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最基本的職責就是懂需求。
看上去好像很簡單,實際上,很多產品經理都做不到這一點。
舉一個例子,就拿紅包這個簡單的功能來講,產品經理如何滿足用戶需求呢?
好的產品經理會用最簡單的功能去滿足用戶的需求,把核心功能打磨地異常鋒利。
而有一類糟糕的產品經理,我稱之為「功能經理」,他們不斷給產品增加新功能,duang duang duang給產品加一堆特技,認為這樣就能夠滿足用戶需求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功能經理」實際上是把用戶需求建立在"自我的視角"上,而用戶的真實需求可能是很簡單。用戶的需求可能是左邊,而在「功能經理」的眼中就變成了右邊。
把功能當需求的例子還有很多
比如百度貼吧:
比如說支付寶:
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上級制定的KPI,像百度貼吧基本上就是被KPI毀了。
但是作為產品經理,要明白兩個重要的道理:
1、產品經理,是要永遠和用戶站在一起的。只要做對用戶最有利的產品,最終一定會得到用戶的回報 2、用戶需求不等於功能,不能把功能當做需求把功能當需求有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眼裡只看得到功能。但實際上, 用戶的需求遠遠不止於功能。
比如說一個健身卡產品,你覺得它滿足了用戶什麼需求?
首先,當然是滿足用戶的健身需求; 然後更深入的是塑形、增肌、減脂等需求; 再深入的說,還有社交需求。就這些需求嗎?
這些都只是功能性需求(Functional Demand)。
如果人們購買健身卡只是滿足功能需求,那麼如何解釋很多人買了健身卡之後就不去健身了呢?
作為產品經理,必須挖掘功能背後更深層次的需求,比如心理需求(Psychosocial Demand)。你可以發現,用戶購買一個健身卡,絕大部分不是為了功能利益,而是為了心理利益,而這種心理利益又包含了社會象徵、個性象徵以及情感利益。
健身卡可以幫助消費者塑造社會形象(面子)。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人買了健身卡就不去健身了,因為他們買健身卡本來就不是為了健身,而是為了發朋友圈的。——裝逼這麼純潔的事情,怎麼可以被健身玷汙了呢?
你也可以發現很多類似的產品,比如手機,作為最具外顯性的電子產品,滿足遠遠不只是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社會象(Zhuang)徵(Bi)需求
高端的奢侈品牌也是瞄準用戶的社會象徵需求,比如說下面這幅眼鏡:
梁文道本人一向是非常低調樸素的,但他的眼鏡逼格卻高到了一個境界,由日本鯖江工匠世家山本泰八郎手工打造,江湖人稱「八郎謹制」。充分顯示了品味和社會地位。
健身卡可以幫助消費者塑造個性自我,這種自我不僅是對外的展示,還是自我暗示:"我買健身卡,說明我就是一個健康向上,陽光開朗的女孩。"
這種利用用戶個性需求的產品也有非常多,騰訊第一個殺手級盈利產品QQ秀就是利用用戶的個性需求。
今日頭條,整個產品都是圍繞用戶個性化新聞閱讀需求
還有這個形狀充滿暗示性的手機,也是滿足個性需求:
作為產品經理,搞清楚目標用戶的個性,即使這個個性非常小眾,一旦擊中用戶,用戶就會樂意買單。
很多買了健身卡卻不去健身房的人,買的不是健身卡本身,而是消除焦慮感——「我健身卡都買了,終於可以放開肚皮吃了。」
買一張健身卡可以降低焦慮,就像看到別人都報名考CFA考MBA和各種證書,自己也去報個名一樣,能夠給自己一種短暫消除焦慮的幻覺,還可以合理化自己放縱的行為。
同樣的例子還有眾多教育產品:
這些都是利用了用戶負面情感需求的產品。
還有很多大眾熟悉的產品,是利用了用戶正面的情感需求。
比如充當表達情感媒介的產品,像Roseonly:
比如扮演人們日常補充劑的產品Tums:「你被愛,所以應該補鈣」
比如定位人們維繫情感場合的產品,紅星二鍋頭:
這些認知捲入程度很低的產品(低認知捲入:產品能夠激起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反應很低)都非常適合打消費者的情感需求,比如快消品、工藝品等大眾所廣泛認知的產品,它們能用情感佔據用戶的認知,刺激購買。
所以,用戶購買一個產品很可能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某種功能需求。作為產品經理,你要經常問自己:
我的產品滿足了用戶什麼心理需求?
這樣你可以避免自己成為一個只會duang duang duang給產品加特技的「功能經理」,而且能讓產品觸及用戶的心理。
除了心理需求,還有更高明的產品經理會直接從人性層面去挖掘用戶的人性需求(Human Demand)。
還以健身房為例,你認為一個健身房能滿足用戶什麼人性需求呢?
看看健身房的鏡子你就知道了。
威廉·詹姆斯說:「人性的第一原則是渴望得到讚美」。健身房可以讓人們輕易獲得自我讚美和他人的讚美。
美國的健身產品EQUINOX從另外一個角度挖掘了人性需求,他們的產品海報直接從展示一個女權主義的健身者的吶喊,「It’s not fitness, it’s life.」——健身不僅僅是健身,更是性別的平等。
人性是孤獨的,產品經理怎麼用產品抓住中國網民深深的孤獨感呢?
漂流瓶
QQ郵箱每天產生的漂流瓶已經達到了駭人的數量級了。孤獨的網民每天願意在電腦前用盡三次寫信機會, 孜孜不倦地打撈藍色海洋中轉瞬即逝的漂流瓶。
搖一搖
成千上萬的男男女女在深夜拿著手機一次又一次地搖一搖。搖完後響起槍枝上膛的聲音,讓寂寞的人嗅到性和硝煙的味道。
同樣是人性,微信搶紅包激發了人性的貪婪
知乎的點讚利用了人性的虛榮
發紅包看照片滿足了人的暴露欲與窺私慾
雙十一,更是把中國人變成了由多巴胺和腎上腺素擺布的低等動物
這些充分挖掘了人類本能的產品,都是殿堂級的產品。
就像Linkedin創始人Reid Hoffman說的:
一款好的產品,一定能迎合人性七宗罪中的其中之一: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貪食、色慾。反過來說,如果你的產品能夠滿足用戶人性的需求,那麼很可能成為一個好產品。
總結:
一個產品經理和功能經理的區別,是產品經理眼裡看到的是需求,而功能經理看到的是功能;
產品經理會站在用戶視角去挖掘需求,而功能經理會不斷為了KPI加功能;
用戶的需求不僅僅有功能性需求,還有心理需求和人性需求;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可以在功能以外,更深層次地理解用戶的需求。
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健身卡產品,通過需求層級模型分析,也你也會發用戶背後紛繁複雜的需求:
更多乾貨,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BMAN(ID:BMAN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