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臍大豆是轉基因大豆、整齊白亮的大米是轉基因大米、表面光滑的馬鈴薯是轉基因馬鈴薯……一條由「向日葵環保聯盟」製作的「教你辨別轉基因食品」的帖子和配圖,在各大微博、論壇上流傳。不過,先別著急照著這個方法來辨別,我們先看看這些「辨別」方式是否靠譜吧。
我國是大豆的起源中心,因此我國的大豆品種資源十分豐富,截止2002年[1][2],我國已完成了23587份國內大豆品種資源以及從國外引進的2156份品種資源的農藝性狀鑑定和目錄編寫。豆臍是豆子與豆莢的結合部位,顏色深淺只是大豆品種特徵的一個表現方面,其顏色變化十分多樣:從黑色、褐色直到黃色、白色,依照國際通行的劃分方式有六、七類之多[3][4][5],與是否是轉基因大豆沒有必然聯繫。就拿圖中所說的豆臍褐色的「黑臍豆」來說,在我國本身就有很多品種。例如江西選育的「贛豆6號」[8]、湖北選育的「金大豆626」[9]、安徽選育的「蘆豆一號」[10]以及新疆的「沙灣黑臍豆」[1]等。由此可見,用「黑臍豆」這一特徵來判定大豆是否是轉基因是不靠譜的。同理,由於大豆籽粒大小和形狀也是大豆品種多樣性的體現,不同品種大豆的籽粒大小形態也具有差異[5][11],圖中所講靠形態區分大豆轉基因與否的方式,也不靠譜。
廣泛種植的孟山都轉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GTS 40-3-2),其未轉基因的母本大豆是A5403[6],而A5403大豆的種臍正是黑色(imperfect black)的[7],但進口轉基因大豆在我國的規定用途是飼料和榨油,市場上不應該出現完整的轉基因大豆。
大豆豆臍顏色非常多樣。圖片來源:ams.usda.gov
我國常見水稻主要分為兩類:多種植在東北、華北地區的粳稻,以及多種植在華南地區的秈稻。粳稻的籽粒較為矮胖,顯得較圓,又因為其中支鏈澱粉稍多,做出的米飯一般較粘。我們熟知的珍珠大米,其本質就是粳稻。秈稻的籽粒較長較瘦,由於支鏈澱粉較少,做出來的飯粘度稍小於粳稻,著名的揚州炒飯所用米就以秈米為佳,而東南亞菜餚中所採用的大米,基本也都是秈稻類型。此外,大米本身的光澤度,由於胚乳性質及碾米過程不同而不同。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所謂「又長又瘦又亮」,這本身就是秈稻的特徵,若以這條標準來判斷轉基因大米,估計揚州炒飯和泰國香米都要中槍了。粳稻和秈稻的外形有顯著差異,粳稻短粗、秈稻細長。更多關於水稻的內容,請閱讀:馴化之旅:稻米從哪裡來?
我國北方水稻以粳稻(Japonica)為主,南方則以秈稻(Indica)為主。圖片來源:vaviblog.com
流言中還提到,長的不好、長的不整齊、個頭小的大米是「天然大米」,這個是對商品化大米生產過程不了解所致。我們看到的大米,是水稻經過收割、脫殼、碾米等步驟生產出的胚乳,但大米在碾米後不能直接上市出售,而還需要經過一個評級過程,即按照一定標準將大米分為不同檔次。根據我國大米標準GB1354-86[12],大米需要依據不完善粒比例、雜質比例、碎米量等指標將大米分為特等、一等、二等和三等共四個等級。長的不好、不整齊的大米很有可能是等級較低的大米。因此,依靠「長的不好不整齊個頭小」等特徵來判斷是否是轉基因大米A,是毫無價值的。
水稻不同品種籽粒大小的變化非常大。圖為日本水稻品種。圖片來源:satoyama-initiative.org
首先,我國現在並沒有給任何轉基因馬鈴薯頒發安全許可,也沒有轉基因馬鈴薯獲得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產品的審批[18]。因此想在市面上購買轉基因馬鈴薯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圖中的這些「辨別方法」,自然也就成了屠龍之術。
馬鈴薯作為塊莖類作物,我們看到的一個個馬鈴薯,實際上是馬鈴薯的變態的莖。莖上必定生有芽,馬鈴薯表面的坑窪凹下去的地方就是馬鈴薯的芽眼。不過,芽眼的存在使得馬鈴薯加工頗為不便,因此人們在馬鈴薯育種過程中力求得到芽眼較淺、形狀較為規則的馬鈴薯。隨著人們的努力,很多芽眼淺且性狀規則的馬鈴薯品種被選育出來,例如東北廣為栽種的「尤金」[16]「早大白」[17]等雜交品種,均為皮白、薯圓、芽淺的高產品種。圖中進一步說到,削皮後不會變褐是轉基因馬鈴薯的最顯著標誌。那麼這條是否靠譜呢?雖然通過轉基因手段抑制多酚氧化酶可以起到減緩馬鈴薯變黑的狀況,但目前還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沒有商品化種植。更多內容請看:土豆切開不變色就是轉基因的嗎?
