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丨CRISPR引發小鼠體內基因突變屬於過度解讀?

2021-01-07 DeepTech深科技

2017 年 5 月 30 日,《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刊登了一篇文章。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治癒小鼠相關疾病遺傳性疾病的同時,基因編輯常用的工具 CRISPR/Cas9 可能會造成很多意料之外的基因突變。

文章刊登後引發了十分廣泛的關注。一方面,CRISPR/Cas9 作為最有效的基因編輯工具之一,已經廣泛應用到各類研究中。另一方面,中國已經開始利用該基因編輯技術的臨床試驗。

圖丨相關研究報告已於5月30日發表在《自然·方法》官方網站上

CRISPR 到底是否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有人認為,CRISPR 作為本世紀最偉大的技術之一,其缺陷被人為忽視了。而也有人認為,論文中提到的實驗用小鼠並不是好的研究對象,其得出的數據是片面的,缺乏可靠性。

為此,DT君專門採訪了上海科技大學研究副教授劉佳博士。劉佳博士的研究方向為用基因編輯技術的改進和應用。以下是經過整理後的採訪內容:

問:這篇論文是以什麼形式發表的?

劉佳:這篇文章是以 correspondence 的形式發表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上,correspondence 這種形式可以翻譯成研究者投稿。與其他類型的文章(Brief Communications 或 Articles)相比,correspondence 不強調研究的系統性,而強調時效性,有時候不夠全面。

《自然·方法》設置這個欄目的宗旨就是能及時分享給大家有用的信息,哪怕相關信息不夠全面。

問:目前有學者批評這篇文章有對照組設置不全等缺陷,請問您如何評論?

研究性質的 correspondence 仍然需要同行評議,而且《自然·方法》也是高水平的雜誌,所以數據可靠性和學術上的價值很可能還是可靠的。

問:這篇文章到底說了什麼?

劉佳:這篇論文非常簡潔,如果翻譯出來篇幅也不長。文章內容在第一段已經把主題說得很清楚,就是大家之前在分析 CRISPR/Cas9 的脫靶效應的時候,考慮的可能不是那麼全面,需要更加重視全基因組測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的作用。

基因編輯中出現的脫靶包括不同的形式,例如單核苷酸差異(single-nucleotide variants,SNVs),以及核苷酸的插入與缺失(insertionsand deletions, indels)。

從技術上來說,文章通過顯微注射技術將Cas9核酸酶蛋白質、單鏈寡聚脫氧核苷酸(single-stranded oligodeoxynucleotides, ssODN)模板注射到小鼠的受精卵(zygotes),建立起雜合的親代小鼠。研究者採用全基因組測序(WGS)分析了由親代小鼠繁殖出的子代小鼠的突變情況。

通過和對照(未經過基因編輯)小鼠比較,基因編輯小鼠出現了更多「脫靶」的Indels和SNVs。同時,這些SNVs 「脫靶」位點和設計的sgRNA具有較低的同源性,因而很難被傳統的方法預測到。

之前的研究中,大家常常用全外顯子測序的方法檢驗CRISPR/Cas9是否影響了基因組的其他位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全外顯子測序只檢查編碼蛋白的部分。另外,雖然也有科學家使用WGS檢測動物上的「脫靶」效應(例如文章中所引用的參考文獻3),但傳統檢測手段更關注於 「脫靶」效應引起的核苷酸插入與缺失(indels),而不是單核酸突變(SNVs)。

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表示,他們使用了全基因組測序的方法後,發現了一些以前沒有發現的脫靶效應。所以,這篇文章受到了不小的關注。

問:為什麼此前的全基因組測序沒有發現這些新產生的脫靶效應?

劉佳:雖然此前研究人員的確使用全基因組測序研究過脫靶效應,但是使用頻率不如全外顯子測序高。全外顯子測序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只檢測編碼蛋白質的序列。

這是因為全外顯子測序的成本比較低,在基因編輯技術剛出現的2014年,國內實驗室要做一個全基因組測序可能需要幾萬元。如果一個實驗室需要樣本,設置不同的組,再重複幾次,可能一個實驗室一年的經費就沒有了。

這兩年,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降下來了,然後大家又對安全性格外關注,所以才會更多地考慮用全基因組測序來對編碼區和非編碼區同時進行測序,以此檢測基因編輯的副作用。

問:這篇文章確實提到了基因編輯技術會導致一些意想不到的突變,是否會影響之前的利用相關技術研究的可靠性,提升臨床試驗的風險?

