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罕見病中公認最痛苦的疾病之一:「蝴蝶寶貝」的新希望

2021-01-10 生物谷


EB(Epidermolysis Bullosa,

遺傳

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患者的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編者按:


他們有個美麗的名字:「蝴蝶寶貝」,但美麗的背後是常人難以想像的病痛,因為他們所患的是人類罕見病中公認最痛苦的疾病之一:

遺傳

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皮膚像蝴蝶翅膀一樣脆弱,而且目前沒有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


清華大學藥學院和醫學院傳染病中心譚旭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楊勇、林志淼課題組合作發現的是該疾病的第十九個致病基因KLHL24,該研究成果「Stabilizing mutations of KLHL24 ubiquitin ligase cause loss of keratin 14 and human skin fragility」於11月1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於國際遺傳學頂尖雜誌《自然·

遺傳

學》(Nature Genetics)上,由此或將開啟治療這種罕見病的新希望。


遺傳

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EB)是主要由於皮膚結構蛋白缺陷而導致的一組疾病,患上此病的人皮膚脆性增加,輕微碰撞、摩擦,皮膚上就會出現水皰、糜爛,繼發感染,且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如食道黏膜狹窄、手指並指攣縮、角膜瘢痕化導致眼睛失明等。


不同基因突變導致的EB在臨床表現上有一定區別,最嚴重的EB患者出生不久就會因為大片皮膚缺失而早夭,然而較輕型的患者則只在手腳等摩擦頻繁的部位出現水皰。


1990年代初,科學家發現第一個導致該病的基因,迄今已有十八個致病基因陸續被發現。任何一個致病基因發生缺陷,都會導致一種亞型的EB。清華大學藥學院和醫學院傳染病中心譚旭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楊勇、林志淼課題組合作發現的,是該疾病的第十九個致病基因KLHL24,或者可以說是第十九種EB亞型。


五個特殊的患者


人的皮膚並不是一顆顆細胞簡單堆積疊加在一起的,而是由很多結構蛋白像鋼筋築成大樓一樣,把細胞和細胞,以及細胞與真皮基質連接起來。以前發現的絕大多數EB患者都是結構蛋白基因發生了突變,皮膚細胞不能正常產生足量的結構蛋白,或者產生了功能缺陷的結構蛋白,因此當皮膚受到機械外力作用,皮膚細胞便會分離或者碎裂——就像一棟鋼架質量不好的大樓,抵抗外力強度明顯降低,遇到大風或者低強度地震便容易坍塌。


作為國內最大的EB診療中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科常規進行大量EB患者的基因分型和產前

診斷

工作。在幫助全國各地EB患者的同時,EB工作主要負責人林志淼醫生發現有幾例EB患者並沒有任何已知基因的突變。這使他意識到,他們所患的EB很可能是一種以往從未發現的特殊亞型。這些EB患者出生時即出現大片的皮膚缺失、糜爛,病情較為嚴重,但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到青春期或接近成年以後,皮膚脆性會明顯自行好轉,僅在劇烈的摩擦或活動之後才會起水皰,而且多數不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2014年初,楊勇、林志淼課題組把被疑診為全新EB亞型的患者進行了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發現其中三個病人都在KLHL24這個基因的起始密碼子ATG有一個核苷酸發生了突變。之後,課題組聯繫了以色列的著名皮膚科專家Eli Sprecher,他提供了一個同樣在已知基因中沒有找到突變位點的病人,通過基因測序,發現該病人的KLHL24基因的起始密碼子也發生了突變。再加上幾個月後發現的一個新病人,5位EB病人都是泛素化連接酶編碼基因KLHL24的起始密碼子發生了突變。


對於這樣的發現,課題組一度困惑不已。楊勇回憶說:「我們組做了20年的

遺傳

,這樣的事情真是活久見了。起始密碼是蛋白質翻譯的起點,為什麼我們費盡洪荒之力找到的5個病人都在這個位置出現突變呢?突變會造成什麼後果,進而導致病人皮膚脆性增加呢?」


楊勇在耶魯大學進修的時候有個好哥們叫Tony,誤以為皮膚科大夫的工作就是「割包皮的」。當楊勇問他為什麼對割包皮如此神往,Tony很乾脆地回答:New start, more stable!


