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劉雄軍團隊及合作者提出非遍歷臨界相的實現和探測

2020-09-10 量子之聲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劉雄軍課題組和南方科技大學俞大鵬院士合作,提出如何在拉曼光晶格中實現和探測非遍歷的臨界相這一基本量子相,為實現和探測單粒子和多體臨界相指明方向。這項研究以「Realization and detection of non-ergodic critical phase in an optical Raman lattice」為題,發表在近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 Rev. Lett. 125, 073204 (2020)]。

非遍歷臨界相示意圖

安德森局域是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基本量子現象,它展示了由無序引起的電子波函數的局域。基於冷原子高可操控性,可在實驗中製造出無序[Nature 453, 891 (2008)]和準周期晶格[Nature 453, 895 (2008)],從而在實驗中觀測到安德森局域現象。對於一維無序或者準周期系統,如果加上相互作用,會出現多體局域的現象。這一現象最近在理論上被廣泛關注,同時在冷原子實驗中被觀測到[Science 349, 842 (2015)]。除擴展相和局域相(包括安德森局域相和多體局域相)之外,無序系統還存在第三類基本相,稱為臨界相。類似局域相,臨界相也存在於無相互作用和有相互作用的系統中。其中後者稱為多體臨界相,由劉雄軍課題組在最近一篇理論工作提出並證明其存在[arXiv:1910.12080]。臨界相的研究對於理解擴展相到局域相的轉變具有深刻意義,同時,它在能譜統計、波函數的多分形行為以及動力學演化方面表現出與擴展相和局域相不同的性質。然而,這一基本量子相到目前為止還未被觀測到。原因在於,一方面具有臨界相的模型很少,已知大多數模型只存在臨界點、不存在臨界相區域,即使對於個別具有臨界相的模型,因其理論條件十分特殊而不存在被實驗模擬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何在實驗測量上判斷臨界相的存在也缺乏研究。

這項工作基於近些年來在理論和實驗上發展的拉曼光晶格量子系統。拉曼光晶格的主要思想由劉雄軍等從2013年開始的一系列工作中提出,並在近五年來廣泛用於冷原子中實現自旋軌道耦合和拓撲物相。該工作提出一個具有準周期塞曼勢的一維自旋軌道耦合模型,屬於AIII對稱類,並證明這個模型的相圖有三個相——擴展相、局域相和臨界相,且臨界相佔據相圖中一個很寬的區域。在無相互作用情況下,作者提出可通過測量實空間波包動力學或者動量分布的時間演化來測得臨界相;而在有相互作用情形下,可以通過量子猝火探測初態的殘存率和密度的不平衡分布來測定多體臨界相。該工作給出具體實現所提模型的實驗細節,為實驗實現和探測的非遍歷量子臨界相指明了方向。

劉雄軍為文章通訊作者。量子中心和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王玉成博士後、量子中心張龍博士後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量子中心博士研究生牛森也參與了工作。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等資助。

