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概是春天的最後一波降溫。
今年的春天就要在口罩的遮擋中度過,總給人一種冬天尚未走遠的感覺。
由於人們長時間宅在家裡,二氧化碳排放量驟降,有科學家觀察後得出結論,「病毒阻止了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的問題自從提出就一直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南北兩極的冰塊在以每年上千億噸的速度消失,千萬年屹立的極地冰架在迅速融化......
強大的自然變得脆弱,逐漸逝去、崩塌,有藝術家意識到,這是需要人類反思的危機。
於是,這些藝術家們以自身的藝術才能,創作出那些冰消雪逝的藝術作品,試圖去表達複雜的情緒體驗,來呼籲人們反思過往、尊重自然因果、珍重時間與未來。
01
消失的紀念碑
內萊·阿澤維多
Nele Azevedo
提及冰雪融化,內萊絕對是無法繞過的藝術家。內萊是巴西人,她的作品《Monumento Minimo》是一個極具時效性的裝置作品(這也是冰雪相關的作品通常會具備的特性)。
這個項目最早在巴西落地。
在這個城市中的某個臺階、角落,或是站臺、海邊,你偶然會看到一兩個小小的冰人,默默的觀望路人,悄無聲息地融化。
後來藝術家將項目推向了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小冰人也從形單影,變成了大集會。
這些個約莫20釐米高的冰人,在巴黎、柏林、佛羅倫斯的城市中心成群結隊地出現,然後,在半個小時內,融化、於靜默中消失無蹤。
Monumento Minimo 直譯是「最小紀念碑」,但它事實上具有與傳統紀念碑相悖的內涵,「最小紀念碑」並非在講述英雄的故事,也沒有使用堅固的鑄造材料,取而代之的是用迅速融化的冰,來表現我們社會中眾多的「無名之輩」。
儘管內萊的創作初衷是出於對普通人的關注,以及對紀念碑的批判思考。但許多觀眾的理解都更加偏重這件作品對於環境問題的映射。
2009年,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支持了內萊在柏林的《Monumento Minimo》藝術項目後,她的這一系列作品,已經成為「藝術關心環境問題、為全球變暖問題發聲」的代表。
02
消失的時間
奧拉夫·埃利亞松
Olafur Eliasson
埃利亞松成長於冰島與丹麥。或許受成長環境的影響,他在作品中,展現出大量對於氣候問題的反思。尤其是以冰雪為主題而創作的「冰川融化系列1999/2019」(The glacier melt series1999/2019)和與明尼克·羅欣(Minik Rosing)聯合創作的「冰鍾」(Ice Watch)。
1999年,埃利亞松在冰島拍攝了數十座冰川,以記錄當時冰島的自然風貌,這些也構成了他初始狀態的作品「冰川系列」。
20年後。埃利亞松再次回到冰島拍攝冰川,他的30組新舊作品,共同組成了「冰川融化系列1999/2019」。
與下圖對比
與上圖對比
與下圖對比
與上圖對比
埃利亞松與地質學家明尼克·羅欣(Minik Rosing)聯合創作的「冰鍾」,則是一個公共藝術作品。他們從格陵蘭島附近的峽灣中打撈出巨大的浮遊冰塊,並運送到著名的城市,靜待這些以鐘錶的形態放置於城市地標之處的巨大冰塊,默默融化。
這個項目於2014年在哥本哈根市政廳廣場首次實現,以紀念聯合國氣專委對於氣候變化的第五次評估報告。
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大會期間,冰鍾又被放置在了巴黎先賢祠前方的廣場上。
2018年,時值第24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UNFCCC COP24),冰鍾同時出現在了倫敦泰特美術館外和彭博資訊公司的歐洲總部外。
無論是「冰川融化系列1999/2019」,還是「冰鍾」,創作者都以極其直觀的方式展現了氣候變化對於世界的巨大影響。
埃利亞松希望觀眾能夠靠近巨大的冰塊,去聆聽冰塊內細微的融化崩塌的聲響,從而產生更直接的參與體驗,認識到 「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並且必須共同採取行動」。
03
消失的秩序
吉姆·德內文
Jim Denevan
才華橫溢的德內文不僅擁有藝術家的身份,他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廚師和衝浪運動員。
他關心土地、湖泊、海洋與人類之間的聯繫。常常將「沙"作為媒介,進行「大地藝術」的創作。
「在沙灘上創造出巨大的幾何圖形」是他最得心應手的創作手段,而他的這些短時性的作品,也會在潮起潮落和天氣變化的過程中逐漸消失。
2010年的3月,貝加爾湖尚處於封凍期,德內文帶領著團隊來到了這裡,在冰凍的湖水表面創作了大型的藝術作品。
從花瓣果實到星系颶風,斐波那契數列在自然中無處不在。德內文選擇在自然環境中,按照斐波那契數列的規律畫圓。圓的直徑從原點的18英寸,逐漸增長到幾英裡之長。由圓圈組成的大型螺旋,在冰面上鋪開,之後,會隨著貝加爾湖的解凍而消融。
德內文曾說,對於他來講創作過程中的媒介,無論是冰、沙、還是土地,他都願意將其視為「不斷在刷新的紙張」。他享受這個有秩序的創作過程,接納並正視「藝術在優雅中消失」。
04
消失的路途
西蒙·貝克
Simon Beck
與德內文類似,貝克也在雪地上創作大型的有秩序圖案。不同的是,貝克的藝術與他戶外運動的愛好密不可分,他的創作方式也很特別且有條不紊——畫出草圖後,用腳在雪地上一步一步地踩踏、描摹出作品。
貝克1958年出生,大學時在牛津修讀工程學專業,並在畢業後從事製圖師的工作。一直以來他都將「定向運動」作為愛好。
「我只是喜歡在森林中奔跑,而且喜歡登山,所以定向運動對我來說是很自然的活動。」
他在雪地中的創作,最初只是偶發行為。直到2009年,貝克才開始正式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
精準的步伐方向,才能保證圖案的規則。
在狀態良好的情況下,貝克一天的創作會持續12個小時。想要創作一個足球場大小的作品,往往需要在雪地中跋涉4個小時甚至更久。所以說,貝克的創作不僅是創作藝術,更是對自我身心的考驗。
貝克常根據自然界和數學界發現的圖案,來創作繪畫。有時,他也會從麥田怪圈和著名藝術家那裡汲取靈感。在阿爾卑斯山留下了大量作品後,他開始受邀到其他的雪場創作。
貝克至今仍在繼續他的創作,在雪中,沿著既定的路線行走。
後記
今年冬天北京的雪多得有些超出人的慣常認知。但來得快,消融得也很快,幾乎剛碰到地面就沒了影蹤。
如今已到了春天,冰雪早已消融。
發文再紀念一次冬日,我們在自然中與它初遇,在藝術中與它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