。倪光南表示,自主晶片剛出來,可能有些不太流暢,幾次以後就比較順暢了,都有規律。第一天就成功、第一個版本成功不容易,但要做的更紮實一點,儘量能夠快點成功。
  • 華為啟動「備胎計劃」,方舟子質疑:備胎如果好用,為何早不用?
    華為啟動「備胎計劃」,方舟子質疑:備胎如果好用,為何早不用?最近華為的事情大家應該都知道了,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為「實體清單」,宣布禁止美國企業出售給華為高科技產品,「禁令」下達後高通、博通、英特爾、英偉達的等美國企業紛紛給華為「斷供」。
  • 倪光南:中國科學院院士
    倪光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 第一臺100%純國產電腦問世,微軟、英特爾始料未及
    國內的電腦作業系統基本上已經被微軟壟斷了,而電腦的CPU也基本上都是使用的英特爾。萬一這些美國企業對中國企業「斷供」,那麼中國科技企業的處境就相當被動了!其實這麼年來,斷供的傳聞一直都沒有斷過,雖然大部分都是謠言,但是在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空穴未必來風」,所以說中國科技企業也已經有了危機意識。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開源晶片為我國晶片短板提供了機遇
    11月3日,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倪光南表示,希望把開源軟體成功經驗應用到晶片領域,但同時要建立起開源的生態系統很不容易。此外,倪光南認為,從產業能力來講,中國大部分行業在世界上還是領先的,但是有些產業本身就是世界性的,比如集成電路、晶片產品,並不是哪個國家能隨便做的。在特殊的國際形勢下,美國的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對某些美國控制的行業進行限制,如禁止採購、禁止供貨等等。我們要應對形勢,一方面我們自己長板要加強,使得我們的產業更好地與國際產業形成緊密的依存關係。
  • 他是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一生為中國芯和作業系統奮鬥,卻爭議極大
    院士,代表了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倪光南作為我國第一批工程院院士,其實力本來不容質疑。但這位院士爭議極大,有人說他是水貨院士,也有人說他是國之棟梁,一切的緣由都歸結於倪光南院士和中國「芯」。說倪院士是水貨院士,其理由無非是倪院士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但他在漢化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聯想就是在他的技術下發展起來的。
  • 倪光南: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攻克「卡脖子」難題
    在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對於此次大會給予了期待。倪光南認為,目前我國5G技術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但晶片等技術存在短板,仍然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而晶片,特別是高端數據晶片,歷來是信息技術的核心,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 從聯想到CRVA,倪光南35年造芯路,為何開花容易結果難?
    倪光南則欣賞柳傳志的表達能力,能將司空見慣的事講得繪聲繪色,變成一場耳朵盛宴,讓人聽得津津有味。 所以,聯想一成立,為搭建研發團隊,柳傳志首先想到倪光南,倪光南也沒有推遲。 但謹慎的柳傳志還是不放心,因為倪光南夫人不答應的話,這事也會黃。
  • 這家由倪光南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的機器人企業做到了
    近日,一家200人的公司研發的機器人重複定位精度0.026,並獲批國家高端裝備製造業標準化試點單位,這便是由倪光南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的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遨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倪光南再次發出警告!首家「晶片大學」正式行動:掀起國產替代潮
    日訊】眾所周知,我國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晶片進口國、晶片消耗國,在2019年晶片進口金額就高達3000億美元,直接超過了石油進口金額,成為了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但晶片作為整個科技產業最為核心技術,如果長期依賴於進口,意味著在關鍵時刻就會受制於人,所以我國早已經定下了2025年國產晶片70%自給率目標,所以為了解決國產晶片技術短板,更是從上至下開始尋找國產晶片的技術短板和技術弱點,就在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英特爾和ARM之外,中國做開源晶片有機會突圍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李永華)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進入晶片領域之時,世界已經形成了壟斷體系,英特爾和ARM兩大家之外,「我們看看有沒有其他的機會。」11月3日,在湖南長沙舉行的2020年世界計算機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中國在開源晶片方向上有可能取得突破,並規避美國可能採取的限制政策。倪光南認為,開源晶片雖然難度很大,但可以借鑑開源軟體的成功經驗,實現突破,目前已經看到一個很好的開端。
  • 倪光南談軟體生態:中國正從人口紅利轉為工程師紅利
    這樣一個好的條件,我們應該利用我們人才方面的優勢,每年培養出來軟體人員世界第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2019軟體綠色聯盟開發者大會說。倪光南稱,目前我國軟體產業規模越來越大了,龍頭企業不錯,軟體人員數量世界第二,很快會到世界第一。對於美國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中國有可能比美國產出更多工程師,搞軟體的知道軟體工程師是我們軟體業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這是中國最有利的條件。
  • 倪光南、金燦榮、張召忠正式表態,中國「芯」突破
    就在這製造的機器上來說,能拿出手的機器和別的人家的相比,那真的是一個天上和一個地下。不過對於國家來說,就算在這個領域怎麼落後,都不能不發展。不然的話這個差距就一直不會減少,對方拿捏住我們的把柄那都是死死抓著7寸的。在半導體行業上,現在是真的會在上面做文章了。大家所熟悉的幾位科學家倪光南,金燦榮,張召忠正式表態,中國即將會在晶片上取得很大的突破。
  • 闢謠微軟最新聲明暗示斷供中國概不負責?這協議早有,不針對中國
    8月9日消息,今日網上流傳,微軟更新了其官網的Microsoft服務協議,聲明如果因為不可抗力導致微軟無法履行或延遲履行其義務,微軟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或義務,該協議10月1日正式生效。甚至有解讀稱,微軟最近緊急修改了協議,暗示如果軟體斷供中國,概不負責,甚至上了微博的熱搜,眾人很擔心Windows不能用了。
  • 微軟副總裁沈向洋離職,曾任職微軟23年,是美國院士和世界級專家
    他曾是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也是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曾在微軟效力時間長達23年,在計算機視覺、計算機圖形、模式識別、統計學習和機器人學領域,發表了100餘篇論文,並擁有50多項美國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