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傳:27.曼哈頓工程

2021-01-15 科學史評話

正好這幾天是端午假期。先祝大家端午節安康。特別是要祝福一下剛剛高考完的學子們。你們終於可以放鬆一下,痛痛快快的happy了。好久沒打遊戲了吧。這回可以名正言順的玩兒了。手機都從爹媽手裡拿回來了吧。一定要記得收聽《科學史評話》喲!你們的人生已經翻開了新的一頁,請勇往直前的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你們是下一代的思想家和大師,未來將因你們而生。帶畢業班的老師們也很辛苦啊。一茬學生又從手裡送出去了。他們將來會成為科學家、工程師、醫生或者作家等等……。他們終將成為國家的動量有用的人才啊。桃李滿天下,那是一種怎樣的成就感啊!我現在講的這部《量子力學外傳》提到了一大群優秀的科學家。那個物理學革命的年代真是人才濟濟、群星燦爛。但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幾個好老師啊。從湯姆遜、盧瑟福到索莫菲、玻爾、波恩到後文要講的朗道、費曼。正是他們的悉心栽培,正是他們的獨到眼光。發掘了一大批的青年才俊。特別是海森堡和玻爾這對師徒啊。那真是到了我們中國人說的師徒如父子的地步了。那關係真不是一般的好啊。但是,我要說但是。在1941年春天。這份情感可以說是戛然而止。其中的緣由,那還要從海森堡去哥本哈根拜訪玻爾談起。

海森堡對哥本哈根那是相當熟悉啊。畢竟在玻爾老師那裡學習工作好多年。玻爾老師住的嘉士伯榮譽公寓,海森堡也是很熟悉。因為他在玻爾老師家住了真不是一天兩天啊。當年自己是個大男孩,20出頭,現在自己已經到了不惑之年了。如今已經物是人非,丹麥已經亡國。正是拜海森堡的祖國德國所賜。師生兩人變成了是侵略與被侵略的關係了。海森堡已經是黨衛軍的官員了,而且是核計劃的技術負責人。師生兩人的這次見面。氣氛相當的凝重。雙方都沒對外人透露談話的內容。在場的也就是海森堡和玻爾。至於談話的地點,雙方有不同的回憶。海森堡後來回憶說是在大街上遛彎兒,一邊遛彎兒一邊談。玻爾回憶是在屋裡。辦公室裡邊談的。後來又科學史專家考證。他們是在一個公園裡面散步。反正最後也沒統一的說法。雙方後來公布出來的材料,基本是相互對不上茬的。雙方後來公布的資料相差太遠了。當時也沒有其他人在場啊。這玩意兒就不好說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了。以至於後世還有劇作家根據這段歷史編寫了一部舞臺劇叫《哥本哈根》。講述的就是科學家在報效祖國和良知之間的內心掙扎。演出還大獲好評。從戲劇角度來講的確很不錯。但是未必就是真實的歷史。那段歷史其實已經有點兒陷入羅生門的狀態了。大家說法都不統一。

反正不管怎麼樣。有個大問題是繞不開的,那就是有關德國研製原子武器的事兒。海森堡肯定想拉老師入夥啊。玻爾那對納粹是堅決反對,一看這個徒弟已經成了黨衛軍,估計是痛心疾首非常難過。根據後來的一些資料推測,當時海森堡的態度無外乎就這幾條。科學家能搞這麼個大工程本來就是個難得的事兒。要考大學和研究所的力量根本辦不到。必須靠國家的力量。過了這村兒就沒這個店兒了。作為科學家能搞出點啥東西,那是相當光榮的事兒啊。至於武器會被用於戰爭,會造成大規模的人員死亡。從一戰的經驗來看。要想少死人不在於控制武器的威力,而在於縮短戰爭的時間。你看現在希特勒閃電戰橫掃西歐,那是死不了多少人的。像一戰那樣雙方在戰壕裡對著消耗,誰冒頭就拿機關槍打誰,那才是絞肉機呢。核武器可以很快的結束戰爭,那是好事兒啊。再說了,德國的崛起是誰也阻擋不了的。與其對抗不合作,還不入順應這個大趨勢啊。海森堡還有個打算,玻爾老師人脈廣啊。說不定還能知道盟國方面有啥類似的動作。

