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天,都是鳥兒繁殖季節,大量出巢學飛的幼鳥會因為極端天氣或者一時大意落到地面上,被市民撿到後送到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其中,貓頭鷹佔了很大比例。為此,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專門成立了一所貓頭鷹學校,經過幾個月救治和訓練,被救助的貓頭鷹也陸續畢業。昨天(8月29日)晚上,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邀請了市民來補課,如何與身邊的野生動物相處。
遇到樹上掉落的小鳥,是不管不問,還是撿回家呢?山裡碰到一頭野豬又該怎麼辦?昨天,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邀請了市民參加一場「如何正確與身邊的野生動物相處」的主題課堂。長期參與動物救助的獸醫程王琨用科學常識告訴大家,如果碰到野豬,最好保持不動,更不要挑釁,因為野豬看到人,比我們看到野豬還要驚慌。看到小雛鳥落在路邊,更不要帶回家。
補完課,市民們又來到野生動物救助中心參觀。在這裡,眾多因為各種原因被收容救助的動物們,雖然身在鐵籠,但是救助人員依舊在有限空間儘可能營造和自然界相仿的生活環境,便於它們在恢復後無障礙地回歸自然。救助中心最多的動物就是貓頭鷹,其中90%以上的都是斑頭鵂鶹,其次是紅角鴞,儼然一所貓頭鷹學校。
令人印象深刻的貓頭鷹「學生們」
何為貓頭鷹學校?原來,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救護中心每年都會收到五六十隻「失學」小貓頭鷹,它們因各種原因不幸落單,失去被媽媽親身教養的機會,形單影隻又尚未掌握生存技能,居民或民警發現後就將其送來救護中心。
救助到貓頭鷹學校的學員包括了斑頭鵂鶹、紅角鴞、縱紋腹小鴞、長耳鴞、短耳鴞和領角鴞,其中90%以上的學生是斑頭鵂鶹。可見,斑頭鵂鶹在學區房的入住率上明顯高於其它種類的貓頭鷹,它們更多居住在城市中離我們人類生活比較近的區域。
基礎不一 因材施教
被救助的貓頭鷹也不能直接進入貓頭鷹學校,需要先在單獨隔離的區域進行觀察,相當於學前班,當確定食慾良好,身體沒有其它問題只是需要更多時間的學習和成長的同學才能進入貓頭鷹學校。由於救助到貓頭鷹的情況比較多,所以貓頭鷹學校的插班生比較常見,動不動就會突然加入新同學,在高峰階段每天救護中心都會接收到貓頭鷹。
有插班生也有跳級生,來的時候基礎就比較好的在校學習的時間就可以比較短,有的個體進入貓頭鷹學校不到一周就畢業了,有的個體來的時候比較低幼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才能畢業回到大自然。總體的趨勢是來得越晚的學員基礎越好,因為野外的繁殖期相對固定,越晚來的年齡相對也更大。
貓頭鷹同學們畢業的情況都非常理想,但也有極個別學生被留校察看,比如被貓或者其它動物攻擊或者粘到粘鼠板上羽毛損壞嚴重的同學,雖然吃喝沒有問題,但由於羽毛破損無法達到正常飛行的標準,因為要等換出新的羽毛,所以需要更長時間的康復,目前還留在學校。
老師領進門 修行看個人
貓頭鷹學校也不是萬能的。雖然能給貓頭鷹們全面的營養讓它們成長,能給它們機會鍛鍊飛行,有條件讓貓頭鷹們在一起學習社交和貓頭鷹自己的生存方式,但對於捕食,學校能給到的學習機會並不太多,但在辦學初期,救助中心對這個情況有所評估,因為貓頭鷹類的捕食相對簡單,只是在夜晚觀察好後從樹枝飛向地面抓住獵物,並不需要像遊隼之類的猛禽那樣炫技式的捕食技巧,另外從各種節肢動物到小型鼠類,貓頭鷹食性廣泛也讓它們有更多生存機會。師傅領進門,放歸野外之後的日子,還要各位貓頭鷹學員自己多努力,給到它們更多的是強健的體魄和面對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老師的因材施教,加上自身的努力,大部分貓頭鷹都能順利畢業。昨晚,又有4隻貓頭鷹在市民的見證下,放歸自然,截至目前,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的貓頭學校已經放歸45隻貓頭鷹。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鄭麗麗 編輯/徐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