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華大學貧困生的內心世界:榮耀與自卑並存

2020-11-26 中國網

8月27日上午,清華大學啟動新生軍訓,機械工程系最小新生、13歲的範書愷格外顯眼,他就是通過「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進入清華的

「你知道農村孩子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嗎?」接受採訪時,這個身高一米八、皮膚黝黑的男生突然問道。

「是自卑。」他自問自答。說完這幾個字,楊弘毅低下頭沉默了一會兒,再抬起頭時,滿臉淚水。

3年前,18歲的楊弘毅讀高二。那年的國慶節,他的母校——某國家級貧困縣的唯一一所高中,選拔了30名成績優秀的貧困生到北京,遊清華、爬長城,楊弘毅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來北京,楊弘毅感覺挺興奮,但對於考清華大學這件事,他那時「連想都不敢想」。

確實,近年來,寒門學子上名牌大學的機率越來越小。有研究表明,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跌至一成多,清華大學2010級農村生源僅佔17%。

為扭轉這一狀況,2012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出《關於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通知》(以下簡稱「專項計劃」),決定自2012年起,「十二五」期間,每年專門安排1萬名左右招生計劃,以本科一批高校為主,面向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生源。該計劃旨在增加貧困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2013年,這一計劃招生人數增至3萬名。

楊弘毅正是通過「專項計劃」進入了清華。2012年,跟楊弘毅一樣,通過該計劃進入清華的貧困地區考生一共30人。這一年,清華大學自己也推出了「自強計劃」,跟中國人民大學的「圓夢計劃」一樣,該計劃面向的是「長期學習、生活在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或民族地區,且自強不息、德才兼備的高中畢業生」。該計劃2012年共錄取29人。2013年,通過「專項計劃」和「自強計劃」進入清華的貧困地區學生達到76人。

清華大學招生辦向中國青年報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這些寒門學子有不少分布在水利工程系、化學系、機械工程系、生物醫學工程系、工業工程系等農村地區緊缺的專業人才領域。

然而,種種狀況表明,這群學生在融入著名大學的過程中,遭遇了種種難題。儘管,為了幫助他們儘快融入學校,順利學習和生活,各大高校都出臺了多項幫扶政策,如清華北大的 「雙導師」制、與知名校友「結對子」等,但是,一些現實問題仍在困擾著他們。這也表明,事關教育公平的公共政策,每一個環節都值得重視。

差距

「在我之前,我們高中十年沒出過上清華的學生了。」楊弘毅坐在清華大學最大食堂的一個角落裡,侷促而迅速地吃著午飯,「我一會兒還有課,暑假小學期的專業課,很難」。

1992年,楊弘毅出生在黃土高原一個只有30戶人家的小村莊,父母都是農民,家裡3個男孩,楊弘毅最小。一年一季種在20畝梯田上的玉米,是家庭收入最主要的來源。楊弘毅的母親小學二年級就輟學在家,父親念到初中畢業就沒再繼續念下去。

而現在,楊弘毅的3個室友都來自省會城市,其中一個有生物奧賽加分,一個是體育特長生。他的經歷,在室友們看來不可想像。

不像城市裡的小學,他上的小學只有一間教室,一到六年級的20個學生全擠在這間教室裡上課。唯一的老師給其中一個年級講課時,其他年級的學生就做作業。

上到小學三年級,楊弘毅覺得村小實在太差了,想轉到縣裡的學校,但沒有小學願意接收,覺得他會拖班級的後腿。後來,一個在縣城中學當會計的親戚幫了忙,「硬把我說進去了」。

縣城的教育經歷讓他很壓抑,「基礎差,拼音念不準,語文老師都笑話我」。

2012年6月,復讀了一年的楊弘毅再次參加高考。報志願時,班主任向他推薦了「專項計劃」。

「這個計劃,當時在我們省只招一個專業的學生,就算錄不上也不影響第一志願,我就報了。」結果,楊弘毅以低於清華大學在該省錄取分數線30分的成績,成為該省當年唯一通過這個計劃進入清華園的學生。

回想起來,楊弘毅已很難記起剛來清華時的興奮。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清華上的第一節專業課,緊張而不知所措。

