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經典的穿越系列電影,叫做《蝴蝶效應》,影片的大意是這樣的:
有一天...主角埃文,發現自己擁有穿越時空的能力,可以通過閱讀自己的日記,回到過去,甚至改變歷史。
他找到了自己曾經深愛的(女主)凱麗,發現她如今的生活特別不如意,又因為自己提起她小時候被變態父親要求拍限制級影片的往事,導致凱麗精神崩潰,選擇了自殺...
男主悲痛欲絕,決定使用穿越技能,回到過去,改變歷史!
既然凱麗的生活悲慘,精神崩潰到要自殺,是因為有一個變態的父親,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童年經歷,那我就去改變這段歷史!
第一次穿越...於是,男主穿越回了童年,到了與凱麗一起在她家拍限制級影片的場景
男主超能力加身後,對變態佬一番呵斥,成功阻止了她父親繼續拍片...
歷史,發生了變化...
男主由此還給了凱麗一個美好的童年…
回到現在,如今的女主,真的成為了男主的女友,兩人郎才女貌,過著王子與公主一般幸福甜蜜的生活,並且即將結婚~
但是,就在求婚的當晚,男主突然發現,女主的弟弟湯米變成了個大壞蛋!剛從監獄裡釋放,並來找自己麻煩…
原來,因為上一次的穿越,女主的變態父親,把這個變態心理,從女主轉移到了弟弟湯米身上,導致湯米從小心理畸形…
後來,男主與湯米放生衝突,男主失手誤殺了湯米,並因此被關進了監獄,美好的生活就此終結…
男主想,不能在這裡了卻餘生啊,得繼續穿越...
既然我入獄,是因為湯米變壞了,那我就要回到過去,勸他變成好人!
第二次穿越...於是,男主穿越到湯米小時候做壞事的情節...
男主想讓湯米變好,就勸說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神奇的是,湯米真的被說服了,打算重新做好人!
可沒想到,另外一位夥伴「蘭尼」因為一直怨恨著湯米,趁湯米放下屠刀的時刻,一時沒忍住,把湯米就給殺了!
男主傻眼了…
歷史,又被改寫...
回到現在,如今的蘭尼,已因為那件事,被當成了精神病,給關了起來…
而女主凱麗,也因此被毀容,家庭被發瘋的蘭尼給毀掉,如今已淪為了賣淫女,犯上了毒癮!
這可不行,我心愛的女主怎麼成這樣了…
男主決定繼續穿越…
這一切都是小時候的那場惡作劇,蘭尼被湯米唆使在別人家的信箱裡放雷管,結果炸死了房主,蘭尼才會憎恨湯米。男主想,我只要回去制止這場悲劇的發生就好了!
第三次穿越...於是,男主又穿越到小時候放雷管的場景..
這次,男主衝上前去想保護要被炸的房屋主人,結果自己卻不小心被炸成了殘廢…
而蘭尼卻因為救了房子的主人,成為了英雄!
歷史,再一次被改寫...
回到現在,男主發現,蘭尼竟然和女主走在了一起了,還正巧在自己身邊,做著羞羞的事...
而自己,已經失去了雙臂,變成了個殘疾人...
男主想不開了,想自殺….
結果自殺失敗,被救起…
沒辦法,男主選擇繼續穿越….
第N次穿越...總之,男主因為如今生活中的各種不滿意,穿越到過去,並進行各種修改…
可是,每一次小小的改動,結果帶來的卻是一次比一次更可怕的現實…
最終…註:影片有3個結局,這是結局之一
男主已完全接受不了現實的痛苦,也不想給其他人再造成麻煩。於是,他最後一次,選擇穿越回媽媽的肚子裡,在自己還沒出生前,用臍帶把自己勒死在腹中...
囧…
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最初改變的一件小事,最終卻改了整個世界?
明明擁有了超能力,可以穿越到過去隨意修改歷史,以為能過上完美的人生,可現狀為什麼變得越來越糟糕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因為,你身處的,是一個混沌的世界!
一個混沌的世界這個世界,沒有簡單的因果關係
比如,影片中湯米變壞了,男主就想回到過去,勸說他好好做人,結果卻導致了對方的死亡...
每一件事情背後,都有其錯綜複雜的關係與結構,並不能做簡單的因果歸因!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孤立的個體,明明是在解決A問題,結果卻導致了B問題的發生
比如,影片中男主想讓女主的變態父親放過女主,可沒想到卻讓女主的弟弟從小飽受虐待...
再比如,你想增加收入,想給家庭帶來更好的生活,因此,你努力工作,業績也變得越來越好,收入也在不斷的增加。
一切看似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可沒想到,這卻讓你陪伴家裡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導致妻子對你心生不滿,你卻覺得自己很冤枉,家庭關係出了矛盾,生活的幸福感反而下降了...
