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曼哈頓工程中的角色(上)

2021-01-15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偉大工程,研發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因阿拉莫戈多沙漠中的一聲巨響而永載史冊。然而,很少有人意識到,「曼哈頓」不僅僅是美國的「曼哈頓」,它還是一個國際合作的產物,大量的外國科學家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甚至外國政府也深度參與其中——英國政府扮演的正是這樣一個角色。


      英國版「曼哈頓工程」——「莫德」員會與「合金管」

英國是第一個認真考慮核武器的可行性並取得一系列關鍵突破的國家。自1936年春天起,英國媒體就對核武器的製造前景進行了積極的討論,只是擔任過內閣科學顧問的重要英國科學家對原子彈的軍事意義表示懷疑。1940年3月,兩名從德國逃亡到英國的物理學家魯道夫·佩爾斯和奧託·弗裡什聯合向政府高級科學顧問、邱吉爾的心腹亨利·蒂澤德爵士遞交了一份報告,報告中提出只需要幾磅鈾同位素U235就可通過鏈式核反應來製造一種威力巨大的超級炸彈,政府應積極考慮這個問題。魯道夫·佩爾斯是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費米的弟子。奧託·弗裡什則是「中子分裂鈾」概念的提出者。這兩位著名科學家的報告引起了英國政府的重視,邱吉爾就任首相後,決心推進原子彈研製計劃。於是1940年6月,英國成立了一個原子能委員會來主管和推動英國原子能的研究。這個代號「莫德」的委員會由物理學家湯姆遜教授組建,成員全是知名物理學家。

在政府的支持下,1941年,莫德委員會的研究有了突破性進展,並取得了至關重要的重水。7月份,莫德委員會向英國提交了一份報告,匯報研究成果並提出下一步研究的建議,其中說「隨著我們的研究深入,我們越來越確信這樣大範圍釋放核能量是可行的,控制環境將使它成為戰爭中一種威力巨大的武器。儘管費用不菲,但考慮到它的破壞力如此巨大,在物質和精神上,我們認為應當盡一切努力來生產這種炸彈……鈾彈極可能對戰爭產生決定性的結果。這項工作應當處於最優先的地位,並不斷擴大規模以便能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得到這種武器。」邱吉爾首相看到後,決心加大對原子彈的研究力度,將其置於優先位置。為了促進政府和研究機構的聯繫,將分散的核研究資源集中起來,邱吉爾建立了一個代號為「合金管」的專門機構來領導研究工作,並任命樞密院大臣安德森(財政大臣)主管這個部門。


美國人的「鈾顧問委員會」

差不多在英國人的「莫德」委員會和「合金管」機構開始工作的同時,美國也開始了有關原子彈的早期研究。和英國一樣,美國也是在科學家們的提醒下開始核計劃的。當時,美國是歐洲流亡科學家聚集的另一主要地區。發現核裂變的消息傳到美國後,費米立即據此提出了「鏈式核裂變」概念,他也深知這項發現在軍事上的意義。1939年3月,費米與他的好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主任佩格勒姆與美國海軍接觸,希望引起他們對發展原子彈的興趣。但由於美國遠離歐洲,形勢還比較緩和,政府對研究工作並不十分熱心。他們的努力並未引起重視,美國海軍僅僅提供了小額津貼以資助研究。另一位為此事四處奔走的科學家是西拉德。這位匈牙利物理學家年輕時飽受戰亂之苦,對未來有著敏銳的預見能力。費米的嘗試失敗後,他又聽到了另一個壞消息,德國已經採取行動,禁止出口鈾礦石了。這讓他越發證明德國正在從事製造原子彈的工作。西拉德意識到,想要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必須找到有足夠分量的人來對其施加影響,而這個人就是愛因斯坦。

1939年,愛因斯坦被西拉德說服,以他的名義寫了一份信,提出核武器研究計劃。信中寫道「最近的四個月中,約裡奧在法國和西拉德在美國的研究都證明了一個可能性,利用大量的鈾建立鏈式核裂變,這將生成巨大的能量和大量類似鐳的新元素。這在不久的將來無疑就能實現。這種新現象也能用來製造炸彈,雖然不能完全肯定,但可以設想,這樣一種擁有極其巨大威力的新炸彈是能製造出來。只要用船運輸這樣一枚炸彈並在港口引爆,將足以毀滅整個港口及臨近地區……」他還提醒道,「據我了解,德國事實上己經停止銷售他所佔領的捷克斯洛伐克礦區所產的鈾,這說明德國早已採取行動了。」愛因斯坦將這封信託付他的一位銀行家朋友亞歷山大·薩克斯,請他轉交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1939年10月11號,羅斯福收到信後,經過詢問意識到了這件事的重要性,當即召集標準局、陸軍和海軍的領導,成立了一個「鈾顧問委員會」,專門負責原子彈的研究工作,並定期與科學家會面討論研究進展。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美國的核計劃也總算是展開了。隨著海外軍事危機的提升,1940年6月,美國新成立了以哈佛校長詹姆斯科南特為首的「國防研究委員會」,並吸收了先前的「鈾顧問委員會」。1941年又任命「國防研究委員會」主席萬尼瓦爾·布希博士組建「科學研究與發展局」並擔任局長,「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主要任務就是支持美國科學院的研究工作,為他們和政府之間架起橋梁,使之能更有效地為美國政府服務。這樣核研究就成為了美國政府最重視的軍事研究項目之一,科學家們的研究得到了充足的經費和物質支援,核武器的開發步入正軌。

