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觀點認為「病毒不是生命」?

2020-10-18 科學探索菌

病毒,看不見,摸不著,卻能使我們生病。HIV病毒、冠狀病毒、天花病毒等,這些都是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病毒。通常認為病毒屬於一種生命,可為什麼有觀點認為病毒不是生命?這個觀點正確嗎?

了解病毒

世界上最早發現病毒的人叫做伊萬諾夫斯基,他在研究菸草花葉病的時候,發現了病毒的存在,他將菸草花葉病的病原體命名為濾過性病毒。因為這項發現,他被稱之為病毒學之父。            

一般,自然界中的生命分為動物、植物、真菌、細菌、病毒,這5大類。其中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都是由細胞構成的,而病毒則沒有細胞結構。以動物的細胞為例,動物的細胞結構主要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病毒和細菌都屬於微生物,個體很微小。細菌要在光學顯微鏡下才能看得到,而病毒需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得到。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而細菌有細胞結構,就讓我們來對比一下吧。請看下圖:

     

生命體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遺傳物質不同。細菌的遺傳物質中包含DNA和RNA,而病毒的遺傳物質中僅包含其中一項。病毒的遺傳物質外包裹著蛋白質外殼,沒錯,就是這麼簡單的結構。病毒耐寒不耐熱,對抗生素不敏感,但是對幹擾素很敏感。病毒只能存活於活體細胞中,並利用細胞中的物質進行自我複製,脫離了活體細胞,病毒就什麼也幹不了。

病毒,按寄生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又叫噬菌體)三大類;按遺傳物質的不同,又可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按遺傳物結構的不同,又可分為單鏈型和雙鏈型。

此外,自然界中還存在一類比病毒結構還簡單的病毒,統稱為亞病毒。它們包括擬病毒、朊病毒、類病毒三大類。其中,朊病毒就是具有侵染性質的蛋白質,能夠使某些動物患病;類病毒、擬病毒與病毒相比,沒有蛋白質外殼,就是裸露的核酸長鏈;此外,擬病毒是寄生在病毒中的一種病毒,因為它的遺傳物質有缺陷,必須依靠別的病毒才能完成複製過程。            

何為生命?

生命主要是由有機物構成的,至少在地球上是這樣的。有機物和無機物,有生命的物體和無生命的物體,關於生命的定義一直都存在爭議。

地球上的生命是由有機物構成的,而有機物的基礎又是碳,因此地球上的生命又叫做碳基生命。包括病毒在內的這些生命,它們是由幾十種化學元素組成的高度有序的結構。蛋白質是由胺基酸分子構成的,而遺傳物質則是由核苷酸分子構成的。            

通常生命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

1,新陳代謝:生命體能夠與外界環境進行能量物質的交換,簡單來說就是攝取營養和排洩廢物。這是生命活動的動力。

2,生長繁殖: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生命體能夠發育成長,並繁衍後代。這能使生命保持延續。

3,遺傳變異:遺傳與變異相輔相成,遺傳和變異是生命演化的動力。

4,應激性:生命體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人類的意識本質上也是應激性。

在這些特徵中,新陳代謝是最重要且最基礎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涉及到複雜的化學變化,並且這一過程具有一定的主動性。            

上圖揭示了新陳代謝的過程。

病毒帶來的困惑

在所有生命體中,病毒顯得格格不入,不僅是因為它沒有細胞結構,更重要的,是病毒沒有新陳代謝功能。

因為沒有新陳代謝功能,病毒連最基本的繁殖都做不到。只有在活體細胞中,病毒才能夠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進行生存繁衍。脫離了活體細胞,病毒便不再表現出任何生命活動跡象,完全是沒有生命特徵的有機物。對於病毒來說,破壞其化學結構,就能「殺死」它。並且,病毒「活」著的唯一目標,就是不斷的繁殖,沒有任何應激反應。病毒的生存方式是被動的,它不能主動入侵,也沒有能力主動入侵,完全就是靠天吃飯。            