這個世界,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靜止狀態
明明把當下的問題解決了,卻在不久後的將來,帶來了更大的麻煩。
比如,美國的次貸危機,將賣不出去的劣質資產,重新包裝後,當成優質資產出售,本以為從此皆大歡喜:普通民眾都能貸款買得起房,投資人和銀行也都能因此賺到不菲的收入。
可長此以往,風險積聚,槓桿越加越大,巨大的風險,就像一根不斷拉長的皮筋,終於有一天繃不住了,「碰」的一聲,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就此爆發!
對策,有時候比問題本身更糟糕!
那怎麼辦?用線性思維分析問題嗎?
那你就看不清問題背後的錯綜複雜...
用結構化思維分析問題呢?
那你就看不到問題在時間長河中的持續演化...
面對這個複雜、動態、混沌的世界,你需要掌握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系統性思維
系統性思維,由彼得·聖吉在1990年出版的《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提出
什麼是系統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著的,而是存在於一種叫做「系統」的東西之中,要理解什麼是系統性思維,你得先理解什麼是系統。
什麼是系統百度給的定義:由運動著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之中形成的具有某種特定功能的整體。
聽著感覺很抽象啊,我來給你舉個例子:
一堆汽車的零配件,這是系統嗎?
這個顯然不是系統,這些零件我們稱之為:要素
然後,你可以把要素和要素,以一定的秩序拼接起來,搭成了汽車的樣子。
那請問,現在是一個系統了嗎?
還不是。
在汽車不能正常發動之前,你只能稱它為一個結構,就像是用樂高玩具拼出來的一個玩具,只是把各個要素組合成了一個有結構的整體,要素與要素之間並沒有發生互動關係,就不能稱之為一個系統。
那什麼才能稱得上是系統?
當你把各種要素都組裝完畢後,點火,汽車能發動,能向前行駛,要素和要素之間能夠產生互相作用,整體能要展現出一種特性和功能,這個,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系統。
重新梳理一下系統的定義:
由多個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組合成一個結構,通過互相聯繫和相互作用,變成具有某個特定功能的整體,稱之為系統
比如說,人體有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城市裡有交通系統、金融系統;大自然裡的生態系統等等...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系統的4個組成部分...
系統的構成1.要素
系統由要素構成,要素是系統中你看得見的東西。
比如,汽車動力系統中的各種零部件;血液循環系統中的血液、血管、心臟。學校裡的學生、教師、教室、書本等等…
2. 關係
關係,是要素之間你看不見的相互聯繫和作用。
比如,兩個人之間的上下級關係、合作關係、情感關係;汽車方向盤和輪胎的轉動關係;也可以是規則、物理定律等等...
3. 功能/目標
一定的結構,加上要素之間的連接、互動關係,使得系統成為一個具備特定功能的整體。
比如,汽車中任一零件都不能單獨運動,但是組合成一個整體後,就具備了運動能力,可以以20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高速行駛;
大腦的組成物質主要是由脂類、蛋白質、糖類、無機鹽等構成,每一個看上去都很普通,但是以一定結構和互動方式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我們至今都無法理解,擁有意識和智能的大腦。
並且,同樣的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可以組合成不同的系統,發揮出完全不同的整體功能!
比如石墨與金剛石(鑽石),組成他們的要素都是碳原子,但是兩者的碳原子之間,因為結構關係的不同,整體呈現出來的功能性就會大相逕庭。
系統的功能,有時候並不明顯,有時候表面上有個功能,實際上還有個功能。比如學校系統,表面上看,它的目的是教育;但實際上,它的目的也許是為了賺錢。
4. 環境
一套系統能否發揮作用,還得看這套系統所處的環境。比如汽車,來陸地上運行的時候,它是一套運行良好的系統,丟到水裡或者外太空,這套系統就失效了,就變成了一堆廢鐵。
因此,當我們討論一個系統的時候,不能只盯著系統內部,而是要把系統看做一個整體,看看這個整體外面的環境是如何的,這套系統是如何與外界環境互動的。
環境就是一個更大的系統,小系統相對於大系統來說,就是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就像地球相對於太陽系;太陽系相對於銀河系。
當把系統作為一個整體考慮的時候,除了要考慮它與大系統(環境)的互動關係,也要看他與大系統內其他要素(小系統)之間的互動關係
ok,知道了系統是怎麼回事,我們再來看什麼叫系統性思維...
什麼是系統性思維 1. 系統性思維是一種「基於要素之間關係」的思維方式一輛車,200萬買的,撞毀了,變成一堆廢鐵,價值趨近於零;
一幢樓,500萬買的,地震了,變成一堆磚頭,價值趨近於零;
是什麼改變了價值?
