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季節,到最美的地方,尋好的物產,帶回地道的美食。
秋收冬藏......
冬天,大地進入休眠狀態,這時要吃「根」,比如蘿蔔、土豆、冬筍等,這些食物裡蘊藏著極強的生命力,食物與健康,就是人與自然的匹配和順應。
現挖的冬筍,爽嫩清甜鮮。
要說美味時令菜,冬筍肯定拔頭籌,這個時節,鮮嫩的冬筍正當季,尤為值得一嘗。
相比於春筍和夏筍,冬筍品質更佳,營養更高,不僅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還含有多種維生素。
尤其是現挖的冬筍,爽、嫩、清、甜、鮮
就像一陣雨後的清風,新鮮芬芳、甘爽怡人,颳走了整個冬季的油膩,也拂醒了昏昏欲睡的食慾了,它的存在,就是要為這一年,留住最後一口鮮。
講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乾淨、芳香、鬆脆這幾樣,而筍是蔬菜當中最純淨的,吸取天地之精氣,日月之精華,不施肥,只靠陽光、空氣、土地、水分成長。金玉白衣、蔬中一絕,筍中唯我最鮮。
食物因產地、時令的不同而不同,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筍這種東西,好的就只能是生長在山林,城裡出產的,再怎麼芳香鮮美,都只是筍中次品,山中所長,肉質緊緻脆嫩鮮美。
即使在山野之中,筍的品級也分好幾等,高粘性的厚黃泥土蘊育更加鮮嫩美味的筍。浙筍是其中翹楚,肉質細而緊,澀味輕,筍香濃,而位於浙北的臨安冬筍品質更佳,得筍率最高,半斤得筍2-3兩,其它地區1-2兩左右。
因地質構造的影響,天目山覆蓋著一層厚厚的腐殖質層黃土壤,達1米多厚深,呈酸性,非常適合毛竹的生長,所以這裡產出的冬筍品質格外好!臨安冬筍,兩頭小、中間大,金黃色的筍殼油光發亮,鱗片一樣的筍衣緊緊得包住筍芯。
凜冽初冬,天目山800米+的野生高山竹林中,也是3月份春筍的合作基地——九獅村,舌尖2時令那一期的拍攝地。
毛竹的幼芽即是竹筍,它是地下竹鞭節上生的側芽;秋冬季未出土的稱為冬筍,翌年春季,冬筍繼續生長,於春分前後出土的稱為春筍。冬筍藏於地下,沒有破土,保存了最嫩的部分,所以在口感上,冬筍比春筍更細嫩,鮮味胺基酸含量比春筍更高,更為鮮美。
冬天上山的人少,也無人打理,雜草很多,冬筍難挖難找,要有訣竅。挖筍先看竹林顏色,墨綠茂盛的是大年竹林,這樣的竹林才是有冬筍的。再者看竹鞭走向,一般竹鞭兩端一定是長冬筍的位置。
冬筍產量少(與春筍比較大概在6:1左右),而且挖冬筍費人工,因此價格高很多。
剝去外殼後的冬筍,筍尖嫩,筍衣薄,筍片味甘肉厚。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鮮!嫩!
吃慣油膩膩的大魚大肉後,吃上一口口感爽脆,解油去膩的冬筍爽人醒神。俗話說:吃一餐筍,刮3天油,食用冬筍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去積食,防便秘,還是減肥佳品。
吃筍的方法有很多種,清代文學家李漁最推崇的冬筍吃法,「素宜白水,葷用肥豬。」山裡人有時會支一個小灶,邊挖筍邊做筍湯喝,鮮嫩清香。醃篤鮮是山裡人三天兩頭要吃的家常菜。燉一鍋醃篤鮮,冬筍、香菇、鹹肉的香氣與精華融入一鍋,嘗一口,如置身於冬日般的暖陽下,舒服通透。
最美好的東西適宜單獨做,筍就是這樣.用來和肉食—起煮時,牛羊雞鴨等都不合適,惟獨豬肉合適,還特別適宜和肥肉一起煮。不要肥肉的爬膩,而要肥肉的甘,甘味被筍吸入,而後感覺不到這種甘,只覺得鮮到了極點。
只要有煮筍的湯,就留著,每做一個菜都拿來調和,吃的人只是覺得很鮮,而不知道鮮的原因在於筍。
我們的冬筍都是收到訂單後,現採挖、現發送,每根竹筍根部木質化部分都會被切除,發出來的筍每根平均在四兩到半斤左右,不大不小剛剛好,大了不夠鮮嫩,小了肉質不多。
嘗一口頂天立地的鮮,緣一份順天淨土的心,2400英尺,臨安高山野生冬筍,獻給腳踏實地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