病毒的結構還不算簡單,特別是亞病毒的發現,讓人類對「病毒屬於生命」這一觀點發生了動搖。如果具有侵染性質的蛋白質分子和核酸長鏈也能算作生命,那意味著,未來人類用納米技術製造的具有自我複製功能的納米機器人,也能算作生命。

     

如圖所示,一個微型機器人正在清理血管。

關於病毒的起源,科學家們至今也沒有完全弄明白。病毒的生存依賴細胞,只有在活體細胞中才能表現出一些生命特徵。因此科學家們認為,病毒很難獨立形成,很有可能是生命演化過程中的產物。

正是因為病毒的這些特性,讓人們產生了困惑,病毒究竟屬於生命體還是非生命體?

結語

生命的演化過程是隨機的,在地球30多億年的生命演化史中出現病毒這種結構也並不奇怪。不管是人類,還是病毒,都是由化學物質構成的高度有序的結構,只是複雜程度存在天壤之別。病毒的結構還是太簡單了,達不到完整生命體的標準。病毒就是介於非生命體和生命體之間的這麼一種事物。

病毒不具備生命所具備的主要特徵,因此認為「病毒不是生命」並沒有問題。我們可以認為,病毒是一種具有生命結構的複雜化學物質。除了病毒,人工智慧也將會對「生命的定義」產生更大的衝擊。