馬鈴薯不同品種在薯型、皮色上差異很大。圖片來源:xns315.com
平時經常聽見有人抱怨,說現在的番茄樣子看起來好看,但是吃起來沒有原來番茄的香甜,口感也變差了。因此有傳說是由於市場上都是轉基因番茄的緣故。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這種變化的確存在,但這並非轉基因造成的,而是人們在番茄育種上一次「魚與熊掌」的取捨。早期番茄在未成熟的時候,表面有很多深綠色斑點,使得番茄在成熟的過程中表面不能很均勻的變紅,看起來紅一塊綠一塊。因此在20世紀20年代末,育種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具有淺綠色未成熟果實的番茄品種,它們在成熟過程中可以均勻的變紅,果實品相很好。然而,隨著這個品種和以其為親本獲得的其他品種在世界範圍內廣泛種植,人們發現,番茄的含糖量和類胡蘿蔔素水平降低了。最近人們才了解到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在這些品種中,一個名為GLK2的基因發生了突變。這個基因的作用是增加果實中葉綠素的含量,它突變後消除了番茄幼果上由於葉綠素累積造成的深綠色斑點,使得果實能夠均勻變紅,但代價是果實的光合作用強度下降,使得果實糖和類胡蘿蔔素含量下降,從而造成了西紅柿口味的變差[19]。可見,番茄變得漂亮和口味變差,並非由轉基因造成。
番茄成熟除了變紅外,還有一個過程就是果實的軟化。果實的軟化是由於其內部產生乙烯這種氣體激素造成的[20]。軟化的番茄雖然好吃,但是對於運輸來說卻是災難——沒有一個運輸商願意看到一車番茄變成番茄醬吧?於是人們就開始著手研究讓番茄變的更耐運輸。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番茄尚未完全成熟時就進行採摘和運輸,然後等待其自然軟化或者用外源乙烯使其軟化。由於這種方式番茄軟化並不均一,因此使得番茄軟硬程度不一。二是篩選果實成熟後乙烯含量較低、果實較硬的品種,例如「L-402」[21]、「金冠5號」[22]等,都是較硬、耐運輸的品種。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人們有意的採取基因工程手段,降低果實內乙烯產生途徑上的一個酶的表達,生產出了乙烯含量低、耐運輸的轉基因番茄。例如我國第一種批准種植的轉基因作物「華番一號」番茄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23]。
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大部分為非轉基因番茄,同時也有轉基因番茄的存在的可能[30],但從上文可見,圖中所示的方法並不能有效區分轉基因番茄和非轉基因番茄。超市中的番茄由於統一採購,統一運輸,因此多採用商業化番茄品種,相比於農家自種的品種,會顯得規格均一、成色較好,但並不代表超市內的番茄有更大可能是轉基因品種。此外,小番茄是地地道道的雜交品種,所謂「小番茄是轉基因品種」的謬論可以休矣。更多內容請閱讀:聖女果是轉基因蔬菜?
