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一隻玉帶海雕出現在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玉帶海雕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在國內非常少見,為保山市新記錄。
玉帶海雕(學名Haliaeetus leucoryphus,英文名:Pallas's Fish Eagle)。屬大型猛禽,全長約0.9米,空中展開雙翅可達2米。頭和頸沙皮黃色,頸部羽毛較長,呈披針形,上背較褐,其餘上體暗褐色,下體棕褐色。尾為楔尾且尾下具白色橫帶,寬約10釐米,為其主要特徵,並因此而得名。虹膜淡灰黃色到黃色,嘴灰色或鉛色,腳和趾黃白色或灰色,爪黑色。雌鳥羽似雄鳥,但體型稍大。繁殖期從11月到翌年3月,繁殖於我國新疆西部及中部、青海、甘肅、內蒙古東北部(呼倫池)、黑龍江和西藏南部等地。
歷史上玉帶海雕在全球的分布非常廣,從南亞到中東,從中國到俄羅斯,還有遼闊的中亞腹地,從低海拔到5000多米的高原,只要有大的水體,就有玉帶海雕的身影。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全球性瀕危物種(Collar et al.,2017年),根據2018年的種群調查結果,全球數量為1000-2499隻,而目前這個數值可能更低。
玉帶海雕為全球性瀕危物種
來源:https://www.iucnredlist.org/
玉帶海雕分布範圍 來源:https://www.iucnredlist.org/
玉帶海雕主要棲息於有湖泊、河流和水塘等水域的開闊地區,無論是平原或高原湖泊地區均有棲息,在湖泊岸邊以魚類和雁鴨類水禽為食,在草原及荒漠地帶則以旱獺、鼠兔等齧齒動物為主要食物。經常長時間地站在高高的樹上,一動不動的觀察著獵物的活動,一有機會就立刻出擊。而且非常耐心,有時會一動不動地等上1—2個小時。它們起飛時的聲響很小,因此捕食的成功率很高。
▲ 出現在青華海的玉帶海雕為一隻亞成鳥(還未性成熟) 蔡慶彪/攝
隨著觀鳥活動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守護溼地,親近自然的隊伍中來。越來越多的觀鳥和攝影愛好者用手中的鏡頭記錄生態之美,用影像講述青華海的生態故事。同時,很多物種的新記錄也是由他們發現,他們手中的鏡頭,既是發現生態之美的「窗口」,也是監督各種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行為的「武器」。
玉帶海雕的命運與溼地的命運緊密關聯,大範圍的棲息地喪失、退化和人為幹擾使得玉帶海雕的數量在全球範圍內持續下降,而我們對它的了解還很少。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了解更多玉帶海雕的故事。