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來襲!中國楊希醫生發表AUDT文章引發國際學術熱議!

2020-07-06 無名的超聲世界

AUDT雜誌於2020年4月推出了全球刊發的「新冠肺炎」特刊!特刊收錄了楊希醫生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Critical Care Ultrasound Applications at COVID-19 Pandemic。特刊文章刊發後,各國各方反映熱烈。學者們和雜誌社也進行了積極的互動。其中沙特學者Dr. Rajendram專門寫信給楊希醫生。

尊敬的楊希教授好!

讀了您發表的兩篇文章,題目分別為: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critical care ultrasound applications at COVID-19 pandemic」和「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2019」,收穫很大!

但是,我們知道COVID-19患者靜脈血栓、卒中和系統性動脈栓塞的發病風險升高,一些血栓栓塞可能由通過未閉的卵圓孔引起的。房水平的右向左分流(RTLIAS)引起缺氧情況加重,COVID-19肺炎病情惡化。對RTLIAS的最佳掃查方法推薦為床旁心臟超聲造影。

建議在下述情況下進行床旁右心超聲造影(RHCE):

1. PaO2/FiO2比值明顯下降;

2. 缺氧程度高於可見肺損傷的預期情況;

3. 補充給氧後低氧血症糾正不明顯;

4. 診斷為直立性低氧血症。

本文精要導讀:

重磅來襲!中國楊希醫生發表AUDT文章引發國際學術熱議!

作為武漢市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為了新冠肺炎患者得到及時救治,同時採集首批新冠肺炎超聲影像學資料,給全國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超聲醫生提供參考經驗,武漢科技大學附屬漢陽醫院超聲科楊希醫生冒著巨大被感染的風險,攜帶超聲診斷儀進入隔離病區,成為全國首批開展新冠肺炎肺部超聲影像醫學診治及研究的醫生。這段時間,楊希醫生在新冠肺炎超聲影像成果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編寫《第二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超聲診斷實用手冊》認為通過新冠肺炎患者肺周病變超聲影像學表現分析,能為臨床的診斷及療效評估提供參考依據。

重磅來襲!中國楊希醫生發表AUDT文章引發國際學術熱議!

楊希醫生論文《Assessment of COVID-19》被國際頂級放射學雜誌European Radiology收錄並發表。European Radiology是歐洲放射學會的會刊,創刊於1991年,在行業具有廣泛影響力和不可或缺的學術地位,是放射學領域專家學者們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代表了最前沿的放射學科學,在世界綜合類影像期刊中居第2位。

在中美醫療抗疫講座討論群裡美國專家們向楊希醫生提出了他們的問題,問題涉及新型冠狀病毒的肺超聲的表現、超聲的檢查方法、武漢市漢陽醫院新型冠狀病毒超聲影像資料的共享、超聲檢查人員的防護措施等。楊希醫生細心解答了各個專家的疑問,並分享了中方經驗。各國專家表示楊希醫生提前分享的一些新冠肺炎救治經驗,能夠幫助他們提前做好準備,通過早幹預、早治療,避免更多輕症患者轉為重症。他們在交流後感謝楊醫生的耐心解答。

重磅來襲!中國楊希醫生發表AUDT文章引發國際學術熱議!