海森堡肯定對著玻爾就是一通白活。其實就是問玻爾,假如把鈾元素用到武器裡邊有沒有可能性啊?作為一個科學家應不應該去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啊?。玻爾到顯得比較平靜。他問這東西能造出核武器嗎?海森堡說有戲啊,現在進展還不錯。玻爾雖然臉上平靜,但是心裡一定是翻江倒海的。海森堡這孩子怎麼就不能明辨是非呢?對於納粹這種人類公敵,你怎麼就能往裡摻和啊。他們要是掌握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是人類的災難。自己幫助過很多的猶太人。而且自己是以反納粹而著稱的。德國入侵了丹麥,政府已經跑了。現在德國人要收拾他那是易如反掌啊。自己這個學生雖然必定會念及師生情誼拼命保自己。但是這事兒誰也不能打包票啊。德國人已經找上門而來了。自己必須給個明確的答覆。那麼德國人又會不會三下五除二,對自己不利呢?太危險了。看樣子,日子越來越難熬啊。

自然,大家都想得到。海森堡這一次。必定是空手而歸。盟軍的消息沒打聽到。玻爾老師也不答應入夥。而且師徒之間的感情也大受影響。他回到了德國,繼續去告他的核計劃。盟國的情報部門也不是吃素的,海森堡跑去找玻爾,那他們哪兒能不知道啊,玻爾的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那是物理學界的重鎮啊。特別是原子彈的理論基礎所謂的液滴模型就是玻爾和他的學生惠勒搞出來的。這個惠勒現在在美國呢,玻爾這在德國佔領區,那太不安全了。到了1943年2月,有一個陌生人來到玻爾家門口,遞給了玻爾一把鑰匙。玻爾的兒子不明就裡啊。心說這是啥鑰匙啊?玻爾從鑰匙裡面摳出個小東西,這是個微縮膠捲。拿出來一看是英國的查德威克來的一封信。裡面語言晦澀,反正大概的意思就是請玻爾去英國,別在丹麥待著了。玻爾深愛著丹麥的這片土地,他捨不得自己的祖國,只要能堅持下去,他絕不出走。玻爾不知道啊,他的命運其實根本不掌握在他自己的手裡啊。德國人惦記他,英國人和美國人也沒忘了他。生怕他的研究成果給德國人撈了去。英國和美國的情報部門已經開了好多次會議了。要安排把玻爾弄出去。是在不行,就把玻爾綁架。把研究所炸了。丹麥的地下抵抗人員還真在實驗室下邊埋了炸藥。

要說丹麥的抵抗力量還真是厲害,攪合的德國人腦仁而都疼。德國人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啊。連抵抗組織帶猶太人來個大掃蕩。全抓起來再說。一半兒槍斃,一半兒拉到德國起服苦役。玻爾不走是不行了。他趁著月黑風高,坐一條小漁船,偷渡到了海峽對面的瑞典。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玻爾深居簡出。生怕被德國特工給盯上。要知道蓋世太保可不是吃素的。又是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英國特工就把玻爾給帶出來了。在郊外的一個機場上,玻爾看到了一架奇怪的飛機,這架飛機居然是三合板做的木頭飛機。這架飛機有三個座位,就是英國在二戰中大名鼎鼎的蚊式輕型轟炸機。據說是把玻爾放到炸彈倉裡給帶上天的。中途飛到高空,飛行員呼叫玻爾,趕緊帶上氧氣面罩,趕緊帶上氧氣面罩。玻爾沒回話。他已經暈過去了。飛行員可犯難了,要是往低空飛,就可能被底下炮火打中,要是不下去。要是炸彈倉裡這位真死過去怎麼辦啊。最後是冒險低飛。那真是冒著炮火前進啊。到了英國一降落,大傢伙發現玻爾沒氣兒了。趕緊的打強心針搶救啊。最後才給搶救過來。就這麼著,玻爾到了英國。到了英國以後沒多久。玻爾就作為原子彈工程的顧問去了美國。

玻爾到了美國啊。一看,好傢夥這裡的原子彈研製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搞啊。接站的是一位美國將軍,他們一起去核基地,要坐12小時的火車,在車上這位將軍一直在叮囑玻爾,保密是第一要務啊,那些那些不能說,玻爾一下火車才五分鐘,那位將軍就差點兒氣暈過去,怎麼的呢?玻爾一張嘴,不該說的全說了。要問這位將軍是誰?那要從核計劃的開始講起。羅斯福總統開始只是給了少量的錢來搞個可行性研究。也沒當回事兒啊。後來得到英國人的消息,說英國人正在搞合金管工程。這個合金管工程就是英國原子彈工程的代號。英國人主要想通過鈽來搞核彈。英國國力不夠啊。戰爭期間實在是難以支撐。要跟美國合夥來搞核武器。美國人這才當了真,開始在原子彈工程上發力。他們委任一位軍人當了曼哈頓計劃的行政負責人。因為這位軍人幹了好多工程方面的活兒,比如建造五角大樓。也就是今天的美國防部。他好不容易到前線當戰地指揮官了,結果一個命令就給叫回來了。這位軍人從前線下來還老大的不樂意啊。上司告訴他,他被晉升為將軍了。他才開心了不少。此人名叫格羅夫斯,這是行政方面的負責人,軍事武器,當然是軍人領銜來管。