正是這句話,數年後送來了「神助攻」,讓困惑中的團隊爆發了靈感:「是否突變會讓蛋白質從一個新起點(new start)來翻譯,進而蛋白更穩定(more stable)了呢?以往有關這個蛋白的研究極少,在Pubmed文獻資料庫也只能查到寥寥幾篇文章,有限的證據提示它是個泛素化連接酶,能夠介導特定底物的降解。是否是這個蛋白變得更穩定以後,加速降解了重要的皮膚結構蛋白,引起皮膚變脆了呢?」


為了驗證這個假說,通過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這個平臺,楊勇找到了在泛素化領域有很好研究基礎的譚旭,經過一系列分子水平的生物化學實驗研究,五個特殊病人患病的真相得以揭開。



KLHL24突變所致EB的發病機理示意圖:在正常皮膚中(上圖),泛素裂解酶KLHL24會發生自身泛素化和降解,因此蛋白維持在較低水平。在EB病人皮膚中KLHL24蛋白的前28個胺基酸缺失,導致其自身泛素化反應和降解被抑制,其蛋白水平大大提高,進一步導致角蛋白14(KRT14) 的過度泛素化和降解,從而使表皮基底層細胞變的脆弱和易脫落。來源:汪慧君供圖


「一個連環殺手的自殺事件」


皮膚脆性增加,最終還是歸結於結構蛋白有缺陷。本次發現的特殊之處在於KLHL24基因並不是控制生產結構蛋白的基因,導致EB的是一種全新的發病機制。


在蛋白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個ATG負責發出信號告訴蛋白編碼機器:「你要在這個特定位置開始翻譯出第一個胺基酸來。」這個起始點的密碼子ATG就叫起始密碼子。當KLHL24的起始密碼子發生突變時,便不再能發出信號讓蛋白編碼機器開始「生產」胺基酸,那麼蛋白質按順序從下一個ATG(第29個密碼子)開始翻譯,從而丟失前28個胺基酸,生成一種新的截短蛋白。


譚旭課題組主要研究蛋白降解、泛素化以及其在病毒感染疾病中的功能,他們在這項研究中發現,突變後KLHL24截短蛋白因自身泛素化及隨之蛋白降解受到抑制而變得穩定許多,從而導致細胞中的KLHL24蛋白量增加。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皮膚的角蛋白14是KLHL24的一個蛋白底物,過量的KLHL24導致其角蛋白14發生過度泛素化和降解。這些在細胞系上發現的現象在病人皮膚樣品上得到了驗證,與正常人相比,病人的角蛋白14的水平大大降低,直接導致皮膚脆性增強。譚旭把這個泛素連接酶的自身泛素化和降解過程稱為「一個連環殺手的自殺事件」。


簡單來說,這類EB患者本身生產的結構蛋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有一個工作積極性過高的「殺手」把他們都「殺死」了。這個「殺手」就是泛素化連接酶編碼基因KLHL24突變後產生的截短蛋白,這個「謀殺」的過程叫泛素化(ubiquitination)。泛素化連接酶的重要作用是識別降解我們人體的一些需要精密調控的蛋白或者不需要的蛋白,但是為保持平衡,同時它也可以把自己降解掉,是為自身泛素化(autoubiquitination), 類似「自殺」。KLHL24突變後,其自身泛素化水平下降,它們變得更穩定,不「自殺」了。後果是這種「殺手」數量過多,進而導致大量正常的皮膚角蛋白14被泛素化及降解。


角蛋白14存在於我們皮膚表皮最底層的細胞間,是皮膚基底細胞形成張力絲的關鍵蛋白,和真皮膠原蛋白連接在一起,維持表皮細胞結構穩定。如果角蛋白14被過度降解,表皮跟真皮的連接會變脆弱,皮膚脆性增加,也就是EB的臨床表現。林志淼介紹說,有一種類型的EB,叫基底細胞型單純型EB,就是由於角蛋白14缺陷所致的。


道阻且長,但存希望


研究同時發現,KLHL24是一種調節正常表皮細胞分化的重要基因。在此之前,由於小鼠模型難以建立,也沒有對角蛋白的分子水平的研究,人們並不知道連接酶與蛋白降解之間存在什麼關係,更不清楚如何調節角蛋白降解。此次研究揭示的這種全新的機制,更大的意義在於對調節其它蛋白特別是其它角蛋白降解的啟示。