他們的要素都沒變,還是那些組成他們的材料,變得是要素之間的關係。決定系統價值的是要素之間的關係和結構,而非要素本身。
要素重不重要?
當然重要,沒有要素就不可能有系統。
但是,比要素更重要的是要素之間的關係,你要學會看見要素之間的關係,而非盯著要素
比如,由10個人組成的一個小型創業團隊,你可以把他們看成是一個系統,每個人就是這個系統中的要素。
要素固然重要,你可以向谷歌學習,公司只招最優秀的人,讓每一個要素都很厲害,可結果呢?你會發現成本越來越高,業績卻越來越差了,為什麼?
因為真正決定這個團隊戰鬥力的是他們彼此間的分工配合,是合作模式,是相處關係,是共同願景,是流程,是制度,是激勵,是晉升機制,是股權分配…
一群聰明人,如果不經管理,組合成一個目標一致、互相配合的系統,他們就會你爭我奪,各懷鬼胎,誰都不服誰,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最後公司成為一盤散沙,什麼事都推進不了。
沒有彼此的分工協作,沒有組合成一個有效的系統,你別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萬個也沒用。
管理的目的,就是把一群人,組合成一個有效的系統,他們才能成為一支團隊。
看不見的關係,比看得見的要素要重要的多,系統性思維的第一步,就是要將你的視角從要素,轉移到關係。
2. 系統性思維是一項「看見整體」的修煉許多組織的運行效率低,首先是系統的問題,而不是人的問題。你要從某個局部的問題,延伸到整個系統的角度,去整體分析。
那怎麼才能看到整體?
你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A. 要看到系統的內部結構
比如汽車轉向失靈,你盯著方向盤和輪胎看是看不出問題的,任何要素是系統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能脫離整體,單獨分析,你得看到整個系統中,與此相關的所有內部結構,不然就會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你換個更靈敏的方向盤,也許轉向問題將變得更加嚴重。
在系統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動,影響的不是一條直線上的因果關係,而是會牽一髮而動全身,按了葫蘆起了瓢。
只有看清了所有的關係和結構,才能找出系統中的槓桿解。
B. 要看到系統的整體特性
比如由脂類、蛋白質、糖類、無機鹽等構成的大腦,湧現出了超越這些物質的能力,比如智能、情感、和自我意志;大腦可以用來解方程,可以用來談戀愛,還能譜寫美妙的樂章,想像美麗的圖景...而這些能力,都是組成他們的要素所不具備的。
你在分析問題的時候,除了要看到整體之下的要素、關係、結構,還要看到整個系統湧現出的特性和功能,以整體功能和系統目標為導向,優化系統內部的結構和要素。
這樣說,聽著有點抽象,我給你舉個例子:
2018年世界盃,被寄予厚望的阿根廷隊,表現低迷,最終無緣8強。
賽後,矛頭自然都指向了擁有五屆年度世界最佳球員稱號的梅西,有人說他太累了,有人說他受傷了,有人說他缺乏領導力…
總之,他沒有在阿根廷隊展現出應有的實力。
但,真的是這樣嗎?
梅西在任何情況下一旦拿到球,都會吸引對方至少兩人、甚至多人來搶,像下面截圖這樣的情況,在比賽中比比皆是:
在阿根廷隊,梅西找不到傳球的機會,通常會陷入苦戰,然後錯失機會…
有人會說,是梅西太獨了;或者說他身邊的隊友,太沒意識...
但是,為什麼在巴薩,這樣卻是個好機會?
巴薩的隊友會迅速跑位,填滿梅西附近的區域,方便梅西傳球,這讓對方球員進退兩難,可能防守球員還沒近身,梅西的球已經傳出去了...
從要素的角度來看,可能是因為在巴薩,梅西的身邊有更出色的隊友,他們的跑位意識更好;但是從系統的角度上來看,巴薩所使用的,是一個更先進的現代足球系統,叫做「tiki-taka」。
關於Tiki-taka的具體介紹,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百度。
總之,這種足球系統,會讓整個球隊的配合行雲流水,更讓梅西這種超級球星在系統中如魚得水,讓對手感到特別恐怖,你要過來搶梅西的球,梅西馬上就會把球傳給隊友;你要是盯防其他球員,梅西就拿著球可以自由活動!
梅西是西班牙巴塞隆納俱樂部的拉瑪西亞青訓營的產物。他從小接受的就是這種系統性的打法,而阿根廷的俱樂部沒有這種打法。
梅西,不僅屬於阿根廷;梅西,也屬於系統。
所以,阿根廷想要重振雄風,並不是換個梅西這樣厲害的要素,也不是給他配幾個更好的隊友就可以了,而是要把目光拉到一個整體,從系統的角度去改善...
