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至鮮——分子世界的秘密味道

2020-12-06 TOM資訊

凌晨五點,日本東京的築地市場內熱鬧非凡,來自各地的商販擠在碼得整整齊齊的金槍魚隊列中,不斷挑選自己中意的商品。魚味四散,攤主站在另一側,嘴裡報出自己理想的金槍魚售賣價格。伴隨急促洪亮的叫賣聲,這些來自深海的鮮味走向其他地區的餐桌——這是新美食紀錄片《鮮味的秘密》對人類爭分奪秒搶佔鮮味情景的呈現。

由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北京中經文廣國際廣告有限公司、上海東錦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太太樂食品有限公司聯合呈現,《鮮味的秘密》由楊曉清擔任總導演,她同時也是《舌尖上的中國》一季導演和主創。此次,楊曉清攜主創團隊完成了美食類紀錄片的創新之旅,突破了《舌尖上的中國》「挑動味蕾+引發鄉愁」的主要表達模式,將觀眾引領到更為廣闊的認知和思考空間。除內容上的眾多「獨家」看點,《鮮味的秘密》在作曲、動畫、解說等諸多表達方式上,都進行了新的嘗試。「力圖為《鮮味的秘密》打造出一張知性和國際化的面孔」楊曉清說。

《鮮味的秘密》宣傳海報

影片第一集,《鮮味國度》從「鮮」與人類的羈絆著手,通過探訪三大鮮味王國,研究「鮮」這一字字形,逆時回到人類初嘗鮮味之時——150萬年前。此時,直立人剛剛學會取火。作為熱量來源,火不僅能幫助直立人驅散猛獸與寒冷,還為他們帶來了獨特的味蕾體驗——用火烤制食物加速了大型蛋白質的分解,使之釋放出大量游離胺基酸與多肽小分子,賦予食物「鮮」的感覺。為人類帶來鮮味的同時,火在烹飪中的應用也使人類從食物中汲取營養、轉化為身體所需能量的速度不斷提高,使人類大腦發育速度與其他獸類逐漸拉開距離。

《鮮味的秘密》影片截圖

將火應用到烹飪中,既是人類追求鮮味的初始嘗試,也是獲取營養的重要手段。而作為「魚」「羊」的組合字,「鮮」在字形上就完美展示了人類對於鮮味與營養兩個方面的不懈追求。

探究「鮮」字由來,揭秘魚、羊混合後的獨特鮮味,《鮮味的秘密》攝製組走進新疆伊犁,以一鍋「魚羊鮮」揭示鮮的形成:新疆伊犁,袁巧玲夫婦將魚、羊混煮。肉爛於湯,湯色濃鬱,卻味道不佳。如何將魚鮮與羊鮮混合成「魚羊」鮮,答案是嘗試。只有經過上百次試驗,不斷摸索各種配料的比例,鮮味才能迸發精彩。

與火烤相比,水煮使食物釋放出更多的營養和鮮味元素。正如太太樂集團董事榮耀中在影片中闡釋的,「一旦有了水煮食物,呈鮮味的蛋白質在湯裡面最多限度地被體現出來」,原始火烤烹飪中香味始終佔據主要味道的情況得到了改變。

火烤到水煮,人類在不斷改進烹飪手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完善食具。從最初的小型陶罐到後來一人之高、足以容納整隻羊的青銅器、再到現代的各色器皿,人類通過將食材固定在各自專屬的器皿中,謀求更大限度保留食材的完整性,這對於呈現食物原味、挖掘食物自身蘊藏的鮮味也有著重要意義。「鮮」始終是人類在炭烤火炙、瓦煨水煮中追尋的終極味道。

《鮮味的秘密》宣傳海報

「鮮」究竟是什麼?是胺基酸與蛋白小分子刺激味蕾而產生出的獨特體驗?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體驗?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烹飪王國,中國有關「鮮」的認知卻如掠影浮光。探究鮮味背後的奧秘,《鮮味的秘密》攝製組耗時七百多天,行程橫跨亞歐七大國,從中國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闢結論逐漸鋪陳展開。

據悉,作為一部新美食紀錄片,《鮮味的秘密》得到了業內眾多企業的支持,其中太太樂集團更是脫離商業性質對其進行了投資。太太樂董事榮耀中曾表示,《鮮味的秘密》以講科學、講事實、講發展的態度作為切入點,以通俗的表演形式闡述科學理論,對於深入淺出地普及「鮮」後的奧秘有著重要作用,而這正是太太樂30年來打造鮮味品牌的追求。

