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有一個神奇的地方,雖然不限購,但和搶不到房子的武漢樓市,完全無關。
他在2018年,創造出比2013年還要慘澹的開盤去化率。
這裡是橫店。
均價9000(毛坯)左右的樓盤,首次開盤去化率不到30%、低於20%,再到甚至只有15%,叱吒全國的開發商,在這裡輪番撲街。
正成為武漢樓市第一大黑洞。
橫店,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力量?
居然能夠被搶房搶瘋的武漢人無視?
我們現在復盤。
橫店,位於黃陂區南部偏西。
東與前川街交界、南與武漢盤龍城經濟開發區相望、西與天河街毗鄰、北與祁家灣接壤。
基本上,就是臨空港和盤龍城兩大板塊的夾縫。
用開發商的話說,這裡坐擁兩大板塊「交叉紅利」。
用哥的話說,兩邊不靠,要啥沒啥。
但2016年底,橫店,突然成為武漢樓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短短幾個月,北辰、中南、金輝、中建、融僑等諸多品牌開發商,相繼進駐。
一時間,百億資金殺到,橫店順風飛翔,仿佛只是時間問題。
多宗橫店地塊,當初都經過多倫報價和競爭後熔斷,走到比拼規劃方案的階段。
像中南,金輝等,都是從10多個競爭對手絞殺中,殺出一條血路。
但資金洶湧帶來的不僅是美好未來,還有兇狠的泡沫。
去年底,中南首次開盤,當天去化率不足30%;(不過隨後調整策略引進分銷,今年5月再集中開盤,去化超80%)
今年4月,天縱雲湖灣入市,當天去化率15%(剛需優先,92套賣掉14套,隨後未集中開盤進入平銷);
(以上數據,來自克爾瑞監測)
然後6月底,金輝殺將進來。
哥沒能在克爾瑞查到金輝開盤當天去化率,但本周哥去現場晃了一圈,跟置業聊了聊,再看看銷控表,結合一次推盤500多套的規模~
哥判斷,首次開盤當天去化率,跟中南首開應該半斤八兩。
板塊六大樓盤,開4個,撲街3個,撲街率槓槓。
(唯一沒有撲的是北辰,這個後面講原因)
橫店為什麼成吞噬開發商的黑洞?
哥總結三個理由: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天
今年初,哥判斷武漢樓市的熱點在四環,城市邊界外擴,是武漢樓市關鍵詞。
既然如此,妥妥四環的橫店,為何「天不時」?
在形成新興購房目標地過程中,一定泥石俱下,有大量板塊渾水摸魚。
唯一的鑑定標準,地鐵。
地鐵最重要?
沒錯。
武漢地鐵開通裡程200多公裡,正在進入網絡時代,無地鐵樓盤,就是第一大硬傷。
從目前來看,橫店的交通,是頭號短板。
從樓盤扎堆的區域進入漢口,只有兩種選擇,從巨龍大道坐公交轉1號線漢口北,全程近10公裡;
從機場線盤龍城出發,坐地鐵2號線到漢口火車站,全長13公裡;
這裡面,還包括2字頭公交8站左右換乘,此外還要步行2公裡以上。
通勤之艱難,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地鐵七號線(前川線)已經開工,預計2年左右時間,會正式開通。
其中也明確有一站是「橫店站」。
哥了解的信息是,這一站的具體位置在川龍大道/中興街路口。
按現在的換乘線路,依然有7站公交+2公裡步行距離。
地鐵站3公裡範圍外,基本等同於無。
從板塊角度而言,橫店跟需求火熱的武漢樓市,完全無關。
某種程度上,這裡屬於「無效供應」。
地
所謂地不利,就是開發模式與片區,很難形成互相成就的良性互動。
橫店板塊,作為一塊要啥沒啥的「處女地」,而且比較缺乏政策預期利好,快速催熟的常用套路——
板塊啟動,最好是百萬方以上,開發周期7~10年的巨型項目。
某科、某利、某大,都是擅長這種模式的玩家。
要啥城市化?
