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四大洋三大洲,淺析北極航道的開發對世界的重要意義

2020-12-05 輕舟一號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逐漸加劇,全球氣候呈現了一個變暖的趨勢,地球南北極地區的冰線正在向南北極點退縮,結冰期也在逐漸縮短。氣候變暖對於自然環境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南北極的動物生存會受到極大威脅,氣候環境也會變得極端而不可預測。與此同時,南北極冰蓋消融給人類生產活動帶來了新的空間,其中最直接也是最現實的影響是可以開闢新的航道,以此提高遠洋運輸效率,促進人類經濟發展,這一點特別體現在北極地區。

北極地區冰蓋變化圖

由於全球陸地、人口、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對於人類生產活動而言,冰蓋消融在北極地區的影響遠遠勝過南極,並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正是察覺到了北極地區的戰略地位,俄羅斯近年來加大了在北極地區的存在,軍事部署自然不在話下,與此同時,還在積極組建世界最大規模的破冰船隊,數量將達十幾艘,其排水量高達33500噸的22220型核動力破冰船處於海試和建造中的已有3艘。除了俄羅斯以外,北冰洋沿岸的歐美各國也在積極謀劃對於北極地區的開發利用,除了為北極地區的海底資源所吸引,也看到了北極航道對於世界的重要意義。

22220型核動力破冰船

歐洲及北美大西洋沿岸到東亞海運通道的捷徑

傳統上,世界經濟重心和經濟中心都在北大西洋兩岸,隨著亞洲地區特別是東亞經濟的迅猛發展,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往北太平洋兩岸轉移。就經濟總量而言,北太平洋兩岸的經濟總量已經與北大西洋兩岸並駕齊驅。因為北美洲同時瀕臨大西洋和太平洋,是上述兩大經濟區域的重疊部分。在北太平洋西岸,東亞地區的GDP加上東南亞的GDP之和已經約等於整個歐洲的GDP(2018年,東協加中日韓三國GDP總量為22.67萬億美元,歐盟、英國和俄羅斯的GDP總量為23.23萬億美元)[1],如此看來,北太平洋沿岸地區和北大西洋沿岸地區在經濟體量上已經等量齊觀,這其中的貢獻主要來自東亞三國。

歐洲簡圖

東亞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其在世界的地位迅速攀升,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存在著廣泛的貨物貿易往來,這其中歐洲和北美尤為重要。過去,由於陸地阻隔,東亞與歐洲、北美的貨物運輸需要經過萬裡之遙的路途,運輸成本較高,產品競爭力和經濟效率受到很大影響。一旦北極航道得到大規模開發,這種狀況將會得到有效地改善。

歐洲到東亞以鹿特丹到上海的海上航線為例,當前走地中海-蘇伊士運河-馬六甲海峽航線航程約為2萬千米,如果往北走北冰洋航線,這一航程約為1.5萬千米,縮短了5000千米,節省了四分之一的時間和燃料消耗[2]。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區到東亞以紐約到上海的海上航線為例,當前最近通道是走巴拿馬運河-北太平洋航線,航程約為2.4萬千米,如果走北冰洋航線(巴芬灣-波弗特海-白令海峽),這一航程為1.6萬千米,縮短8000千米,可以節省三分之一的時間和燃料。可以看出,無論是歐洲地區還是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區與東亞的運輸往來,走北冰洋航道都是最近的海運通道,而且對於大宗貨物的運輸效率也是所有運輸通道中最高的。

北冰洋海運航線的開發能夠縮短歐美到東亞的經濟距離,會進一步促進世界經濟重心向北太平洋沿岸轉移,世界經濟會加速迎來太平洋時代。

紓解馬六甲之困

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中東石油的開採,東亞經濟的發展,這些都促成了印度洋到北太平洋航線的必經之路馬六甲海峽成為海上咽喉,東亞各主要經濟體中日韓視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馬六甲海峽是國際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每年通過海峽的船隻達到10萬艘(大部分為油輪),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南海的油輪是蘇伊士運河的3倍、巴拿馬運河的5倍。

作為戰略要衝的馬六甲,已經成為大國必爭之地,也曾經成為海盜猖獗的地區,依靠這條航線的各國海洋運輸正面臨著傳統和非傳統威脅,給馬六甲紓困已經勢在必行。一旦北冰洋航線被大規模開發利用,歐洲到東亞的貨物運輸可以繞開印度洋航線,馬六甲之困也就自然得到有效緩解。

