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湘遊頻道【博物】湖湘物候記專欄(三十六)
桃始華、倉庚鳴、萍始生、涼風至、白露降、鴻雁來……草木歲華,蟲魚有信,霜露有時,記錄大湖之南每一季的歲時節令。
不定期推出。
文/周慢慢
立夏過後,春花開盡,夏木陰陰,有枇杷黃、藨刺紅,是南方獨屬於初夏時節的美味。
5月,薔薇科的大型喬木花海早已謝幕,該是果熟的時候了。「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正是枇杷黃熟的季節,枇杷與櫻桃、梅子並稱為「果中三友」,都在5月成熟,也都是薔薇科植物。
不過此時最讓人覺得神往的野果,當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的小果子們,它們總與許多人的童年與鄉愁相關。在春花已盡,大量夏果尚未成的5月,山林裡懸鉤子屬小果已經熟了一茬又一茬,最適合春夏加餐。
懸鉤子屬的各類植物,在湖南大多都稱作「藨」,如「藨刺」、「插田藨」、「空心藨」等,長沙鄉下一般稱作「烏藨刺」。「藨」字是個多音字,讀pao第一聲時,就是「莓」的意思。因為「藨」字結構太過複雜,也常被人誤寫作「泡」。「藨」有時也被稱作野草莓,還有山莓、茅莓、寒莓等分類和俗稱。
蓬蘽應該是湖南最為常見的「藨」,房間屋後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春天開白花,春末夏初果實成熟時與花託分離,果肉中空,故而又稱「空心藨」。蓬蘽的蘽字是從「累」字演變而來,攀緣纏繞的意思,是一種矮灌木。我們現在看到吃到的多是篷蘽。
還有一種茅莓,也是此時成熟,果為實心,能很好地與篷蘽相區別。寒莓就更好分辨了,因為人家要到秋天才成熟。
比起各種「藨」各種「莓」,「覆盆子」這個名字可能更為人知。畢竟大多數人都讀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懸鉤子屬大多小枝上生有皮刺,採摘果實時要小心。
覆盆子是可做藥用的。覆盆一詞來自古代的本草書籍,稱可「益腎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器」,可見有益腎固精之效。
也有人認為覆盆子就是篷蘽,在有些地方也是很有可能的,懸鉤子屬常見物種的中文俗名混亂不堪,一個名稱在不同的地區可能指代不同的物種,不同的名稱也可能指代同一個物種。對於只是想嘗嘗野果的我們來說,反正懸鉤子屬野生種基本上都很好吃,也都有差不多的藥用功效,也就不必過細區別了。
但是有一種也被稱為「野草莓」的蛇莓,卻務必區分開來。眼下這時候蛇莓也熟了,紅得豔麗,卻不好吃,且蛇莓全株有小毒,慎食。民間認為蛇莓是蛇吃的,有蛇在上面吐過口水,因此有毒,雖然是用來嚇唬小孩子的,但此物不吃也罷。蛇莓很好與各類懸鉤子們區分,因為它是草本植物,懸鉤子們都是灌木,春天開花的時候,蛇莓花是黃色,而懸鉤子們以白花為主。
全世界已知懸鉤子屬植物有700多種,在湖南拿它們加餐的話,能把篷蘽認出來,然後把蛇莓踢出去就可以了。
事實上,覆盆子這個詞今天已經多用來泛指懸鉤子屬植物了。覆盆子在歐洲久經栽培,有多種栽培品種作水果用,也用來製作果醬,在西點中常見。
江浙一帶也有栽培,但多為藥用,果實還青綠時便採下曬乾,製成中藥。鮮食的話需要親自去採摘,因為此物難以保存,不耐運輸。倒是很期待懸鉤子植物的栽培品種能在湖南多加栽培,也可以慰藉更多人的鄉愁。
眼下呢,只能請你到山裡,在鳥鳴聲中,一邊摘一邊吃了。野生的「藨」涼涼的,有大自然的清氣。
篷蘽、蛇莓與草莓
蓬蘽:薔薇科懸鉤子屬灌木;蛇莓:薔薇科蛇莓屬多年生草本;草莓:薔薇科草莓屬多年生草本。
[責編: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