「一上課,沒聽懂,心裡很緊張,感覺周圍人好像都能跟上。」課下,他按老師的講義惡補,仍然收效不大。此後,就跟「條件反射一般」,他一上課就緊張,越緊張,越聽不懂。

除了課堂上的自我施壓,與同學的比較也讓這個昔日的好學生「壓力山大」。

談到和其他人的學習差距,楊弘毅停下手中的筷子,眉頭緊鎖:「我真覺得自己悟性不夠,智商低。我課後做四五個小時都做不出來的題目,很多人課上就做完了。」

學習的壓力影響到了他的身體健康。最嚴重的時候,他去了校醫院,拿回來一張「強迫症」的診斷書,「斷斷續續吃了兩個月的藥」。

同樣感覺學業受挫的,還有來自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的溫發琥。他是清華大學首批「自強計劃」選拔出的29人之一。

溫發琥家裡的生活來源主要靠父母在鎮上擺攤賣水果,「勉強維持生活」。高考那年,清華在甘肅理科的錄取線是658分,他考了625分。藉助「自強計劃」的選拔,溫發琥進入了清華。這在他的中學是件大事,因為該中學也已經十年沒出過考上清華的學生了。

但這種榮耀很快就被學業壓力蓋過。2012年11月,第一次期中考試,溫發琥的幾門功課分數都在70分左右,頗感心情不順的他,在網絡上感嘆道:「我真想知道,自己還有沒有資格繼續待在這個地方。」

被英語系錄取的張輝也是如此,他入學後「很頭大」:「我當時沒想到會被調劑到英語系,第一志願報的是法學院,沒錄上。」

高考前兩個月,張輝得知自己通過了清華大學「自強計劃」的選拔,滿足高考總分降60分錄取的條件。讓張輝頭疼的是,英語並非自己的強項,而同班同學多為大城市重點外國語學校保送或考入的學生,「聽力和口語基礎都比我好太多,我感覺很難追上他們,努力之後成績也還是居中下遊,大一整個學年都挺消沉的」。

苦惱

作為清華大學的學生,楊弘毅只有在家鄉才能感覺到家鄉人對這一身份的「驕傲與尊重」。

但清華園的生活跟他原來預想的不一樣。沒來清華前,楊弘毅憧憬的大學生活輕鬆而又豐富多彩,「除了學習,我還有很多想做的事」,他對社會工作很感興趣,也期待遇到一個「質樸、善良」的女孩,在校園談一場戀愛。

然而,過去的一年,他的校園生活既簡單又辛苦。除了偶爾踢場球,他的其他課餘時間都用來上自習,「補差距」。

總結在清華的第一年,他覺得「比高三還要辛苦」。

他用足球場上的釋放來幫自己減壓——與一幫不認識的人踢球,「出一身汗,回去衝個澡,感覺特別好」。

大一上學期,楊弘毅加入了系裡的足球隊,但隊裡「很多學長踢得太好了」,他還一直沒獲得上場的機會。

周末時,他偶爾會和原來的好哥們兒網上聊天。高中同學中,和他一樣通過「專項計劃」進入名校的有4個,「分別去了浙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和哈工大,學習這塊兒,我也和他們交流過,都感覺壓力很大、很吃力」。

心裡不好受時,楊弘毅找到心理老師求助,老師讓他「換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多想一想自己的優點」。

楊弘毅對此更茫然,不知道自己有啥優點。

與楊弘毅同專業的趙齊峰,也是通過「專項計劃」進清華的,境況更不容樂觀。他因為跟不上所在專業的學習進度,曾多次向招生辦提出轉系申請,但專項生招生計劃規定,「專項生在校學習期間不轉學,不轉專業」。

趙齊峰的同學透露,他在大一第一學期掛科兩門的情況下,開始消極厭學,「每天讀小說,寫寫詩,挺逃避現實的」。

張輝的苦惱,則在於心事無人傾訴。張輝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到頭,就過年時回家幾天」。他高考時,父母也不在身邊。現在每周一次的「親情通話」,話題多圍繞「身體上的囑咐和關心」,往往說不到10分鐘,電話就掛了,有心裡話也沒法說。

據了解,上述問題在「專項計劃」和「自強計劃」進來的生源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前景

事實上,楊弘毅們也在努力融入學校。

雖然學習吃力,但從小勤奮的楊弘毅並沒有洩氣,「大一時,我成績中下遊,壓力很大。這學期已經上升到中遊了」。

2013年暑假,楊弘毅修了一門專業課。雖然學得挺辛苦,但結課考試,他感覺「發揮得還不錯」。此外,社會工作能力和綠茵場上的球技也「越來越好」。

但想到接下來3年的大學生活,他還是會焦慮:「感覺和別人差距挺大的,還是希望能有人指導一下。」

雖然他自己覺得沒啥優點,但室友們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眼中,這個寢室唯一的專項生性格外向,待人格外憨厚、善良。