C. 要看到系統的外部結構
作為一個整體,是一個更大的系統中的要素。
你不僅要考慮某個要素在系統內的互動關係,還要考慮,整個系統作為一個要素,與外部系統之間的互動關係。
比如你設計一款汽車,不僅僅要考慮的是汽車的內部構造,還要考慮這輛汽車未來所在的交通系統是怎麼樣的,是在繁華擁擠的大都市,還是在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是在激情燃燒的賽車跑道,還是布滿傳感器的未來之都?不同的外部系統,導致你在設計汽車的時候,內部系統也要有對應的不同構造。
除了要考慮與外部系統的互動關係,還要考慮與外部系統中其他要素之間的互動關係。
比如你在思考如何提高工作績效的問題時,不僅僅要考慮和工作相關的事情,還要考慮對家庭、學習、社交所帶來的影響,因為這幾個系統都有一個共同的要素:你每天僅有的24小時。
因此,他們之間的就會互相影響,你就得把這些因素都放進來,綜合考慮。
要素服務於系統,局部服務於整體,小系統受大系統影響。
所以,系統性思維的第二步,就是要將你的視角從局部,拉升到整體。
3. 系統性思維是一種「動態化」的視角這個世界不是你做一個動作,就導致一個結果的,而是你每做一個動作,都會加入到一個系統中,然後跟著系統一起,不停的演化,導致很多很多個結果
比如,你因為某次在路上扶起了一位摔倒的老奶奶,老奶奶的兒子成為了你的大客戶,你因此獲得了突出的業績,被升職加薪,你特別高興。
但這並沒有結束,你升職後會為你帶來更多的資源,還會逼著你提升自己的能力,來適應這個新的崗位,而這些將給你帶來收入的再次增加,職位的再次提升,分配給你的資源又因此變得更多….
這還沒有結束,你收入變得更多,職位變得更高,也許還會增加你的異性吸引力,成就你一段美好的婚姻,給你未來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
而這一切,也許就是因為那一次,你伸手扶了一位摔倒的老奶奶...
所以,從系統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任何事情都不是靜態的一瞬間,做了動作A,得到結果B,就結束了,而是會一直一直持續演化,沒有盡頭...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那部電影的名字: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你回想一下過去,是否有幾次在當時看起來非常不起眼的小決定,造成了你如今截然不同的生活了呢?
那麼,你現在的每一次決定,又將會如何影響未來的人生軌跡?
這是一個持續演化的混沌世界,系統性思維的第三步,就是要將你的視角從靜態,變成動態,加入時間這第四個維度,讓你看到事物背後的演化進程。
好,說了那麼多系統性思維是什麼,那麼,你該如何掌握這種系統性思維呢?
系統性思維的基本概念 先給你看一種最簡單的系統形態:假設,你現在要洗個熱水澡:
你打開了水龍頭,開始調節溫度...
一開始流出的水很涼,你想把溫度升高一些,因此你轉動水溫調節閥,水溫開始慢慢上升;
漸漸地,你又感覺太燙了,想把溫度降下來,因此你反轉水溫調節閥,水溫開始慢慢下降;
過了幾秒鐘,又感覺太涼了,你再次轉動熱水閥,以提高水溫…
如此反覆幾次後,終於達到了體感舒適的溫度。
這個過程看似很日常,但它卻是由「水溫調節閥、現在的水溫、體感溫差、目標水溫」這4個要素組合成的一個系統,用圖示的方式表示出來,就像下面這樣:
假設一開始水溫是10℃,你感到舒服的目標溫度是37℃。
現在的體感溫差=37-10=27℃,這將影響你轉動水溫調節閥:調熱,目標27℃
水溫調節閥的轉動,使水溫發生同方向的變化,在上調的過程中,水溫的實際變化,可能會有幾秒鐘的延遲;
現在的水溫升高了30℃,體感溫差將減小,變成了-3℃,新的體感溫差又進一步影響你轉動水溫調節閥的方向和大小:因為變成了負數,因此反向旋轉,降低一點點溫度...