相關焦點

  • 【生物物理】為什麼病毒被認為是非生命的?
    儘管它們具有潛在殺傷力,但這些致病的病原體實際上被認為是非生命的,與你現在正盯著的手機屏幕一樣,沒有生命。但這怎麼可能?像病毒這種能迅速傳播、大量複製且感染其他生物的邪惡物種,居然不能被視作為生物?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簡單,其實自1898年病毒被命名以來,關於病毒究竟是不是生命體這一問題就一直爭議不斷。最大的爭論點在於「生物」是的定義。
  • 為什麼說病毒既無生命又有生命?
    最近英國新冠病毒發生變異的事情,又震驚了很多人,病毒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為什麼說病毒既無生物又有生命?為什麼病毒會不斷地變異,就像動物的進化一樣呢?人類又該如何打敗病毒呢?病毒實際上是一種非細胞形態的有機體,它從大小上來看比細菌還小,而且它無法作為單獨的生命形態進行各項的生命活動,並不是獨立的生物體。所以從這個層面上出發, 病毒是沒有生命的。病毒是有生命的雖然說病毒無法獨立地進行生命活動,而且也不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只含有核酸,但是病毒卻可以說是具有生命特質的。
  • 先有生命?還是先有病毒?還是先有病毒這種生命?
    先有生命還是先有病毒,這個問題就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糾纏已久。假設,我是說,假設病毒就是源於地球的玩意兒(近來有科研證據表明病毒也可能來自外太空,這裡不做討論)。他們發現,這種病毒由一系列複雜的生化物質組成,但是缺少實現生命的生化活動新陳代謝功能所必需的基本系統。由於這項工作,斯坦利還獲得了194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注意,不是生理醫學獎。
  • 是生命又不是生命,病毒的起源你知道嗎?三大理論傾力加盟
    對於我們的世界做個簡單的劃分話,就是生命與非生命。但是,有些東西就是喜歡腳踏兩條船,比如病毒,左邊一腳,右邊一腳,仿佛這樣才能顯得他的特殊性。作為生命來說,病毒需要依靠宿主才能存活;作為非生命,病毒又具有遺傳物質和蛋白質,且能繁衍。
  •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體?有沒有生命?
    多年前,有個小朋友從免疫的角度問我病毒是否算得上生命,他是這麼問的:「有人說病毒是沒有生命的。細胞是有生命的,那麼一個有生命的細胞為什麼不能有效制止正對傷害它的病毒呢?例如像愛滋病毒,B肝病毒等。」在他看來,生命是更加高級的,如果一個無生命體能對有生命體進行壓制,那麼無生命體顯然更加高級。人體細胞能抵禦病毒的入侵,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執行這項任務。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病毒我們的免疫系統都能抵禦得了(如體內沒有相應抗體),所以我們會感染病毒,甚至會因此得病。
  • 世界級病毒專家的觀點
    (Patrick Vallance),德國專家是病毒學家柏林Charite醫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克裡斯蒂安·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他在德國專業上的地位就如鍾南山,所以肯請大家聽聽他們的聲音,這兩位頂級科學家對疫情的認知,都不包含政治傾向,而是純粹從科學角度的分析:觀點一:英德專家首先都認為,病毒會長期存在。
  • 有生命和無生命的區別是什麼?生命是畫面機器,非生命不是
    其實,以上幾點都是針對人類這樣進化程度很低的生物的,如果將來生命進化到很高的程度,勢必有些地方不符合以上的規定,這樣就會出現高級生命被低級生命認為無生命這樣極為荒謬的事情!這首詩談不上有多高文學性,不過你也許會有撲面而來的感情的共鳴將來,總有一天,你會變老,將來的我看著你不再青春靚麗的容顏,我的手輕輕地撫過你滿頭的白髮,為什麼我的眼裡還是寫滿了愛意?
  • 我們不夠了解生命,病毒是生命麼?也許是生命的開端
    病毒是生命嗎?任何過於自信的觀點都可能不對如果你問科學家「病毒是否是生命?」你會得到不統一的而且非常複雜的回答。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並不完全了解病毒,且我們仍在試圖理解生命。哲學教授Carol Cleland出版過幾本關於自然和生命起源的書籍,她就認為,生命可能不是「自然類」。Cleland懷疑,生命只是一個人造概念。關於這一點,她有可能是對的。
  • 蝙蝠不是「毒王」:新病毒為什麼總發生在大城市,而很少在農村?
    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認為農業的出現是人群傳染病形成的開端,並且隨著城市的出現,傳染病的流行速度被加快了,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賈雷德·戴蒙德的觀點呢?
  • 生命的計算機:玩跨界的病毒
    120多年之後的今天,人們普遍認為病毒不是一種生命,而且也認為病毒既不是生物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病毒的存在。病毒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煩惱,病毒給人類留下的記憶,幾乎都是痛苦的記憶,它就是一個隱形的狡猾的敵人。從馬丁烏斯·貝傑林克發現第一個病毒至今,已有超過5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 生命的「跗骨之蛆」——病毒,它們到底從何而來?