「他總能遇到一些奇葩經歷。」室友王勇說起楊弘毅的清華一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待「求助者」的寬容和單純。

「有次晚自習,一個陌生女孩在教學樓裡叫住楊弘毅。她說在清華複習考研,沒地兒住,沒處洗衣服,遞過來一包衣服,問他能不能幫忙洗。」室友彭飛說,他沒想到的是,楊弘毅接過了對方的衣服,還借給了她130塊錢。

後來,女孩取走了楊弘毅幫忙洗好的衣服,卻一直沒還上借走的錢。儘管室友們一致認為「肯定遇到騙子了」,但楊弘毅想了想說,再遇到類似情況,「還是不好意思拒絕」。

其實,楊弘毅手頭並不寬裕。提到對「專項計劃」的建議,他說希望能減免學費。但他又補充道,學校現在給的已經不少了,「我覺得已經足夠了」。

對於「自強計劃」生源,除了最高60分的降分錄取優惠,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還為每名同學一次性提供1萬元的資助。「專項計劃」在招生中雖然強調「專項生與其他學生同等享受獎助學金政策」,但入學後,並不會為這些學生提供統一的學費減免,只有畢業後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和服務的專項生,才能按照有關規定享受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等優惠政策。

「感覺自己經濟上挺寒磣的,和同學出去,什麼也不敢買。」在清華的第一年,楊弘毅每月花費700元左右,其中約500元用於吃飯。

現在,溫發琥和張輝受益於清華大學「自強計劃」的後續培養措施—— 「雙導師」制,即一名所在院系專業老師輔導學生的課程學習,一名所在院系畢業的成功校友「一對一」指導該生的個人發展。

與張輝結對子的校友也是「苦出身」。每個月,這個校友都會抽出機會和他聊一個多小時,「他會跟我說他讀書時的一些感受,告訴我,很多問題他當年也遇到過,讓我慢慢來」。

溫發琥在學校圖書館找了一份勤工儉學的工作,「一小時掙17塊錢,一周差不多能拿到100塊。」這個自稱性格「像哈姆雷特一樣糾結」的男生,通過這份工作認識了很多人,「在清華的這一年,我覺得自己總歸是成長了。要是一年前,我可能都不會接受採訪,不會和你說這麼多。」

對於趙齊峰,清華大學招生辦了解到他的訴求後,及時將情況反映給了教育部,目前得到的回應是,延續「不轉專業」的政策。

筆者想採訪趙齊峰,他婉拒了,在簡訊中回覆說:「在這一問題上,我已沒了發言權。但我仍想說,『專項政策』很好,也很感謝這政策。」

(應要求,部分採訪對象為化名)

寒門學子招生計劃一覽

「圓夢計劃」、「自強計劃」、「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這些自主招生計劃,儘管名稱各異,但因其針對的群體和強調的目標,自出臺後,多被解讀為實現「促進教育公平」「縮小城鄉差距」等目標所作出的努力。

其中,「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自2012年實施之初就廣受關注,這項由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發布的計劃,提出要「在普通高校招生計劃中專門安排適量招生計劃,面向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生源,實行定向招生」,並「引導和鼓勵學生畢業後回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和服務」。

2013年,該項計劃的招生人數由1萬名增加到3萬名。

通過這些計劃入學的學子,多具備「成績優秀」和「家境貧困」兩個條件。2012年首次實施的中國人民大學「圓夢計劃」甚至規定,家中需「三代無大學生」。2013年,該計劃的招生辦法做了修改,申請人須「高中三年均在縣及縣以下中學就讀、平時成績排名為中學的前5%的應屆農村戶口」,去掉了引起爭議的「三代之內無大學生」這一條件,同時,將成績排名要求從前10%提升到5%。

今年,北京大學首次公布了該校的農村生源比例,在招收的3145名本科生中,農村學生佔到了14.2%。而清華大學招收的3374名本科新生中,來自縣級及縣級以下高中的考生,近年來首次超過四成,達到41%。