馬六甲海峽

北冰洋沿岸凍土開發成為可能

北冰洋沿岸分布著廣袤的陸地,包括亞歐大陸、北美大陸、格陵蘭島等,分布著俄羅斯、美國阿拉斯加州、加拿大、格陵蘭島(丹麥)、挪威等國家和地區,北極圈以內的陸地面積約為800萬平方公裡,由於氣候寒冷、冰層覆蓋,這一地區的大部分處於未開發狀態。如果全球變暖進一步加劇,北極沿岸地區冰層消退,人類的大規模開發活動將可能涉足這片極寒之地。

北極地區俯瞰圖

北冰洋航道的開發對於北極沿岸地區的影響,具體以俄羅斯遠東地區為例來進行說明。俄羅斯人口約為1.44億,國土面積1710萬平方公裡,在其面積達622萬平方公裡的遠東地區,只分布了629萬人口,人口密度約為1人每平方公裡,是一片地廣人稀的廣袤土地。為了促進遠東地區開發,沙俄時代就修建了通往遠東的鐵路,只可惜鐵路運輸能力終究有限,單列火車的運力不過幾千噸。如果北極冰蓋進一步消融,北冰洋航道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俄羅斯北冰洋沿岸將出現更多的港口,海運將取代鐵路,成為主要的運輸方式,能為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開發提供關鍵的前提條件。

俄羅斯遠東地區(紫色粗線條以東)

對於北極地區的開發,俄羅斯其實早有遠見。除了積極新建核動力破冰船,最近還提出了巨型水下油輪提案Pilgrim,這種遊輪類似於潛艇,用來在北極地區運輸液化天然氣(LNG),水下排水量將達到18萬噸,能滿足北冰洋航線全天候的運輸需求。

俄羅斯孔雀石設計局提出的Pilgrim潛艇

客觀上將促進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

化石能源屬於不可再生能源,隨著全球石油、天然氣資源的不斷消耗,現有可開採油氣儲量面臨枯竭的危險,在其他能源還未形成完全替代作用的情況下,開發新的化石能源成為一種無奈之舉。北極地區的探明石油、天然氣儲量相當可觀,根據美國地質局發布的報告,北極地區未探明的油氣資源佔全世界未探明的油氣資源的22%,其中包含了全球30%未被發現的天然氣儲量和13%的石油儲量(北極圈以內北冰洋海底的石油儲量超過900億桶),且大都分布在不足500米水深的近岸。其中,天然氣資源主要集中在俄羅斯。北極豐富的化石能源成為吸引各國關注的關鍵因素之一。冰蓋消融將促進北冰洋航道的開發,為北極地區的能源開發提供先決條件,使得這一地區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能源基地。

負面影響難以估量

新航道的開發自然有益於人類的經濟活動,能夠降低運輸成本和運輸時間,提高經濟效率。與此同時,新航道的開發意味著大規模的人類活動的展開,將會帶來不可避免的汙染,比如運輸船舶的油汙、港口建設、生產生活汙水的排放等都將打破北極原有的生態平衡,使得北極地區動物的生存受到巨大威脅,給北極這片生態淨土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對人類來講是災難性的。

對於全球變暖,人類已經採取了一些挽救措施,但也只是延緩了全球變暖的速度,大的趨勢似乎不可避免。全球變暖導致的冰蓋消融將會使得北冰洋裸露成一個誘人的天然航道,能夠成為連接歐美與東亞的最佳運輸通道,對於世界經濟和全球發展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將會加速世界經濟重心和經濟中心向北太平洋沿岸轉移。北冰洋航道的開發,也將促進北冰洋沿岸地區的開發,為人類經濟活動開闢新的疆域。與此同時,北冰洋航道的利用也將緩解馬六甲海峽的繁忙,降低全球海洋運輸的脆弱性。

值得警惕的是,北極航道的開發為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提供了客觀條件,但是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是一把雙刃劍,帶來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將是不可逆轉的,從長遠來看,這種資源開發會得不償失,人類需要另尋其他途徑解決能源問題。