如此循環往復,直至達到目標水溫。
接著,我把這個示意圖簡化一下:
紅色箭頭與加號:代表兩個要素同方向變化(A增強,B增強);
藍色箭頭與減號:代表兩個要素反方向變化(A增強,B減少);
在箭頭中加的符號:// 代表這兩個要素的互動關係存在時間延遲,變化會來的遲緩一些;
這樣,一個多要素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就可以被清晰的畫在了紙上,我們將這個稱之為:系統圖。之後的所有系統化思考過程,我們都將通過這種系統圖的方式來表達。
有了這些鋪墊後,接下來就正式開始講系統性思維的具體內容。我先來說一下系統性思維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1. 三種基本反饋反饋,是系統的基本組成單元,用於描述系統中要素與要素之間的關係。
在所有的系統圖中,有且僅有三種基本的反饋方式,剛才在案例中你已經看到了,他們分別是:
1.正反饋:代表兩個要素之間是正比例關係,A增強,B增強,用箭頭與「 + 」表示:
2. 負反饋:代表兩個要素之間是反比例關係,A增強,B減少,用箭頭與「 - 」表示:
3. 延遲反饋:代表兩個要素之間的互動關係,不是即刻發生的,A發生,一段時間之後,B才會有反應,在箭頭中加入「 // 」表示:
2. 兩種基本迴路光有要素和反饋,還構不成一個系統,這點前文已經說過,要成為一個系統,他們得能運行起來,產生某種特性或者達成某個目的才行。
在系統性思維裡,這種擁有特定功能,結構最簡單系統樣式,叫做:迴路。
它的樣子就像你用電線,將電池的兩極,連接一個燈泡,構成的一個能運行的最基本的閉合電路一樣。
有兩種基本的迴路:
1.增強迴路:或者叫正反饋循環,是由2個及以上的正反饋連接起來的環形迴路。
增強迴路,會讓在此系統中的要素,會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的增強。
比如說,為什麼會富者越富?甚至逐漸形成了階層固化?
這就是因為財富的增加會帶來資源分配的不平衡,而資源不平衡會帶來每個人的競爭力出現本質的差距,這又進一步的導致了財富的向上聚集,富者越富!
增強迴路不僅會導致系統往好的方向不斷增強,也會往壞的方向不斷增強,直至崩潰。
比如,股市下跌造成的恐慌情緒,導致股票拋售量的增加,這又進一步導致股市的下跌。
我們在第四課講過「複利」的概念,其本質就是構建了一個增強迴路。
2. 調節迴路:調節迴路,是由1個負反饋(或者單數個)加上若干個正反饋,所組成的環路。
調節迴路的功能,是讓系統趨向穩定或者達成某個目標。
比如,我們前面說的調節熱水器的那個過程,就是一個調節迴路,讓水溫達到並穩定在一個確定的溫度上。
再比如,為了保持公司持續擁有競爭力,你需要保證公司內部有一定的人員流失率。
比例太高,意味著招聘成本的增加、以及造成業績損失;而太低,意味著人員臃腫,考核過於寬鬆,你的團隊會越來越沒有戰鬥力。怎麼辦?
經過統計,10%的末尾淘汰率,是一個比較健康的流失率。因此,你需要設計一個調節迴路,通過調整考核指標來控制人員流失比例:
兩種結構模型知道了反饋和迴路,現在我們就可以根據問題開始畫系統圖了嗎?
還不行。
如果把要素比作是電子元器件,反饋方式比作是電線,那麼,僅僅通過把電子元器件用電線一步一步連接成一個系統,也許簡單的結構還行,如果是構建一個複雜系統,還要保證系統能穩定、高效的運行,那這種方式的效率就很低了。
這就像安裝電腦主機,你不需要焊接每一個元器件和電線,從零開始設計一臺電腦,這樣的方式不僅慢,還會出錯…
那怎麼辦呢?
你只需要將主板、顯卡、內存、CPU、硬碟…等等這些已經封裝好的模塊拼裝起來即可。
如果,我們可以把一些常見的系統結構,也能封裝成類似這樣的集成電路,直接使用,這樣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構建一個系統的效率。
系統性思維發展至今,也已經有一些被模塊化的結構了。接下來,我就給你介紹其中的兩種最常見的基本結構,他們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很多場景中,未來的複雜系統,也都可以由他們通過簡單的變形、拆分、組合而形成。
結構一:增長上限
剛才說到一種基本迴路,叫做:增強迴路,你看到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一個疑問:
這種增強會一直持續下去嗎?
複利增長是永遠的嗎?
有錢的家庭永遠會越來越有錢嗎?
但為什麼我們總說富不過三代呢?
股票下跌,造成恐慌性拋售,導致股市從10米跳板上往下跳,但總會有落水停止的一刻吧?
雞生蛋,蛋生雞,感覺從此就要發財致富了,可為什麼很多人玩不下去了?
複利好像是有極限的,增長迴路也是會停止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系統在增強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抑制增強的副作用,而副作用的不斷累積,就會反過來制約增強迴路,最終導致增強的停止,甚至會讓它急轉直下。
這個,就是系統性思維中的「增長上限」結構模型:
它是由一個「增強迴路」,加上一個「調節迴路」組成,一開始,系統按左側「增強迴路」的方式運行,當目標要素不斷增強;右側的「調節迴路」開始啟動,並不斷限制增強,最終使左圈的增強停止,甚至開始逆向增強。
比如說雞生蛋,蛋生雞,看似很美好,但是隨著雞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帶來的養殖複雜度,也成幾何級上升,這對你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瘟疫、汙染、水電…等等因素,會因為你的管理能力不足而頻頻發生,大量的雞會因為種種意外、管理不當開始死亡,一場瘟疫、兩小時的停電….就有可能讓整個養雞場毀於一旦。
而造成的影響,比如惡性瘟疫的發生,甚至會持續發酵,讓你面臨巨額的賠款,導致你傾家蕩產...