相關焦點

  • 講武堂|《核武風雲》(二)神秘的曼哈頓工程
    然而,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之前,還沒有一種武器能夠像原子彈那樣,對人類政治、軍事格局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而美國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也成為20世紀全球最神秘、影響最大的一項科學工程。CCTV-7《講武堂》欄目特別策劃推出四期系列節目《核武風雲》,揭秘曼哈頓工程的來龍去脈,講述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誕生、使用以及核武競賽中的神秘往事。
  • 正傳:27.曼哈頓工程
    全抓起來再說。一半兒槍斃,一半兒拉到德國起服苦役。玻爾不走是不行了。他趁著月黑風高,坐一條小漁船,偷渡到了海峽對面的瑞典。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玻爾深居簡出。生怕被德國特工給盯上。要知道蓋世太保可不是吃素的。又是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英國特工就把玻爾給帶出來了。在郊外的一個機場上,玻爾看到了一架奇怪的飛機,這架飛機居然是三合板做的木頭飛機。
  • 從「曼哈頓工程」到「阿波羅計劃」美大科學工程帶來的借鑑與啟示
    來源:科技日報在「曼哈頓工程」橡樹嶺項目地工作的女性。圖片來自網絡1971年7月31日,「阿波羅15號」在月球亞平寧山哈德利溪。圖片來自網絡從1942到1972短短30年間,美國開展了舉世聞名的「曼哈頓工程」與「阿波羅計劃」兩大國家級大科學工程。曼哈頓工程歷時3年,工作人員超過15萬,總投資25億美元,最終使原子彈由假想成為現實;阿波羅計劃歷時12年,高峰時有30萬人參加,耗資超過250億美元,最終將人類送上了月球。可以說,正是這兩大工程鑄就了美國全球科技強國的地位。
  • 看「曼哈頓工程」是如何應用項目管理理念的?
    曼哈頓工程是科學界公認的第一個全面應用項目管理理念和技術的大型項目。美國陸軍部於1942年6月開始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為了先於德國製造出原子彈,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這一工程,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並按計劃製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
  • 愛因斯坦積極推動而事後又非常後悔的工程:改變世界的曼哈頓計劃
    上次我們說了人類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的,這次我們聊聊同樣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工程之一——曼哈頓計劃!而美國這個原子彈研究成功,就是來源於這個科學史上最偉大工程之一的曼哈頓計劃。該工程匯聚了當時西方絕大多數的優秀科學家,參加人員超過50萬,耗資超過20億美元(上世紀40年代的20億美元,相當於現在1100億美元以上),歷時3年才研究成功。
  • 曼哈頓計劃中的愛因斯坦和中國兩彈一星工程的于敏,哪個更偉大?
    這個話題中的兩位都是科學家,但兩者所專業的範圍卻完全不一樣,愛因斯坦是理論物理上最偉大的科學家,而另一位于敏則是核核物理學家,似乎有一些重合,但實際應用上差別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這是愛因斯坦寫信建議羅斯福研製原子彈後美國正式執行的曼哈頓計劃,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工程項目,即使阿波羅登月計劃也無法與之媲美!但真正領導這個計劃實施的並非愛因斯坦,而是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
  • 曼哈頓計劃的艱辛歷程:原子彈是怎麼造出來的?
    1942年6月18日,美國展開開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原子彈的一項大型軍事工程,由美國以及給予相關支援的英國與加拿大執行,該計劃於1942年到1946年間直屬於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的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將軍領導,工程原名為「代用材料項目發展」(Development of Substitute Materials),後改為「曼哈頓工程區
  • 強者——曼哈頓博士
    既然都是新的一年了,2017的不快樂就全部忘掉吧~  今天要來聊的是大家都很喜歡的《守望者》漫畫中的角色——曼哈頓博士。曼哈頓博士是美國DC漫畫旗下超級英雄,登場於《守望者》,本名喬納森·「喬恩」·奧斯特曼,是一名科學家,因為一次意外而肉體毀滅,思維進入另一個領域,他在原本的物質世界裡重新組裝了自己。
  • AI時代的「曼哈頓工程」:百度研究院的榮光與進化
