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t & Epige:表觀遺傳機制如何調節多種有機體的生命機能

2020-12-06 生物谷

圖片摘自:sgugenetics.pbworks.com

2016年8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幾十億年前,當單細胞生物出現後,自然界就開始了它的實驗,即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如何使得基因功能變得多樣化,DNA藍圖依然處於保守狀態,但其卻可以使基因產物具有不同的功能,隨著多細胞有機體進化產生,使得基因多樣性的過程就由表觀遺傳學機制來完成並且維持了,表觀遺傳學可以通過向DNA添加化學標記或者向圍繞DNA的蛋白添加標記來使得基因具有不同的功能,近來有研究表明,在高度發育的真核生物中,幫助DNA摺疊的蛋白質的這種特殊修飾可以調節吸附到DNA上的化學標記的水平。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Genetics and Epi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對原核生物(細菌)、簡單的真核生物(多細胞生物)以及高度複雜的原核生物(人類)的表觀遺傳學機制的進化進行了一項比較分析,細菌在數十億年前就開始進化了,在早期階段,自然界就開始了在不改變細菌細胞DNA組織順序的前提下來使其DNA發揮不同的功能,而這就是通過給DNA亞基上添加化學標記來實現的,這種進行吸附的原子基團根據依據有機體而發生變化,簡單的修飾對於細菌存活非常重要,而且也可以幫助細菌抵禦感染,儘管隨著原核生物不斷進化,這種表觀遺傳標記的吸附位點會轉移到DNA的不同亞基上,同時病毒也會利用這種標記過程來不斷改變,比如引發AIDS的HIV病毒,其就可以從摺疊DNA的蛋白上移除特殊的「標記」來躲避機體免疫系統的攻擊。

研究者Sibaji Sarkar表示,我們非常感興趣去觀察並研究自然界如何在細菌到哺乳動物機體中來轉移這些標記的位點,如果我們可以深入觀察到一些原核生物(比如斑馬魚)機體的再生過程,當斑馬魚機體一部分被切掉,其機體中的特殊基因就會提供必要的癒合過程來再生缺失的部分,因此通過研究上述過程研究者或許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幹細胞如何轉化成為組成多種類型器官的組織細胞,很顯然,表觀遺傳學機制就可以調節該過程。

當哺乳動物繁殖時,其所遺傳的DNA序列並不會改變,但從精卵結合開始,每一步都根據一定的規則來進行直到胚胎的組織和器官開始分化產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基因往往被用作不同的發育過程;比如卵細胞上的化學標記就會在受精後被擦除,隨後被重寫,重寫該過程的蛋白質仍然是由母體卵細胞中摺疊DNA的相同蛋白質來完成的,因此研究者認為,母體摺疊蛋白的特性或許就可以指揮後代DNA中所發生的化學標記(表觀遺傳修飾),我們都知道添加標記的表觀遺傳改變是通過環境因子來調節的,而研究者指出,環境因子和母親的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後代DNA的化學標記過程,而這將控制後代機體基因被控制的機制,更有意思的是,發生在整個生命過程階段的表觀遺傳改變依賴於個人的生活方式。

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表觀遺傳的改變或許會引發一系列的疾病,包括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神經性障礙、老化及死亡等。同時文章作者提出了另外一種假設,而這或許就可以解釋癌細胞如何增加促腫瘤基因的拷貝數量,以及其如何減少或剔除抑制腫瘤的基因的數量,研究者Sarkar補充道,癌細胞很有可能攔截了正常細胞中的特殊機制,而這種機制可以幫助闡明如何通過在標記尾部切斷DNA並且對其修復來使得甲基化的DNA實現脫標記。

「加標記」的表觀遺傳過程可以被多種有機體(從細菌到人類)利用,而這其中所涉及的機制對於深入理解細胞的正常功能以及一些違背正常行為的過程如何引發疾病也提供了新的研究線索和希望,後期研究者將繼續深入對此進行研究。(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The Evolution of Epigenetics: From Prokaryotes to Humans and Its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Sibaji Sarkar, Amber Willbanks, Molly Greenshields, Camila Tyminski, Sarah Heerboth, Karolina Lapinska, Kathryn Haskins, Meghan Leary.

