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發表在《柳葉刀》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等牽頭完成的「中國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結果,首次明確我國慢阻肺患者人數約1億,已成為與高血壓、糖尿病「等量齊觀」的慢性疾病。
然而,很多人對這個病並不熟悉,在近1億的患者中,超過80%沒有得到規範化診療,等到因咳嗽不停、喘不上氣找醫生時,多數患者的肺功能已減退30%-50%,而肺功能減退是不可逆的,屬於永久損傷。
「慢阻肺是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重大慢病。」中日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三部副主任楊汀指出,更糟糕的是這個病並未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也就是說不會像高血壓、糖尿病那樣在基層的醫療機構有篩查、長期隨訪、管理等,目前慢阻肺在基層是沒有管理的。
症狀:早期無症狀,四類人高危
慢阻肺難防治、難管理與其早期症狀不典型無不關係。寧夏醫學會呼吸病學會主任委員張錦教授給出的數據是,我國超過70%的慢阻肺患者屬於早期,但因沒有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得了病。
其實,慢阻肺的高發人群主要有以下幾類:
長期吸菸者;
反覆有呼吸道感染的人;
長期有室內汙染,如農村地區燒柴火的人;
從事的職業有粉塵環境的人。
尤其要提的是吸菸量多、吸菸年數長的40歲以上人群,不管有沒有症狀都屬於高危,因為慢阻肺患者中有70%-80%的人都有吸菸史。
篩查:40歲以上查肺功能
找出慢阻肺的高發人群以及確診並不複雜,只要到醫院做個肺功能檢測,就是通過肺功能儀吹口氣,就能知道氣道阻塞程度。
肺功能檢查是確診慢阻肺的金標準,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都做該檢測。我國菸民數量已突破3億,對於長期吸菸,反覆出現咳、痰、喘的人群,應當立即到正規醫院做一個肺功能檢查,以提高早期診斷率,把握疾病最佳治療時機,別等到有了症狀、疾病發作才想到找醫生。
同時,對於已確診的慢阻肺患者也要配合醫生,定期到醫院做肺功能檢查。以評估病情進展以及調整治療方案等。
治療:輕、中、重度對症治療
慢阻肺分為「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除了氣促、咳痰、咳嗽等症狀,進入急性加重期的患者生活質量大降,有的時候連穿衣服、走路都會覺得氣不夠用。其治療要按不同病情,先需要把病人篩查出來分出輕、中、重度,再對症醫治,進行個性化治療。
寧夏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許旺主任指出,對於早期慢阻肺患者,單純的單支氣管擴張劑可能就能解決問題,加上後期功能鍛鍊,可以控制其進一步惡化。但是目前很多患者首診時已到了中晚期,藥物選擇會更複雜一點,除支氣管擴張劑以外,還有一些患者需要吸入糖皮質激素等。
此外,使用現有單一支氣管舒張劑的患者中,仍有50%有嚴重的慢阻肺症狀。近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全球倡議指出,呼吸困難較重的慢阻肺患者首選治療應使用雙支氣管舒張劑。對於急性加重風險較高的患者,推薦聯合吸入長效支氣管舒張劑與吸入激素。
管理:分級診療,早查才能早治
慢阻肺患者普遍的問題是就診晚,其背後原因,一是公眾對慢阻肺相關知識和防範意識亟待提高,二是要推動慢阻肺的分級診療,尤其是在基層開展肺功能檢測等早期篩查,只有早篩查才能實現早期幹預和治療,進而控制病情進展,降低死亡風險。
「慢阻肺患者分布在廣大基層,基層診療是慢阻肺防治工作的第一道防線。」許旺主任認為,基層醫生的繼續學習與專業培訓,倡導患者的自我疾病管理,可以提升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慢阻肺診療規範化水平,改善慢阻肺診療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