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8日,由北大、清華等14家單位共同承擔的 「氮化物半導體新結構材料和新功能器件研究」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是「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研發計劃的一個重點專項。
集微網消息,2018年10月18日,由北京大學作為牽頭單位,聯合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等14家單位共同承擔的 「氮化物半導體新結構材料和新功能器件研究」項目啟動會在北京舉行。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該項目是「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研發計劃的一個重點專項。
「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實施周期為5年(2016 - 2020年),按照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與半導體照明、新型顯示、大功率雷射材料與器件、高端光電子與微電子材料4個技術方向,共部署35個研究任務。2018年,擬啟動5個研究任務10個項目。
據悉,「氮化物半導體新結構材料和新功能器件研究」項目圍繞後摩爾時代信息領域對分立光電子和電子器件的需求,開展基於氮化物半導體新結構材料和新功能器件的研究,重點突破氮化物半導體的零維量子點、一維量子線和二維量子阱及其複合結構等低維量子結構的製備,深入研究低維量子結構中載流子的輸運/複合/躍遷及其調控規律,研製出單光子源、紫外紅外雙色探測器、太赫茲發射及探測器件和自旋場效應電晶體器件,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目前,以氮化鎵(GaN)、碳化矽(SiC)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及相關器件晶片,具有禁帶寬、擊穿電場強度高、飽和電子遷移率高、熱導率大、介電常數小、抗輻射能力強等優點,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智能電網、新一代移動通信、消費類電子等領域,被視為支撐能源、交通、信息、國防等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郝躍院士曾表示,氮化物材料體系總的發展態勢非常良好,首先在光電LED領域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微波電子器件領域開始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在移動通信領域和國防領域(雷達、電子對抗、衛星通信等)。但由於我國開展SiC、GaN材料和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較晚,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我國在 SiC 和 GaN 材料的製備與質量等方面亟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