劉佳:從科學的嚴謹角度來考慮,每個研究都需要在嚴格界定條件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有意義的結論。在基因編輯領域也是如此。實際上已經有很多實驗證實,細胞類型、Cas9核酸劑量、sqRNA設計等條件會對脫靶效應等基因編輯的結果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這項研究使用的是小鼠受精卵,通過顯微注射將Cas9等相關元件注射到細胞中。同時,文章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分析了indels和SNVs。無論是實驗條件還是分析方法都和此前研究有很顯著差別,不能直接用來比較。

此外,這個文章作為一篇correspondence也不是(或者不需要)很系統,它只是給大家這麼一個信息,實驗完整性相對此前的很多研究還是有一定差距。

一個研究能進入臨床試驗,說明前期相關研究人員的工作非常系統。在中國現有法律的規定下,如果要通過臨床試驗的審批流程,研究數據要非常紮實,在研究系統性上往往要遠遠超過一篇高水平的文章能提供的信息。

如果你看一下這篇論文,會發現作者在遣詞造句的時候非常謹慎小心,只是希望讓大家意識到全基因組測序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沒有多餘的評論,更沒有認為這篇文章會對相關的臨床試驗有任何指導意義。

醫療技術能進入臨床,說明無論是從醫院的角度、國家的角度,還是實驗室自己信心的角度來說,都已經看到了非常確鑿的依據。系統性、具有生物相關性的研究,將對今後的臨床實驗更具有指導意義。

圖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的實驗結果數據比對

問:這篇文章會對行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劉佳: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的是基因編輯的檢測方法,證實了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可以揭示出非預期的「脫靶」效應,特別是單核苷酸突變。但是對Cas9的好壞,以及基因編輯本身的安全性等問題沒有進行討論。文章主要希望表達的內容是,全基因組測序這一之前不是很常用的方法,可以更全面地分析CRISPR/Cas9地脫靶效果。

此項研究給行業帶來的最大變化是,科研人員在對Cas9基因編輯結果分析時將更多地考慮全基因組測序,並分析除了核苷酸插入與缺失之外的單核苷酸突變。

對科學界來說,這篇文章報導了一個案例,不能否定整個行業。Cas9 作為一個強大的工具,在很多地方都有不同層面的證據支持它的有效性,換句話說,它已經有系統性的證據進行支持。而反觀這篇文章,本身並不是系統性的工作,只是舉出了一個觀測案例。作者也沒有試圖質疑整個領域。

事實上,CRISPR/Cas9技術從2012年出現到現在,已經出現過很多次類似的「危機」,如「脫靶」效應等。但是,每次「危機」都伴隨著技術的改進與提升。

總之,這篇文章對基因編輯結果的檢測手段提出了討論,對整個基因編輯領域的健康發展很有好處,對整個行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研究沒有否定基因編輯行業的之前的工作,只是提升了行業標準。

Cas9從2012年才開始得到應用,現在生物領域只要做生物醫藥的基本都會使用這一工具。短短 5 年時間就發展成現在這樣的規模,非常罕見。正是因為如此,Cas9檢測方法的提升可以讓整個生物醫學領域都受益。