美國人老早就組織了一個專家委員會來討論有關核武器技術方面的問題。但是那時候還屬於有一搭沒一搭的。上頭也沒指望這東西能怎麼樣。這個委員會裡邊就有老牌的實驗物理學家康普頓。格羅夫斯當然還缺個技術負責人啊。他一個軍人又不懂技術。那麼他就向專家委員會諮詢,到底是誰能當技術總負責人啊?康普頓就說我給你介紹一個人,此人不愧是我美國的晴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樑。格羅夫斯忙問啊,您推薦的是誰啊?康普頓推薦的這個人就是羅伯特奧本海默。奧本海默也是哥廷根大學出來的人,算起來還是海森堡的師弟。也是波恩老師的學生。他在歐洲各個研究機構都跑過一圈。他回國以後一直在各個大學任教。那也是人氣很高。大家都公認他是個物理學奇才。但是他比起師兄們,可就差遠了。人家幾個物理學男孩兒那都已經是開宗立派的量子力學創始人了。他自己也常常感慨啊,自己已經到了不惑之年了。還沒有特別偉大的開創性成就。但是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命運已經開始向他招手了。1939年,玻爾到美國講學。講述了哈恩他們的發現。也就是有關核裂變方面的知識。奧本海默回家就開始估算臨界質量。他對這事兒很感興趣。1941年秋天,他參加原子能軍事應用的研討會。見到了康普頓。康普頓對他印象很深。後來康普頓召集他參加有關原子單的研討,他領導一個小組花了幾個星期時間討論了快速核裂變的計算。大家還討論到了另外一個東西,那就是核聚變。也就是氫彈的可能性。不過那時候氫彈八字還沒一撇呢。而且奧本海默最終也與氫彈無緣。最難得的是康普頓看出了奧本海默身上另一個特質,那就是傑出的組織能力。奧本海默主張,那麼多的實驗室,分散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各地。這樣效率太低下了。必須要把所有的科學家們組織起來,搞個大的國家實驗室。康普頓提議,這事兒就交給你了。有了康普頓的推薦。格羅夫斯決定跟奧本海默碰個頭。他倆就在一列火車上開始討論,到底要把這座實驗室建在哪兒呢?這時候美國已經在田納西州的橡樹嶺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但是這裡太靠近海岸了。常有德國潛艇出沒。而且在附近發現了兩個德國間諜。雖然這兩個間諜不是衝著實驗室來的。但是沿海地區,保安方面總是比較麻煩。最好是把實驗室建在內陸地區。最後他們挑中了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奧本海默小時候在那裡的寄宿學校上過學。就在洛斯阿拉莫斯,一排排的建築拔地而起。一個龐大的國家實驗室,漸漸呈現出來。硬體有了,那麼人才呢?奧本海默就開始到處奔走呼籲大家加入曼哈頓工程。要說奧本海默忽悠人的本事真不是一般的大。大批的人才都熱血沸騰躍躍欲試。他們都要報效國家,為打敗法西斯做貢獻。這就是道義的力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西洋兩岸的競賽,高下立判。格羅夫斯也很開心啊,要知道他大膽啟用奧本海默,那是頂著壓力的。人家都覺得,這東西你怎麼也找個炸藥獎得主來幹吧。反正起碼也要德高望重。格羅夫斯認準了就不動搖。就是奧本海默了。找那德高望重的,歲數都偏大,幹不動活了。現在要的就是年富力強的。而且有組織能力。奧本海默正合適。