The evolution process includes genetic alterations that started with prokaryotes and now continues in humans. A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prokaryotic chromosomes and eukaryotic chromosomes involves histones. As evolution progressed, genetic alterations accumulated and a mechanism for gene selection developed. It was as if nature was experimenting to optimally utilize the gene pool without changing individual gene sequences. This mechanism is called epigenetics, as it is above the genome. Curiously, the mechanism of epigenetic regulation in prokaryotes is striking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eukaryotes, mainly higher eukaryotes, like mammals. In fact, epigenetic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nserved process of embryogenesis and human development. Malfunction of epigenetic regulation results in many types of undesirable effects, includ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tabolic disorders,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cancer. This review provid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new insights into these aspects.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八屆)幹細胞技術與臨床轉化論壇

會議時間:2016.10.14-2016.10.15     會議地點:北京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stemcell/

同期活動:10月13日iPSCs十年-技術、應用與未來願景探討高端沙龍:http://www.bioon.com/z/2016iPscs/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證實表觀遺傳修飾可以跨代遺傳
    飲食、疾病或生活方式等環境線索調節的表觀遺傳機制通過開啟和關閉基因在調節DNA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爭論在整個一生當中聚集的表觀遺傳修飾是否能夠跨代遺傳。圖片來自 MPI of Immunobiology a. Epigenetics/ F. Zenk。
  • 表觀遺傳修飾可跨代傳遞
    飲食、疾病或生活方式等環境線索調節的表觀遺傳機制通過開啟和關閉基因在調節DNA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人們都在爭論在整個一生當中聚集的表觀遺傳修飾是否能夠跨代遺傳。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強勁的證據證實不僅遺傳的DNA本身,而且遺傳的表觀遺傳指令,都會調節後代的基因表達。
  • 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表觀遺傳特性和細胞多樣性!
    ,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特殊的調節性機制如何促進早期小鼠胚胎中不同組織和器官的形成。儘管每個細胞中都含有相同的遺傳信息,但受精卵往往會發育成包含多種不同組織和器官的完整有機體,而一個複雜的分子發條能夠調節機體中細胞如何完成每項任務,並能確定激活每個基因的適當時間和地點;而表觀遺傳調節因子就是這種分子機制中的一部分,其作用是能修飾DNA分子的包裝,而並不會改變背後的遺傳信息,具體而言,其作用就是在DNA分子上貼標籤,並且控制每個細胞中哪些部位能表達。
  • PNAS:揭示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精確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表觀遺傳學修飾背後的分子機制,DNA製造RNA進而製造蛋白質是分子生物學中的一項基本原理,基因表達的過程會以多種方式被嚴格調控
  • 血細胞分化表觀的遺傳機制是什麼樣的
    在骨髓中,血液幹細胞通過前體細胞產生具有各種功能的多種血細胞類型:白細胞負責免疫防禦;紅細胞負責氧氣的運輸;或血小板,對於血液凝結必不可少。細胞發展成哪種細胞取決於多種因素。在最新的研究中,Asifa Akhtar的實驗室表明,正確劑量的表觀遺傳調節劑MOF對細胞命運有重要影響。如果在適當的時間激活,該酶會觸發血液幹細胞和前體細胞的發育程序,並且這些細胞分化為紅細胞。
  • 講解擬南芥中表觀遺傳沉默與反沉默機制
    朱健康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講解擬南芥中表觀遺傳沉默與反沉默機制   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3月19日,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普渡大學生物化學系和園藝及園林系傑出教授朱健康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講壇,為廣大師生做了一場名為「
  • 表觀遺傳調控或可期待