相關焦點

  • 暖心,西電偷偷給貧困生送寒衣,網友:羨慕,感動
    上大學,現在物質生活豐富了,貧困生少了,基本上很少有交不起學費和生活費的學生了,不過中國地大物博,仍有不少貧困生生活艱苦,學費交不起。在呵護貧困生方面,西電絕對是國內高校的良心,對待貧困生非常好,而且非常講人性化,讓貧困生得到幫助,而且很有尊嚴。到底是什麼事呢?2020年,西電從10月下旬,就早早的啟動了新生冬寒補助相關工作。共為600名家庭困難本科生發放暖冬棉服。
  • 自卑心理的形成與自我超越-走出心靈陰霾重見光明世界!
    接上期,上期文章,對自卑心理的形成做了剖析,了解了自卑的形成,,以及父母,家庭,學校對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從中我們得知,一個人自卑心理的形成,包括抑鬱症等心理問題的形成等等,都跟內在心靈世界形成了自我思維的局限導致的。
  • 自卑的女孩,從小在什麼樣的家庭?自卑不是性格,而是思維方式
    給小編印象最深刻的自卑行為是小編的一個朋友,我們暫且叫她沐陽,沐陽是一個長相白皙,性格溫柔的女孩子,單從外表看,誰也看不出她的內心深處。跟她相處了幾年,也能感覺到她的不自信,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覺得自己很差,根本不會成功。可是她本人哪有這麼差?只不過是一味地在自我否定罷了。
  • 貧困生690分考上清華稱沒發揮好,考研想上北大
    安徽臨泉縣貧困學生高琦玉,今年以690分被清華大學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專業錄取,他說這次沒有考好,數學和英語分數只比高二時多了1分,考研時希望能上北大。高琦玉看著手裡的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說。直到採訪當天,高琦玉的爸爸高振魁說到這些話時,依然抑制不住內心激動而複雜的心情。「兒子考上清華大學是我們一家人最驕傲的事!想想之前受過的苦難都值了!家裡的未來又有新的希望。」高振魁一家有5口人,2006年妻子因為白血病離世,這個家庭的重擔落在了他一個人身上。三個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只能靠東挪西借,那時的高琦玉剛滿3歲。
  • 心理學家告訴你,自卑的人通常有這些特徵,超準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內心自卑,甚至許多患有自卑情結的患者在被醫生問及是否有自卑感時,都會肯定的回答「沒有」,甚至有不少患者會說:「覺得自己比周圍的人高出一籌。」也就是說直接詢問往往不能夠給我們想要的答案,那麼那些內心自卑的人都有什麼樣的特徵呢?
  • 南大貧困生網上炫富,同學稱:其父親是公務員,曾用上萬元的手機
    南京大學,江湖人稱「南大」,教育部直屬高校,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這是一所老牌的985重點名校。能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中脫穎而出,考入南大的學子都不是「一般人」,至少在成績這一塊,就已經將很多人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 自卑怎麼辦?四個方法幫你克服自卑
    01 經常有人詢問我如何才能克服自卑,他們中不乏一些看起來很自信、事業也很成功的人。 其實自卑感每個人都有,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己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說: 「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這就決定了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自卑是人的基本屬性。」
  • 她是娛樂圈唯一考入清華大學的童星,美貌與智慧並存,成清華校花
    清華大學作為無數莘莘學子心中的理想學府,它就像一座瑰麗的玫瑰莊園,年輕有為的人們像蝴蝶一樣紛紛趕來此地汲取知識的花蜜。部分娛樂圈光鮮亮麗丹丹明星們也會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去清華增長學歷和見識,但作為寶媽的我還是更佩服那些將所有心思都花在學習上,不將知識作為為自己鍍金的工具的明星們。葉子便是這樣一位令人敬仰的,美貌與智慧並存的"清華校花"。
  • 潛意識心理學:你的自卑與自信,往往都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你是一個自信的人還是一個自卑的人,其實都來自家庭帶給你的童年記憶,這種記憶在你的內心深處紮根生長,最後形成不可逆的潛意識,伴隨你終身。每當遇到需要考驗自己能力的事情時,腦海裡的第一反應便是「我不行」。潛意識在心理學被解釋為人類心理活動中未被覺察的部分,通常以我們如何看待自我和他人來體驗潛意識的存在。
  • 河南省教育廳承諾所有貧困生都能正常入學