如何運用藥物分子調控這個過度活躍的「殺手」,讓它恢復正常功能水平,是兩個課題組接下來繼續研究的方向。「我們正在研發一種多肽抑制劑,這種新型的抑制劑將來也許能夠實現治療此種亞型的EB。」譚旭透露說。


與EB致病基因相反,有些基因突變後,角蛋白過度產生,異常角蛋白會干擾正常角蛋白發揮功能。將來也許可以通過激活蛋白泛素化和降解系統,用來降解、泛素化異常結構的角蛋白,讓正常的角蛋白發揮功能,從而治療一些角蛋白缺陷的疾病。「比如有些人經過輕微摩擦便會出現又厚又硬的繭子,還有些人頭髮像羊毛一樣細軟,這些都是是皮膚科常見的角蛋白缺陷造成的疾病。」 林志淼說。


在臨床實踐中,遺傳病從發現基因、了解發病原理到能夠出現有效的治療辦法,過程很緩慢,甚至需要多方科研工作者幾十年的奮鬥。EB作為一種罕見病,所有的類型都算上,據林志淼估計,全國約有上萬病例,其中重型的有幾千例,輕型的較多而且會

遺傳

。正因為是罕見病,市場需求有限,藥商往往不感興趣,不願意生產。這是罕見病治療中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對EB的治療,目前除了骨髓移植,沒有更好的治療辦法。即使骨髓移植有20%~30%的死亡率,且有1/3的機率效果不明顯,特別嚴重的EB患者,還是甘冒風險。迄今中國只有兩例骨髓移植成功的病人,其中一例是營養不良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患者周密。因為女兒的病,周密的父親周迎春創建了公益組織「上海德博蝴蝶寶貝關愛中心」並擔任理事長,長期關注EB的宣傳教育、關懷救助等工作。病人和家屬都急切盼望醫學研究者能多關注這個疾病,早日開發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是EB的診治中心,面對從全國各地趕來

診斷

和初步治療護理的患者,作為臨床醫生,林志淼最關心的是如何減輕他們的痛苦。「EB治療中最重要的是避免摩擦、護理傷口,防治併發症。」 林志淼說,「如果病人不好好護理的話會產生各種不良後果。」尤其是手、腳容易摩擦的地方最易起水皰,如果在護理過程中,沒有把指頭分開包紮,手指並在一起,由於皮膚修復過程中會傾向於最短途徑,損傷破口的相鄰手指會長在一起。在睡覺時,人類的手指處於自然彎曲狀態,如不經幹涉,手指便會蜷縮在一起,影響患兒骨骼發育,造成完全殘疾。


大皰性表皮鬆解症患者忍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痛苦,楊勇說:「作為臨床醫生,我們有責任為疾病的研究和治療付出最大的努力。沒有林志淼辛勤的臨床工作和紮實的

遺傳

功底,就沒有今天的故事;譚旭嚴謹詳實的工作揭開了角蛋白泛素化的神秘面紗;清華的李碩和北大的馮程通力合作,完成了大部分的實驗操作;以色列的Eli Sprecher、清華的鄧海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陳婷也做了重要貢獻,還要感謝眾多的合作者。最後,我還想感謝Tony,呃,和他的『新起點』。」(

生物谷

Bioon.com)


論文連結:http://dx.doi.org/10.1038/ng.3701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三屆)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

會議時間:2016.12.09-2016.12.10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Autophagy/