如果你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增長上限」的系統結構,應該怎麼辦?
大多數的人,會選擇繼續左圈的循環,因為這個方法曾經有效,並帶來過指數級的增長,如今停滯了,那麼我就應該更加努力才是….
比如,你們公司推出了一款新的產品,通過投放大量的廣告,讓產品的銷售量暴增,錢多了,於是你們開始投放更多的廣告,產品越賣越多,銷售額呈指數級增長,這是一個增強迴路….
但是,產品賣得多了,產量就得跟著提升;產量提高了,你可能就得加人手,管理的複雜度就提升了;管理複雜度提升,就會帶來次品率的上升,次品率會影響用戶的口碑,用戶的差評變多了,就會影響你產品的銷量...
而這個時候,如果你選擇繼續走左側,繼續增加廣告投放量,你就會發現,廣告對產品的銷量拉動開始變得乏力,甚至由於市面上你的負面信息過多,這個時候的廣告,反而會帶來反效果,引起大量的嘲諷和退貨,造成銷量的快速下跌,變成了一個逆向的增強迴路…
那怎麼辦?
如果你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個「增長上限」的系統結構中,你應該找到右側循環中的「限制因素」,比如養雞場案例裡的「管理能力」,新產品銷售案例裡的「品控能力」,他們才是槓桿解,用心解決「限制因素」就能打開上限,讓左側的增強迴路繼續良性運轉。
當然,並不是所有「限制因素」最終都會被消除,比如市場容量,它會讓你的增長,最終迎來極限。
結構二:捨本逐末
回到養雞場的案例,現在養殖複雜度變得越來越高,雞群的風險變得越來越大,你應該怎麼辦?
增加人手?提高打掃衛生的頻次?在飼料裡添加抗生素?
這些行為,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解決出現的問題,但是卻會在長期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更嚴重的問題;或者這些問題會一再的出現,你需要不斷的去解決,成為救火隊員。
那怎麼辦?
真正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引入一整套科學的現代養雞體系,從硬體設施到軟體管理,全部規範化,流程化...
聽到這裡,你可能已經頭大了,這得花多少錢,花多少時間啊,我現在的這些設施怎麼辦?人員怎麼辦?再搬個場地?開玩笑….現在已經出現問題了,你告訴我怎麼解決?
嗯,你說的沒錯,所以你只能是個救火隊員…
比起救火,更重要的工作是防火。如果覺得防火的工作麻煩而不去做,你就會天天去做救火的事情。這類問題背後的系統結構,就叫做:捨本逐末
「捨本逐末」的結構,是由兩個「調節迴路」組成,兩個迴路都想解決問題,上面一個迴路代表能夠快速解決問題的「症狀解」,但是效果只是暫時的。而下面一個迴路是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根本解」,但是存在時間延遲,見效慢,成本高,難度大,但卻可以持久有效。
另外,在使用「症狀解」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副作用,並隱含了一個增強迴路,讓問題症狀,在未來變得更難解決:
註:2個負反饋(偶數)=正反饋,因此這是一個增強迴路
比如養雞場的例子,問題症狀是雞容易得瘟疫,症狀解是長期給它們吃帶有抗生素的飼料,從表面上看,雞的疫情得到了控制,但如果長期食用抗生素,將帶來的副作用是藥物殘留,產生抗藥性,演化成超級病菌,這將進一步危害雞群和人類的健康,讓原來的根本解也逐漸失去作用,最終導致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更加難以解決。
捨本逐末的結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
生病是「症狀」,去醫院看病是「症狀解」,去醫院能很快的緩解病情,而「根本解」是健康飲食和鍛鍊身體,耗時長,見效慢。你不鍛鍊身體和控制飲食,身體就會變差,就需要經常去醫院看病。而你會覺得,反正去醫院看病也能治療,你就更不願意花時間去鍛鍊身體,身體就越差...
收入低是「症狀」,下班後去做兼職是「症狀解」,做兼職能夠很快的增加收入,而「根本解」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耗時長,見效慢。你經常去做兼職,就沒有時間去提高自己的能力,這將導致你的競爭力在同齡人中變得越來越低,進一步影響你的收入,你因此就需要做更多的兼職...
