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的人都知道素材的重要性。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素材,縱有天賦文筆,寫出來的文章也會顯得空洞無力。
素材的搜集渠道有很多種,例如讀書,從書中獲得經典案例;或者網絡搜索,在浩瀚的資源中篩選精彩個案;又或是通過採訪,聆聽別人的親身經歷,獲取獨家信息,等等。
這些素材的搜集方式,都是寫作者經常用的。然而,不管是讀書、網絡搜索,還是採訪,通過這樣的方式得到的素材,都可以稱為間接素材。因為那是我們是通過閱讀別人的故事、經驗或知識,而採集到了。
實際上,有一種最為直接的方法,可以讓我們源源不斷獲得第一手素材,那就是感受法。
擁有十年媒體經驗的劉楊在他的《學會寫作》這本書中,非常具體細緻地提出,利用人體的感知,也就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親身感受,來積累素材。
感受法十分直接簡單,但恰恰因為它太過直接簡單,而往往被寫作者所忽略。一旦掌握了這個方法,你就會發現,生活當中,處處都有寫作的素材。下面我們一個一個詳細講。
一、眼
朱自清的經典散文《背影》,長久以來感動著萬千讀者。文章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情節,寫得最多的是作者眼前父親的樣子。朱自清寫道: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雙手攀著上面,兩腳在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在這一段文字中,讀者清晰地看到,一位疼愛兒子的父親,努力為兒子做事的樣子。朱自清把眼睛看到的場景,細緻地寫下。筆觸真實質樸,讓讀者很容易就產生共情,也就是類似的感受。
閱讀的時候,讀者會不禁想自己的父母,平日裡為兒女操心的各種細節,甚至是嘮叨,此時此刻異常暖心。因為天下父母的愛,都是同樣的。
那我們要怎樣觀察,才能寫出這樣的效果呢?
首先,在一個場景裡,我們看到場景裡的主體,記下他的相貌,穿著。
比如《背影》裡的父親,「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甚青布棉袍」,一個典型的民國普通百姓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然後,我們觀察主體所處的環境。
比如《背影》中,父親為了要去買橘子,需要穿過的鐵道和月臺。
最後,我們要看主體與環境互動時的表情與動作。
比如父親穿過鐵道時的「蹣跚」,爬上月臺時「雙手攀著上面,兩腳向上縮。」
這些普通的小片段,如果朱自清沒有看進心裡,就不可能寫出感人的文字。所以我們平時要細緻觀察身邊的人和事,記住儘可能多的細節。之後在寫成文字時,突出亮點,加入自己的感受。那麼,即使是普通的一瞬間,也可能成為一個極好的寫作素材。
眼睛是心靈之窗,也是世界之窗。從今天起,就用我們的眼睛,透過諸多的表象,看穿人類情感,為我們的寫作積累寶貴的素材吧。
二、耳
我們平時總是習慣「聽而不聞」,從現在起,我們要主動發揮耳朵的大能量,好好利用耳朵採集素材。
那麼,我們要怎麼聽,才能聽到素材呢?
聽,有兩個搜集目的。
一個是聽出聲音的信息。
比如過馬路是聽到汽車喇叭聲,你就知道是有車來了。
另一個目的是聽到聲音後,你產生的感受。
比如你過馬路時聽到汽車喇叭聲,你是感到車正向你開過來,非常危險呢;還是覺得車離你很遠,不必理會呢。
平時我們能聽到的聲音很多,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貓狗打架的聲音,狂風驟雨的聲音,等等。嘗試著去注意在特定環境下,這些聲音所傳達的信息和感受。進一步想像這些聲音背後蘊藏的故事。
例如,《煙火裡的塵埃》這首歌,就能讓人聽出深深的孤獨感,同時又充滿了倔強的感覺。我們可以進一步想像,歌曲創作者,是在怎樣的心境下把這首歌創作出來的呢?
在通過聽搜集素材時,可以參照劉楊的辨聲練習表格:
三、鼻和舌
《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之所以大熱,並非僅僅因為,裡面播放美食極其誘人,更重要的是,節目的旁白,在一字一句描述食物的香氣與味道的同時,傳達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
比如介紹「擔擔麵」時,節目裡是這樣說:
「擔擔麵是講麵粉擀製成麵條,煮熟,舀尚炒制的肉末而成。成菜麵條細薄,滷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面色澤紅亮,冬菜、麻醬濃香,麻辣酸味突出,鮮而不膩,辣而不燥。」
如果平時我們只是呼嚕嚕地吃麵,評價可能就只有倆字「好吃」。但如果我們用心地,通過嗅覺和味覺去感受,再把感受寫下來,那麼擺在讀者面前的,就不是一段文字,而是一碗香噴噴的擔擔麵,並從中感受到親切的中國情結。
那麼,平時我們怎麼才能有意識地,練習通過嗅覺和味覺,來延展內心的感受呢?
《學會寫作》給出一個「從食物走入內心深處的步驟」的示例:
跟著這個步驟的思路,我們可以透過眼前的食物,漸次捕獲內心的感想,最後引發行動,一氣呵成。
這就是我們通過鼻和舌,採集素材的方法,只要多加練習,慢慢就能運用自如。
四、身和意
前面所說的通過眼、耳、鼻、舌都是透過表面的現象,引申至內心感受。而身和意則不一樣,它們直接從內心出發,外化成具體的想法和行動,是更為高級的素材積累形態。
比如法國作家加繆的小說《局外人》,開篇就是驚世駭俗的一句話: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
主角以極其平淡的口吻,講述了母親離世的事實,讓讀者萬分震驚之餘,奠定了小說的荒誕基調。他的表達正是出自他那對世事無所謂的局外人心態。
而同樣是寫母親離世的中國作家張潔,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用類似的筆法表達出完全相反的心情:
「聽到有人叫『媽』,我仍然會駐足佇立,回味著我也能這樣叫『媽』的時光,忍咽下我已經不能這樣叫『媽』的悲涼。」
「駐足佇立」,「回味」,「忍咽」這些真實發生的動作,看似平淡無奇。但通過它們,讀者能感受到作者對母親噴薄而出的思念。
生活常常平靜如流水,我們如何才能通過身和意,抓取到這些瞬間即逝的激越情感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快速地用紙和筆寫下來,或者用手機錄下來。有一點,就記一點。不用講究,然後將這些既凌亂又零碎的內心素材,統一梳理。
比起從網絡搜索獲取等其他方式,六部感受法通過我們自身感官,採集而得的素材,無疑是第一手的。如果沒能馬上抓住,人很快就會忘記,自己曾有過怎樣的心緒。同時,我們也就讓這些珍貴的素材白白流走了。
但是,任何技巧的運用,都必須經過一段堅持練習的時間,才能被熟練掌握。即使是我們自己的感官,也是同樣。因為我們都浪費了它們太久了。要想它們恢復靈氣,為我們的寫作增添豐富素材,就馬上把它們鍛鍊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