作者:大白高國

本文為作者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與作者

相關焦點

  • 雪龍號船長:北極東北航道"通航"時代已到來
    新華網「雪龍」號9月17日電專訪:北極東北航道「部分通航」時代已到來——訪「雪龍」號船長王建忠  新華社記者 璩靜  7月至9月,「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兩度穿越北冰洋進行首次跨北冰洋調查,成為我國航海史上第一艘穿越北極東北航道的船舶,為我國未來參與北極東北航道開發利用積累了經驗和航行數據。
  • 中俄合作開發北極,俄駐華大使:北極航道將建大型交通樞紐
    傑尼索夫透露,對北極地區的開發將在北方海航道的開頭和盡頭修建兩個大規模交通樞紐,分別位於摩爾曼斯克和勘察加半島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北方海航道示意圖在12月2日舉行的中俄總理第二十五次定期會晤中,雙方提到要加強在北極可持續發展合作,包括開發利用北方海航道,並且促進在北極航道中推動互利的合作項目。
  • 北極「新開發時代」
    日益凸顯的北極商機  北極地區快速冰融使得北極航道的開發前景日益廣闊。在此情形下,經過俄羅斯北極地區的東北航道、經過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以及穿越北極點附近海域的中央航道逐漸開通,這將對全球航運產業的布局產生重要影響,改變全球航運和貿易的格局。
  • 你所不知道的北極航道
    全球日益變暖,北極地區冰川加速融化,在全球經濟布局以及北極資源開發利用背景下,北極航道在全球航運的分量不斷上升。北極圈內資源豐富,蘊藏著巨大的未被開發的油氣量。2017年12月,由俄羅斯諾瓦泰克股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法國道達爾公司和中國絲路基金共同合作開發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正式投產。
  • 北極博弈正式開啟,俄羅斯即將控制整個北極航道,美國優勢不再
    圖為俄羅斯駐北極部隊近日,據媒體報導稱,最近俄羅斯終於出手了,這次俄羅斯即將控制整個北極航道,因為他們準備將衛星通信覆蓋到整個北極地區,這樣將大大加強駐紮在北極地區的俄軍之間的聯絡,預計半年內衛星將會覆蓋整個北極,看來北極博弈已經正式開啟
  • 影響北極生境的北極航道
    研究人員對船隻航行和燃料消耗方面的數據分析表明,隨著北極冰川的融化,北極新航道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船在北極航道通行,而對這些船隻的管理幾乎沒有,這些船隻帶來了能夠造成氣候變化的各種汙染。西伯利亞海岸嚴寒水域的航行,促進了大宗商品生產商的貿易發展,使得鐵礦石、石油、液化天然氣(LNG)和其他燃料通過北極水域輸送到世界各地。即使新冠疫情大流行中斷了某些商品的供應鏈,大大降低了全球的物流運輸速度,但也沒有阻止北極航道運輸量的增加。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2020年上半年北極航道供通行935船次,而去年同期為855船次。
  • 北極航道意味著什麼
    這些航線對於今天的世界意味著什麼?世界發達國家大多處於北緯30度以北地區,這個地帶生產了當今世界80%的工業產品,佔據70%的國際貿易。當今國際貿易主要依靠航運來完成,而北冰洋航線正連通北美、西歐和東亞三大經濟活躍區域。
  • 加拿大交通部長不看好開通北極航道
    世界新聞網3月26日報導,加拿大交通部長瑞特(Lisa Raitt)25日在華盛頓發表演講時說,在可預見的將來,開闢聯接亞洲和歐洲的北極航道這個人類數世紀的夢想,在絕大多數情形下仍是幻想。她說,儘管北冰洋上某些地方積冰融化,但遠未到出現亞歐新航道的程度,仍舊令航運及保險業者視為畏途。
  • 穿越「傳說中的航道」北極東北航道 為中國開闢冰上絲綢之路
    中遠海特船長吳廣鋒: 穿越「傳說中的航道」北極東北航道 為中國開闢冰上絲綢之路   吳廣鋒,中遠海運特種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遠海特)的船長,北極東北航道的開拓者之一,如今已在海上度過了30多年。今年7月,記者見到了這位剛過50歲、臉上卻有了皺紋的老船長,回憶起「傳說中的航道」北極東北航道時,他黝黑的臉上泛起了自豪的笑容。  2016年7月16日清晨,天津港匯盛碼頭,一批貨物緊鑼密鼓地裝上永盛輪。
  • 俄羅斯海上核電站投入使用,決心打通北極航道!
    北極航線念叨了十幾年,什麼時候會開通?俄羅斯的破冰船和海上核電站或許是問題的答案。近日,實際上第一座海上浮動核電站「羅蒙諾索夫院士」號宣布正式投入使用。該核電站安裝在一艘破冰船的船體上,排水量超過2萬噸,有兩個KLT-40S反應堆,可以為10萬人的城市提供充足電力。
  • 北極航道的突破,對物流和全球貿易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早在2013年,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就測試了北極航線,目前,全球最大貨櫃航運公司馬士基也在測試北極航線,如果北極航線實現常態化運行,遠東、西歐和北美這三個區域之間的貿易合作必將擴大,北極沿岸港口地區將興起新的物流轉運中心,世界海上貿易重心形將轉移,如是種種對地區和國際局勢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如此聯想到海上絲綢之路北線建設,將引起足夠的重視。
