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物質和空間其實本質是一體的東西?

2020-12-05 便有故人情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便有故人情,每天小編都會跟大家分享有趣好玩的科普內容,本文由便有故人情原創撰寫,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轉載,接下來我們就步入正題:

認識外界的事物有兩種方法,其一是數學型的,其二是物理型的。

所謂數學型的認識,就是儘可能地收集信息,然後通過運算找出這些信息之間的的聯繫及其規律。這種認識,本質上是歸納的,屬於平面的認識,要求認識主體具有海量存儲和快速計算的能力。其優點是,在邏輯上非常簡單的。具有這種思維方式的典型例子,就是計算機。

所謂物理型的認識,就是有選擇的認識和理想化的認識,即將外界事物劃分為兩類,其一是物理背景,其二是物理對象。於是,物理型的認識是有結構的,本質上是演繹的,要求認識主體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由此可以精簡所要考慮的因素和計算方法。

根據人的生理和心理條件,人類適合物理型的認識。於是,人類將其所面對的宇宙,劃分為作為物理背景的空間和作為物理對象的物質。前者是隱形的,後者是顯現的。如果說物質是宇宙中裸露出的冰山一角,那麼空間就是掩藏在海水中的巨大冰山。

隨著人類的認識擴展到宏觀範圍之外時,作為物理背景的空間對物質行為的影響逐步顯現了出來。比如,高速運動會受到空間的限制,物質能量的增長形式由原來的動能轉變為相對於空間的勢能。比如,大物質的自轉會部分地帶動空間的轉動,使圍繞該大物質公轉物體的離心速度大於萬有引力公式所要求的速度。比如,微觀粒子不再是自由的粒子,受到了空間的影響,具有波動性。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分別是上述三個領域關於空間效應的理論。由此,作為物理背景的空間,進入了人類認識的視野,即海水退潮,更多的冰山裸露了出來。

根據現代科學的認識,宇宙是由普朗克常數h定義的量子構成的,而且空間不空和物質不實。於是,離散的基態量子構成空間,離散的激發量子成為能量(包括光子、x射線和中微子等),由高能量子組成的封閉體系就是物質。所以,能量是離散量子的運動能力,質量是封閉量子的運動能力。因此,在本質上,能量與質量是相同的,都是關於量子運動能力的描述。只是,前者是發散的,後者是封閉的,它們的區別僅在於量子存在形式的不同,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進行相互轉換的。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分享完了,喜歡科學的朋友可以點擊收藏,以備後用。小編每天都會在這裡分享更多的科普知識,關注我吧,這樣你就可以學到更多的科普知識了!喜歡本文章請給小編點個讚,您的點讚是我最大的動力,小編在這裡謝謝大家了。