「知味者求鮮」,作為一家著名的鮮味生產企業,太太樂集團對於實現「鮮」味知識惠及十三億人,使國人了解到鮮味的秘密、鮮味的科學這一目標始終抱著巨大的熱忱:推出「太太樂原味鮮」,以雞肉、小蔥、大蒜、蘑菇、白胡椒、水、食用鹽、玉米、白砂糖這9種人們耳熟能詳的食材作為原料,為消費者帶來安心的鮮美滋味體驗;成立鮮味博物館,推動鮮味知識的普及;舉辦鮮味科學知識競賽,通過比賽調動人們對於鮮味的探知欲望。

太太樂集團鮮味博物館

而作為《鮮味的秘密》贊助方,榮耀中曾表示,贊助《鮮味的秘密》的目的就於希望推動國人對於「鮮」的認知,使國民通過這樣一部介紹「鮮」之科學、揭示「鮮」之秘密的紀錄片了解到更多科學知識。

 

責任編輯: WY-BD

相關焦點

  • 連英文都無法翻譯出來的,海鮮的「鮮」到底是種什麼味兒?
    在《牛津食物指南》的詞條中只列出了甜酸苦鹹四種基本味道,僅在附註中略微提及了「鮮味」,並沒有專門的陳述。而首提「鮮味」的日本由於擁有像昆布清湯這樣遍布家家戶戶的本土詞彙,所以日語詞條中準確地闡述了基礎五味,正所謂五味雜陳,除了酸、甜、苦、鹹這四種味道,就是鮮味。
  • 廚房裡的秘密,白糖在烹飪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廚房裡的秘密,白糖在烹飪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人生五味,酸甜苦辣鹹,這5種基本味道,讓我們柔腸百轉,但其中唯有甜味,才能讓我們感受到愉悅。有人說糖是一劑毒藥,會讓人上癮,對身體傷害很大,但是生活中,人們攝入的糖還少嗎?
  • 韭菜八爪魚,鮮上加鮮,天生一對
    可不只靠舌頭——心理學家和認知神經學家們的最新研究提示,「味道」(Flavor)並不是單一感官的產物,我們對味道的感知來自複雜的多感官間的交互作用。聽覺、視覺,甚至觸覺(體感)都能影響食物的味道。這些科學發現推動大廚們在做菜時關注不同的感官刺激,力求呈現食物最優的味道。中國人琢磨幾千年的吃貨之道裡,有一個最為玄學的概念---鮮。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 五味相宜調五臟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酸、辛、苦、甘、鹹五種味道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其中,酸味食物如青梅、山楂、橙子等,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制肝火、補肝陰,是肝臟的最愛;辛味食物包括蔥、姜、蒜等,擅長發散風寒、行氣止痛,有助宣洩肺氣,防止外邪犯肺;苦味食物入心經,常吃苦瓜、蓮子心等,能清熱瀉火,治療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煩躁等症;鹹味食物指海帶、海藻、紫菜、螃蟹等「天然鹹鮮」的食物,而不是多吃鹽,它們與腎氣相通,能滋養腎精、軟堅散結;甘味食物如山藥、南瓜、米飯、紅薯等,是補養氣血
  • 五味調和的進食觀念——「中和」調味論
    五味調和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核心。它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在中國烹飪中「五味」是本體,「調」是手段,「和」是目的。它是一個烹調目的和手段的統一體,是一個系統。長期以來五味調和不僅促進了烹飪原料的開拓,烹飪工藝的發展,而且促進了烹飪手段的多元建設,更重要的是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營養觀念,以飲食的「性味」為人「興利除弊」,通過五味與五臟的不同「親和力」產生的功能調和五臟和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之精充、氣足、神旺、健康長壽。五味調和,貴在調和。各種食物,無論具體形式是什麼,它都具有自己特定的性味與功能。
  • 大快朵頤:菊香蟹肥——至鮮至美糊蟹湯(作者:王延秀)
    我們連雲港的海邊除了梭子蟹、青蟹還有個頭稍小的關公蟹俗稱靠山紅,也最受食客們青睞,其鮮美味道與梭子蟹不差上下另還有個頭再小點的黃眼蟹子更是在海灘上多得是,甚至在多雨的夏秋兩季,漁民在雨後的自家院中都可看到捉到,海邊的孩童經常玩似的在海灘一捉就是一大袋子回家用清水衝洗乾淨,張牙舞爪的黃眼蟹子殼薄、黃肥,沾上泡著姜米的醬油、醋直接放入口中更是海邊人從小起就吃的滿嘴蟹黃直流直喊過癮的一種吃法
  • 隨筆:「五色五味」韓國料理
    韓國素有「食為五福之一」的說法,飲食特點可相應歸納為「五色」,即紅、白、黑、綠、黃;「五味」,即甜、酸、苦、辣、鹹。    最能體現「五色五味」的韓國料理,當屬韓式拌飯。在白米飯上鋪上炒好的肉類、各色青菜、蛋絲等,與辣椒醬或調料等一起在大碗中拌開吃,色香味俱佳。拌飯裡也蘊涵著「五行五臟五色」的原理。