相關焦點

  • 蝴蝶寶貝:名字雖美,但它是一種不能「碰」的罕見病,會傳染嗎
    蝴蝶是一種美麗的昆蟲,但如果這個名稱被冠到疾病上,那將會是一個可怕的存在!但你有沒有聽說過:「蝴蝶寶貝」?這可不是說小嬰兒如蝴蝶一般美麗,它是一種罕見的疾病!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懈症患兒也被稱為蝴蝶寶貝,這種疾病屬於罕見的皮膚遺傳性疾病。之所以被稱為蝴蝶寶貝,是因為患兒的皮膚就如同蝴蝶一般脆弱!該疾病也被臨床簡稱為EB。根據數據表明,目前我國登記在冊的EB患者有近700名,大部分都是兒童。
  • 5·25全國護膚日|來自13歲「蝴蝶寶貝」的特別禮物
    我們每天認真洗臉、敷面膜、塗防曬霜,精心呵護皮膚,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皮膚像蝴蝶翅膀一樣一碰就碎,他們是被稱作「蝴蝶寶貝」的患有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的患兒。今天,讓我們來看看一位13歲「蝴蝶寶貝」的故事。
  • 老藥新用 罕見病用藥的新捷徑
    圖片來源:Costello Medical Consultancy and Findacure罕見疾病的挑戰老藥新用給遺傳性罕見病帶來了真正的希望目前已知的罕見疾病有7,000多種,並且隨著基因組學的迅速發展,其數量還將不斷擴大。不幸的是,目前只有大約400種罕見病擁有被批准的療法,這使全世界數百萬人幾乎沒有希望從臨床上獲得幫助。然而,我們對這些未解決疾病的潛在機制的理解也正在隨著基因組學的興起而增強。正是在這些條件下,老藥新用具有最大的潛力。
  • 讓「罕見病」不再是「孤兒」——重大疾病患者「一粒藥」的期待何...
    這種罕見病在全球只有約100例。飛飛罹患的「無痛無汗症」是目前確認的7000多種罕見病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罕見病是指患病人數佔總人口0.65‰—1‰的疾病,包括漸凍症、「玻璃人」(血友病)、「木偶人」(多發性硬化症)、不自覺跳舞(亨廷頓舞蹈症)、鬆軟兒(脊髓性肌萎縮症)、PNH(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等等。
  • 創新20年:那些被人類改變了的疾病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在人類與疾病的鬥爭面前,任何戰爭都不值一提。放在2020年新冠病毒席捲全球的背景下看,尤能體會這句話的真實與殘酷。自人類誕生以來,與疾病的殊死搏鬥就從未休止,每一次的交鋒都成為生命科學向前發展的動力。
  • 罕見病特藥國內70萬國外200塊?國外的月亮又圓了?
    SMA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發病率在新生兒中約為1/6000~1/10000。患者會喪失行走能力,而且還會出現呼吸和吞咽障礙。最嚴重的SMA-I型的患兒,大多數無法存活到兩歲。目前國內唯一治療該疾病的藥物是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用藥後,孩子們100%可以獨坐,92%能輔助行走,88%能夠獨立行走。
  • 罕見病影響全球超過3億患者 | 資訊
    這項發表在《歐洲人類遺傳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的研究,是首次如此精確的分析了罕見疾病的現有數據。系統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真性紅細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和Marfan症候群(Marfan syndrome)都是目前仍不為公眾所知的病症,其臨床表現也有很大差異。
  • 基因突變可能是罕見病致病因素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身體健康,子女卻患有罕見病的原因。  缺陷基因不該被消滅  「如果可以提前篩查缺陷基因,那麼罕見病人是不是就不該生下來?」曾有人如此問過黃昱。黃昱認為,儘管從自然進化來說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但人類已經不是過去的人類,其競爭不僅體現在體力上,還體現在智力上,如果他們不該被保留下來,那我們也看不到霍金的《時間簡史》了。
  • ​吳睿鶇:用多方支付機制醫治「天價罕見病」
    (8月4日《第一財經日報》)「瓷娃娃」、「蝴蝶寶貝」、「漸凍人」、「月亮孩子」、 「毛髮白色」的白化病、「肚大如鼓」的戈謝病……這些「靚麗」稱呼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包袱沉重的家庭,動輒數百萬元的醫藥費,只能讓人望病興嘆。好在國家層面已意識到罕見病藥品價格昂貴,出臺了系列政策性「紅包」。
  • 女孩患罕見病被稱為「蝴蝶寶寶」,身體一碰就出水泡
    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患者皮膚脆弱,稍微摩擦就破皮,形成水皰或血皰。嚴重者甚至口腔、舌頭、食道、腸胃等黏膜部位也會出現水皰,阻塞進食,致營養不良、皮膚變形、肢體萎縮,甚至產生皮膚癌。 但最終醫生們花了2年時間才確診Jessika是EB患者。媽媽Emma說:「當我得知她患有EB,只能慢慢的接受這個事實。」
  • 科學家提出鑑定罕見病基因新方法