相關焦點

  • 其實數學基礎很好的人理解量子力學這些東西沒有問題
    而對其本質,也有了更加一針見血的解釋。所以,我們應當認識到:量子力學只不過是打開"玄之又玄"的物理領域奧秘之門的鑰匙。所以,量子力學的問題暫時停止探索,理論時代會有其它成果發現;弦理論同樣是同樣的道理。在過去的近一百年時間裡,只要再過幾十年,量子力學的出現與應用也一定會有所突破的。
  • 科學界與哲學界的學者們對於宇宙的空間的本質還未能全部理解
    大家也知道空間是由長、寬、高所構成的那麼其實這只是空間的表象,空間這個存在的事物它既然存在那麼一定有著它存在的本質,一定有著它形成方式,一定有著它形成所需要的條件與材料,當然也一定有著它的形成的物理規則!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當下科學界和哲學界對空間的解釋與描述。
  • 如何理解空間彎曲
    空間不是有形的物質,而是無形的可容納物質的虛空。為了不讓物質在這個無形且無限的三維空間中迷失,並能清晰地標識彼此及其位置關係,人們從中抽象出幾何數學,並將開放的坐標架設在特定的對象點上。幾何曲面可以有彎曲的,因為它是三維空間中彎曲物體表面的數學抽象,任何形狀都對應物體的表象。故如果僅從字面上理解「空間彎曲」,這是無法想像的。空間不是什麼膜,也不是某種網,它本來就空空如也,又如何能被彎曲?故要弄清這個疑難,還得先了解一下彎曲空間的由來。愛因斯坦提出「空間彎曲」的觀點是根據強等效原理所做的理想實驗得出的。
  • 認識時間、空間的本質
    但是,這個「場」是什麼物質呢?它在本質上和我們尋常的物體有什麼不同?會不會能夠和平常物質相互轉化……等等這些問題,現代的物理學家只能說抱歉,他們無法回答。對於地球如何把引力傳給月球這個問題在筆者看來可不是一個一般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該講牽涉到自然界中最本質、最核心的秘密,所以講它可不是那麼容易讓人搞清楚的。
  • 之前多數人都理解錯了,引力的本質其實是這樣的
    好了,今天我想和小夥伴講解一下什麼是引力,引力的本質又是什麼。首先我先羅列一下很多網友對引力的一些錯誤理解:1、引力扭曲了空間。2、「引力透鏡」原理造成天體運動軌跡發生變化。3、人們可以通過超越光速回到未來,但不能回到過去。4、「引力子」產生引力,「引力子」的多少決定引力的強弱。
  • 我對萬有引力的本質的全面理解
    我們先來做一個數學證明,證明0.99循環等於1,先設0.99循環等於x則滿足10x=9+x解得x=1,ok我們先拋開這個問題,我們來思考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這個宇宙的物質,要麼只具有的靜質量要麼只有動質量要麼具有靜質量卻不是完全光速,我們先來想像一下假如說你同時具有靜動兩種質量狀態,加上空間就是時間那麼你就具有了兩條時間軸,這就是五維空間!
  • 藍少科學:通過二維空間的螞蟻,如何理解更高的高維空間
    今天我們來講講怎麼去理解高維空間,我們知道,在我們的宇宙當中,80%以上的物質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暗物質,如果我用暗物質做成一堵牆,你是可以輕鬆地、視而不見地從這堵牆裡面穿過去,但是我們又確確實實可以感受到暗物質在提供引力,否則的我們不會看到光線通過一片空白的區域,平白無故地發生偏折
  • 能量與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最後和史蒂芬霍金一起上了太空。其關鍵點在於超級可行性見解。原子是空的,原子核也是空的。效率:效率是世界乃至任何事物的發展方向。因為宇宙的資源是有限的,世界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單位時空裡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因此哪裡的效率高,哪裡就能吸引更多的資源,世界也就會向著哪個方向發展。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呢?
  • 《天道》什麼是生存空間,相適應的生存法則如何理解?
    很多人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那麼窮富如果說僅僅是物質積累,那麼再多的物質積累也託不起一顆陰暗的心。很多人覺得芮小丹很辛福,有一個富足的生活條件,不會為了生存和生活,被社會毒打的面目全非,不像王廟村村民以及葉馮劉,必須每天面對柴米油鹽和養家餬口的一地雞毛,疲於奔命。
  • 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當物質與精神分離,哪個才是真正的你?
    那麼在笛卡爾的二元論中,人類的本質又是什麼呢?思想和肉體為何又是分離的呢?在西瓜視頻創作人【小播讀書】的作品【笛卡爾哲學系列五:人的本質是什麼,心靈和物質有什麼本質不同?】中,就有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討論,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西瓜視頻搜索觀看。
  • 揭開物質與能量的本質
    愛因斯量說物質是電磁場凝聚,即電磁波由行波(能量)轉化成駐波(物質),反之亦然。物質既然是能量變化而來,能量又是從哪來的?物質與能量是等效電和磁,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物質和能量也一樣△E=△mC^2。
  • 空間到底是不是物質?答案讓你大吃一驚!
    ——世界上不存在純粹的的空間,我們也無法去描述這種東西。因為我們必須依照物質為參照物,才能去描述空間。就比如,我們首先知曉了溫暖的存在,才能去描繪寒冷。這樣看,物質是空間「成立」的基礎。傳統對物質的理解那麼,什麼是「物質」呢?在古代,很多哲學家、思想家都思考過這個問題。
  • 空間的性質~時間是什麼~慣性本質
    這個空間沒有溫度,是絕對零度的,它不吸收能量,沒有光,沒有任何可觀測物質,它有韌性可以彎曲,它沒有時間,在它裡面有質量的物體不可以超光速,它有記憶,它本身也是種物質。這些性質我是通過抽離的方法,把我們周圍已知的東西抽出來得到的。首先我把大爆炸形成的物質和能量抽出來,它就沒有了溫度,沒有溫度,它就是絕對0度,沒有了能量和物質,它就沒有了物質和光。
  • 請問胡老師,時間和空間是物質嗎?引力波的漣漪是時間和空間的改變...
    引力波的漣漪是時間和空間的改變嗎?除了時空還有其他維度的空間嗎?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關於維度空間,我們是不是有什麼誤解?該如何正確理解維度?
    比如你定義了一維,才有二維,三維,四維等等。如果你不承認一維的存在,或持懷疑態度,也就沒了後面的其他。但是,定義就完全符合事物的本質麼?新的定義出現,又推翻了前面的認知,比如宏觀世界得出的規律完全無法應用到微觀世界。但有沒有一種或一些列定義,可以完美解決這個問題,正是人類一直試圖探究的。
  • 信息的本質與二維空間中的信息
    物質世界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沒有觀察者去描述物質世界,也不會產生信息。當然,觀察者所獲得的信息不是無中生有得來的,是觀察者對物質世界描述而產生了信息。由於人類發明的數學和數字,可以描述物質世界的存在和運動狀態,所以,很多人又說信息的本質其實就是數字,這種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
  • 物質形成的邏輯推導和萬有引力的本質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裡的物質是指有質量的物質!像光,射線等電磁波其實也是一種物質。但光,射線等這樣的物質我們測不到它們的質量,所以就認為這些物質沒有質量(嚴格來說光也是存在等效質量的)。雖然測不了質量,但也還是物質的一種。當你對這句話有認識了,你才能夠更好的理解我下面所要表達的內容。
  • 物質是如何產生的?
    物質的本質 其實「物質的本質」和「物質如何產生這兩個問題」是可以看成是一個問題。如今關於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論就是宇宙大爆炸。那後來宇宙中的物質到底是咋來的? 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那這個問題到底是咋回事呢? 其實,我們要從物質的本質(本源)出發,關於物質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從科學萌芽開始就伴隨著整個科學的發展。
  • 對於時間本質的理解整個哲學界與科學界的大多數人都錯了
    時間就是物質的運動和能量的傳遞。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周期,地球繞太陽周期,地球自轉周期,原子振蕩周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
  • 科學本質是實踐,實踐本質是心,心的根本在一體
    原則為根本,一體,客觀整體的思維,實踐性、知行合一則是整體性的外在表現。一體的原則是辯證的原則,更是解決問題的原則,引導實踐的方向。實踐不僅指的是身體力行,同時也包含思維的過程,包括邏輯思維,經驗行動,因知而行,因思而行,因行而思,而實踐是思維的外在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