我們之所以那麼痴迷於頭疼醫頭式的症狀解,就是因為症狀解簡單,並且確實能快速見效,這就會讓我們上癮,讓我們對這種解決方法產生依賴,我們就更不願意使用根本解...
而症狀解帶來的副作用,會讓我們在未來失去根本解的能力,想回頭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最終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這就像很多企業,遇到問題後,給出一個自認為很聰明的解決方案,比如業績差了就提高激勵尺度,相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當時看,也許的確很有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解決辦法帶來的後果,甚至比原來的問題更嚴重,比如業績造假,欺瞞客戶,或者公司在虧錢,而員工的收入卻在增加...
而這個時候,你不給還不行了,藥不能停,不給就不做,一停業績就掉,你再想改方法?已經來不及了...
有一種悲哀,叫做為時晚矣;有一種蒼涼,叫做無力回天…
如果,你正在遭遇某個問題的困擾...
而你,也曾經嘗試過許多解決辦法,當時看上去改善了不少,但是沒過多久,問題又一再出現,甚至變得更糟更猛烈,你感到一種無力感油然而生…
那麼,你就要小心了,也許,你已經踏入了這個捨本逐末的死循環…
怎麼辦?
試著畫一下捨本逐末的系統圖,找到問題的症狀解和根本解,然後呢?
當然是選擇進入下面的迴路,而避免走上面的迴路了。
不要因為路遠而躊躇,路選對了,時間會給你答案!
好,說完了基礎知識和兩個基本結構,那麼遇到問題後,我們該如何運用系統性思維,來解決問題呢?
最後,我將用一個案例來說明一次系統性思維的完整過程。
系統性思維實戰還是拿上一節課中的問題來舉例:
這是我們上一節課通過結構化分析的結果,將一個問題拆分成很多部分,各部分彼此之間相互MECE,拆解的很全面。
接下來,我們要開始使用系統性思維做進一步的分析。
使用系統性思維並不是說就要拋棄結構化思維,結構化思維能夠讓我們把事情想得很完整,這是基礎。而系統性思維,則是在這個基礎之上,幫助我們找到要素之間的關係,發現整個事件的內部結構;同時,拉高視角,讓我們看到事情的全貌,建立起一個整體的概念;並加上動態的時間軸,讓我們能看到事情未來的演化方向。
具體怎麼做?
第一步,從調節迴路開始,描述系統一個系統是為了實現某一個目標或者功能而存在的,而調節迴路的作用,就是讓系統的運行方向走向某一個特定的目標。
因此,畫系統圖,一般可以從系統要實現的目標開始,用調節迴路開始描述系統。
首先我們來看問題:如何在未來三個月完成100萬銷售業績?
請問,這個對系統來說,是一個正確的目標,或者是要實現的功能嗎?
不是,這是一次短期的任務。
如果一支球隊是一個系統,那麼這個系統的目標,應該是奪得聯賽冠軍,或者勝率達到70%以上,而不是贏得下一場比賽。一場比賽,只是整個系統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的一次任務,這就好比是給系統加點油,讓系統在這段時間裡跑快一點一樣。
所以,從系統的角度來看,系統的目標應該拉長時間,比如3年要實現一個什麼目標;或者狀態化,比如每天、每月要實現什麼樣的效果。
因此,我們可以把系統的目標調整為:每月銷售額達到50萬。
這就是一個狀態化的目標,能夠比較清晰的衡量出這個系統,目前的生產能力。
然後根據這個目標,畫出調節迴路中的「現狀、目標差距」這2個要素,組成系統的第一個部分:
那麼,當今的銷量是如何產生的呢?
銷量是經由你目前的「銷售系統」產生的,銷售系統的效率越高,當今的銷量越高;
那業績的差距,如何能提高銷售系統的效率呢?
我們可以試著在業績沒達到之前,給團隊設定KPI,用壓力工具,推動銷售系統的運轉:
這樣,一個基本的調節迴路就完成了。
當然,銷售系統也是個複雜的結構,由營銷、渠道、其中的人員、方法等構成,由於篇幅有限,以及每個公司的業務方式不同,因此,我就不做拆解了,我們把整個銷售系統,作為一個要素,放在這個更大的系統中來整體對待,你可以根據自己公司業務的情況,試著拆解梳理一下,具體可以參考上一課的內容。
第二步,優化結構,完成系統圖,找到槓桿解我們的目標是要提高「當今銷量」,而從目前的系統結構中,只有當團隊業績不達標的情況下,KPI才會發揮作用,用壓力推動銷售系統,而業績一旦達標,團隊就沒有繼續銷售的動力了,甚至會把當月的業績,藏到下個月用,怎麼辦?