  • 科學家發現酸甜苦鹹鮮外第六種味道:「肥」
    科學家發現酸甜苦鹹鮮外第六種味道:「肥」 2015-07-29 15:08:01這裡談的基礎味覺,是簡單由食物中的化學物質與舌頭味蕾直接產生作用後的體驗,目前,為科學界普遍認同的只有酸、甜、苦、鹹、鮮五種。  先前科學認為,人的味蕾能感知到的五種基礎味覺是,苦鹹甜鮮酸。  但美國珀杜大學科學家新近確認出第六種味覺——肥。  「肥」是什麼味道?
  • 12星座舌尖上的味道是什麼?-知識百科-川北在線-川北全搜索
    俗話說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鹹,真正精於美食之道的人當然還能舉出更多種特殊的味道來,而其中總有那麼一種,是每個人內心中至深的情結所在。當12星座遇到怎樣的味道時,會喪失全部的抵抗力呢?為什麼他們會對這種味道情有獨鍾?
  • 爭「鮮」鬥「魚」,三水這場美食爭霸賽真有味道
    爭「鮮」鬥「魚」,三水這場美食爭霸賽真有味道 2020-12-25 1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瀟湘五味③:鄉愁是一碗溫熱的湖南米粉|品讀·圖文音頻版
    為了體味食物與湖南人之間所蘊藏的社會,品讀專欄策劃推出「瀟湘五味」系列文章,從五種食材入手,洞悉湖南發展的幽微之處,以湖南人的舌尖,咀嚼一片土地的發展。今日推出第三篇「腳步•韻味」。 今日強大的物流業發展和冷鏈運輸,保證了鮮粉的異地投放。米粉利薄,空運成本會搶佔利潤空間,但掛念家鄉米粉的湖南人還是這麼做了,《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記錄下了他們的故事。
  • 關於食物的五味,你不知道的知識
    食物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五味分別對應人體的五臟,起著不同的作用。食物的五味也是如此,了解不同食物所具有的性味,才能更好地選用食物進行食療。
  • 辣"竟然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痛覺?
    「五味」是如何形成的?一般來講,不同味道的生物學機理是不一樣的。鮮味是一種非常可口的味道,也是許多胺基酸特有的味道,胺基酸是高營養物質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富集於魚、肉、菌類等食品中。吃貨們迷戀「佛跳牆」、「醃篤鮮」等美味佳餚,生物學原因就在於此。
  • TPP「畫餅」讓東南亞五味雜陳
    (原標題:TPP「畫餅」讓東南亞五味雜陳) 北京時間
  • 「五味雜陳」用英語怎麼說?來漲知識吧!
    今天我們不說心情,我們來談談味道。
  • 這幾樣不搭邊的食材炒在一起,味道卻很鮮香下飯
    沙蟲雖然其貌不雅名不美,但卻被稱為「海洋蟲草」,可見其營養是非常高的,而且味道吃起來是非常鮮美的。以前從來沒見過也沒有吃過沙蟲幹,正愁著這沙蟲幹要怎麼吃呢!突然發現家裡還剩了一根茄子,於是就想著把它們炒在一起。
  • 【鮮窩有味】鮮窩七星鰻鯗,人間風味中的至味
    每到此時,福建、浙江家家戶戶的屋簷下總會掛上幾根鰻鯗,經過了西北風的錘鍊,被賦予獨特的味道。因此素有「新風鰻鯗味勝雞」的說法。靠自然風吹乾的鰻鯗肉質潔白細膩,做道簡單的手撕鰻鯗,還可拿來與紅燒肉相配,那鮮香相擁的滋味堪當一絕。魚鯗早在古代就有。相傳春秋末期,吳王夫差與越國交戰,帶兵攻陷越地鄞邑時,御廚在五鼎食中,除牛肉、羊肉、麋肉、豬肉外,巧取當地鰻鯗作菜。
  • 茶的五應(五行、五臟、五色、五味、五經)
    五應:應五行、應五臟、應五色、應五味、應五經Five should: five elements, five internal organs, five colors, five flavors, five meridians古人云「茶中直五行,養生有講究。」
  • 普洱茶的「苦、澀、鮮、甜」、陳、黴、堆分別是什麼樣的味道?
    普洱茶,其核心都離不開「苦澀鮮甜」,這是與其本身的內含的成分密切相關。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一片茶葉,其所含的化合物成分種類繁多。經研究,經過分離和鑑定的有機化合物在450種以上,茶味的「苦澀鮮甜」,決定於其所含的茶多酚、咖啡鹼、胺基酸和茶多糖類。
  • 味道研究報告:複合調味品的演化邏輯與發展路徑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餐飲O2O,ID:coffeeO2O】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味道賦予了食物新的意義,它承載了人們對生活的感知與表達,這種表達豐富而深遠,五味的最佳方式在美食調味中找到了新答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