欲知後事如何,美國原子彈怎麼發展。下回再說。




相關焦點

  • 講武堂|《核武風雲》(二)神秘的曼哈頓工程
    而美國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也成為20世紀全球最神秘、影響最大的一項科學工程。CCTV-7《講武堂》欄目特別策劃推出四期系列節目《核武風雲》,揭秘曼哈頓工程的來龍去脈,講述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誕生、使用以及核武競賽中的神秘往事。        本周播出《核武風雲》(二)神秘的曼哈頓工程。
  • 從「曼哈頓工程」到「阿波羅計劃」美大科學工程帶來的借鑑與啟示
    來源:科技日報在「曼哈頓工程」橡樹嶺項目地工作的女性。圖片來自網絡1971年7月31日,「阿波羅15號」在月球亞平寧山哈德利溪。圖片來自網絡從1942到1972短短30年間,美國開展了舉世聞名的「曼哈頓工程」與「阿波羅計劃」兩大國家級大科學工程。曼哈頓工程歷時3年,工作人員超過15萬,總投資25億美元,最終使原子彈由假想成為現實;阿波羅計劃歷時12年,高峰時有30萬人參加,耗資超過250億美元,最終將人類送上了月球。可以說,正是這兩大工程鑄就了美國全球科技強國的地位。
  • 看「曼哈頓工程」是如何應用項目管理理念的?
    曼哈頓工程是科學界公認的第一個全面應用項目管理理念和技術的大型項目。美國陸軍部於1942年6月開始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羅斯福立即批覆了布希的報告,並賦予「曼哈頓工程」這一計劃以「高於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當時還不知道分離鈾235的三種方法哪種最好,只得用三種方法同時進行分離工作。「曼哈頓工程」在頂峰時期曾經起用了53.9萬人,總耗資高達25億美元。根據奧本海默的建議,軍事當局決定建立一個快中子反應和原子彈結構研究基地,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
  • 愛因斯坦積極推動而事後又非常後悔的工程:改變世界的曼哈頓計劃
    上次我們說了人類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的,這次我們聊聊同樣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工程之一——曼哈頓計劃!而美國這個原子彈研究成功,就是來源於這個科學史上最偉大工程之一的曼哈頓計劃。該工程匯聚了當時西方絕大多數的優秀科學家,參加人員超過50萬,耗資超過20億美元(上世紀40年代的20億美元,相當於現在1100億美元以上),歷時3年才研究成功。
  • 英國在曼哈頓工程中的角色(上)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偉大工程,研發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因阿拉莫戈多沙漠中的一聲巨響而永載史冊。
  • AI時代的「曼哈頓工程」:百度研究院的榮光與進化
    對百度研究院來說也是如此,在人才體系與產業輸出能力更加完整之後,向更大目標邁進也就成為了AI世界的「曼哈頓工程」,在接下來需要完成的任務。 進一步升級的百度研究院,至少可以看到今天承載著百度與中國AI產業在三個層面的任務需求: 一、支撐產學研快一體化進一步加深,令AI落地和場景應用更加體系化、靈活化。
  • DC漫畫人物科普-054-曼哈頓博士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曼哈頓博士的量子世界。 《守望者》作為一部帶有反英雄色彩的圖像小說,沒有美式英雄漫畫慣有的主角光環,群像劇式的敘事讓我們領略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漫畫人物形象,在這其中,赤裸身體、露出藍色【嗶——】、無所不能的曼哈頓博士無疑令我們影響深刻。
  • 曼哈頓計劃中的愛因斯坦和中國兩彈一星工程的于敏,哪個更偉大?
    這是愛因斯坦寫信建議羅斯福研製原子彈後美國正式執行的曼哈頓計劃,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工程項目,即使阿波羅登月計劃也無法與之媲美!但真正領導這個計劃實施的並非愛因斯坦,而是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從理論構建,到計算以及原子彈的架構設計,工程實施愛因斯坦並未參與,但愛因斯坦做了最為關鍵的步驟,穿針引線,引導一大批科學家為曼哈頓計劃效力,在奧本海默正確領導下,最終獲得成功!當然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但非常有必要再說一次,廣島和長崎分別受到了原子彈的特別待遇,當然廣島的是鈾彈,而長崎的是鈽彈,為什麼兩個都不一樣?您認為呢?
  • 她是著名科學家,參與曼哈頓計劃,27歲來到中國,放了一輩子牛
    美國就曾有這樣一個人,她本是著名科學家,曾參與曼哈頓計劃,卻為了自己的信仰,放棄了美國高薪優渥的條件,27歲時來到中國,放了一輩子牛。瓊辛頓是一個和平愛好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她多次參與反對戰爭,呼籲和平的活動,並在美國政府的邀請下,參與了曼哈頓計劃,與全美優秀科學家一起研製原子彈。
  • 曼哈頓計劃啟動,或將影響你的生活!