    關於病毒的起源,主要有三種假說:第一種是「分子生命時代的遺民」,在生命誕生之初,第一批有機大分子出現,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分子生命進化出了更加複雜的結構「細胞」,其中就包括現代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而病毒就是分子生命在被淘汰之際的最後掙扎,病毒是源自分子生命時期的「復仇者」,就是為了消滅我們這些更複雜的生物,這個十分中二的觀點曾經被很多人認可,但是隨著生物學的深入研究,這個假說暴露出了很多漏洞,生物的演化是沒有所謂「仇恨」的,對於生物來說,繁衍和生存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 病毒是什麼?病毒是否具有生命?
    冠狀病毒細胞科學家認為,動物,植物,細菌等都是有生命的,為什麼呢?病毒只有遺傳物質(RNA或DNA)和一層蛋白質。所以病毒自身並不具有生長、繁殖、新陳代謝的能力,而病毒的複製更準確的描述應該是裝配。正因如此,科學家認為病毒是不具有生命的。但如果從基因延續的角度來說,病毒確實可以潛入細胞核,並將自己的遺傳物質延續下來。
  • 為什麼科學家們會認為,新冠病毒是來自太空?
    關於導致今年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病毒,我們已經聽到了很多奇怪的說法,比如有陰謀論者認為,該病毒是從中國實驗室製造並意外洩露的,還有國外網友認為中國在他們國家建設的 5G 基站,能夠傳播病毒。但是,和 「新冠病毒來自太空」 相比,這些謠言都 「爛透了」。
  • 有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命不是自然產生的,那難道是人類設計?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新起點談科技,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有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生命不是自然產生的,那難道是人類設計?對於人類的起源,是大家都想要了解到,每一個科學家都持有不同的態度,他們的想法也不一樣,有的人認可的理論,有的人則表示質疑,按照現在的主流說法來說,更多的科學家都認可他們的理論,就像達爾文所描述的那樣,地球本來就不具備產生生命的能力,只不過隨著環境的變化,這一限制逐漸被瓦解,地球才有了生命的開始。
  • 病毒為什麼要殺死宿主?這樣不是更不利於生存嗎?
    但是,為什麼病毒是個例外呢?我簡單地談一下我的看法。病毒從我們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病毒就從沒離開過,比如古代帶走了10億人生命的天花病毒,這是一種困擾了全人類多年的病毒,直到1980年才被人類消滅。嚴格意義上說,病毒並不是生物,因為生物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由細胞組成生命體,而病毒僅僅是一個核酸分子和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體,它本身沒有任何生命形態,完全依賴於寄生在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細胞中存活。因此,病毒實際上是一種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一種有機物,這種有機體我們統稱為類生物。
  • 為什麼新冠病毒如此令人恐懼?人類讓病毒變得更強大
    儘管人類現已掌握先進的醫學技術,但是新冠病毒的爆發,令許多國家措手不及,造成了世界範圍內的大恐慌,為什麼新冠病毒這麼令人感到恐懼?其實歷史上,一些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糟糕。數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和黑死病讓人們感到恐懼,這些災難事件導致數百萬人死亡,對當時的社會帶來了深刻變化。
  • 病毒到底算不算生命?
    但後來科學家又發現,當病毒進入細胞之後,就會變得生龍活虎,病毒會脫去外殼,讓基因裸露,誘導細胞的複製機具生產病毒的DNA或RNA,並根據病毒核酸上的指令製造更多病毒蛋白質。這些行為,讓科學家們認為,病毒存在於化學和生命的邊界上。病毒有沒有生命?這些年來科學家始終無法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它引發了另一個根本的議題:究竟如何界定「生命」?
  • 為什麼有人認為章魚不是地球生物?這可能要追溯一下其祖先的輝煌
    章魚這種種特性無一不在彰顯著它的獨特,因此也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章魚可能不是地球上的生物吧?為什麼它們如此之特殊哪?後來有些科學家對此也上了心,2018年3月,一篇名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起因》文章由33名研究人員組成的科學團隊,發表在《生物物理學和分子生物學進展》期刊上,在這篇文章中就有提及到「章魚是外星生命」,當然對於這樣的觀點也有很多科學家予以反駁,認為這並不科學。
  • 視點|病毒究竟對生命意味著什麼?
    這種小東西一度令人感到十分困惑:它不具細胞結構,單獨存在時沒有通常意義上的生命活動,但它卻含有儲存生命信息的分子(DNA或RNA),具有增殖和遺傳等特徵的生命形式,而且能夠在競爭中不斷演化。它賴以生存的手段是感染宿主細胞,將其作為廉價的生產車間,不費力氣地大量複製自己,並把細胞們甚至宿主搞死。
  • 病毒是生命嗎?Nature:讓生命界限更加模糊
    來源:環球科學圖片來源:UC San Diego Health病毒究竟是不是生命?直到現在,這個問題仍然令科學家犯愁。目前的主流觀點是,病毒是非生命單位或者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形式。病毒是不是生命?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複雜。目前,科學界對於這個問題仍然存在爭議,但大部分人都將病毒列為了非生命單位,而生命則包括了細胞組成的個體、原核生物以及古細菌。但其實,病毒在科學史上經歷了多次定義的變更,從生命到類生命,再到生化分子,然後是介於化學物質和生命之間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