我就是城市化本身。
因為項目足夠大,開發商為順利出貨、減少市場抗性,必然更多考量學校、商業街甚至醫院的生活配套,甚至可能先於住宅成形。
避免被動「等靠要」,人為催熟板塊。
而有大型開發商+百萬方項目支撐,板塊在整個市場上的音量也會更大,至少混個臉熟。
但橫店,由於種種原因,把地塊切割太碎。
六大項目,每一個都不大,平均體量都在30、40萬方左右。
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對處女地是很尷尬的規模。
為板塊貢獻過多,感覺為別人在做嫁衣;完全不做吧,又說不過去。
每一家都扭捏著做一點,又做不到位,死盯著別人,面和心不和,都指望別人當雷鋒。
開發商再多,也根本形不成合力。
而且大家看這幾個項目的容積率,1.0~2.0,最高的也不過2.5。
一個面向剛需的板塊,這麼低容積率,本身就是錯配。
面對這種規劃條件,開發商必然高低配。
高層堆成鴿子籠降成本,容積率多分給洋房拉溢價。
一個板塊容積率過低,並不利於配套完善。
即便公共資源,也會優先配給容積率高的板塊,因為獲益人群更廣。
啟動項目不夠大,或者啟動項目不給力,後面就很難再扳回來。
這麼多年,只有光谷東扳回來了。
他太特殊,沒有可比性。
所以,我們經常說,某個區域,N大開發商進駐了,就要飛?
不是的,炒熱板塊這種事,100個臭皮匠,也不抵一個諸葛亮。
形勢不夠樂觀,再加上人作,就徹底涼涼。
現在哥解釋,為什麼北辰,沒有撲?
北辰是板塊首發,定價遭遇「保成本申請備案價」,當時可能嫌價格低,但現在估計慶幸這價格,給的太有先見之明。
因為低價優勢,又是首發,開盤亂中取勝。
北辰最最聰明的,是每次推盤量不大,大概100多套。
哪怕客戶有限,但每次開都能熱銷。
房地產的玄學是,一個盤開始賣順了,後面就水到渠成的順。
反之亦然。
相對,中南和金輝,推盤量都非常大。
中南一次預售證1000多套,金輝開盤也是500套+起步。
他們從營銷中心開放,認籌到開盤,給人感覺都非常,倉促。
籌量多少?能支撐多大推盤量?心裡沒數嗎?
前期已經撲街,為什麼還不控制節奏?
唯一的解釋,大概集團對業績壓力大。
但有意思的是,開盤不理想,後續動作並不多,難道集團又調整目標?
這個哥就只能猜測。
反正給市場留下的印象就是,他們家房子很多,不急。
購房人不急,只能開發商急。
所以,很多人說房地產,行情意外的能力,等於零。
哥就覺得一派扯淡。
房地產營銷策略,說穿了是與目標群的匹配度。
現在橫店板塊的價格,9000+2000,總價百萬左右。
針對的目標群,漢口溢出的不鏽鋼。
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工資晚發10天,生活就有問題的年輕人。
30%的首付,是目標群榨乾父母,能拿出的全部身價。
這個板塊的開發商,應該很有感觸,裝修能不能貸款?捆不捆綁車位?
幾萬塊的支付差異,直接決定項目生死。
但就是這樣一個板塊,這樣一群潛在客戶,居然開發商還動「捆綁車位」的心思,非要被啪啪打臉才回頭。
其實類似板塊,最大的生存基礎——
武漢房地產消費的不理性,遍地「新房癌」。
就是哪怕只有30萬支付能力,也要買新房+大牌開發商+小區景觀+物業。
這種傾向,總是可以讓鳥不拉屎地區開發商,趁亂出貨。
按哥的思路,年輕人就應該買市中心老破小去。
不是說郊區沒價值,「守工地」是買房投資的必修課。
但對於有實際居住需求的年輕人,生活——工作的「距離感」,應該永遠擺在買房首位。
上下班的通勤距離,是考慮的第一要素,為滿足這個要素,可以讓渡房子的品質、社區環境,甚至所謂社區生活。
待收入改善,有老破小資產打底,再換購近郊的漂亮房子。
住在城市邊緣,每天通勤3小時+,是人生第一大悲劇。
為虛幻的居住滿足感,影響事業的進階,是否划算?
這個扯遠了。
但武漢房價持續下去,購房傾向,遲早會發生巨變。
留給開發商的時間,不多了
今日互動——
我們說,讀歷史是為展望未來。
那麼武漢,還有哪個板塊,極可能重複上演橫店的故事?
你們認為是誰?理由呢?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