    科學家提出鑑定罕見病基因新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9 13:30:34 史丹福大學Stephen B.Montgomery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出了利用血液轉錄組測序和大型對照組鑑定罕見病基因的方法。 2019年6月出版的《Nature Medicine》發表了這項成果。 該課題組試圖評估血液中的RNA-seq作為診斷不同病理生理學罕見疾病工具的效用。研究人員從94名患有16種不同疾病類別的未確診罕見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了全血進行RNA-seq。
  • 「抱團取暖」的罕見病患者
    寇德罕見病中心(CORD,原罕見病發展中心)創始人及主任黃如方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最初組建寇德罕見病中心的目的之一也是要讓中國罕見病患者能找到彼此,讓他們抱團取暖、相互激勵,並為患者賦能,讓他們不再孤獨無助。 黃錚匯說,我們不僅要給病友理解和溫暖,還要給他們一個能夠觸達的階段性目標,「有目標有希望才能有堅持的動力。」
  • 罕見病患者生育之困:夫妻雙方攜帶相同致病變異基因,生育後代有四...
    現在凱傑已經知道,存在一種生殖幹預技術可以阻斷類似SMA這種基因遺傳病在家族中傳遞,「如果我當年知道這種技術的存在,不惜一切代價我都會去做,現在的一切我太痛苦了。以前我還年輕,無法體會父母養育一個SMA患者是什麼感受。現在我做了父母,遇到了跟他們一樣的情況,非常能感同身受他們的痛苦。」
  • 德國兩款罕見病新藥將首次亮相第三屆進博會
    在即將於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來自德國的大型跨國企業勃林格殷格翰將「首秀」兩款罕見病治療新藥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GPP)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皮膚病,患者在身體各區域會爆發許多無菌性膿皰,出現突然發熱、寒戰和皮膚疼痛性病變等症狀,不僅患者極為痛苦,還可能伴有危及生命的器官衰竭和感染性併發症。勃林格殷格翰研發的Spesolimab是一種正處於II期臨床研究的單克隆抗體創新藥物,有望實現對GPP的有效治療。
  •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新希望?
    從Tony Cole的Yumanity到氯胺酮的抗抑鬱研究,從抗癲癇新藥Sage-547到諾華的顛覆性幹細胞技術,Herper試圖描述一個充滿活力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物研發格局。但實際情況並不樂觀。傳統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物多數來自臨床的偶然觀察,而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類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物,苯並氮卓完,全是一個意外。
  • 從《潛水鐘與蝴蝶》來了解閉鎖症候群
    (我的個人微信:Jason_LiChen)昨天管家發出了首篇專訪文章 #獨家專訪 | 清昭:願每位病友與疾病和平相處,算是開啟了一種全新的嘗試。然後,看到有很多朋友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而且還有其他自媒體公號來主動找我授權白名單,管家還是非常的感動和感激。由於沒能夠來得及一一表示感謝,故深表歉意。
  • 罕見病基因檢測,結果解讀更重要
    在精準醫學時代,先進檢測技術的發展為罕見病的診治提供了新希望。
  • 打造中國罕見病診療樣板,中國溶酶體貯積症診療能力建設項目啟動
    由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開年的2020年,也成為了所有人「罕有」的一年,但疫情並未中斷社會各界對罕見病患者的關注。由中國罕見病聯盟、北京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學會、北京瑞洋博惠公益基金會共同組織發起,賽諾菲(中國)參與支持的中國溶酶體貯積症(LSDs)診療能力建設項目(簡稱「STEP項目」)在今日正式啟動,並於北京和上海兩地進行了線上「隔空」戰略合作籤約。
  • 史上「最」痛苦的死法:每天目睹自己皮膚脫落,腐爛成一具活屍
    史上「最」痛苦的死法:每天目睹自己皮膚脫落,腐爛成一具活屍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歷史上,醫療機械十分落後,很多人年紀輕輕就犧牲了,很多症狀都得不到及時的治療,更不用說治痊癒了。甚至到了現代,也仍舊有一些罕見病,沒有辦法能夠治療得好。
  • 夫妻均攜帶罕見病致病基因,想生二胎卻又擔心!河南這群醫生幫他們...
    作為寶寶的奶奶,她不僅一直在幫兒子帶患罕見病的孫女,還險些面臨「家破」的情況,直到懷中寶貝的誕生,讓這個家重燃希望。這個家到底發生了什麼呢?這一切還要從2014年說起。那年,李豔的兒媳生下一名女嬰。孕期檢查及出生評分顯示女嬰一切均正常,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孩子半歲時卻出現智力及動作發育落後,到1歲左右,孩子又出現視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