  • 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後年升空
    北極冰川的融化,不僅關係全球氣候變化,跟我國北方的霧霾也是息息相關。為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學目標出發,開展原創載荷的論證、研究與開發,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下簡稱「聯合中心」),將聯合推動創新型通量衛星、冰衛星等全球變化衛星系列工程立項,獲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科學觀測數據,致力產生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成果。
  • 中國開通北極航道比過馬六甲省9天
    7月正式發行航行指南據新華社消息,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副局長翟久剛昨日表示,海事局組織編制的《北極(東北航道)航行指南》將於7月正式出版發行,通過新航道抵達歐洲,有望比通過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縮短航程近2800海裡、節約9天航行時間,經濟價值巨大。
  •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北極東北航道通信保障工作研究取得四方面成效
    然而,存在高緯度自然條件和開發利用不足等因素,通信保障也成為影響航行北極的關鍵因素之一。近年來,為破解這一難題,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緊跟國家戰略部署和航運發展需要,主動謀劃、積極作為,不斷深化北極東北航道通信保障相關研究工作,取得了紮實的成果。
  • 多國加入北極航道油氣博弈 俄專家明確抵制中國
    20多國加入北極航道和油氣資源博弈  能否綠色開發遭到多方質疑  9月21日至24日,第二屆「北極—對話的領土」國際論壇將在俄羅斯阿爾漢格爾斯科召開。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0名北極研究學者、政府和實業界代表將參加該論壇。目前,超過20個國家正在布局北極地區的開發項目,俄羅斯、丹麥、美國、加拿大近期動作頻繁,顯示開發北極航路和資源成為不遠未來的追逐焦點。
  • 中國首船亞馬爾液化天然氣經北極東北航道運達
    本次的液化天然氣是通過北極東北航道運抵中國石油旗下的江蘇如東LNG接收站,交付給中國石油。LNG船在如東接收站停靠(人民網 圖)這是亞馬爾項目首次通過北極東北航道穿過白令海峽向中國供應LNG。冬季北極冰蓋太厚,現有LNG運輸船無法航行。只有當冰面在夏季變薄時,LNG船才能使用北極航線。
  • 俄羅斯未來或將獨享北極航道,這一點世界各國都比不上
    北極長時間以來覆蓋著厚厚的冰層,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冰層開始融化,這使得人們看到了開闢一條新航道的希望,如果可以開通北極航道,那將極大的縮短歐洲國家船舶去往太平洋的時間,同時這也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不過目前這一計劃也只是停留在構想階段,最大的阻礙就是北極地區仍分布有大量的冰層,普通的船舶根本無法在北極地區航行。
  • 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計劃2022年發射
    新華社廣州12月4日電(記者楊淑馨)記者4日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 北極東北航道「冰上絲綢之路」
    而絲綢之路上的一條條航道成為這些成果和影響力的見證者。在此次央視記者行走「一帶一路」的線路中,有一路記者走的是北極東北航道。這條航道又被稱為「冰上絲綢之路」。跟隨中遠海運集團建造的冰級輪「天恩輪」,8月4號從江蘇連雲港出發,取道北極東北航道,從西太平洋,經白令海峽,跨越北冰洋前往歐洲。全程18520公裡。這條航線比傳統航線節約航程12天。
  • 中大將研製發射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
    會上進行了聯合中心揭牌儀式,並宣布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據了解,聯合中心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學目標出發,開展原創載荷的論證、研究與開發,將聯合推動創新型通量衛星、冰衛星等全球變化衛星系列工程立項,獲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科學觀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