這條「辨別方法」最不靠譜的地方,在於目前市面上壓根沒有轉基因胡蘿蔔。目前被報導的轉基因胡蘿蔔但都還處於實驗室開發和實驗階段,世界範圍尚無進行商業種植的轉基因胡蘿蔔[27],我國也沒有對轉基因胡蘿蔔的進口許可。因此這條「辨別方法」,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啊。
更令人不解的是,圖中居然宣稱「夏季的胡蘿蔔一般都是轉基因的」。在現代農業如此發達的今天,出現這樣的結論令人大跌眼鏡。胡蘿蔔是兩年生植物,其肉質根是其越冬前儲藏養分的部位[25]。因此在傳統上的確多是在夏秋進行播種,在秋冬趁其肉質根充分膨大時進行收穫。不過目前很多胡蘿蔔品種都可以進行春播夏收的反季節栽培,以滿足市場需求[26]。
和馬鈴薯一樣,這張圖介紹的對於胡蘿蔔的區分方法也是簡單的「以貌取人」。胡蘿蔔也存在極多品種,胡蘿蔔肉質根的形態是區分不同品種的重要標誌,一般分為圓錐形、圓柱形和球形三大類,而每類又可根據長短不同進一步劃分[24]。圖中所謂的「尾部有時比中間還粗」的「轉基因胡蘿蔔」,實際上就是普通的圓柱形根形的胡蘿蔔品種,常見的「黑田五寸」等均屬此類。
轉基因大白菜的描述是一個大大的烏龍——圖中所說的大白菜品種「福山大包頭」,是山東農業大學進行轉基因科研中使用的供試材料,其本身並非轉基因品種[31]。並且,目前也沒有任何轉基因大白菜品種被授予轉基因安全證書。因此所謂「福山大包頭是國家目前已確認的含有轉基因的白菜品種」子虛烏有。
目前,市場上的木瓜(準確的說是番木瓜)絕大部分都轉基因品種,轉入的是抗環斑病毒基因。環斑病毒是番木瓜生產中的一種毀滅性病害,轉入該基因後能顯著提高植株對該病毒的抗性,從而提高果實品質[28]。轉基因番木瓜在上世紀末就在多個國家獲得了商業種植許可,而我國於2010年也審批通過了「華農一號」等轉基番木瓜在華南地區的商業化種植[30]。另外提一句的是,對於進口番木瓜來說,上面粘貼的標籤上的編碼(稱為PLU)若以8開頭,則說明該番木瓜是轉基因品種。但由於PLU碼並非強制標註以及轉基因番木瓜的普遍種植,因此沒有編碼的進口番木瓜也有很大可能是轉基因品種。
圖中的四位數字,就是PLU碼。
現在栽培的農業作物,是經過人類千百年篩選、培育出的。由於種植環境、使用目的的差異性,造成了作物品種的多樣性。這些多樣性可以表現在顏色、形態、生活習性、產品性質等各個方面。而轉基因作物,轉入的基因多是抗病、抗蟲或抗除草劑基因,其表達產物對植物形態沒有顯著的影響。且在轉基因作物選育過程中,儘量不改變作物原有的非目的特性,是選育原則之一。因此,僅依靠一些外表特徵來判斷某種作物產品是否是轉基因,是相當不靠譜的做法。隨著作物交流的增加和育種的發展,很多之前不常見的作物品種現在都變得常見。看到自己沒見過的品種就條件反射般的想到「轉基因」,是沒必要的。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市場上能夠作為商品銷售的轉基因食物,都需經過嚴格檢測和審批才會上市,和傳統食物的安全性沒有差異。因此我們在購物時,也不必對轉基因食品另眼相待。
.2009年,農業部為兩種轉基因水稻(汕優63和華恢1號)頒發了在湖北省生產應用的安全證書[13],但因審慎起見,尚未批准進行商業化種植。這表明,這兩種轉基因水稻僅能在湖北省內種植,且不得用於商業買賣。但由於其抗蟲性優良,在個別地區發現有非法種植並混入普通大米中進行商品流通的現象,從而使得我國一些出口大米受到影響。這是我國法律所不允許的。目前任何非法種植、生產、流通轉基因水稻的行為都需要受到制止。
和水稻情況類似的,另一種主糧作物玉米也受人關注。我國目前僅為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種BVLA430101頒發了安全證書[13],但和水稻一樣,並未允許商業化種植。此外我國還進口了MON810、G21等十餘個轉基因玉米品種用於加工[18]。但這些進口轉基因玉米並不允許在國內進行種植。先前被誤傳為「轉基因玉米」的先玉335,其父本為自交系的PH4CV,母本則為由自交系PH09B和PH01N雜交而成的PH6WC,其本質是一個地道的雜交種[14][15]。將先玉335認作轉基因作物是對專利文件的誤讀所致。
更多內容,請移步果殼網的相關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