    而衰老是一個複雜的生物學過程,涉及不同器官系統的各種變化,這個過程受到多種細胞通路和分子機制的調控。那麼,是基因決定一切嗎?作為表觀遺傳的一種機制,DNA甲基化可以調控基因的表達,而不改變基因序列。來源:LAGUNA DESIGN / Getty基因被譽為生命的密碼,儲存著生命的多種信息,會決定人的許多生命特徵,包括是否會得某種疾病,可謂操控著人的生、老、病、死。但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在基因序列無變化的情況下,基因表達,也即表型,也會發生改變,並遺傳給後代,這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內容。
  • 癌細胞克隆轉錄和表觀遺傳狀態維持的機制
    癌細胞克隆轉錄和表觀遺傳狀態維持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30 19:48:56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Amos Tanay課題組通過單細胞分析,揭示了癌細胞克隆如何維持其轉錄和表觀遺傳狀態
  • 外媒:遺傳不僅靠基因 表觀遺傳也扮演重要角色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外媒稱,遺傳不是僅通過基因傳遞。一項新研究證實,表觀遺傳指令也會調節後代的基因表達。據阿根廷《21世紀趨勢》周刊網站7月22日報導,該研究由德國弗賴堡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進行,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周刊上。
  • Nat Rev:表觀遺傳學,生命歷程及代謝疾病
    生命早期營養過剩的表型效應,小鼠身上可以通過父系發生代際傳播。 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早期的生活經歷可通過表觀遺傳機制影響患代謝功能障礙的終身風險,也許可能跨越多個世代。2011年公布的數據表明,表觀遺傳分析可能作為代謝疾病早期的標誌物,並使生命早期預防成為可能。 人口和個體差異都可導致對已存在的致胖環境的易感性有所不同。
  • 綜述:水稻的表觀遺傳調控和表觀基因組圖譜
    表觀遺傳調控是生物體調節基因表達及染色體行為的重要機制之一,對基因表達調控、轉座子沉默、基因組穩定性以及生物體生長發育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在植物中,表觀遺傳調控廣泛存在,在植物響應外界環境、調控生長發育可塑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近年來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及其相關技術手段的發展,一幅表觀基因組學「畫卷」也漸漸展現在人們面前。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2016年12月,何躍輝研究組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營養生長階段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這一機理使植物具備了在春季開花的能力(春化作用)。
  • 科學網—表觀遺傳「淘金熱」襲來
    DNA和RNA再發現改變相關領域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突破
    2016年12月,何躍輝研究組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營養生長階段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這一機理使植物具備了在春季開花的能力(春化作用)。
  • 表觀遺傳「淘金熱」襲來—新聞—科學網
    經過多年在黑暗中的摸索之後,我們突然看到了寬闊的遠景。 圖片來源:Illustration by Nik Spencer/Nature 一些奇思妙想似乎會突然冒出來,不過2008年,Chuan He卻有意地尋找這樣一個想法。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表觀遺傳時鐘 有望揭示人類大腦衰老分子機制
    儘管機體生物鐘決定了我們的睡醒節律,但一個相對更新的概念—表觀遺傳時鐘或許能告訴我們,機體衰老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及我們老年時患病的風險到底有多高。人類的衰老速度並不相同,有些人要比其他人更早出現與衰老相關的疾病和特徵,而更多地了解這種所謂的「生物學年齡」(biological age)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如何有效預防與衰老相關的疾病,比如痴呆症等。
  • 大腦中非常規的表觀遺傳現象
    非CG DNA 甲基化調節成熟個體大腦基因的表達。胞嘧啶甲基化(mC)是對DNA的修飾,進而調節多種生物功能,如生長發育、腫瘤、以及基因印跡。在絕大多數哺乳動物軀體組織中,當胞嘧啶在一個二核苷酸序列中,並且其後跟著鳥嘌呤(G)時出現mC。同時這些位點絕大多數出現了甲基化(mCG)。
  • 揭示表觀遺傳記憶跨代傳遞新機制
    Rechavi博士說,「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一種被動稀釋或衰減過程調控著表觀遺傳反應的遺傳。但是我們證實存在一種主動過程調節著表觀遺傳反應的跨代遺傳。」應激代際傳遞研究人員一直著重關注應激、創傷和其他環境暴露的影響如何在幾年內傳遞給下一代。
  • DNA決定遺傳因素嗎?表觀遺傳學告訴你
    這四個鹼基的順序構成了遺傳密碼,它掌握著構建蛋白質的指令,這些蛋白質對生物機能至關重要,承載著所有生命的發展、生長、繁殖和運作。人類總共有大約30億個鹼基,並且,超過99%的鹼基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所有這些看起來就像是你的身體從你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 Nature: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自1942年,「表觀遺傳學」這個詞被提出以來,其被重新定義了多次;在這篇綜述中,研究者用表觀遺傳學來表示對分子和機制的研究,這些分子和機制能在相同的DNA序列中保持替代基因的活性狀態,當然了,這種操作性定義擁有多種含義了,首先,其包括跨代遺傳和有絲分裂遺傳,以及通過長時間存在的基因活性和染色質狀態,即使是在細胞不分裂的情況下,比如在諸如成年神經元細胞等長壽的有絲分裂後的細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