    對百度研究院來說也是如此,在人才體系與產業輸出能力更加完整之後,向更大目標邁進也就成為了AI世界的「曼哈頓工程」,在接下來需要完成的任務。 進一步升級的百度研究院,至少可以看到今天承載著百度與中國AI產業在三個層面的任務需求: 一、支撐產學研快一體化進一步加深,令AI落地和場景應用更加體系化、靈活化。
  • 盤點26件,關於曼哈頓原子彈計劃,不為人知的事實真相
    什麼是曼哈頓計劃?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製造原子彈的絕密項目,從一個理論想法變成了歷史上最強大的武器。這種在研究、工程和建設方面的協同努力,被稱為曼哈頓計劃。這項大工程的歷史和背景,涉及到當時最著名的一些科學家。
  • DC新劇《守望者》首曝劇照 曼哈頓一打響指秒殺宇宙
    劇照中是一位攜帶者黃色面具的警官,和「羅夏」造型有著異曲同工,不過還有可能是曼哈頓博士的偽裝,不知是否為電視劇原創角色。是啊,這些「守望者」都是非常強大的超級英雄,那麼傳統社會意義上來說,誰來「守望/監督」他們呢?
  • 為造原子彈搶別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執信說服,美國曼哈頓核計劃
    1945年7月30號美國總統剛參加完波茨坦會議,在回國的軍艦上,他向美國軍方下達了一道命令,把那顆大炸彈投下去吧。七天後三架美軍轟炸機離開了太平洋上關島附近的空軍基地,他們的目標是日本廣島。日本上空的蘑菇雲讓世人認識了原子彈,也記住了它的名字:小男孩。
  • 曼哈頓一打響指秒殺宇宙
    >  據悉,這部劇集版與電影版不同,將更加注重原作版本,打造原創故事,引入大量原創角色,但依然會有曼哈頓博士、法老王、夜梟這些原著角色,比如曼哈頓博士,原作中他的起源刊非常具有哲學意義,成為曼哈頓博士後的力量足以秒天秒地,在《守望者》電影版中,曼哈頓博士一個響指意念就秒殺了羅夏,甚至可以輕易秒殺宇宙、創造全新宇宙。
  • 從百度矽谷攬才,看網際網路新「曼哈頓計劃」
    歷史上「曼哈頓計劃」終結混戰1942年,蘇德正在史達林格勒拉鋸,日美正在中途島苦戰,英軍和徳意正在阿拉曼殊死對決,百萬生靈在戰爭的絞鏈中塗炭,數以億萬計的金錢在戰火中化為灰燼,美國悄悄啟動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漫天奇光異彩,猶如聖靈逞威,只有千隻太陽,始能與它爭輝。」
  • DC超人與曼哈頓博士誰更強?只有超人最強形態能打敗曼哈頓博士!
    在《守望者》中,曼哈頓博士因為一次科學實驗意外導致肉體毀滅進入精神領域,他的思維也進入另一個空間,重新在原來的物質世界裡組裝了自己。重生後的曼哈頓博士也因此獲得了其他英雄可望而不可及的超能力,這些能力包括:非物質也非能量的量子之軀。而且這些量子之軀還能夠複製成無數個、且都有各自的思維的本體。
  • 曼哈頓博士被重新定義,堪比六維生物,成為全能級存在!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吐槽一下曼哈頓博士的故事。曼哈頓博士被認為是DC宇宙中出現過最強大的英雄之一,他的本質在於編劇阿蘭·摩爾對於超級英雄精神的反思,如果地球上真的出現了一個擁有神靈之力的存在,會發生什麼呢?
  • 曼哈頓計劃啟動,或將影響你的生活!
    時年,這項最高絕密任務被以「曼哈頓計劃」代稱。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戰爭先機,先於納粹德國製造出原子彈,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人參加這一工程,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並按計劃製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小男孩」「胖子」投放日本廣島和長崎,打敗了法西斯主義,曼哈頓計劃完滿成功。
  • 《末日警鐘》曼哈頓博士力量如此恐怖,他能否比肩至高上帝?
    但是曼哈頓博士可是DC宇宙最不講道理的角色,他量子觀察者的身份足夠讓他橫行多元宇宙。發生在地球上的達克賽德戰爭對他來說只是一場戲劇罷了。這句話是否意味著曼哈頓博士也感受到了比自己更加強大的存在呢?在DC宇宙的設定中是有一些真正的至高者,他們的是多元宇宙中最強大的至高神明。
  • 曼哈頓懸日又來了,這次不要錯過啦!
    然而,每年有兩次的時間,紐約居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都被這個巨型大都市中日落時分出現的奇特景色所吸引而來。它被稱為「Manhattanhenge」(曼哈頓懸日)。這個名字是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天體物理學家奈爾·德葛拉司·泰森於2002年首次提出的,他將曼哈頓(Manhattan)與英國著名的巨石陣(Stonehenge)的詞根henge結合,創造了這一詞語。
  • 不要「曼哈頓計劃」,只要世界和平
    你沒看錯,這個邱吉爾夫人就是,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他親娘。 1874年,邱吉爾夫人還是紐約的社交名媛,家境也很優越。 她父親經營著一家名叫「曼哈頓俱樂部」的酒吧,風頭無兩。 有一天,她的朋友競選州長大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