    時年,這項最高絕密任務被以「曼哈頓計劃」代稱。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獲得戰爭先機,先於納粹德國製造出原子彈,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人參加這一工程,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並按計劃製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小男孩」「胖子」投放日本廣島和長崎,打敗了法西斯主義,曼哈頓計劃完滿成功。
  • 曼哈頓計劃的艱辛歷程:原子彈是怎麼造出來的?
    1942年6月18日,美國展開開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原子彈的一項大型軍事工程,由美國以及給予相關支援的英國與加拿大執行,該計劃於1942年到1946年間直屬於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的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將軍領導,工程原名為「代用材料項目發展」(Development of Substitute Materials),後改為「曼哈頓工程區
  • 一個可以媲美曼哈頓工程的項目—《生命的語言》這本書帶你去了解
    人類科學的發展,有幾個卓越的項目,今天就帶你了解一下即曼哈頓工程和阿波羅計劃之後第三個重要項目——人類基因組計劃。首先先說下這本書的作者—弗朗西斯·柯林斯,他是醫學博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首席科學家,全球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先驅者和領軍人物。
  • 《阿飛正傳》無腳鳥背後的故事
    這是《阿飛正傳》裡一段經典的臺詞,而這句話映照的便是阿飛的一生。為什麼王家衛的這部篇電影能在1991年的第十屆香港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擊敗吳宇森導演的《喋血街頭》成為當晚最大的贏家,贏得了最佳導演的桂冠?而《阿飛正傳》裡的旭仔也遭遇著生母不養他,養母不愛他的無可奈何。所以我們在觀影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的把張國榮就當成了旭仔!完美的演技背後是一段極其相似的沒有安全感的生活經歷。為什麼這部電影能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
  • 強者——曼哈頓博士
    既然都是新的一年了,2017的不快樂就全部忘掉吧~  今天要來聊的是大家都很喜歡的《守望者》漫畫中的角色——曼哈頓博士。曼哈頓博士是美國DC漫畫旗下超級英雄,登場於《守望者》,本名喬納森·「喬恩」·奧斯特曼,是一名科學家,因為一次意外而肉體毀滅,思維進入另一個領域,他在原本的物質世界裡重新組裝了自己。
  • 一個可以媲美曼哈頓工程的項目—《生命的語言》這本書帶你去了解
    人類科學的發展,有幾個卓越的項目,今天就帶你了解一下即曼哈頓工程和阿波羅計劃之後第三個重要項目——人類基因組計劃。本書前半部分主要知識點:1.人類基因組計劃是是一個多國合作的國際項目,可以和曼哈頓工程和阿波羅登月計劃相媲美。2. 人類DNA有31億個鹼基對,哺乳動物也在這個區間範圍之內,但是有些生物的基因組比我們人類更加複雜。3. 人類的基因組差異很小,大約1000個鹼基對僅有4個不同。因為我們都有共同的祖先。當然基因差異不大。4.
  • 【工程】在曼哈頓立足不僅要高還要瘦,就連建築也不例外
    在曼哈頓,建築們不僅要更高,還有更瘦,紐約超高層家庭迎來新成員。
  • 《阿飛正傳》: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
    ­  《阿飛正傳》劇照­  旭仔(旁白):我聽人家說,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的飛呀飛,飛得累了便在風中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可以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他死的時候。­  王家衛《阿飛正傳》,1990­  臺詞控第327期,這句臺詞來自《阿飛正傳》。
  • 為造原子彈搶別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執信說服,美國曼哈頓核計劃
    1942年6月美國研製原子彈的計劃正式啟動,由於研製計劃的總部最先設在紐約市的曼哈頓區,所以計劃被稱作曼哈頓工程。曼哈頓工程的負責人是格羅夫斯,在這之前他是美國陸軍工程兵工程局副局長,他幹過的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修建了美國著名的五角大樓。格羅夫斯是個軍人,他為人比較生硬,有時候還有些粗暴,但是他有謀略。
  • 盤點26件,關於曼哈頓原子彈計劃,不為人知的事實真相
    什麼是曼哈頓計劃?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製造原子彈的絕密項目,從一個理論想法變成了歷史上最強大的武器。這種在研究、工程和建設方面的協同努力,被稱為曼哈頓計劃。這項大工程的歷史和背景,涉及到當時最著名的一些科學家。
  • 從百度矽谷攬才,看網際網路新「曼哈頓計劃」
    再提示一下,你還記得那個偉大的「曼哈頓計劃」嗎?歷史上「曼哈頓計劃」終結混戰1942年,蘇德正在史達林格勒拉鋸,日美正在中途島苦戰,英軍和徳意正在阿拉曼殊死對決,百萬生靈在戰爭的絞鏈中塗炭,數以億萬計的金錢在戰火中化為灰燼,美國悄悄啟動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