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病毒無國界,我們願意同世界同行毫無保留方分享疫情防控信息和經驗。」楊希醫生希望同行專家少走彎路,讓國際友人得到更好的救治,儘早戰勝疫情。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外媒:中國在全球醫學學術文章發表數排名中位居第二
    據俄羅斯衛星網8月16日報導,俄羅斯國立高等經濟學院統計研究與知識經濟學研究院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醫學與健康科學領域學術文章發表數量排名中位居第二。 研究指出,「2015-2017年,中國學者在國際同行評審出版物上發表的文章數佔全球發表文章總數的13%」。
  •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hest》首次發表中國醫生戰「疫」詩歌:是白衣...
    人民網上海5月6日電(董志雯)日前,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獲悉,北京時間5月5日,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Chest》(胸)在線發表了該院風溼科主治醫師李佳的現代詩「Fight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together with you」(和你一樣)。
  •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刊發青海師範大學史培軍教授文章
    青海師範大學史培軍教授國際合作研究團隊撰寫的「城市: 構建網絡 共享規劃 加強巨災應急能力」文章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 8月27日,國際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在其第584期(Vol 584
  • 三款大國重器亮相海博會,引發熱議,國際網友:中國總帶來驚喜
    >據環球網報導:為了助力2020年海博會,「深海一號」、「蛟龍號」、「天鯤號」將於本月的14日至18日在我國的廣東省深圳市的蛇口郵輪母港亮相,並且向公眾免費開放參觀,由於他們作為海博會期間推出的重磅配套活動之一
  • 盤點| 國際四大頂尖期刊上中國核圈都發表了哪些文章?
    中國核網|核行業必讀的公眾號 先前中國核網報導了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今年7月發表研究長文,揭露美軍核武試驗場的放射性現狀。Nature、Science、Cell、PNAS是國際上公認的四大頂尖期刊,其上的文章是各個學科研究前沿的風向標。隨著我國核能研究能力及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內學者逐漸開始在這些頂級期刊上嶄露頭角。 應讀者要求,小編嘗試整理了國際四大頂尖期刊上中國核能領域發表的研究型論文。鑑於小編水平有限,如有遺漏,歡迎大家指出。
  • 國際頂級期刊《JCO》發表廣州醫生團隊8年研究成果
    大洋網訊 6月15日,在國際頂級期刊《JCO》發表的一篇權威醫學文獻給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了新希望。該文出自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吳一龍教授團隊,他們用了8年的時間,證實了靶向-手術-靶向的新治療模式,能有效降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達61%的復發風險。
  • 山西省衛計委:醫生寫科普文章可參評高級職稱
    其中引起熱議的是:為鼓勵更多的醫療專業人員投入到健康教育及科學普及工作中,山西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全國率先把撰寫科普文章納入了2017年度全省衛生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條件。從單純重視SCI論文,到凸顯科普的重要性日益顯現,高級職稱評審的導向讓醫務人員覺得新鮮。
  • 「城市:構建網絡 共享規劃 加強巨災應急能力」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青海日報8月27日,國際著名期刊《自然》(Nature)在其第584期(Vol 584)以4頁的篇幅(517-520頁)發表了由青海師範大學史培軍教授國際合作研究團隊撰寫的題為「城市:構建網絡 共享規劃 加強巨災應急能力」的文章。
  • 《冰川凍土》發奇文引熱議 學術期刊建設任重道遠
    在以科學嚴謹著稱的學術論文中,這樣的文字顯然格格不入。學術期刊的把關流程在哪?學術底線又被置於何處?大家對奇文背後的現實問題發出了一系列追問。作者徐中民解釋,熱議文章表面上看起來有點問題,實際問題潛伏得非常深刻;並稱「自然科學沒有情感的注入,就是冷冰冰的」。論文中提到的導師程國棟,是《冰川凍土》雜誌的主編,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 31篇文章被撤,中國學者被指學術不端,網友:該罰!
    學術腐敗始終是人們深惡痛絕的事情,然而近日,一則國內學者因涉嫌抄襲而導致文章被撤的新聞出現在大眾視野,一時間,群眾譁然。據了解,相關報刊、雜誌在2020年4月,撤回了中國學者31篇文章,涉及數十家高校、單位及公司。
  • 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原標題:施一公團隊連續多篇重磅論文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引起國際矚目學術大家接連發力之後,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日前,施一公團隊在國產英文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細胞研究》,以下簡稱CR)上連續發表兩篇最新科研成果,引起國際矚目。
  • 被「復活」的死亡豬腦:Nature封面報導引發熱議,腦死亡還是生命的...
    那些「彈指間灰飛煙滅」的英雄們還未復活,我們先來看下科學界的重磅,「復活」的死亡大腦。4月17日, Nature發表一篇重磅封面論文,科學家們成功將屠宰4個小時後的豬腦「復活」。他們構建了一個BrainEX的系統,通過向腦細胞輸送營養和氧氣來模擬血液流動,最終讓死亡的豬腦恢復了腦循環和部分腦細胞功能。
  • 國際期刊大面積撤稿凸顯醫生評價困境
    4月20日,著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團(以下簡稱「施普林格」)宣布撤銷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的107篇中國腫瘤生物學領域的論文,涉及來自中國的524名醫生及醫學生。這些文章發表於2012年至2016年,涉嫌同行評議造假。
  • 提升與超越:中國新聞傳播學國際發表的創新進路
    對於學者而言,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固然值得慶賀,但從長遠來看,促進學術交流、提升學術素養才是國際發表的最終歸宿。[4]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賈文山教授指出,由於新聞傳播學理論體系源於歐美,所以開展國際化交流與合作是拓展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視野的有效途徑,通過向學術期刊投稿,可以與編者、審稿人建立起平等對話的機制,在長期的交流中建立合作關係,促進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走向世界。
  • 施一公團隊多篇重磅論文發表於《Cell Research》雜誌,引起國際矚目
    學術大家接連發力之後,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日前,施一公團隊在國產英文學術期刊CellResearch(《細胞研究》,以下簡稱CR)上連續發表兩篇最新科研成果,引起國際矚目。程磊介紹說,施一公團隊從2012年開始就在CR上發表研究成果,獲得的累計他引已經超過400次,說明都是高質量、廣受認可的文章;不久前,中國代謝解析計劃ChinaMAP在CR上發表的一份高深度(40X)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僅5天時間查看次數就超過了2300次,這個數字在學術領域是較少見的,反映出學術界對這份報告的重視程度;近日,王紅陽院士團隊、陳薇院士團隊一篇關於COVID-19患者早期恢復階段
  • 重磅消息:中國頂級科技期刊被SCI掃地出門,科研狗喜憂參半!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 SCI 最為重要,所以很多學生都致力於發表SCI論文。影響因子: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
  •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這已經不是國內學術圈在國際發表上的第一次集體出醜了。
  • 東林教師在國際Top期刊發表綜述文章
    東林教師在國際Top期刊發表綜述文章 2018-03-22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觀點|川大原祖傑:中國學術為何走不出去?國內學術文章大多重展示...
    現代社會的幾乎任何發現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和探索基礎之上的,對新發現的展示不能忽略對別人成果的借鑑,正因為如此,學術引證才成為學術發表的基本規範。一篇優秀的學術文章不應該是一個人或者一個研究團隊的自說自話,而應該是在充分參考已有相關研究基礎上的新發現和新建樹。 一份好的學術期刊是需要好的學術文章來支撐的。
  • 和病毒賽跑:學術期刊如何做到「快速發表」
    「和病毒賽跑」,不僅是科技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也對學術期刊快速發表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提出了挑戰。近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日漸成為常態的形勢下,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總編輯魏均民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介紹本土學術期刊如何「快速發表」科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