    28日,省教育廳通過媒體向社會承諾,我省已建立完善的資助政策體系,8大舉措將保證所有貧困生都能正常入學。省教育廳特別強調,請所有貧困家庭的孩子放心到校讀書。  據介紹,2007年國家及我省出臺了新的資助政策,建立完善了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資助政策體系,到今年這些政策將更加完善。
  • 喜歡攀比且普遍自卑的我們啊
    還是更早的時候就有,是植根於我們內心深處的民族性。我想應該是更早之前就有的,因為我們一直就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居安思危本身就有一種不安於現狀,不滿足當下的內涵;在三國時,周瑜就曾感嘆「既生瑜何生亮」。放眼全世界好像也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做到民眾普遍性的攀比心理。
  • 心理學:這三種行為暴露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第三種很多人都做過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科學,而人的內心是沒有辦法進行觀察或測量的,所以通過一個人的行為,結合心理學的規律,推測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此同時,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脆弱亦或堅強,根據心理學的經驗,從如下三個方面,便可一探究竟。
  • 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有這4個性格特徵,你佔了幾個呢?
    明明內心孤獨的不行,卻硬要裝出一副不在乎的樣子。除了孤獨,還有一部分人自卑,只是自己沒有發覺而已。心理學:越是自卑的人,越有這4個性格特徵,你佔了幾個呢?躲避心理當遠遠看到認識的人的時候,會就開始糾結要不要和對方打招呼。有時候會故意裝作沒看見。你特別害怕自己主動打招呼,對方卻沒有回應的情況。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當時,我覺得這真不可思議,那麼優秀的人為什麼還會自卑?在我們的認知中,自卑一直就是一個貶義詞,優秀的人自信、從容、閃閃發光,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我把「自卑」、「一無所有」與「985、211、復旦大學」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上,人人都有自卑感。
  • 你的成功恰恰源自你的自卑!走進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第4集」
    「我心裡一直有個夢想,就是能在有限的生命裡,讀完1萬本書,幫助每一個有緣相遇的人,治癒生命創傷,揭秘生命藍圖,啟迪靈性的覺醒,回溯靈魂來時的路。堅持每天寫作,分享心得。江湖險惡,我心依舊;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李榮浩「神理論」刷屏:真正厲害的人都把自卑當跳板
    面對四位殿堂級導師的肯定,劉佳琪說出了自己其實是個非常自卑的人。然而,寫出「年少有為不自卑」的李榮浩對劉佳琪說了這麼一段話:「自卑和自信是相對的,你有多少自卑,就有多少自信。因為我就是從小這麼一路過來的。」李榮浩在成名之前,經歷了一段心酸艱辛的北漂時光。
  • 《怪物先生》:這個世界是否存在怪物?也許怪物只存在於人的內心
    人類和怪物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之中,這兩個世界平行相對,而且是陰陽兩極相反,恆常轉動,相互交替,時間久了,難免會有東西誤入另一個世界。怪物,便這樣來到了人類的世界。「從來都沒有人相信過我,我只是知道一些大家不願意相信的東西」,這是季末的內心獨白,真的很讓人心痛。也許我們都經歷過一些離奇甚至匪夷所思的事情,但當我們滿懷欣喜地向別人講述時,得到的卻是赤裸裸的懷疑與嘲諷。而季末,更是從小便遭受著這樣的痛苦,承受著自卑與無助。
  • 河北故事|撕開自卑之繭,世界名校向她招手
    就是源於這份自信,她對小時候曾給她帶來自卑的助聽器仿佛也不再那麼在意了:「如今在我眼裡,助聽器就好比眼鏡一樣平常,也好比是一件配飾,它是來幫助我的,而不是來障礙我探索人生的。」自嘲多次考試失敗,「好分數絕緣體」「從小我肯定不是最聰明的,但我是很用功的。」5月19日,吳怡丹接受記者採訪時講述了她與眾不同的人生歷程。
  • 男朋友因為矮很自卑,作為女朋友該怎麼辦?
    今天我們來為一個女孩子解答困惑,她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男朋友因為矮很自卑,作為女朋友該怎麼辦?其實怎麼說呢,身高對於現在的男孩子來說,還是挺重要的,畢竟女孩子脫口而出的就是180。給很多矮個子男孩子帶來了很大壓力,但現實達到180及以上的終歸還是少數,所以真的沒必要因為身高而自卑。因此就這個女孩子的問題,我還是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內容如下:身高這東西基本上是沒辦法改變了。主要看你和男朋友之間的感情怎麼樣吧,如果感情很好,身高問題自然不是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