相關焦點

  • Nat Commun:新型CRISPR方法鑑定出弓形蟲在宿主體內存活的關鍵基因
    2019年9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通過使用一種基於CRISPR的基因篩選方法,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弓形蟲在小鼠體內存活的關鍵基因。這種方法還允許在小鼠體內同時測試弓形蟲的數百個基因,從而極大地減少了所使用的研究動物的數量。用於CRISPR篩選的通用文庫生成CRISPR篩選是鑑定基因功能的極其有效的方法。通過使用嚮導RNA(gRNA),特定基因被靶向「敲除」。這種敲除有助於確定哪些基因對於細胞存活至關重要。然而,這些篩選通常在全基因組範圍內進行,而且這種規模會限制人們可以做的實驗類型。
  • CRISPR可致數百個位點突變 引入基因治療需謹慎
    據報導,Nature Methods雜誌即將發表了一項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關於《CRISPR-Cas9技術可引發基因組上發生數百個意想不到的的基因突變》的研究論文。
  • 重審CRISPR的脫靶效應,Nature Methods發文全面分析基因編輯鼠的脫靶位點
    雜誌發表的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一篇題為「Unexpected mutations after CRISPR-Cas9 editing in vivo」的文章,研究人員在確認了兩隻小鼠體內已經用CRISPR技術成功修復了導致小鼠失明的基因之後,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後發現小鼠體內有超過1500個單核苷酸發生突變
  • 中國專家解讀諾貝爾醫學獎:「基因敲除小鼠」為何獲獎?
    新華網北京10月8日電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張愚8日介紹,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們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基因敲除小鼠」的方式,把任意改變小鼠基因變為現實,不僅可以研究單個基因在動物體內的功能,而且為人類攻克某些遺傳因素引發的疾病,提供了藥物試驗的動物模型。
  • Cell Research:一步到位 CRISPR徹底敲除動物體內特定基因
    一周前,《自然》子刊《Nature Methods》上的一篇論文發現,經過CRISPR編輯的兩隻小鼠內出現了不少預料外的基因突變,這也引發了一場關於CRISPR潛在脫靶性的大討論。不少CRISPR的行家們在討論中表示,關於這一結論,我們仍然需要更多設計更為嚴格的實驗進行驗證。相關閱讀:CRISPR大危機?
  • CRISPR鹼基編輯器!讓失明小鼠重建光日的新療法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團隊(UC Irvine)最近有一項研究成果受到媒體關注:他們利用新一代CRISPR技術成功修復了患有遺傳性視網膜疾病(Inherited Retinal Disease - IRDs)的小鼠的視網膜及視覺功能。這個研究再一次拓寬了我們對CRISPR技術的認知,並為各種因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性眼科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和方法手段。
  • Nat Biotechnol:在體內利用電穿孔運送CRISPR/Cpf1實現靶向突變
    Figure 1a:CRISPR/Cpf1介導的突變小鼠培育,利用CRISPR/Cpf1破壞Foxn1基因或Tyrosinase基因的功能。這些突變分別導致無毛的小鼠和白毛的小鼠。Figure 1b:通過電穿孔將Cpf1 RNP運送到小鼠胚胎中的示意圖。
  • 「基因魔剪引起突變」論戰持續升溫,專家:實驗設計不夠科學
    「基因魔剪引起突變」論戰持續升溫,專家:實驗設計不夠科學 近日,《自然·方法》發表文章《體內CRISPR—Cas9編輯引發的不可預測基因突變》,稱基因編輯工具CRISPR可能引起基因組內大量基因突變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最近發表在《實驗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努森茨威格和他的同事使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對B細胞進行了修飾。B細胞是一種分泌抗體的白細胞。研究人員通過改造小鼠B細胞來製造人類自身的bNAbs。研究人員發現,以這種方式改變的細胞產生的抗體水平足以保護動物免受愛滋病毒感染,這意味著這項技術最終可能被用作免疫工具。
  • Cell Reseach:caspase11切割gasderminD引發「細胞焦亡」