相關焦點

  •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組與合作者在拓撲外爾半金屬晶體中觀測到非...
    馬約拉納費米子是自身的反粒子,符合非阿貝爾統計,是實現可容錯的拓撲量子計算的物質基礎。北大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健課題組及合作者在摻硫的第二類拓撲外爾半金屬二碲化鉬晶體中觀測到非平庸超導的信號,發現該材料是一種拓撲超導候選材料。同時,因其為層狀過渡金屬碲化物,具有很大的潛在應用價值。
  • ...合作者在Nature Physics發表超冷原子中三維拓撲能帶的表徵和觀測
    一個基本原因在於,冷原子中的主要觀測方案包括利用時間飛行和光照相作探測,凡這類方案只能探測冷原子的二維信息,而第三個方向在拍照中被疊加而無法得知信息。比如,沿著z方向拍照x-y平面探測原子分布,實際測量的結果是將沿z方向排布的所有x-y面累計疊加後的結果,無法對冷原子的三維物性實現準確表徵。
  • 南科大學者與合作團隊提出有精確遷移率邊的準周期嵌套模型
    他們聯合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尤建功、周麒等提出一類基本的精確可解準周期模型,並提出可以基於拉曼光晶格實現該模型。該類模型出現數目可控的偶數條遷移率邊,其基本特性超越過去已知的具有精確遷移率邊的其他模型。
  • 八年磨一劍 北大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實現了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  此前,江穎團隊及合作者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過實驗技術和理論方法的雙重突破,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對原子核量子態的精確描述,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該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通過開發新型掃描探針技術,在國際上獲得了單個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該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冰在二維極限下可以穩定存在,拍攝並揭示了二維冰的獨特形成過程和生長機制,該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臨界冰核」存在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關係,從而證實了「經典成核理論」的預言。研究成果19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近百年前,科學家吉布斯等人基於熱力學原理,提出相變的「經典成核理論」,認為如水結冰這類相變需經過一個成核過程,水過冷形成小冰核,僅當形成的冰核偶然超過臨界尺寸(即「臨界冰核」)時,相變才能自發發生。然而,由於「臨界冰核」的偶然性、瞬時性(納秒級別)和微觀性(納米級別),給微觀探測帶來極大難度。
  • 量子中心劉雄軍課題組及合作者提出一類基本的具有遷移率邊的精確...
    ,提出一類基本的精確可解準周期模型,並提出可以基於拉曼光晶格實現。遷移率邊是安德森局域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表現為能譜中存在臨界能量。處於該臨界能量值兩邊的能量本徵態分別是擴展態和局域態。遷移率邊帶來豐富的物理。比如,調節費米面處於擴展態區域時,系統呈金屬性。若調節費米面處於局域態區域,則系統是絕緣體。相應地,調節粒子數密度和/或無序強度可導致費米面穿越遷移率邊,從而出現金屬—絕緣轉變。基於類似原因,有遷移率邊的材料具有強的熱電響應。
  • 從微觀探測水結冰過程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關係,從而證實了「經典成核理論」的預言。研究成果19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走進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
    編者按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實現了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於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臨界冰核的存在
    19日,《自然》發表了一項關於自然界中相變成核現象的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化學所和國科大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關係,這一成果與經典成核理論預言高度契合。 美國物理化學家吉布斯等人100多年前基於熱力學原理,提出的相變「經典成核理論」認為,水結冰這類相變需要經過一個成核過程。
  • 《Nature》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臨界冰核」存在
    吉布斯(Gibbs)等人近百年前基於熱力學原理,提出相變的「經典成核理論」,認為如水結冰這類相變需經過一個成核過程。例如,水過冷形成小冰核,僅當形成的冰核偶然超過臨界尺寸,即形成臨界核時,相變才能自發發生。近數十年來,隨著微觀探測技術的發展,證實了經典成核理論的許多推論,但也發現了一些超出其預期的結果。
  • 華中科大提出一種量子臨界動力學增強的量子傳感新方法
    量子科學與技術是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研究領域,引領著物質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巨大變革。量子傳感與精密測量作為量子信息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在現實世界有著極富前景的應用。如何利用量子資源突破標準量子極限測量精度是這一研究方向的關鍵科學問題。
  • ...報導劉晶及合作者對拓撲光電探測的展望:基於半金屬的高性能...
    本站訊(通訊員 劉晶) 近日,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微納測試課題組劉晶副教授以「天津大學精密測試技術與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為第一單位,與合作者美國耶魯大學Fengnian Xia教授、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Di Xiao教授、西班牙巴塞隆納科學與技術學院F.Javier García de Abajo教授和北京大學孫棟教授,在國際刊物
  • 物理所等發現自旋阻挫重費米子體系中的量子臨界相
    當一個二級相變通過非溫度控制的外參量被連續壓制到絕對零度附近時,體系會發生量子相變。發生量子相變的臨界點,即量子臨界點,是絕對零度條件下位於外參量軸上的一個點,通常可以通過調控壓力、磁場等手段來獲得。量子相變和有限溫度下由熱漲落控制的相變不同,其物理本質是基於海森堡不確定原理的量子漲落行為。
  • 中科大實現單個生物分子磁共振譜探測
    記者9月7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運用量子技術首次在室溫水溶液環境中探測到單個DNA分子的磁共振譜,從而向運用單分子磁共振研究生物分子在生理環境中的構像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邁出重要一步。
  • 百年理論預言被證實,「臨界冰核」被我國科學家成功捕獲
    1876年美國著名數學物理學家,數學化學家吉布斯在康乃狄克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奠定化學熱力學基礎的經典之作《論非均相物體的平衡》。這一長達三百餘頁的論文被認為是化學史上最重要的論文之一,其中提出了吉布斯自由能,化學勢等概念,闡明了化學平衡、相平衡、表面吸附等現象的本質。
  • ...報導量子中心孫棟及合作者對拓撲光電探測的展望:基於半金屬的...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的孫棟教授和合作者可見光和近紅外光電探測器因為成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工藝,已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成為各個領域不可或缺的關鍵器件。而探測更長波長的中遠紅外和太赫茲波段的光電探測器卻因為材料和工藝方面的局限,存在多個難以攻克的技術瓶頸,例如高昂的製造成本、低密度的集成,以及需要製冷來降低暗噪聲從而獲得足夠的靈敏度。
  • 中國科大在超導量子臨界現象的基礎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劉國柱副教授課題組在凝聚態體系中量子臨界現象理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了一個在量子臨界體系中實現衍生超對稱的必要條件,為在凝聚態物理中找尋有效超對稱提供了有價值的限制和理論指導,相關的研究結果以「Absence of emergent supersymmetry in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ritical
  • 北大-廖志敏及其合作者︱在拓撲超導相變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廖志敏教授課題組與荷蘭屯特大學李川助理教授、南方科技大學俞大鵬院士等合作,實現了狄拉克半金屬納米線約瑟夫森結中拓撲超導相變的柵壓調控
  • 中國科學家首次證實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
    掌握冰的形成過程將會給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如細胞和組織的低溫凍存,維持疫苗在生產和輸運過程中的高活性等。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王健君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昕教授等人在Nature上發表論文,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關係,符合經典成核理論的預言。這個工作對水結冰機理、相變現象乃至統計物理中宏觀和微觀關係等都有重要意義。
  • ...中心王健研究組及合作者的最新成果:反常量子格裡菲思奇異性的...
    這一發現揭示了超導漲落與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對於量子相變的重要影響,揭示出量子格裡菲斯奇異性在二維超導金屬相變中的普適性。超導-絕緣體與超導-金屬相變是量子相變的經典範例,已有三十餘年的研究歷史。所謂量子相變,是指在絕對零度下系統處於量子基態時隨著參數變化而發生的相變。近年來,隨著薄膜和器件製備工藝的提高,二維晶態超導體系逐漸成為了研究量子相變的理想平臺,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