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如果王小波活到現在,恐怕已經68歲了。如今名滿天下的他,將自己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5歲。在那個殘酷的夜晚,急促而劇烈的心臟病奪取了他的生命,一個偉大的靈魂就此隕落。
根據李銀河回憶,王小波是帶著巨大的痛苦和不甘離開了人世。1997年4月10日11點半鐘,樓下的鄰居聽到王小波的陋室中爆發出一聲悽厲的呼喊。或許誰也不知道,一位45歲的壯年大漢正經歷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劇痛。
第二天,擔憂王小波的鄰居們踹了他的家門,看到慘不忍睹的一幕。當時的王小波已經倒在了地上,而他的臉則面頂南牆,牙齒裡儘是牆上的白灰,而身體早已僵硬而冰涼。王小波走得太突然,讓愛他、敬他的人肝腸寸斷。
頭撞南牆、頭撞南牆,王小波的一生何嘗不是「撞南牆」的一生呢?
王小波出生詩書之家,在特殊年代,他因為家庭成分不好,幹過許多工作。1968年,王小波在雲南兵團勞動,並開始嘗試寫作。這段經歷成為《黃金時代》的寫作背景。
1973年,在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做工人。後在北京西城區半導體廠做工人。而在此期間,王小波一直筆耕不輟,並以手抄本小說《綠毛水怪》,博得了未來妻子李銀河的芳心。
在此之後,王小波參加高考,考入了人民大學,其後又赴美國留學,學習統計學。回國後,王小波又留在高校任教。
事實上,擺在王小波面前的出路有無數條。作為高校老師,手握鐵飯碗,王小波大可衣食無憂。與此同時,王小波還多才多藝,作為理工男的他善於搞發明,甚至他還是中國第一批程式設計師,能夠自己寫代碼。連馬化騰、雷軍等人,都是他的後輩。
作為網際網路第一批搶灘登陸者,王小波大可走上網際網路創業之路。以王小波的聰明才智,恐怕馬雲、丁磊等人都要為他提鞋。然而王小波卻走了一條最難、最艱深的道路。
王小波信奉自由主義,嚮往更具有詩意的生活。在他心裡,寫作才是他一生的工作。他要做一個自由的撰稿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作家,作為一個只為自己真理服務的國王。1992年,王小波更是辭去了教職,蝸居在一個破爛而狹窄的40平米陋室中,煮字而炊。
然而在那個時代,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養活自己,簡直有如天方夜譚一般。如果只從事作家行業,大概率連自己都養不活。以路遙為例,他寫出《平凡的世界》這樣的暢銷書,不也最終貧病交加而死嗎?
路遙寫書至少還賺了錢,而王小波則不同。因為他文章的內容實在太不和諧,甚至可以說有點「色情」。
以王小波所寫的《黃金時代》為例,和性相關的詞語、行為總共出現不下百個,還有好幾處野合場面的具體描寫——王小波把它稱之「敦一敦我們偉大的友誼」。
由於色情內容太多,導致王小波的文章、書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退稿。如果不是妻子李銀河收入尚可,夫妻倆或許真的要喝西北風了。
實際上,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早就被出版社編輯所注意,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情節讓編輯們驚為天人。但是王小波的內容實在太過敏感,編輯對於出版《黃金時代》實際相當顧慮。
曾有一些熱心人試圖出版王小波作品,但均未能如願。王小波和李銀河曾抱著書稿,多次奔赴出版社,都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華夏出版社的老編輯趙潔平趁總編輯外出期間,打了一個時間差才讓《黃金時代》國內版問世。但事後,她也因此遭受到領導的嚴厲指責,心力交瘁,大病了一場。
無奈之下,王小波只好將《黃金時代》放在港臺地區出版。在臺灣地區,王小波的小說在《聯合報》獲得中篇小說獎,並在當地出版。而在香港,《黃金時代》的發行卻相當魔幻。為了市場,《黃金時代》竟被定義為情色小說,並被命名為《王二風流史》,收入「風月系列」……
聽聞此事後,王小波雖然拿了稿酬,但也十分不開心。要知道,《黃金時代》可是王小波心目中最佳的作品。甚至他還親自說:「《黃金時代》是他心中的寵兒,是他心目中最佳作品。」
那麼《黃金時代》到底講述了什麼樣的荒誕故事呢
主角是一個名叫王二的浪蕩青年和一個名叫陳清揚的女青年。由於陳清揚「臉不黑而且白,乳房不下垂而且高聳」,因此被大家強加「破鞋」之名。
」陳清揚不是「破鞋」,她本人也不歧視「破鞋」,可由於她不是「破鞋」,所以對人們這麼叫她感到很不自在。
後來陳清揚找到了浪蕩青年王二,想要驗證自己是不是破鞋。最終,王二和陳清揚形成了一個奇妙的友誼。最終,陳清揚真的在這場友誼中成為了「破鞋」。
《黃金時代》所描寫的是一個非性的時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不但性行為是不被認可的,甚至連性本身的存在都不被承認。王二和陳清揚的行為看起來很荒誕,但實際上一群瘋子中最正常的人。
《黃金時代》哪是黃書,它明明寫得是現實,諷刺著當年那個荒誕和瘋狂的社會。而在那個較為封閉的時代,總有一堵南牆橫亙在王小波面前,《黃金時代》遲遲不能出版。
但令人扼腕的是,當王小波一頭撞在牆上、橫屍當場,那堵偏見之牆似乎也被撞出了裂縫,最終轟然倒塌——《黃金時代》終於在內陸上市。
然而很多人看不明白,《黃金時代》仍將之當作「小黃書」與大家津津樂道。但是大家在關注於「下三路」的同時,往往忘記了本書的初衷,那就是自由與青春。從這方面來說,王小波是死不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