    實驗證明,革蘭氏陰性菌中的脂多糖(LPS)能夠激活宿主體內caspase1或者caspace4,5活性,也有實驗證明caspase4,5,11能夠與LPS直接結合。這些炎性caspase的激活能夠促進細胞焦亡事件的發生,同時能夠激活NLRP3炎症小體,並引發熱休克症狀。然而,炎性caspase究竟是如何調節這些細胞事件至今仍然有待解決。
  • CRISPR致基因突變結論有誤?《自然》被要求撤論文
    CRISPR致基因突變結論有誤?CRISPR能引起基因組內大量基因突變。但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雜誌網站近日報導,兩家基因編輯公司Editas藥物和Intellia製藥的科學家們分別寫信給《自然》雜誌編輯部,認為這一論文的結論完全錯誤,要求將該論文撤稿,並從科技文獻中刪除。  題為「體內CRISPR-Cas9編輯後引發不可預測的基因變異」的論文聲稱,全基因組測序表明,CRISPR工具在小鼠體內引入了大量意想不到的基因突變。
  • 科學家開發出RAS基因突變引發的癌症療法
    近日,來自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療法,這種療法能夠有效治療因RAS基因突變誘發的療法耐藥性癌症,RAS基因突變在很多癌症中都存在;研究者表示,這項臨床前研究結合了能夠將靶向作用PARP及MEK(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抑制劑療法。
  • 免疫缺陷小鼠BRGSF小鼠在基因治療中的優勢
    ,由於出現過受試患者接受基因治療後引發強烈免疫反應而死亡的案例(如1999年第一例死亡病例——美國OTC缺乏症患者Jesse,注射含正常基因片段的腺病毒引發嚴重免疫反應,出現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目前在基因治療產品的研發及上市申報過程,對於其安全性的評價十分重視。
  • Nature:單鹼基編輯修復早衰症基因突變,延長小鼠2倍壽命
    兒童早衰徵(Hutchinson-Gilford),屬於遺傳病,身體衰老的過程較正常快5至10倍,患者樣貌像老人,器官亦很快衰退,造成生理機能下降。患病兒童一般只能活到7至20歲,大部分都會死於衰老疾病,如心血管病,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只靠藥物針對治療。
  •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
    CRISPR/Cas9最基礎的技術應用就是基因敲除。如果在基因的上下遊各設計一條嚮導RNA(嚮導RNA1,嚮導RNA2),將其與含有Cas9蛋白編碼基因的質粒一同轉入細胞中,嚮導RNA通過鹼基互補配對可以靶向PAM附近的目標序列,Cas9蛋白會使該基因上下遊的DNA雙鏈斷裂。而生物體自身存在著DNA損傷修復的應答機制,會將斷裂上下遊兩端的序列連接起來,從而實現了細胞中目標基因的敲除。
  • 近交系小鼠之外---突變小鼠
    同樣,由瘦素基因突變(Lepob)引起的先天性瘦素缺乏的肥胖小鼠和由瘦素受體基因受體(Leprdb)的自發突變引起的具有瘦素蛋白抵抗的肥胖和自發糖尿病小鼠也是肥胖和糖尿病研究中最常用的模型工具。 與遺傳工程小鼠多以C57BL/6小鼠為背景品系構建不同,自發突變往往發生在不同的背景品繫上。如前文提到的瘦素基因突變(Lepob)小鼠是1949年Jackson實驗室工作人員在V/Le小鼠上發現的;而瘦素受體基因受體突變(Leprdb)小鼠則是1966年在Jackson實驗室的C57BLKS/J小鼠上發現的。
  • 研究發現可以用CRISPR校正人類胚胎突變的缺陷
    「我們的研究表明,CRISPR/Cas9還沒有準備好在人類發展的這一階段用於臨床糾正突變,」該研究的資深作者DieterEgli說,他是哥倫比亞大學Vagelos醫學院兒科發育細胞生物學的助理教授。
  • 不可成藥的基因突變靶點RAS
    KRAS G12C突變蛋白,是KRAS中的一小類,該突變,在非小細胞肺癌中比例14%,結直腸癌4%、胰腺癌2%患者體內表達。在美國癌症人群中,該基因突變發生率甚至大於ALK、RET、TRK基因突變總和,有一定應用市場。
  • 基因編輯器CRISPR的產生和發展
    他們報告稱,該技術成功斷開了一組小鼠胚胎幹細胞中的5個基因,而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他們證實可完全繞過胚胎幹細胞,並且同時敲除單細胞小鼠受精卵中的兩個基因。研究人員不再需要改造胚胎幹細胞並不辭辛苦地培育若干代小鼠,以產生卵子或精子細胞中攜帶基因突變的小鼠。
  • CRISPR系統+腺病毒載體實現體內基因編輯
    儘管CRISPR工具箱能夠實現從DNA到RNA、從編輯到基因表達調控的多種操作,遞送始終是一個問題。目前,腺相關病毒載體是體內基因治療遞送的主要平臺。AAV安全、便捷,能夠將單鏈DNA載體基因組遞送至各種組織和細胞類型,並且在多種給藥方式中僅具有弱免疫原性。儘管載體基因組在宿主細胞內基本上保持游離狀態,但通過多聯體和環化可以穩定基因組以介導分裂後細胞中的長期轉基因表達,從而產生持久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