一個系統,增長的動力來自於「增強迴路」,我們要想辦法在系統中構建一個增強迴路,讓系統不斷的增強。
因此,我們可以試著用新增業績的一部分作為激勵,推動銷售系統的繼續運轉,形成增強迴路:
這樣,在標準之下,系統會走外圈,使用「壓力工具」為銷售系統提供動力;
而在標準之上,系統會進入內環,用「激勵工具」繼續為銷售系統提供動力,銷量越高,激勵越多,團隊動力就越大,銷量就因此越高…
現在,增強迴路出現了,我們就需要馬上想到,會不會存在「增長上限」的結構?
也就是產品賣的越多,會不會產生其他的副作用?
嗯,這個當然會,產品賣的越多,產品供應的這端的壓力肯定就增大,產品質量,服務品質可能都會因此下降,比如飯店的客人一下子來了很多,服務員手忙腳亂,廚師糖鹽不分…
這將導致次品率的上升,用戶體驗的下降,差評的增多,這將會反過來限制銷量的增加,一個熟悉的增長上限結構出現了。因此,我們在系統圖的右側,可以繼續畫出這一部分的系統圖:
註:銷量增大,還有可能還會帶來新競爭者的出現等其他副助用,反過來限制增強迴路,為了案例中的系統不過於複雜,我們這裡暫時只設定「次品率增加」這一種副作用用作案例說明。
有了這個系統圖,我們的槓桿解也已經浮出水面了,作為一個「增長上限」的系統結構,關鍵在於2點:
1.保證左側迴路的正常運行:
制定適合的KPI,定的太高,進入不了內環,定的太低產生不了壓力的推動;設置激勵機制,讓超額收益,持續推動系統的運轉。
2. 去除右側迴路的限制因素:
投入足夠的資源,提高團隊品控能力,保證產品品質。
如果從結構化思維的視角,我們會發現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分不清主次;但是如果拉升到系統的視角,我們就更容易找到關鍵的環節,以小博大。
第三步,抬頭看天,放入大系統等等,系統中有些關鍵的要素怎麼沒有看到?
比如用戶需求?產品設計?公司戰略?團隊管理?人才用留?
目前這個系統只是某一個業務層面的系統圖,要看到剛才說的這些,我們需要拉高視角,把整個業務系統視為一個要素,放入到一個更大的結構中來看:
比如,我們放到整個公司的運營系統中:
用公司中能帶來大量現金流的業務,來給案例中的業務提供彈藥,給人、給錢、給資源,幫助該業務更快的成長為明星業務。
然後把視角,再往上拉一個維度...
把整個公司的業務,看做是一個要素,把它放在整個市場環境中去分析:
這樣,我們就能從更宏觀的層面,從上到下,系統性的逐層分析,找到更適合公司的發展策略,產品策略,營銷策略…
當然,你還能分出更多的維度,比如細化銷售系統,產品系統,公司的人力資源系統等等…
但是,並不是我們要在分析任何問題時,都需要把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看一遍才能下決定,找到問題相關性最大的系統結構拿來分析即可。
一個全新的世界...一旦擁有了系統思維,你看到的世界,將和原來變的不一樣了…
你不再浮於表面,觀察將更有深度...
你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關係,發現事物背後的規律,找到最關鍵的環節,以小博大,以簡馭繁!
你不再限於局部,觀察將更加寬廣...
你不但能看到系統之內的複雜結構,還能夠看到系統之外的整體特性,能夠飛上三萬米的高空俯視全貌,把控全局!
你不再困於當下,觀察將更有遠見...
你能夠撥動停止的鐘擺,讓時間穿越到未來,看到事件的動態發展,預言未來的演化趨勢,站在未來,看今天!
不過,這一切都還只是冰山一角…
這個世界,遠比我們能夠想像的,還要複雜!
好在,系統性思維給了我們一束從混沌的世界中透出來的微光,如果你能擁有這種能力,也許,你便能發現這混沌背後的簡單之美,你眼裡的世界,也許,也將從此不同!
下一節課開始,我們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模塊「問題解決」
有了分析方法和思考工具,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大腦,開始更有效率的思考,可以把問題分析的很全面、很透徹。這就像你是醫生,面對一個病人,你現在不僅可以通過搭脈、測體溫、驗血等常規手段分析病情了;如今你還會學會了使用心電圖、腦電圖、X光儀、核磁共振...等等各種高級儀器,可以更全面的掌握病人的各種信息。
那麼,接下來該怎麼辦?
你該如何根據這些分析結果,開出最恰當的那一張藥方?
我們下節課見~
編者按: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富研社」(ID:dontletmeplay),作者 謝春霖。36氪經授權轉載。
本文為專欄中的一節課,整個專欄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若你沒有看過之前的幾期文章,可以先關注公眾號「富研社」,建議從第一篇文章開始閱讀,免費學習完整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